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閱微草堂筆記全鑒(典藏誦讀版)
- (清)紀昀
- 1231字
- 2020-07-31 16:10:25
前言
《閱微草堂筆記》是清代鴻儒紀昀晚年所作的筆記小說集,為清代文言筆記小說的代表作。
紀昀(1724-1805),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云,道號觀弈道人,直隸獻縣(今屬河北滄州市)人。紀昀歷雍正、乾隆、嘉慶三朝,乾隆十二年(1747年)應順天鄉試,中解元;乾隆十九年(1754年)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歷任武英殿纂修、功臣館總纂、國史館總纂、方略館總纂、福建學政、三通館提調、翰林院侍讀學士、江南鄉試副考官等職。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因受兩淮鹽引案牽連,被發配新疆。后因乾隆皇帝修書需要,由劉統勛薦舉,將其從新疆召回,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起,任《四庫全書》總纂官。后任翰林院侍讀學士、文淵閣直閣事、起居注官、詹事府詹事、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等職,官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少保。嘉慶帝御賜碑文“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謚號文達。
《閱微草堂筆記》成書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慶三年(1798年)間,是紀昀從66歲到75歲,歷時近十年完成。原書共二十四卷,包括《灤陽消夏錄》六卷、《如是我聞》四卷、《槐西雜志》四卷、《姑妄聽之》四卷、《灤陽續錄》六卷。由紀昀門人盛時彥編纂校訂。
《閱微草堂筆記》題材宏富,內容廣泛,記錄了當時代前后流傳的各種狐鬼神仙、因果報應、勸善懲惡等鄉野怪談,以及作者親身經歷過的、道聽途說的各種新奇故事,包括官場見聞、炎涼世態、奇聞軼事、風土人情、京師風尚、邊地民俗、文人世界,以及作者和親友的家庭軼事等,深刻地反映了清代駁雜的社會生活、人情風貌。
《閱微草堂筆記》卷帙浩繁,共約40萬字,有故事1200佘則。每則故事前,紀昀幾乎都指出了它的講述人或間接講述人,以顯示這些故事并非虛構。在這些作者號稱的“原生態”故事中,我們可以了解當時人們對神仙的信仰,對鬼怪的態度,對婆媳關系、主仆矛盾的看法,還可以從中窺見“人情練達即文章”的為官之道、做人技巧以及處世哲學。
《閱微草堂筆記》是一部內容豐富、風格獨特的文言筆記小說,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很高的藝術成就。因此,紀昀寫作此書時,每完成一卷,書商們便爭相刊刻發售,一度“洛陽紙貴”,受到熱烈追捧。由于歷史的原因,《閱微草堂筆記》在新中國成立后一度未能進入大眾的視野。近年來,因其不可抹殺的價值、地位和現實意義,該書越來越多地受到人們的關注。
為了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閱微草堂筆記》,我們精心編排了本書。本書原文以北平盛氏刻嘉慶五年(1800年)庚申本為底本,道光十五年(1835年)乙未鄭開禧序本為參校本,同時參校其他版本,改正錯訛,以臻完善。因篇幅所限,本書選取了部分章節進行了解譯。書中注釋和譯文力求精準、流暢,若有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本書將紙質圖書和配樂誦讀音頻完美結合,以二維碼的方式在內文和封面等相應位置呈現,讀者掃一掃即可欣賞、誦讀經典片段。誦讀音頻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專業播音員,以及中國傳媒大學等知名高校播音系教師構成的實力精英團隊錄制完成,朗讀中融進了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聲音感染力極強。
解譯者
2019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