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制欲望,不做欲望的傀儡
心理學故事: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米卡爾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糖果實驗”。
實驗的對象是一群四歲的孩子。米卡爾將他們留在一個房間里,發給他們每人一顆糖,然后告訴他們:“我有事情要出去一會兒,你們可以馬上吃掉糖,但如果誰能堅持到我回來的時候再吃,就能得到兩塊糖。”他離開后,大概有百分之三十的孩子因為經受不住糖果的誘惑而吃掉了糖;有一部分孩子一再猶豫,等待,但還是忍不住將糖塞進了嘴里;而另外一部分孩子卻通過做游戲、講故事甚至假裝睡覺等方法抵制誘惑,堅持了下來。20分鐘后,實驗者回到房間,堅持到最后的孩子又得到了一塊糖。
實驗者跟蹤研究了14年后,發現前后兩種孩子的差異非常顯著。堅持下來、自制能力強的孩子社會適應力較強,較為自信,人際關系也較好,也較能面對挫折,會積極迎接挑戰,不輕言放棄。相反,那些自控力差的孩子怯于與人接觸,優柔寡斷,容易因挫折而喪失斗志,經常否定自己,遇到壓力容易退縮或不知所措,更容易嫉妒別人,更愛計較,更易發怒且常與人爭斗。
這些孩子在中學畢業時又接受了一次評估,結果表明,4歲時能夠耐心等待的孩子在校表現更為優異,他們學習能力較好,無論是語言表達、邏輯推理、集中精力、制訂并實踐計劃、學習動機等都比較好。更讓人意外的是,這些孩子的入學考試成績普遍較高;而最迫不及待吃掉糖果的那三成孩子,成績則最差。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人若想成功,跟他能否控制住自己的欲望有非常密切的關系。人們分析發現:古往今來,凡是成功人士,他們往往具有一個共性特質:善于自律,以達到某種目標。我們都聽過這樣一句話:“上帝要毀滅一個人,必先使他瘋狂。”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人,一旦失去了自制力,那么,他距離滅亡的距離也就不遠了。的確,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的行為也不能控制,又怎么能做到以強大的力量去影響他人,獲得成功呢?
我們不難發現,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很多人都過上了衣食無憂甚至是奢華的物質生活,而這也造成了一些人貪圖享樂的心理,久而久之,他們的意志力和自控力逐漸被磨滅。然而,我們都知道,很多時候,一個人能否控制住自己的欲望,是否有自制力,它的意義就好像汽車的方向盤對于汽車一樣。不難想象的是,一輛汽車,如果沒有方向盤的話,它就不能在正確的軌道上行駛,最終也只能走向車毀人亡。
心理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