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老重慶的“三蒸九扣”

傳統川菜,分為你們城市、我們農村兩大派別。

城市這一派,有公館菜(達官貴人家廚做的菜)、家常菜、筵席菜等,整體比較精致、考究。農村這一派,被總稱為“田席”,大約是指田間地頭壩壩上辦的筵席,“三蒸九扣”是其統稱。

◎ “三蒸九扣”的定義

這個詞,重點不在“三”和“九”,這兩個數字都是虛指。中國人的傳統語境里面,經常用三、九這類數字,來表示一個大致的范圍,你要是當真,你就輸了。

需要講明白的是“蒸”和“扣”。

蒸菜,大家明白,就是指放進蒸籠或鍋里面,蒸出來的菜。“扣”又是什么東西呢?我們經常說扣肉,其實就是燒白。燒白為什么叫“扣”肉?答:因為這是一份反扣過來的肉。

這個扣字,指的是蒸菜里面,在上桌前,需要“扣”過來裝盤的那些菜。這類菜,蒸的時候,多是放土碗里,但是上桌時,卻要裝進盤里,于是,需要廚師把碗倒扣在盤子里面,讓碗里蒸好的肉,端端正正轉移到盤子里,然后再把碗拿開,有時候,為了保溫,甚至需要連碗端上桌,在桌上再把碗拿開——這個過程,就叫“扣”。

在田席里面,所有的蒸菜,分為不扣和扣兩種。不扣的這種,是可以直接把碗端上桌的,如清蒸雜燴、蒸酥肉、粉蒸肉之類;另一類就需要把碗里的東西扣在盤子里,再端上桌,如燒白等。所以,大家也可以這樣理解,前者就是“三蒸”,后者就是“九扣”。

當然,也有人非要給“三蒸”找個與“三”相關的菜,比如有人說,這是指碗蒸、鍋蒸、籠蒸。

碗蒸,即裝在碗里面蒸。鍋蒸,是直接在鍋里蒸,比如一些人蒸粉蒸肉,喜歡直接在鍋里架個蒸格,上面鋪一張紗布,像蒸饅頭一樣蒸粉蒸肉。現在的高壓鍋粉蒸肉,應該也算鍋蒸。籠蒸,就是用竹蒸籠蒸。

有些地方的“三蒸”,還有實指。如湖北著名的沔陽三蒸,據說就是指蒸肉、蒸魚、蒸蔬菜。

不過,至少在川渝兩地,我個人認為,“三蒸”既然專門和“九扣”對應在一起,應該是指“九扣”之外的所有蒸菜。

和三蒸九扣相似的,還有九大碗、八大碗等名字,其實它們和三蒸九扣是一回事,都是指的農村傳統田席。

◎ 一張菜單

1974年12月出版的《重慶菜譜》,收錄有名為“四川三蒸九扣”的菜單。

上有清蒸雜燴、酥肉湯、鲊肉、扣雞、姜汁熱肘子、紅燒羊肉、芝麻圓子、扣鴨、扣肉(燒白)、糯米飯、鲊辣椒蒸肉、蝦羹湯,共一飯、兩湯、九菜。九道菜里面,除紅燒羊肉一道燒菜,其余全部是蒸菜。

在1977年出版的《四川菜譜》中,這個菜單,除了增加一個“蒸蛋皮肉卷”外,其余全部被原封不動照抄過去,標題改為“三蒸九扣中的菜品”。

這是一個頗有重慶風格的,相對典型的“三蒸九扣”菜單,所謂的九大碗、八大碗,也是這些菜。

這個菜單里面的大部分菜,現在幾乎看不到了,需要解釋一下,幫助吃貨們夢回當年的鄉間美味。

清蒸雜燴,是這類田席的頭菜,被稱為頭碗,幾乎所有的田席,第一道菜都是雜燴。上頭碗,主持人就開始發話。等主持人啰里啰唆講完,菜也就上齊了,大家就可以動筷子了。

雜燴,指豬心肺、舌頭、肚子等內臟,加上雞肉、酥肉、水發響皮(油炸過的豬皮),切片或切條,上籠蒸。開席的時候,再舀出來裝碗——一般是底下鋪蒸芋兒,芋兒上面是酥肉,酥肉上面鋪切成片的內臟、筍絲,有些地方還有海帶絲等,灌原湯上桌。

扣雞和扣鴨,就是清蒸雞塊、鴨塊。扣雞的俏頭是胡蘿卜,扣鴨的俏頭是海帶絲。蒸的時候用碗裝,上桌的時候,再扣在盤上端上來。

姜汁熱肘子,正規名稱叫姜汁熱窩肘子。屬于川菜24味型中的“姜汁味型”,代表菜是姜汁熱窩雞和姜汁肘子。

這菜現在也看不到了。說起來很簡單,肘子蒸溜,淋姜、醋調味汁。味道很特別,書上說,“姜醋味濃,香糯可口”。我猜很好吃。

芝麻圓子,這是我大重慶之大江津的名菜。我前些年去江津,還有朋友帶我去吃,可惜我知道此菜內幕,不敢下嘴。

為什么我不敢下嘴?因為它的主體結構,是肥膘肉+糖+豬油。這菜是一道民間甜品,熱量高得怕人。做法很像包湯圓,湯圓餡料由“各種甜品果脯+冰糖紅糖白糖+豬油”做成,湯圓皮充滿創意精神,用“肥膘肉剁茸+雞蛋液+炒米(陰米用油炸泡就是炒米)”做成,把“甜品果脯+冰糖紅糖白糖+豬油”做的餡,包進用“肥膘肉剁茸+雞蛋+炒米”做的皮里面,外面再滾一層陰米。這還不算,蒸熟后,還要淋一層白糖加豬油一起蒸熟的油糖混合汁……

你吃嘛,一個芝麻圓子絕對價值3斤肉!

鲊辣椒蒸肉,就是把粉蒸肉里面的米粉,換成農村的鲊海椒。鲊海椒現在重慶周邊區縣還很普遍,我在南川等地,就多次吃到。做法:把鮮海椒開水汆一下,切碎,加米粉和鹽、花椒、老白干拌勻,攤涼,放進倒撲壇。數月后食用,舒服慘了。我家里隨時都有鲊海椒(去鄉下收的),用來炒回鍋肉——味道我就不描述了,免得讀者君看了口水流通宵。

最后介紹蝦羹湯。這菜簡單。蝦皮,加肉絲、筍絲、蛋皮絲、酥肉丁、海帶絲、韭黃,一起熬湯,如果加醋和大量胡椒粉,就是酸辣蝦羹湯——我仿佛看到著名的河南胡辣湯的影子。

◎ 老重慶的田席

田席的頭碗,一定是雜燴,攢絲雜燴、清蒸雜燴都可以。某些地方,第二碗里面一定要有筍子。

前面提到的1974年版《重慶菜譜》中的“三蒸九扣”田席,第一道菜就是“清蒸雜燴”。我在1985年出版的《川菜烹飪事典》里面,發現了兩個比較正規的田席菜單。這兩個菜單,其正菜的頭碗,都是雜燴,一個是“攢絲雜燴”,一個是“芙蓉雜燴”;二碗則都是有筍子的菜,一個是“白油玉蘭片”,一個是“明筍燒肉”。

在老重慶,這種田席(九大碗),第一道菜叫“出席”,一般還要有蛋(雞蛋、鴿子蛋都可以)。

辦田席的廚子,以幾挑碗論實力。所有餐具,都放在一個扁形的竹筐里面,兩筐為一挑,一挑碗大約可以辦五桌。如果業務很大,主人要辦幾十上百桌,就要約起幾個廚師班子去接業務。

好玩的是,廚師還會有隨行的樂隊——嗩吶、鑼鼓隊。酒席辦完了,樂隊要吹“收刀牌子”“多謝了牌子”。牌子即固定的曲牌名,吹幾首這些曲子,代表廚師團隊向主人道謝,告辭,同時提醒主人,該買單付款了,我們要收拾挑子回家了。

這種廚師班子,現在重慶鄉下還有,叫“一條龍”。我吃過幾次“一條龍”,居然挺好吃的。

老重慶的田席,除了正規的九大碗,還有水席,就是豆花席。以豆花為主,配八道小菜。水席不沾葷,過去做道場,每天就吃這種水席。

此外,還有“小八碗”,基本只有八碗,而且全部是豬肉。辦這種席,多是當地的霸道角色,如袍哥大爺之類,平時散生(就是非逢十逢五的整生),甚至隨便找個名目,辦席收錢。

重慶人說的“扎包兒”,也來自田席的一個老規矩。鄉下吃席,赴宴的婦女們可以隨身帶幾張絲瓜葉子、芭蕉葉子,邊吃邊拈塊肉放上去,帶回家給老人和娃兒吃——過去家里娃兒多,吃席的時候,一般是只能帶一個去,所以出現這個風俗。后來,這個風俗蔓延到城里。城里人赴宴,也照此辦理,不過沒有絲瓜葉、芭蕉葉了,就用紙包著帶回去。再后來,主人家干脆大方一點,給每位來赴宴的朋友都準備一份“扎包”,“扎包”內容也從菜,變成各種糕點及禮品了。

三蒸九扣,以及九大碗、八大碗這一類菜,遠遠不止《重慶菜譜》和《四川菜譜》上面的這十二三道。重慶很多區縣,都有自己獨特的三蒸九扣。

我在南川區大觀鎮鄉下發現,當地的燉蛋很有特色。燉蛋應該脫胎于烘蛋,在打蛋液的時候,加少量水進去,然后小火慢慢煎。最后成菜時端上來,蛋餅兩面焦黃噴香,蛋餅里面吹彈可破,嬌嫩異常。

農村大廚,做蛋是很厲害的。我還吃過泡椒烘蛋,這個烘蛋里面,加有面粉和淀粉,烘好后,切成二指寬蛋餅條,下油鍋炸一下,再用泡椒加鲊海椒炒,真心好吃。

大觀鎮這地方,還保留有充滿地方特色的三蒸九扣傳統田席。我在一個農家樂,發現他們家的田席,有兩道我都沒有聽說過的菜,一個叫傳碗,一個叫棋子墩。

傳碗,蒸菜。底下鋪芋頭,然后是酥肉、炸過的農家自制豆腐條,外面是豬肺片和瘦肉片,蒸熟后加蔥花上桌——其實這就是清蒸雜燴的變種。

棋子墩,蹄髈蒸熟,用刀把蹄髈劃開,把骨頭剔出來,然后把肉切成方塊(這就叫棋子墩),肉斷皮不斷。上籠蒸熟后,蘸酸辣油碟吃,也有淋魚香味汁的。

老板告訴我,這些菜,是他老爸從更上一輩那里學來的。

希望這些從遙遠的田席流傳下來的菜,能夠更多地被挖掘出來,走上重慶餐館的菜單!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义县| 日土县| 左云县| 枣阳市| 张北县| 丰原市| 综艺| 金塔县| 灵武市| 鲜城| 通江县| 广南县| 阜南县| 陕西省| 武强县| 潼关县| 南部县| 工布江达县| 甘肃省| 白山市| 普定县| 大方县| 平顺县| 昆明市| 乌兰浩特市| 搜索| 亚东县| 碌曲县| 托克逊县| 安国市| 琼中| 永昌县| 齐齐哈尔市| 中宁县| 白银市| 确山县| 称多县| 环江| 盐源县| 禄丰县| 石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