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媽媽的情緒,影響孩子的未來
- 陳世越 羅清軍
- 1490字
- 2020-07-17 13:49:50
別以為孩子好的名義發脾氣
“我都是為了你好”,這已經成為很多父母的口頭禪,他們幾乎不假思索、張口就來,對孩子說出這樣的話,或者類似的話。然而,愛一個人應該怎么做?是包容、理解和寬宥,是尊重、善待和平和。當媽媽為了孩子一點小小的錯誤就歇斯底里,甚至失去理性地苛刻懲罰孩子,不得不說,這樣的愛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真正愛孩子的媽媽,不會只顧著滿足孩子的吃喝拉撒等基本生理需求,而是要對孩子的精神和情緒情感都有所感知。尤其是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很多媽媽都因為孩子的各種行為表現而抓狂,卻不知道媽媽的情緒對孩子有很大的影響,當媽媽以為了孩子好為名義對孩子大發脾氣的時候,反而會對孩子的成長起到相反的作用力。從這個角度而言,盡管很多媽媽都覺得自己吼是為了孩子好,但是她們不知道,這實際上只是她們給自己找的借口。
“為了孩子好”這個借口非常拙劣,因為對孩子好絕不僅僅只有對孩子大發雷霆這一種方式,也可以對孩子溫柔地綻放笑臉,也可以給孩子耐心細致的呵護和引導,還可以對孩子和風細雨,而無須電閃雷鳴。愛有很多種表達方式,并非只有一種對孩子大吼大叫的方式。媽媽之所以總是對孩子發脾氣,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媽媽無法控制住自己沖動的情緒,所以才會讓自己歇斯底里。還有些媽媽對于孩子缺乏耐心,不夠細致,總是強求孩子,卻忘記了孩子的成長是循序漸進的漫長過程,是需要父母更加耐心引導和用心陪伴的。因而媽媽們不要再以為了孩子好為借口對孩子頤指氣使、厭煩焦慮,而要用心對待孩子,真心愛護孩子,全心陪伴孩子。
6歲的西西上小學一年級,已經開始認識拼音和一些簡單的字。有一天晚上,西西早早洗漱上床,準備休息。臨睡之前,她想讓媽媽為自己講個故事。不想,媽媽卻怒懟西西:“你都多大了,還讓媽媽講故事。媽媽容易嗎?下班回來要買菜洗衣服做飯,好不容易把你伺候到睡覺,能不能給我一點時間坐下來休息一會兒呢?真是煩死了,你就不能自己睡覺嗎?”在媽媽的一番搶白之下,西西委屈地流下淚水。媽媽看到西西委屈的樣子更心煩了:“你還委屈,我比你更委屈。看看樓下的娜娜,人家就比你大半歲,每天自己穿衣服、吃飯、洗漱,從來不需要爸爸媽媽陪。趕緊睡覺吧,都是小學生了,還這么唧唧歪歪的,哪天才能長大啊!我都是為了你好,必須鍛煉你的獨立能力,你才能長大。”
西西含著眼淚睡了。
在這個事例中,媽媽的想法和對待西西的方式,顯而易見都是錯誤的。媽媽不知道,給孩子講故事,陪伴孩子,不是額外對孩子付出,而是媽媽原本就應該去做的。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非常依賴父母,也渴望得到父母更多的陪伴。當然,父母的生存壓力也是很大的,因為他們不但要做好工作,還要兼顧家庭,還要照顧好孩子。即便如此,媽媽在孩子面前也要調整好情緒,在照顧孩子的吃喝拉撒、衣食住行等生理需求之后,也要盡量滿足孩子的感情需求。換個角度來想,在孩子臨睡覺之前給孩子講故事,是難得的親子時光,也是增進母子感情的最好時候。因而媽媽不要因為自己的忙碌,就對孩子過度疏離,更不要以為了孩子好為理由,總是苛刻要求孩子。
媽媽的吼叫就像是孩子的噩夢,總是帶給孩子很多的負面情緒。愛吼叫的媽媽總是非常焦慮的,她們在緊張忙碌的生活中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也總是以為了孩子好安慰自己愧疚的心。作為媽媽,不妨靜下心來認真地想一想:我們為了孩子好所做出的舉動,真的會對孩子產生好的作用和影響力嗎?作為媽媽,我們是否真的知道孩子需要什么呢?真正為了孩子好的媽媽,不會選擇過激的舉動對待孩子,更不會把自己歇斯底里的情緒發泄到孩子身上。只有保持平靜的情緒對待孩子,才是真正對孩子好,也才能真正對孩子的成長起到積極有效的引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