書名: 陳允斌 抗病毒應急食方作者名: 陳允斌本章字數: 864字更新時間: 2020-07-13 17:25:49
1.“食飲有節”不吃什么比吃什么更重要: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腎病禁甘,肺病禁苦”
《黃帝內經》說人長壽要做到五件事,其中之一就是“食飲有節”——懂得什么不宜吃、何時不宜吃。不同的病有不同的飲食禁忌,稱為“五禁”。“五禁”為: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腎病禁甘,肺病禁苦。
食物分甘苦酸辛咸五種味道,每一種味道的功效不同。哪一個臟腑虛而導致疾病,就要忌食特定性味的食物。
這句話告訴我們兩件事:
第一,古人對于通過飲食來治病是很講究的,有精細的區分,并不是現代人想的“生病了,喝點雞湯補充營養”之類的。這得看是什么病。
若是外感(呼吸道病毒感染,例如感冒、流感、急性肺炎),就不宜吃雞—— “感冒吃雞,神仙難醫”!
當然,現代養殖的雞確實也沒有古代的雞肉那么大補了,若是雞肉含抗生素超標,吃下去有什么效果還需要研究。
第二,古人治病講究要治本。“五臟病(肝病、心病、脾病、腎病、肺病)”指的是病的原因,不是病的部位。
例如新冠肺炎,病的部位雖然在肺,發病的主因卻在脾。所以《黃帝內經》對這次疫病,既提示了在什么氣候條件下會發生、發生的時間階段,也給出了飲食起居的具體宜忌。
允斌解惑:“感冒吃雞,神仙難醫”
天然呆問:老師,每次家人生病我都不會讓家人吃雞肉和魚肉,而是清淡飲食,不增加脾胃的負擔。但是這次的新冠肺炎為什么要求患者喝雞湯啊?尤其很多患者上吐下瀉,這個時候吃這種食物真的能增強抵抗力嗎?
允斌答:我不贊同肺炎患者都喝雞湯。法國人感冒雖然是喝雞湯,但里面要放大蒜、洋蔥、胡椒粉,主要是這些調料在起作用。如果只用雞肉是不行的,“感冒吃雞,神仙難醫”啊!
2.以“濕”為主的病,宜什么,不宜什么?
新冠肺炎是一種“濕”疫。對于這類疫病,《黃帝內經》提示我們要注意三點:
1.“食無太酸,宜甘宜淡”。
2.“勿食一切生物”。
3.“無久坐”。
不宜吃太酸的食物
因為濕傷脾,脾虛的人容易得病。適當的酸,有助消化;過度的酸,則可能傷脾胃。而且酸味收斂,平時吃可強身可防病;如果外感病時吃,卻不太利于發散病氣。
注意:“太酸”主要指過度的酸味。如果一樣食材有酸味,但是還有其他的味道,那么要看整體的功效。比如新鮮的梅子是酸的,但是炮制成烏梅,就減少了酸味,增加了苦味,變成健胃的了。
一個食方有酸味的食材,但是有其他的食材與它搭配平衡,那么就要看這個食方整體的功效。
宜吃甘味和淡味
因為甘味和淡味是健脾的。
人在發熱、咳嗽時,會感覺氣虛乏力、脾胃功能變差。
甘味是養脾胃、補氣的,所以這個時候宜吃甘味的食物,而且主要吃甘味中的淡味食物(甘味分為甘甜和淡味兩種)。
大米、面、雜糧,這些主食都是甘味中的淡味,它們都有補脾胃的作用。所以在新冠肺炎疫情期,我給大家的預防食方中有七寶粥,并且特別強調了吃主食的重要性。
茯苓,也是甘味中的淡味,健脾又祛濕,無論是疫時防病還是平時養生,都可以常吃。
黃芪、肉桂、黨參、甘草,這些能提升人體正氣的藥食,都是甘味的。
預防新冠肺炎,各省開出的預防方中幾乎都有黃芪,用來補氣固表。
國家衛健委治療新冠肺炎推薦使用的清肺排毒湯,里面包含的張仲景的經典祛濕類方“苓桂劑”,也是以茯苓、肉桂為主藥。
“勿食一切生物”:切勿吃生冷
不要吃任何生冷的食物,這是為了保護脾胃不受寒。
對于新冠肺炎,在國家衛健委發布的診療方案中,第一種中成藥就是藿香正氣水。而藿香正氣水最常用來治療的病癥就是“外感風寒,內傷飲食” ——吃了生冷食物后的腸胃型感冒。
《黃帝內經》不僅預知一種疫病發生的前提條件和時間,還預知何種飲食會加重其病情,其精準真是令人嘆服。
“無久坐”:久坐生濕
《黃帝內經》對這類以“濕”為主的疫病還特別叮囑:“無久坐”——不要長時間坐著。
“久坐生濕”,經常長時間地坐著,容易生濕氣。新冠肺炎的主要病機正是“濕”。
3.病毒專門欺負人體有虛之處:“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五臟虛的人,易被什么外邪所傷?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黃帝內經》這句話告訴我們,病邪侵入人體,一定是人體有“虛”。哪里虛,哪里就是薄弱環節,就容易有病邪侵犯。
用一句通俗的話說,就是“蒼蠅不叮無縫的蛋”。如果我們要防御外來病毒,就要補好身體的“虛”。
平時,我們也可以從自己易染什么病,染病后哪里不舒服,如何不舒服,看出自己“虛”在何處。
心虛的人,容易被“熱”邪所傷;
肝虛的人,容易被“風”邪所傷;
脾虛的人,容易被“濕”邪所傷;
肺虛的人,容易被“寒”邪所傷;
腎虛的人,容易被“燥”邪所傷。
得新冠肺炎的人,“虛”在何處?
脾最怕濕氣。脾虛的人,遇到濕氣重的時節,抵抗力容易下降。所以在《順時生活》(2019健康日歷)一書里,我強調2019年全年都要重點祛濕。在《順時生活:2020健康日歷》一書里,我建議大家在2019年小雪到2020年小寒期間要祛濕熱,從2020年大寒開始要祛寒。
現在新冠肺炎發生了,我們看到,老年人和有高血壓、高脂血癥、高血糖的人更易感染,他們都是身體濕氣較重的人。
病毒侵入人體后,哪里有濕,哪里就容易出現癥狀。
所以新冠肺炎患者,幾乎都舌苔厚膩,大多出現乏力、肌肉酸痛。這是脾被濕邪傷害的表現。
按照《黃帝內經》所講,不同年份流行的咳嗽,其起因不一樣,有“肺咳”(肺虛引起的咳嗽),有“脾咳”(脾虛引起的咳嗽)。
新冠肺炎屬于《黃帝內經》中所說的“脾咳”,因此,我們預防這種疫病,就要特別注意健脾祛濕,保護好脾胃的元氣。
勞累、焦慮,都會使人變“虛”
《黃帝內經》講人如何不生病: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又講人的長壽之道: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解析:
“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是教我們生活要有規律,不要過度勞累;“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教我們養心。這些都可以幫助我們預防疾病。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盡管醫護人員有口罩、防護服,還是有醫護人員感染疫毒。為什么呢?救治患者非常辛苦,壓力也大,吃飯想必是不香的,從而導致脾胃受損……這些都會耗損正氣,導致抵抗力下降。
醫護人員是為了救死扶傷而如此,宅在家里的朋友們,則完全有條件遵循《黃帝內經》的防病教導。與其焦慮地打聽各種消息、熬夜搶購各種藥,不如放松心情,好好吃飯,好好休息,對身體更有幫助。
4.“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如何全面提高身體的抵抗力?
身體正氣足,何懼病毒來
人體免疫力才是特效藥
在我們的身邊,病毒無處不在。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一種病毒流行。新的病毒還會變異,真是防不勝防。
要針對每一種病毒去做防范,其實是很難的。
我們要做的是什么呢?是扎緊我們自己的“籬笆”(古人稱為“藩籬”,例如:“筑長城而守藩籬”。中醫用藩籬來比喻人體抵抗疾病的屏障),讓身體正氣充足。如果我們一身正氣,就能“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不管什么病毒來,我們都有底氣去防御它。
已經得病的人,同樣需要依靠自身抵抗力才能恢復。感冒、流感、新冠肺炎……這些病毒感染疾病都是自限性疾病,需要人體自身免疫力來戰勝病毒。
讀者精彩評論:順時養生、得天之助,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每年冬春交替的時候,我的婆婆就會有感冒和不舒服的癥狀。年底時,她突然嘔吐、腹瀉,我就用老師說的香菜陳皮水喂她喝,她喝了兩次就調理好了。我自己更是最大的受益者。往年每到過年的時候,我就會喉嚨疼,咳嗽好長時間。自從跟著老師順時養生,平日里多喝果菊清飲、桂芝陳皮羹,去年居然一點都沒再咳嗽了。
——自然而然
我們深居簡出,阻斷了被傳染的可能。但我們要做的不是被動地藏,而是主動地固本培元。內存正氣,讓邪氣遁去無蹤,方為上策。
——39群班長楊會貞
這次疫情,我的家人都在一線,有人防控,有人保供,出門戴上口罩,就是上戰場。平時跟著老師順時生活,疫情期間不斷喝果菊清飲、加強版梅子湯。老師的香包也是全家人的護身符,一切安好。
——42群代班長楊平
想要“一身正氣”,先祛除各種致病因素想
要養護身體的正氣,就要先祛除體內的“邪氣”,也就是各種致病因素。
濕、熱、寒、燥、郁、瘀、毒……這些都是人體的致病因素。
如何既祛寒,又防止上火?(《疫情期間,普通家庭如何防護》2020年2月2日直播實錄節選)
身體上面有火,下面有寒,怎么辦?
庚子年(2020年)的初之氣是從大寒到驚蟄這兩個月。從今日起,我們還會經歷立春、雨水、驚蟄三個節氣,到3月20日,也就是春分(3月20日11:50交春分節氣)之前,我們的養生重點是什么呢?如何預防疫病呢?
要記住,這兩個月,人體很容易有這樣一個情況——上面有虛火,下面有寒濕,今年寒濕還會比往年更重,虛火比較明顯;而人體中間的部位,也就是脾胃部位,會有一種寒熱夾雜的感覺,非常難調理,這就是2020年我們容易生病的原因。
所以這個時候,我們要想讓自己增強體質,提高抵抗力,就要調寒熱。
什么叫調寒熱呢?即要祛寒,又要防熱,還要清虛火,所以要清我們頭面的虛火。
“上火”,很多時候是指虛火
虛火怎么清呢?千萬不要用寒涼的東西去清。很多人都不明白,一上火就吃清火藥,這是錯的!
為什么叫虛火?就是指它不是真正的火。
人們經常愛說:“我上火了。”什么是“上火”呢?
如果我們身體上面有火,下面也有火,那是上火嗎?這不是上火,上下都有火,這是真正的火,是實火。
如果我們只說“上火”,這說明上面有火,下面沒有火,這是虛火,不是真正的火。
什么叫“上下都有火”?
首先頭面有火,表現為嗓子疼,眼睛也發紅;同時下面有火,會便秘,大便非常干結,小便發黃。這樣一種上下都有火的現象,才叫真正的火。
什么叫上面有火,下面沒有火?
如果沒有大便干結,小便發黃的癥狀,而僅僅是上面有火的癥狀,就是虛火,這種情況通常都是受寒了。
為什么出門旅行容易上火?
很多人,一出門坐飛機、坐火車后,就會覺得自己上火了。
其實錯了!這不是真正的火,而是虛火,是受寒引起的。
為什么呢?在飛機、火車這樣的密閉環境中,都用空調通風,我們在旅途中被這種風吹的時候,不知不覺就會受到傷害。這就是賊風,偷偷摸摸侵襲我們的風。
如果我們到戶外感受大自然的風,它是非常爽快地吹過來的,如果吹得人不舒服,你馬上就知道躲避它。
可在飛機、火車這樣的密閉環境里,通風口、空調的風一直在吹,我們可能沒多少感覺,就忘記了防范它。
《黃帝內經》里說,避風如避箭。就是說,我們躲避風要像躲避敵人射過來的箭一樣。因為風來了,就像敵人向我們射了一箭,如果沒有躲避,它會馬上鉆入我們人體,給身體帶來傷害。
風是從哪里侵襲人體的呢?
“風為陽邪,上先受之”,就是指我們的頭面部會先被風吹到,傷到后就會產生虛火癥狀。其實,這是受寒的表現,由于寒氣在下,所以才把虛火逼到了我們的頭面。
為什么不可吃雙黃連來預防新冠肺炎?
產生虛火癥狀后,應該怎么辦呢?此時此刻,我們不要去清熱,而要引火下行,引火歸元。
因為這種“火”不是壞東西,它是我們人體寶貴的陽氣化的火,如果我們用清熱的藥把它清掉,就太可惜了!
這也就是為什么,我特別不贊成大家去搶購雙黃連的原因(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媒體報道雙黃連口服液可能對新冠肺炎有效,導致雙黃連一夜之間被民眾搶購一空)。
雙黃連是不可以拿來預防新冠肺炎的!千萬不可以!!!尤其是在立春前后,如果說你在去年冬天比較熱的時候〔注:《順時生活》(2019健康日歷)曾預測2019年為暖冬〕,內熱重,那喝上一兩支雙黃連口服液,倒也沒有大礙,可以清熱,但我不建議其他人喝,這個藥太苦寒了!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喝,尤其是在有虛火的時候喝,是不可以的,會讓自己的身體更加寒涼,會傷到身體寶貴的陽氣。
有虛火別亂吃清熱藥,廚房調料就能解決
所以,當我們感覺上面有火,而下面沒火的時候,我們不要去清火。我們要記住這個火是身體寶貴的陽氣,我們要留住它,它只是跑錯了地方,我們要把這個火引回去,引到我們身體的下焦,讓它回歸本源,這叫“引火歸元”。
引火歸元,我們可以用到兩樣東西,第一樣是肉桂,第二樣是胡椒粉。
這兩樣都是我們廚房里的調料。雖然它們都是熱性的調料,但是跟蔥、姜、蒜都不一樣,原因在于它們不會讓我們上火,只會幫助我們引火歸元,讓我們身體下半部分暖暖的。
所以這兩樣調料,在這個時候是必不可少的,特別是肉桂。胡椒粉還有一點竄,但肉桂是非常溫厚的。
我曾經在文章中寫到,對于肉桂,我把它比作“中藥中的君子”,它的“補”是非常溫厚的。
肉桂是什么類型的中藥呢?它是一味非常好的補腎陽的中藥,而且它補得非常溫柔,非常厚實。它大補腎陽,又不會讓我們上虛火,而是引火歸元。
這樣一種補,就像一位君子,溫柔敦厚,所以我把它稱作“中藥中的君子”。
肉桂是廚房里的常用調料,大家在燉肉的時候可以多放一些,甚至喝咖啡的時候,放點肉桂粉,效果都是很好的。
胡椒粉也是引火歸元的。如果單用胡椒粉,它有一點兒竄,如果我們用胡椒粉來清虛火,就是用它來煮雞蛋。
這個方子——胡椒粉煮雞蛋,我在《回家吃飯的智慧》一書中也介紹過,只要吃這個雞蛋就可以了。它是專門用于調理虛火上浮引起的牙痛的。
如果是虛火導致牙痛,它有一個特點,就是痛得不是很明顯,牙齦也不太紅腫,就是隱隱地痛。一般來說,如果是出門回來后,突然覺得有點虛火牙痛了,你就可以煮一個荷包蛋,起鍋時撒一點胡椒粉進去,喝湯吃雞蛋,一般吃一兩次就見效了。這就是胡椒粉引火歸元的作用。
為什么要用雞蛋呢?雞蛋是提氣的,能夠幫助胡椒粉把它的作用發揮到牙這里來。
肉桂,就比胡椒粉更溫厚了,適合我們天天吃,天天都可以用肉桂。
尤其是在今年這樣一個春天,比較寒的春天,我們要比往年更加倍地補我們的腎陽,暖我們的胃,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天天吃肉桂。
我在《順時生活:2020健康日歷》書里,給大家推薦這個方法:用肉桂、木耳加上陳皮,一起煮,再加一把枸杞子,之后加一點紅糖,這就是桂芝陳皮羹。我們在整個春天,都可以用它來增強體質。
全家都可以用,特別是對中老年人好,因為這個方子原本就是我配給中老年人四季吃的。
在今年,全家人可以在春分之前吃這個方子;而我們中老年人(我自己也是中老年人)特別是體寒的人,平時也一直用這個方子,這就是中老年人日常保健的方子。
5.哪些中藥和食物能提升“正氣”?
補氣的藥食
藥食同源的補氣藥:黃芪、黨參、白術、山藥、甘草。
補氣的食物:大棗、白扁豆、黃豆、大米、牛肉、雞蛋。
黃芪是補正氣必定會用到的中藥。它能“固表”,就是加固人體的外防線,使病毒難以侵入。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有十幾個省在官方發布的預防方里,都采用了黃芪來補氣固表。
健脾胃的藥食
藥食同源的健脾胃藥:茯苓、陳皮、烏梅、雞內金、赤小豆。
健脾胃的食物:蓮子、荷葉、牛蒡、南瓜、各種雜糧。
脾胃之氣是人體正氣特別重要的一部分。有經驗的醫生,在給患者治病時,都會注意保護脾胃,慎用損傷胃氣的藥。
預防也是一樣,盡量不要損傷胃氣,要吃養脾胃的食物。
補陽氣的藥食
藥食同源的補陽藥:肉桂、小茴香等。
補陽的食物:香菜、香椿、韭菜、羊肉等。
各種辛香、溫陽、理氣的藥食有助于升發陽氣,陽氣足了,病邪自然退散。
所以我特別不贊成過度使用清熱解毒的藥來抗病毒,比如板藍根、雙黃連這些寒涼藥,治病用是很好的,但是沒事的時候吃,苦寒傷陽氣,人體正氣都變弱了,怎么能防范病毒呢?
一定要吃的主食
主食是養脾胃和補氣的。在疫情期,不要盲目節食,特別是不要少吃主食。
在補氣的食物中,大米的力量很強大,米湯是“窮人的人參湯”。
治療新冠肺炎的清肺排毒湯,服用后每次要喝大米湯半碗到一碗。這是來自醫圣張仲景的妙法。在他的巨著《傷寒論》中,大米也是一味藥,有七個藥方用到它。
其他的糧食,也都各有其養脾胃和補益的功效。比如多吃各種雜糧,對于增強體質、提升正氣是很重要的。
6.“避其毒氣,天牝從來”增強鼻子的抵抗力
黃帝曰:“余聞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巨細,病狀相似,不施救療,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
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避其毒氣,天牝從來。”
——《黃帝內經》
很多人都知道“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卻不知道《黃帝內經》的原文后面還有兩句:“避其毒氣,天牝從來。”
這一段黃帝和岐伯的對話,說明古人早就知道疫病是有傳染性的,得病的人會有相似的癥狀。而正氣充足(免疫力強)、注意避免病毒通過鼻子進入體內的人,就不會受感染。
“天牝”是什么呢?就是鼻子。《景岳全書》里說:“鼻為肺竅,又曰天牝。乃宗氣之道,而實心肺之門戶。”這說明鼻子是人體非常重要的氣道和門戶。
鼻子里面的鼻黏膜,是人體免疫系統的第一道防線。它能產生抗體,對抗外來的病菌。
如何避免“毒”從鼻入?
如何避免“毒”從鼻入呢?古人教給我們三種方法:
1.聞香抗毒;2.隔離避毒;3.保持鼻孔潔凈。
聞香抗毒
古人很善于以香防病,他們把芳香的中藥點燃,在房間里熏香,用香料做成浴包洗浴,或者做成香包隨身佩戴……用這些方法來避瘟疫。
中藥的藥香能化濁、化濕、抗病毒,還能刺激人體鼻黏膜產生抗體。
隔離避毒
古人早就發現疫病會傳染,需要“隔離”。
古代有專門隔離患者的場館,稱為“癘所”“六疾館”,用來給傳染患者居住。
而且古人對于隔離的時間要求也很嚴格。晉代的時候,哪位朝廷官員若是家族里有超過三人染病,那么,這個官員雖然身體沒病,但百日內都不允許進宮上朝。
這說明古人也知道病毒感染人有潛伏期,即使不發病的人也能傳播病毒,所以一定要注意避開以下傳染源——
? 已經患病的人:要注意有些病即使好轉后,也可能還有傳染性,比如新冠肺炎;另外,流感患者在一星期之內都可能有傳染性,嬰幼兒和體弱的人時間更長。
? 隱性感染的人:接觸過患者的人,即使沒有發病也可能攜帶病毒。
? 受感染的動物。
保持鼻孔潔凈
在疫情期,大家會搶購口罩,而平時,卻疏于對鼻子的防護。
鼻子是病毒進入人體的主要關口。除了吸入飛沫,生活中常見的還有用手摸鼻子,導致病毒進入人體的情況。
每年,全世界有350萬以上的孩子因腹瀉和肺炎夭折。其中很大一部分的感染是通過手來傳播,比如,不洗手就拿東西吃,不洗手就摸鼻子。
人有下意識摸鼻子的習慣動作。如果手不干凈,摸鼻子時就會將病毒帶入人體。所以勤洗手非常重要,而且光是用清水還不夠,要用肥皂,用加了芳香殺菌中藥的更好。
古代醫生去有疫病的人家看病,會用芝麻油涂鼻孔,防止染毒。
我們現在有效果更好的酒精。在流行病季節,回家后,馬上用酒精消毒鼻孔,能很好地預防得病。
有一年,北京刮起沙塵暴,空氣很臟。我兒子和他的同學一起頂著大風回家。到家后,我馬上用酒精給他消毒鼻孔。第二天,他安然無恙,他的同學因為沒有消毒,卻發熱了。
讀者精彩評論:妥妥的防疫神器
疫情暴發,我先是自制了香囊,家里人人手一個,床上、車上、隨身都配備了,妥妥的防疫神器。幽幽藥香,寶寶也愛,還有促進安睡的作用。臘月二十八時,我又到藥店買了幾大袋藥材,根據老師的指導,春節期間少出門、不串門,隔三岔五就煲果菊清飲,清肺消積。由于市面上的防護用品太緊缺了,口罩、消毒液都很難買到,我們家就用大蒜酵素消毒,每日出門買菜回家,就用其噴外套、雙手、鞋子。口罩反復省著用,太陽曬,熱風吹。立春開始,繼續順時生活吃春餅、喝花茶。
——42群姑靈精乖
允斌解惑
認真白白問:陳老師,我家孩子三歲,有鼻炎,最近一躺下就吸鼻子,已經兩天睡不著了,很痛苦,昨天也去掛專家號,醫生建議用生理鹽水噴鼻子,照樣不管用。請問陳老師有什么好方法滋潤鼻腔嗎?
允斌答:如果是萎縮性鼻炎,鼻腔很干燥的話,可以用《回家吃飯的智慧》一書中介紹的白蘿卜汁涂抹鼻腔的方法。
7.“虛邪賊風,避之有時”
很多時候生病,是自找的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這句話出自《黃帝內經》,意思是四時不正之氣都能傷人,需要適時地避開。
保持身體暖暖的,可以少得很多病
其實我們很多時候生病,都是自己找的,本來是可以不生病的。
我看到現在很多年輕人,之所以經常發熱、咳嗽、感冒,甚至患肺炎,往往就是因為少穿了一件衣服,或者吹了風,或者是在坐火車、坐飛機時,沒有關掉旁邊的通風口而受風、受寒生的病。
當我們受風、受寒時,身體的抵抗力就會大大降低,遇到病毒就更容易感染。
我住在北京,冬天有暖氣,室溫16℃左右,但我還是會穿著薄棉襖,還穿了棉褲、高幫的加絨鞋。為什么穿這么多呢?并不是我怕冷,而是我希望自己暖暖的。
很多人穿衣服,是以不感覺明顯的冷為標準,其實不夠。
要穿多少才算暖呢?以不感覺熱為標準。如果再加一件衣服就會有點發熱,那么此時穿的才算夠暖了。
我們要保持自己的身體一直暖暖的,才不容易被病毒侵襲。
7歲以下的幼兒,防寒要從頭部做起
前面講全身盡量穿得暖,這是成年人的做法。小孩有一點不同。
“若要小兒安,三分饑與寒。”小孩子不要穿太厚實,避免“捂”出病來,但是小孩也要防風寒。
怎么防呢?7歲以下的孩子,一定要保護好頭部,使其不要受風。
對于7歲以上的人來說,是“寒從腳下起”,冬天務必要穿暖和的鞋子,不要凍腳,產婦坐月子不能穿露腳后跟的鞋。其實普通人也應該這樣做。
我冬天在家不會穿普通拖鞋,而是穿高幫的家居鞋,保護好腳后跟,使其不受涼。
而7歲以下的孩子,腳是不怕涼的。我兒子小時候,冬天光著腳在家里跑都沒事,但是出門,一定要給他戴個帽子,因為他們最怕頭部受風。
嬰兒在家也要注意。冬天屋里涼或者開窗通風時,也要給孩子戴上帽子,薄薄的一層都可以,擋住風就行。
當然,7歲以上的人,也是要注意頭部保暖和防風的。
風為百病之長——要像防備敵人射來的箭一樣防備“風”
中醫認為,導致人生病的外界因素有六種,稱為“六淫”:風、寒、暑、濕、燥、火。風排在第一個,為“六淫”之首,稱為“百病之長”。
《黃帝內經》:“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化乃生他病也。”就是說風侵襲人體為各種疾病的開端。
所以“圣人避風如避箭”——箭破空而來,令人猝不及防,在頃刻之間傷人,這就是風的特點。懂醫道的人,會時刻警惕風的襲擊。
如果敵人在明處還好辦,最怕的是“暗箭傷人”,也就是“賊風”。
對于現代人來說,什么樣的風是“賊風”呢?
辦公室里,飛機、火車、汽車上空調送風口的風,就屬于賊風,在我們不知不覺中傷人。所以不少人有這樣的經歷:長途旅行之后,容易出現感冒、牙痛、頭痛、咽喉不適等癥狀,這往往就是路上受賊風所致。
如何避開“賊風”?
1.臥室的床,最好不要正對門口,避免賊風從門縫進來。
2.除非天氣很熱,睡覺時不要讓打開的窗戶正對自己頭部。
3.在辦公室,不要坐在空調送風口下面,如果不能調整位置,要用披肩、圍巾等防護。
4.在飛機上,可以將頭頂或身旁的送風口關閉。
5.開車時,最好將一條披肩或圍巾搭在膝蓋上。這是我個人多年來養成的習慣,也在講課時教給了很多朋友。別小看這個小小的動作,它不僅可以幫助我們預防膝關節炎,也對我們養護心臟頗有好處,因為“膝與心相通”,風寒傷膝蓋,日積月累也會傷及心陽。
習慣佩戴圍巾,保護好人體的“咽喉要道”
我有一個常年養成的小習慣——外出時,喜歡佩戴圍巾。即使天很熱,也會在隨身包里放一條備用。
這不是為了裝飾,而是為了保護好人體的“咽喉要道”。
咽喉部位是人體內外之間的一道關卡。咽,下接食管,通于胃;喉,下連氣管,通于肺。這個部位皮膚很薄,容易受寒。一旦受寒,就很容易生病。一生病,往下牽累肺和胃,乃至五臟;往上波及五官,乃至大腦。
如果不注意保護咽喉,就可能“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先是小小的咽喉不適,慢慢發展為慢性病。很多人的病就是這樣來的。
如果時刻保護好咽喉,它就能“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成為我們阻擋疾病的一道屏障。
一條小小的圍巾,就可以幫助我們給咽喉保暖,加強這道屏障。
戴圍巾還有一個好處——遇到人多擁擠、空氣污濁的環境,或旁邊有人咳嗽、打噴嚏時,我會立即用圍巾掩住口鼻,防止飛沫傳播病毒。
平時沒有疫情時,大家出門不一定會隨時戴口罩,一條圍巾可以起到應急的作用。
衣物消毒
其實古人也早就知道衣服上會沾染病毒,會把患者的衣服放在甑子上蒸,利用蒸汽來消毒。
我家平時的習慣是回家后馬上換掉全身上下的衣服,不把外面的病菌帶回家。
冬天的羽絨服和厚外套不方便每日水洗,那就放在陽臺上曬太陽、吹風,讓它自然消毒。
一家人如何防止交叉感染?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發生了很多一家人互相傳染的情況。有些家庭,只是過年期間聚在一起吃了個飯,就集體染病了。
我給大家分享一下我家在這段時間吃飯的方式,用一個成語來打比方,就是“退避三舍”——家人分散坐,相隔三米,各據一方,每個人都退到靠墻的地方坐著,需要取菜的時候,過來取一點,有點像西方吃自助餐,然后再退到各自的座位吃。這樣既可以溫馨地一起吃飯,又不用擔心飛沫的傳播。
這是特殊時期的方法。其實在平時,我們吃飯同樣要防止交叉感染,這樣可以保護全家人少得流感、手足口病、胃病等各種常見病。
夾菜用公筷,進食用個人專用餐具
去年,兒子和他的幾個小伙伴發起了一個公益健康宣傳項目,叫“公筷母匙”,倡導大家在用餐時用公筷、公勺。
經過孩子們的前期調查,我發現,直到如今,還是有很多家庭沒有使用公筷的習慣。
中國人胃幽門螺桿菌感染率高達50%以上,兒童感染率也很高。
如果用公筷,可以極大地減少感染的概率。
我家是這樣做的:
不僅用公筷、公勺,碗和盤子也區分公用與私用,每個人有自己的專用餐具(碗、盤、筷子和勺子),包括經常來訪的親友也各有一套。
公筷、公勺、公碗、公盤,與個人的專用餐具用明顯的顏色和款式區分,這樣吃飯時不容易混淆、拿錯。
平時飯后,每個人自己洗自己的碗筷,與公用餐具分開洗。
聚餐后,用過的餐具用高溫蒸煮1小時消毒。
取食和進食時不說話
母親小時候,家里對她的教育是“食不言,寢不語”。
到現在她也有這個習慣,吃飯的時候不喜與人聊天,認真地細嚼慢咽。
吃東西的時候不說話,可以專注進食,有助于消化,也能有效防止飛沫傳播病毒。古人傳下來的這個禮俗真是很有智慧。
當然,現代人太忙,難得聚在一起,吃飯時間也是交流時間,聊聊天,保持心情愉快,也挺好的。
即便如此,在兩個時候應不說話:
第一,盛飯菜的時候不說話。一邊盛飯菜一邊說話,飛沫很容易濺到飯菜上,其他人再取食的時候,就會被感染。
第二,嘴里有食物的時候不說話,這樣可以專心感受食物的味道。
讀者精彩評論:跟老師這么多年,真的跟出默契來了
1月23日是年二十九,我們一家四口參加親戚家的團年飯,而他兒子正好從武漢出差回來。我們回家后馬上消毒衣服、鞋物,用蘭湯洗澡。用魚腥草陳皮煮水,喝完后,戴上避疫香包各人分房睡。從24號至今沒出過門。以下茶方輪換喝:魚腥草陳皮水、橘香梅子湯(沒有鮮橘皮,用了2019年的新皮)、老薺菜水、香菜陳皮水,補肺氣、清肺熱、清心火、健脾胃;用柿子餅、川紅橘餅、無花果、蘋果、南杏仁煮了水果茶,隔一兩天喝一次。每餐煮飯時都會多放點水,水開后把米湯盛出,每人喝半碗,這樣每日能喝上一碗米湯。后來聽了老師兩場抗疫直播,感慨這么多年真的跟出默契來了,基本措施都做到了,所以今天剛好一個月,我們平安度過,喝米湯還喝出了好氣色。
——倩(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