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企業會計真賬實訓步步通(實戰詳解版)
- 張宗坪
- 6179字
- 2020-07-24 18:42:51
1.3 會計核算的條件
1.3.1 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
在人類社會進步的歷史中,任何一種核算方法的出現都只能滿足特定條件的需要,只有在滿足特定條件的前提下,該方法才能自圓其說,完整有效。這個特定的前提條件,在會計上稱為會計假設(會計前提)。
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即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和貨幣計量,具體內容見表1-2。
表1-2 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
上述四項基本前提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的關系。會計主體主要確立了會計核算的空間范圍,持續經營與會計分期確立了會計核算的時間長度,而貨幣計量則為會計核算提供了必要的、可能的計量手段。
1.3.2 會計核算的基礎
小企業會計的確認、計量和報告應當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由于會計分期,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和報告就必須劃分清楚所屬的期間。按照權責發生制的要求,凡是當期已經實現的收入和已經發生或應當承擔的費用,無論款項是否收付,都應當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計入利潤表;凡是不屬于當期的收入和費用,即使款項已在當期收付,也不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如2012年11月8日甲公司向A公司銷售一筆貨物,貨款為10000元,甲公司于2013年3月收到該筆貨款。按照權責發生制甲公司應在2012年11月確認收入。
1.3.3 會計核算的原則
會計核算原則是執行會計核算方法過程中必須遵循的要求,是從會計報表質量要求的高度加以規范的。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見表1-3。
表1-3 會計核算一般原則
1.3.3.1 客觀性原則
客觀性原則又稱真實性原則,指企業的會計核算應當以實際發生的交易和事項為依據,如實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
企業提供會計信息的目的是為了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需要,因此應做到內容真實、數字準確、資料可靠。在會計核算中堅持客觀性原則,就應當在會計核算時客觀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以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會計工作應當正確運用會計原則和方法,準確反映企業的實際情況;會計信息應當能夠經受驗證,以核實其是否真實。
如果會計核算不是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事項為依據,就不可能真實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甚至會誤導會計信息使用者,導致決策失誤。
1.3.3.2 相關性原則
相關性原則又稱有用性原則,指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能夠滿足投資人、債權人、政府有關部門和企業經營者等相關管理部門或人員的需要,對相關人員(部門)的投資決策有用。
信息的價值在于其與決策相關。因此,體現在會計核算上,就要求在收集、加工、處理和提供會計信息時,充分考慮會計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如果提供的會計信息不能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對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沒有用處,則會計信息就沒有相關性。
1.3.3.3 可比性原則
可比性原則指企業間同一時期會計核算的指標口徑應當一致,同一企業前后各期會計核算方法、采用的會計政策和估計應當穩定,相互可比。
不同的企業可能處于不同行業、不同地區,經濟業務發生于不同時點,為了保證會計信息能夠滿足決策的需要,便于比較不同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只要是相同的交易或事項,就應當采用相同的會計處理方法。
1.3.3.4 及時性原則
及時性原則指會計核算應及時進行并及時提供財務報告,不得提前或延后。如某公司的會計人員把3月份的原始憑證推遲到5月份處理就違背了及時性原則。
堅持這一原則就要求在會計核算過程中,一要及時收集會計信息,即在經濟業務發生后,及時收集處理各種單據;二是及時處理會計信息,即在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規定的時限內,及時編制出財務會計報告;三是及時傳遞會計信息,即在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規定的時限內,及時將編制出的財務會計報告傳遞給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如果企業的會計核算不能及時進行,會計信息不能及時提供,就無助于經濟決策,就不符合及時性原則。
1.3.3.5 明晰性原則
明晰性原則指會計核算和編制的會計報告應當清晰明了,便于報表使用者理解運用。
為了便于會計信息使用者使用會計信息,了解會計信息的內涵,弄懂會計信息的內容,就要求會計核算和財務會計報告必須清晰明了。在會計核算中堅持明晰性原則,會計記錄應當準確、清晰,填制會計憑證、登記會計賬簿必須做到依據合法、賬戶對應關系清楚、文字摘要完整。在編制會計報表時,要做到項目鉤稽關系清楚、項目完整、數字準確。
1.3.3.6 重要性原則
重要性原則指對交易或事項應當針對其重要性作區別處理。重要的交易或事項應充分、準確披露,對次要的交易或事項可適當簡化處理。
重要性原則與會計信息成本效益直接相關。堅持重要性原則,就能夠使提供會計信息的收益大于成本;反之,就會使提供會計信息的成本大于收益。在評價某些項目的重要性時,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
1.3.3.7 實質重于形式原則
實質重于形式原則指會計核算過程中,應按交易或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核算,不應根據經濟業務的外在表現形式核算。
例如,以融資租賃方式租入的資產,雖然從法律形式上來講企業并不擁有其所有權,但是由于租賃合同中規定的租賃期很長,接近于該資產的使用壽命;租賃期結束時承租企業有優先購買該資產的選擇權,在租賃期內承租企業有權支配資產并從中受益,所以從其經濟實質看,企業能夠控制其創造的未來經濟利益。因此,會計核算上將以融資租賃方式租入的資產視為承租企業的資產。
1.3.4 會計的計量屬性
會計計量屬性是在對會計要素進行計量時,應依據的原則要求。企業在將符合確認條件的會計要素登記入賬并列報于會計報表及其附注時,應當按照規定的會計計量屬性進行計量,確定其金額。會計的計量屬性主要包括:
1.3.4.1 歷史成本
在歷史成本計量下,資產按照購入時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或者按照購入資產時所付出的對價的公允價值計量。負債按照因承擔現時義務而實際收到的款項或者資產的金額,或者承擔現時義務的合同金額,或者按照日常活動中為償還負債預期需要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計量。
1.3.4.2 重置成本
在重置成本計量下,資產按照現在購買相同或者相似資產所需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計量;負債按照現在償付該項債務所需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計量。
1.3.4.3 可變現凈值
在可變現凈值計量下,資產按照其正常對外銷售所能收到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扣減該資產至完工時估計將要發生的成本、估計的銷售費用以及相關稅費后的金額計量。
1.3.4.4 現值
在現值計量下,資產按照預計從其持續使用和最終處置中所產生的未來凈現金流入量的折現金額計量,負債按照預計期限內需要償還的未來凈現金流出量的折現金額計量。
1.3.4.5 公允價值
在公允價值計量下,資產和負債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的金額計量。
企業在對會計要素進行計算時,一般應當采用歷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公允價值計量的,應當保證所確定的會計要素金額能夠取得并可靠計量。
1.3.5 會計核算方法
會計核算方法就是用會計的語言表達現實的經濟活動。前面已經介紹了會計要素以及對會計要素所做的分類——會計科目。對于企業經濟活動中資產的增減、往來債務的發生和結算,收入、費用的計算和利潤的形成與分配,都會引起所有者權益的增減變化。如何用記賬符號來簡明地表達這種變化,是會計核算方法選擇的關鍵。所謂記賬法就是記賬方法,是依據一定的原理、記賬規則和記賬符號,運用數字和文字,對一定主體的經濟活動進行全面記錄的方法。該種方法分為兩類,一類為單式記賬法,一類為復式記賬法。現在國際上通用的記賬方法為復式記賬法中的“借貸記賬法”。
1.3.5.1 借貸記賬法
借貸記賬法是以“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為理論依據,以“借”、“貸”為記賬符號,依照“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的記賬規則,對企業發生的每一筆經濟業務,都以相等的金額,在相互聯系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賬戶中全面登記的一種記賬方法。
那么,用借、貸如何表達會計要素的增減呢?只要記住圖1-8,便能搞明白。
圖1-8 用借、貸表達會計要素的增減
從圖1-8中可以看出,等式左側的“資產”和“費用”的增加用“借”來表達,減少用“貸”來表達;而等式右側的“負債”、“所有者權益”和“收入”的增加用“貸”來表達,減少用“借”來表達。而一般情況下,各要素都是先增加再減少,因此各要素的余額通常情況下都應該在增加方。顯然,對于有增減變動的項目,等式左側的要素余額一般在借方,而等式右側的要素余額一般在貸方。
1.3.5.2 用借貸記賬法對會計科目的表達——會計分錄
當企業發生資金活動,會計要素就會發生一定金額的增減變化,這種相關要素增減變化的金額用借貸符號表達出來,就是會計分錄。
【例1-1】
企業用銀行存款10000元購買一項資產。顯然,在增加一項價值10000元資產的同時,另一項資產減少了10000元。會計分錄為:
借:資產 10000
貸:資產 10000
本例中,如用銀行存款10000元購買一臺生產用設備。為了清楚地反映該事項發生之后導致了企業銀行存款的減少和生產用固定資產的增加,可用圖1-9表示。
圖1-9 會計分錄示意圖
【例1-2】
企業從銀行取得借款500000元。企業增加一項資產的同時,銀行的債務也增加了。會計分錄為:
借:資產500000
貸:負債500000
涉及具體的會計業務,由于會計科目是會計要素的細化,為了能清楚地反映哪種事項發生變化,就要使用具體的會計科目。所以會計分錄包含三個要素,即:①記賬方向:借在上,貸在下;②會計科目;③金額。
會計分錄在實際會計工作中,就是填制會計記賬憑證。它的主要工作對象是對實際工作中發生的經濟業務進行會計翻譯和解讀,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一般表現為原始憑證。而編制會計記賬憑證的目的是為了登記賬簿,實現對經濟業務的記錄。因此,記賬憑證(即會計分錄)主要是依據審核無誤的原始憑證,運用會計科目和復式記賬法的原理,對經濟事項所做的會計處理,以實現連續、完整記錄經濟事項的目的。
1.3.5.3 承載經濟業務的載體——會計賬戶
企業發生的經濟業務(原始憑證),通過會計語言翻譯媒介(會計分錄或記賬憑證),如何進行會計記錄,又記錄到哪里去呢?這就需要設置會計賬戶。為了能夠有效實現會計分錄的媒介作用,會計賬戶的設置必須與會計分錄密切相關。會計賬戶就是依照會計科目設置的,具有一定結構的,可以用來連續、系統地記錄經濟業務的一種簿記。由于會計賬戶按照會計科目設置,因此,同一會計科目核算的內容就是該會計賬戶記錄的內容,其性質相同,特點相同,反映的內容一致。其不同之處就在于賬戶具有了結構——承載的形式:賬頁。因此,把科目按照記賬的需要寫在賬頁上,就為該會計科目發生的業務找到了記錄之所,此時的會計賬頁即為會計賬戶。
會計賬戶既然為承載會計科目的增減變化而設置,就必須既可以記錄會計事項的增加,也可以記錄會計事項的減少,并可以反映增減變化之后的余額。因此,會計賬戶的結構就是如此設計的。在所有的會計賬戶中,都設置“借方”、“貸方”和“余額”。“借方”和“貸方”用以記錄會計事項的增加或減少,“余額”則反映增減變化之后的結果。
對于不同的會計賬戶,“借方”均設置在左,“貸方”均設置在右,左右兩方哪一方記錄增加,哪一方記錄減少,取決于該賬戶的性質。由于賬戶是按照會計科目設置的,性質與科目的性質相同,因此其增減的方向與會計科目的增減方向相同,即與會計分錄處理的方向一致。各會計賬戶的記賬原則:
1.資產類賬戶
增加記借方,減少記貸方,期末余額一般在借方,如圖1-10所示。
圖1-10 資產類賬戶的記賬原則
2.負債類賬戶
增加記貸方,減少記借方,期末余額一般在貸方,如圖1-11所示。
圖1-11 負債類賬戶的記賬原則
3.所有者權益類賬戶
按照復式記賬法的記賬原則,增加記貸方,減少記借方,其余額應該在貸方。但由于所有者權益的形成有兩種途徑,一部分為初始投資時投資人投入的,另一部分為在經營過程中經營所產生的收益(或損失),因此其記賬后的結果就可能出現不同。
(1)對于初始投資的資金,由于所有者投入的資金除企業清算外不允許抽回,所以,很少有減少的情形發生,即使清算退資,也只能以剩余凈資產為限,所以,其余額在貸方,如圖1-12所示。
圖1-12 初始投資資金的記賬原則
(2)對于經營過程形成的利潤(或虧損)、尚未分配的利潤(或未彌補的虧損),其結果取決于經營過程中收入與費用的情況,就常識而言,收入多,費用少,企業一定表現為盈利,企業就會形成可分配的利潤以及可以從形成的利潤中提取部分用于未來發展的基金;如果收入少,費用多,就一定會導致虧損,或形成需未來彌補的虧損,同樣也就談不到提取未來發展基金的問題。為此,所有者權益的其他幾個賬戶余額與收入、費用類賬戶息息相關,如圖1-13所示。
圖1-13 所有者權益賬戶余額與收入、費用類賬戶的關系
盈余公積賬戶的余額一定在貸方,而本年利潤賬戶的余額取決于收入、費用的配比情況,收入>費用,形成利潤,余額在貸方;費用>收入,形成虧損,余額在借方。利潤分配賬戶,由于其反映的是以前年度累計形成的盈余和虧損情況,其余額方向取決于以前年度虧損或利潤的累計額度,累計的利潤多,則余額在貸方,形成可分配利潤;累計的虧損多,則余額在借方,形成需彌補的虧損。企業只有存在可分配凈利的情況下,才能提取企業發展基金,因此,盈余公積賬戶的余額一定在貸方。
4.成本類賬戶
此賬戶是按照“成本類”科目開設的賬戶。成本類科目的設置就是考慮企業一些特殊的會計事項,由于價值的形成需要經過一系列的加工制造過程,加工過程中發生的一系列支出構成了最終產品的成本,因此,需要對加工過程中發生的相關支出進行歸集核算,以便計算最終產品成本。由于該類支出最終形成產品,而產品為資產,所以,從最終產品的角度劃分,該類科目具有資產類科目性質和特征;由于生產過程中的支出也體現為一種資源的耗費,因此,也有費用類賬戶的性質和特點。由于費用和資產同處于等式的左側,因此,該類科目增加時借記,減少(或結轉)時貸記,余額在借方或0,如圖1-14所示。
圖1-14 成本類賬戶的記賬原則
5.損益類賬戶
(1)收入類賬戶。由于收入處于會計等式的右側,按照記賬規則,增加記貸方,減少記借方。由于收入很少有減少的情形,即使有減少(如退貨)也不會是全部,而核算收入主要是為了與費用配比后核算經營利潤,所以,在會計核算上,期末需將當期發生的收入轉入“本年利潤”賬戶,與費用配比后計算本年利潤。由于收入的發生貸記,結轉時就全部將貸方發生額從借方轉出,借記“收入類科目”,余額為0。由于收入能增加利潤,因此,收入轉入利潤時貸記“本年利潤”賬戶。即:
借:主營業務收入
其他業務收入
營業外收入等
貸:本年利潤
(2)費用類賬戶。由于費用處于會計等式的左側,按照記賬規則,增加記借方,減少記貸方。由于費用發生后也很少有減少的情形,即使有減少(如消費獎勵)也不會是全部。而核算費用主要是為了與收入配比后核算經營利潤,所以,在會計核算上,期末需將當期發生的費用轉入“本年利潤”賬戶,與收入配比后計算本年利潤。由于費用的發生借記,結轉時就全部將借方發生額從貸方轉出,貸記“費用類賬戶”,余額為0。由于費用能減少利潤,因此,費用轉入利潤時借記“本年利潤”賬戶。即:
借:本年利潤
貸:主營業務成本
其他業務成本
營業稅金及附加
管理費用
財務費用
銷售費用等
收入類賬戶和費用類賬戶間的相互結轉如圖1-15所示。
圖1-15 收入類賬戶和費用類賬戶間的相互結轉
賬戶在實際工作中,體現在會計賬簿中,會計賬簿中按照會計科目設置的每一賬頁就是一賬戶,通過每一賬戶的連續、完整的記錄,就可以反映經濟業務活動的全貌,并通過記錄的事項反映和監督經營和管理的過程。因此,在企業會計核算業務開始之前,有必要先了解體現經濟業務事項的原始憑證以及承載經濟業務的各種賬簿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