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利瑪竇的記憶宮殿
1583年,31歲的意大利人利瑪竇(Matteo Ricci)來到明朝的中國,落腳地在廣東肇慶。利瑪竇的目的是朝見中國皇帝。要知道,在古代朝見皇帝可不是容易的事,要么你有稀世珍寶,要么有什么技術絕活,或者有什么豐功偉績。當然,作為外國人,首先要學會中國的文字和語言。
利瑪竇出生在文藝復興時期,他在學校期間掌握了記憶術,這為他在中國的經歷帶來巨大影響。他利用超強的記憶術,僅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掌握了漢語。在中國的前10年間,他把“四書五經”背得滾瓜爛熟,成為當時的知名人物,為了幫助更多中國人學會記憶法,他還專門研究了針對漢字文章的記憶法則,這些法則被記錄在他的著作《西國記法》中,《西國記法》也因此成為首部記載記憶術的中文書籍。
利瑪竇在《西國記法》中指出:“建立記憶之宮,就是先記住眾多的建筑物,或者在想象中建造一座記憶大廈。建筑中有許多不同的房間,房間中擺放著不同的物品。這些建筑都是留在人心里的記憶結構。”
很顯然,利瑪竇的方法就是古典記憶術的場所記憶法。但是利瑪竇將其應用于中文的記憶,其中關于漢字的圖形處理法則,對于我們學習記憶法非常有研究價值。利瑪竇的場所記憶法,在西蒙尼德斯的基礎上進行了優化,具體有三種類型。
第一種:來源于現實。曾經居住過或親眼目睹的場所,能夠在腦海中回憶起來的場所。
第二種:憑想象任意虛構的建筑物。可以任意構建形狀和內容。
第三種:虛實結合,半真半假。比如一間房間,從大門走到某個房間要繞過一堵墻。你在想象中,為了尋找捷徑,可以想象在墻壁上打個洞穿過去。這個洞就是虛的一個想象,而實的就是這個建筑物。再比如,一個房子只有一層樓,你記憶時不夠用。可以想象再增加一層樓,或者添加其他物品,用于增加記憶存儲量。這種虛實結合,現在我們應用得比較多,當然這種做法對記憶術的能力要求比較高,新手一般很難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