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激將法,讓對方自行說出實情
俗話說“勸將不如激將”,激將法是在競爭中運用的非常普遍的一種方法。所謂激將法是指運用刺激性的話逼迫對方出戰的一種方法,通常來說,是通過貶低他人或說反話去鼓動對方做事的一種手段。這是利用對方的自尊心和逆反心理,以刺激對方的方式激怒對方的方法,通過激怒對方,激發對方的潛能,往往能夠得到異乎尋常的說服效果。激將法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口才技巧,在運用的時候要看清楚對方,分析當時的環境以及各種條件,不能肆意濫用,同時也要掌握好分寸,不能夠操之過急,也不能過于緩慢。操之過急,欲速而不達,而過慢的話則難以激起對方的自尊心,也難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警察就善于運用激將法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一次,某支隊警察鎖定了一樁殺人分尸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可是他們沒有確鑿的證據,因此無法將其定罪。而且無論他們怎樣審訊,犯罪嫌疑人總是一口咬定自己是清白的,并沒有犯罪。調査人員無比焦急,明明知道是對方做的,可是苦于拿不出證據來,于是只能夠重新對其開展調査,仔細審査案件中的每一個細節,之后又從犯罪嫌疑人身邊的親人以及朋友那里詢問一切細節,以期能夠掌握對方的心理狀況。
后來,在一次審訊中,犯罪嫌疑人仍舊一口咬定自己是無辜的,申辯說自己并沒有殺人,更沒有分尸,在萬般無奈之下,調査人員也失去了耐心,大聲對其呵斥道:“你就是個沒用的懦夫,敢做不敢當,難怪你身邊的人都說你是個無能的人,說你沒有膽量,如果你真的殺人了,他們也算對你刮目相看了,不過要是真不是你干的……”
不等調查人員的話落地,犯罪嫌疑人已經激動得不能自已了,他發瘋似地揮舞著自己的雙臂,大聲說:“沒錯,是我!他說我沒骨氣,他們都說我沒骨氣,你也敢說我沒骨氣、懦夫!那天我就是想要向他證明我是多么有骨氣的一個人,所以我把他殺了,我要讓他知道,到底誰才是懦夫!”情緒發泄之后,犯罪嫌疑人才突然意識到自己已經招認了一切,然而為時已晚了。
就這樣,調査人員通過運用激將法,不費吹灰之力就讓犯罪嫌疑人乖乖地交代了自己的罪行。
我國最著名的運用激將法的實例當屬諸葛亮激周瑜了。當時,曹操要大舉進攻劉備,劉備勢單力薄,以一己之力難以抵擋曹操的大軍,于是派出諸葛亮,讓其前去說服孫權以連吳抗魏。可當時的吳國都督周瑜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想要隔岸觀火,并不想參與這場戰爭。諸葛亮費盡口舌也難以將其說服,無奈之下,諸葛亮譏諷吳國空有數萬大軍,卻都做了縮頭烏龜,這一激,讓周瑜惱羞成怒,決心要與曹操一較高下,而諸葛亮也達到了他的目的。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可以運用激將法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那么,運用激將法都要注意哪些方面呢?有三條原則可供我們參考。
1.因人而異原則
運用激將法的時候,要注意欲激發的對象,根據不同人的性格特征采取不同的方法,對癥下藥,不可濫用,否則可能會取得相反的效果。
2.把握時機原則
運用激將法的時候還要注意時機的掌握,要運用得恰到好處。如果出言過早,時機不成熟,會在很大程度上打擊對方的自信心;而出言太遲的話,又難以起到應有的效果。
3.掌握火候,不要過猶不及,也不要隔靴搔癢
運用激將法的時候,不能太過,也不能只是隔靴搔癢。如果出言太過,不僅達不到對方的目的,還可能會讓對方做出出格的舉動;而火候不夠也難以觸及對方心理,同樣達不到想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