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

會員
金稅四期環境下企業財稅風險管控與籌劃
最新章節:
附錄5 現金流管控工具
《金稅四期環境下企業財稅風險管控與籌劃》基于韓素老師企業財稅管理相關課程內容,從財稅內部管控和稅收籌劃的角度出發,重點講解企業財稅戰略、企業會計實務、企業財務分析、企業成本控制、企業稅收籌劃與節稅、企業財務管理制度、企業財務風險管理和企業財務目標管控等關鍵點,內容緊密結合工作實際,對常見問題給出了解決思路和建議。本書講解豐富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運用大量案例,將思維改變到實用落地貫穿始終。《金稅四期環境下企業財稅風險管控與籌劃》提供系統、豐富、落地的財稅全面管控方案,有助于企業減少成本浪費,增強競爭力,增加利潤。本書能夠幫助會計人員以及企業財務管理人員更新或學習有關知識,提升和拓展相關技能,培養及增強職業敏感度。本書可作為企業培訓財務人員的教材。
- 附錄5 現金流管控工具 更新時間:2022-05-20 15:41:30
- 附錄4 投融資管控工具
- 附錄3 稅務風險管控工具
- 附錄2 利潤管控工具
- 附錄1 財務部績效管控工具
- 8.3.3 運營管控型財務管理模式
- 8.3.2 戰略管控型財務管理模式
- 8.3.1 財務管控型財務管理模式
- 8.3 不同管理模式下的財務管理
- 8.2.3 IPO股權融資:上市的意義
- 8.2.2 投融資管控工具:財稅戰略矩陣與企業價值管理
- 8.2.1 企業估值:影響企業價值的主要因素
- 8.2 如何提升企業價值
- 8.1.3 愿景和策略
- 8.1.2 戰略化平衡計分卡
- 8.1.1 戰略目標描述與數字化管理
- 8.1 企業目標化、數字化管理
- 第8章 企業財務目標管控:致力于我國企業財務管理實踐
- 7.3.4 母公司對子公司的控制和協調模式
- 7.3.3 集團公司對成員企業的控制和協調
- 7.3.2 企業集團治理及其與一般公司治理的異同
- 7.3.1 企業集團的特征及類型
- 7.3 企業集團內部控制
- 7.2.2 建立在企業治理框架基礎之上的內部控制
- 7.2.1 企業治理要解決的最基本的問題
- 7.2 從企業治理的總體框架來理解內部控制的主體定位
- 7.1.6 企業內部控制批判性思考
- 7.1.5 一體化結構階段
- 7.1.4 內部控制結構階段
- 7.1.3 會計控制與管理控制階段
- 7.1.2 內部控制階段
- 7.1.1 內部牽制階段
- 7.1 內部控制理論沿革和批判
- 第7章 企業財務風險管理:建立企業內部控制稽查制度
- 6.7.6 現行財務管理制度的根源性診斷
- 6.7.5 現行財務管理制度的適應性診斷
- 6.7.4 財務管理制度調整優化
- 6.7.3 現行財務管理制度的執行性診斷
- 6.7.2 現行財務管理制度的有效性診斷
- 6.7.1 企業財務管理制度的全面性診斷
- 6.7 企業財務管理制度診斷
- 6.6.3 財務管理制度效果評價
- 6.6.2 財務管理制度的實施運行
- 6.6.1 財務管理制度設計與建立
- 6.6 財務管理制度的建設
- 6.5.7 財務分析制度
- 6.5.6 生產成本核算制度
- 6.5.5 生產統計管理制度
- 6.5.4 內部財務控制制度
- 6.5.3 全面預算管理制度
- 6.5.2 財務組織制度
- 6.5.1 財務稽核制度
- 6.5 企業典型的財務管理制度
- 6.4.6 財務管理制度在企業財務管理工作中的運作
- 6.4.5 財務管理制度在企業財務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 6.4.4 財務管理圍繞的中心
- 6.4.3 財務管理循環
- 6.4.2 財務管理職責及崗位職責
- 6.4.1 財務管理制度基本原則
- 6.4 財務管理制度
- 6.3.3 財務審批權限
- 6.3.2 財務審批管理辦法
- 6.3.1 財務費用審核審批制度
- 6.3 財務審批管理
- 6.2.2 費用報銷管理制度
- 6.2.1 業務員報銷管理制度
- 6.2 企業財務報銷制度
- 6.1.3 借款報銷流程
- 6.1.2 采購報銷流程
- 6.1.1 日常費用及差旅費報銷流程
- 6.1 企業財務報銷流程
- 第6章 企業財務管理制度:規范財務工作,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 5.3.6 容易忽視而導致多繳稅的4種情況
- 5.3.5 稅收優惠政策
- 5.3.4 會計核算中規避稅務風險
- 5.3.3 企業節稅小妙招
- 5.3.2 合理個人所得稅節稅方案
- 5.3.1 區別偷稅、漏稅、騙稅與節稅
- 5.3 企業合理節稅方略
- 5.2.6 分攤費用
- 5.2.5 資產租賃
- 5.2.4 通過籌資技術節稅
- 5.2.3 降低經營風險和福利負擔
- 5.2.2 進入特殊行業
- 5.2.1 注冊到“低稅率區”
- 5.2 企業常見的合理節稅方法
- 5.1.3 稅收籌劃的空間
- 5.1.2 稅收籌劃的策略
- 5.1.1 稅務管理離不開稅收籌劃
- 5.1 為什么要進行稅收籌劃
- 第5章 企業稅收籌劃:取得“節稅”的稅收利益
- 4.6.3 建立標準作業流程
- 4.6.2 如何實施精益生產
- 4.6.1 生產管理追求的目標
- 4.6 成本控制與精益化轉型
- 4.5.3 產品邊際貢獻模型
- 4.5.2 “本量利”分析模型
- 4.5.1 成本結構分析——成本樹
- 4.5 成本分析及模型
- 4.4.5 管理費用的支出標準
- 4.4.4 銷售成本的投入產出
- 4.4.3 制造費用的關鍵因素
- 4.4.2 人工成本不可控因素
- 4.4.1 材料成本所占產品成本比例
- 4.4 全面成本控制的五大問題與對策
- 4.3.12 目標成本法
- 4.3.11 成本企劃法
- 4.3.10 價值工程法
- 4.3.9 線性規劃法
- 4.3.8 本量利分析法
- 4.3.7 經濟采購批量法
- 4.3.6 標準成本法
- 4.3.5 成本控制即時化法
- 4.3.4 定額法
- 4.3.3 全面成本控制法
- 4.3.2 相對成本控制法
- 4.3.1 絕對成本控制法
- 4.3 企業成本控制的12種方法
- 4.2.3 分析生產完成后的成本差異
- 4.2.2 分析生產過程中的成本差異
- 4.2.1 制定標準成本
- 4.2 成本管理實施過程與步驟
- 4.1.5 各個部門執行流程
- 4.1.4 制定標準成本的流程
- 4.1.3 成本控制流程
- 4.1.2 成本管理流程
- 4.1.1 制造業成本核算流程
- 4.1 生產成本經過的企業流程
- 第4章 企業成本控制:如何實現成本管理與控制
- 3.3.4 杜邦分析法
- 3.3.3 雷達圖分析法
- 3.3.2 沃爾評分法
- 3.3.1 財務綜合分析概述
- 3.3 財務綜合分析法
- 3.2.5 企業發展能力分析
- 3.2.4 企業現金流量分析與償債能力
- 3.2.3 企業營運能力分析
- 3.2.2 企業盈利能力分析
- 3.2.1 企業償債能力分析
- 3.2 企業能力分析
- 3.1.4 所有者權益變動表項目分析
- 3.1.3 現金流量表項目分析
- 3.1.2 利潤表項目分析
- 3.1.1 資產負債表項目分析
- 3.1 財務報表解讀
- 第3章 企業財務分析:如何將財務分析轉化為績效指標
- 2.3.3 期末對賬、結賬及報表編制
- 2.3.2 會計資料整理歸檔
- 2.3.1 模擬企業資料及期初建賬
- 2.3 財務單據與報表編制技巧
- 2.2.4 把控財務風險,約束財務自由
- 2.2.3 票據的管理和使用
- 2.2.2 公司印章的管理
- 2.2.1 企業證件管理
- 2.2 企業票證章的管理
- 2.1.6 期末結轉業務會計處理
- 2.1.5 銷售業務會計處理
- 2.1.4 生產和成本核算業務會計處理
- 2.1.3 采購業務會計處理
- 2.1.2 籌資與投資業務會計處理
- 2.1.1 一般日常業務會計處理
- 2.1 各項業務會計處理方法
- 第2章 企業會計實務:各項業務會計操作和賬務處理
- 1.3.2 動態集成化財稅戰略模式的建立
- 1.3.1 動態財稅戰略管理的過程
- 1.3 如何構建動態財稅戰略模式
- 1.2.4 企業價值可持續增長的財稅戰略模型的建立
- 1.2.3 制定財稅戰略的原則
- 1.2.2 可持續增長的衡量標準
- 1.2.1 制定財稅戰略模型的目標
- 1.2 建立企業價值可持續增長的財稅戰略模型
- 1.1.4 財稅戰略促進企業價值增長
- 1.1.3 企業價值與財稅戰略的相關性
- 1.1.2 企業價值評估方法選取
- 1.1.1 財稅戰略指標如何選取
- 1.1 財稅戰略選擇對企業價值的影響
- 第1章 企業財稅戰略:如何促進企業價值可持續增長
- 前言
- 內容提要
- 版權頁
- 封面
- 封面
- 版權頁
- 內容提要
- 前言
- 第1章 企業財稅戰略:如何促進企業價值可持續增長
- 1.1 財稅戰略選擇對企業價值的影響
- 1.1.1 財稅戰略指標如何選取
- 1.1.2 企業價值評估方法選取
- 1.1.3 企業價值與財稅戰略的相關性
- 1.1.4 財稅戰略促進企業價值增長
- 1.2 建立企業價值可持續增長的財稅戰略模型
- 1.2.1 制定財稅戰略模型的目標
- 1.2.2 可持續增長的衡量標準
- 1.2.3 制定財稅戰略的原則
- 1.2.4 企業價值可持續增長的財稅戰略模型的建立
- 1.3 如何構建動態財稅戰略模式
- 1.3.1 動態財稅戰略管理的過程
- 1.3.2 動態集成化財稅戰略模式的建立
- 第2章 企業會計實務:各項業務會計操作和賬務處理
- 2.1 各項業務會計處理方法
- 2.1.1 一般日常業務會計處理
- 2.1.2 籌資與投資業務會計處理
- 2.1.3 采購業務會計處理
- 2.1.4 生產和成本核算業務會計處理
- 2.1.5 銷售業務會計處理
- 2.1.6 期末結轉業務會計處理
- 2.2 企業票證章的管理
- 2.2.1 企業證件管理
- 2.2.2 公司印章的管理
- 2.2.3 票據的管理和使用
- 2.2.4 把控財務風險,約束財務自由
- 2.3 財務單據與報表編制技巧
- 2.3.1 模擬企業資料及期初建賬
- 2.3.2 會計資料整理歸檔
- 2.3.3 期末對賬、結賬及報表編制
- 第3章 企業財務分析:如何將財務分析轉化為績效指標
- 3.1 財務報表解讀
- 3.1.1 資產負債表項目分析
- 3.1.2 利潤表項目分析
- 3.1.3 現金流量表項目分析
- 3.1.4 所有者權益變動表項目分析
- 3.2 企業能力分析
- 3.2.1 企業償債能力分析
- 3.2.2 企業盈利能力分析
- 3.2.3 企業營運能力分析
- 3.2.4 企業現金流量分析與償債能力
- 3.2.5 企業發展能力分析
- 3.3 財務綜合分析法
- 3.3.1 財務綜合分析概述
- 3.3.2 沃爾評分法
- 3.3.3 雷達圖分析法
- 3.3.4 杜邦分析法
- 第4章 企業成本控制:如何實現成本管理與控制
- 4.1 生產成本經過的企業流程
- 4.1.1 制造業成本核算流程
- 4.1.2 成本管理流程
- 4.1.3 成本控制流程
- 4.1.4 制定標準成本的流程
- 4.1.5 各個部門執行流程
- 4.2 成本管理實施過程與步驟
- 4.2.1 制定標準成本
- 4.2.2 分析生產過程中的成本差異
- 4.2.3 分析生產完成后的成本差異
- 4.3 企業成本控制的12種方法
- 4.3.1 絕對成本控制法
- 4.3.2 相對成本控制法
- 4.3.3 全面成本控制法
- 4.3.4 定額法
- 4.3.5 成本控制即時化法
- 4.3.6 標準成本法
- 4.3.7 經濟采購批量法
- 4.3.8 本量利分析法
- 4.3.9 線性規劃法
- 4.3.10 價值工程法
- 4.3.11 成本企劃法
- 4.3.12 目標成本法
- 4.4 全面成本控制的五大問題與對策
- 4.4.1 材料成本所占產品成本比例
- 4.4.2 人工成本不可控因素
- 4.4.3 制造費用的關鍵因素
- 4.4.4 銷售成本的投入產出
- 4.4.5 管理費用的支出標準
- 4.5 成本分析及模型
- 4.5.1 成本結構分析——成本樹
- 4.5.2 “本量利”分析模型
- 4.5.3 產品邊際貢獻模型
- 4.6 成本控制與精益化轉型
- 4.6.1 生產管理追求的目標
- 4.6.2 如何實施精益生產
- 4.6.3 建立標準作業流程
- 第5章 企業稅收籌劃:取得“節稅”的稅收利益
- 5.1 為什么要進行稅收籌劃
- 5.1.1 稅務管理離不開稅收籌劃
- 5.1.2 稅收籌劃的策略
- 5.1.3 稅收籌劃的空間
- 5.2 企業常見的合理節稅方法
- 5.2.1 注冊到“低稅率區”
- 5.2.2 進入特殊行業
- 5.2.3 降低經營風險和福利負擔
- 5.2.4 通過籌資技術節稅
- 5.2.5 資產租賃
- 5.2.6 分攤費用
- 5.3 企業合理節稅方略
- 5.3.1 區別偷稅、漏稅、騙稅與節稅
- 5.3.2 合理個人所得稅節稅方案
- 5.3.3 企業節稅小妙招
- 5.3.4 會計核算中規避稅務風險
- 5.3.5 稅收優惠政策
- 5.3.6 容易忽視而導致多繳稅的4種情況
- 第6章 企業財務管理制度:規范財務工作,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 6.1 企業財務報銷流程
- 6.1.1 日常費用及差旅費報銷流程
- 6.1.2 采購報銷流程
- 6.1.3 借款報銷流程
- 6.2 企業財務報銷制度
- 6.2.1 業務員報銷管理制度
- 6.2.2 費用報銷管理制度
- 6.3 財務審批管理
- 6.3.1 財務費用審核審批制度
- 6.3.2 財務審批管理辦法
- 6.3.3 財務審批權限
- 6.4 財務管理制度
- 6.4.1 財務管理制度基本原則
- 6.4.2 財務管理職責及崗位職責
- 6.4.3 財務管理循環
- 6.4.4 財務管理圍繞的中心
- 6.4.5 財務管理制度在企業財務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 6.4.6 財務管理制度在企業財務管理工作中的運作
- 6.5 企業典型的財務管理制度
- 6.5.1 財務稽核制度
- 6.5.2 財務組織制度
- 6.5.3 全面預算管理制度
- 6.5.4 內部財務控制制度
- 6.5.5 生產統計管理制度
- 6.5.6 生產成本核算制度
- 6.5.7 財務分析制度
- 6.6 財務管理制度的建設
- 6.6.1 財務管理制度設計與建立
- 6.6.2 財務管理制度的實施運行
- 6.6.3 財務管理制度效果評價
- 6.7 企業財務管理制度診斷
- 6.7.1 企業財務管理制度的全面性診斷
- 6.7.2 現行財務管理制度的有效性診斷
- 6.7.3 現行財務管理制度的執行性診斷
- 6.7.4 財務管理制度調整優化
- 6.7.5 現行財務管理制度的適應性診斷
- 6.7.6 現行財務管理制度的根源性診斷
- 第7章 企業財務風險管理:建立企業內部控制稽查制度
- 7.1 內部控制理論沿革和批判
- 7.1.1 內部牽制階段
- 7.1.2 內部控制階段
- 7.1.3 會計控制與管理控制階段
- 7.1.4 內部控制結構階段
- 7.1.5 一體化結構階段
- 7.1.6 企業內部控制批判性思考
- 7.2 從企業治理的總體框架來理解內部控制的主體定位
- 7.2.1 企業治理要解決的最基本的問題
- 7.2.2 建立在企業治理框架基礎之上的內部控制
- 7.3 企業集團內部控制
- 7.3.1 企業集團的特征及類型
- 7.3.2 企業集團治理及其與一般公司治理的異同
- 7.3.3 集團公司對成員企業的控制和協調
- 7.3.4 母公司對子公司的控制和協調模式
- 第8章 企業財務目標管控:致力于我國企業財務管理實踐
- 8.1 企業目標化、數字化管理
- 8.1.1 戰略目標描述與數字化管理
- 8.1.2 戰略化平衡計分卡
- 8.1.3 愿景和策略
- 8.2 如何提升企業價值
- 8.2.1 企業估值:影響企業價值的主要因素
- 8.2.2 投融資管控工具:財稅戰略矩陣與企業價值管理
- 8.2.3 IPO股權融資:上市的意義
- 8.3 不同管理模式下的財務管理
- 8.3.1 財務管控型財務管理模式
- 8.3.2 戰略管控型財務管理模式
- 8.3.3 運營管控型財務管理模式
- 附錄1 財務部績效管控工具
- 附錄2 利潤管控工具
- 附錄3 稅務風險管控工具
- 附錄4 投融資管控工具
- 附錄5 現金流管控工具 更新時間:2022-05-20 15:4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