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不懂財務就當不好老板:圖解實例版作者名: 索曉輝本章字數: 5097字更新時間: 2020-07-24 18:49:05
第二節 如何判斷企業的償債能力——企業償債能力分析
在企業的經營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有負債。如果一個企業一點負債都沒有,那么這個企業的資金管理也是有問題的,因為這樣就無法享受負債經營中資金的杠桿收益。要知道,當利用借來的資金獲得的利潤大于借入資金的成本時,借債就是有利可圖的,但是也有一些企業最終因為債務危機而倒閉。可以說,負債就像一把雙刃劍,用得好就能給企業帶來收益,用不好就可能會使企業遭受慘重的損失。那么什么樣的負債才算合理呢?這可以通過對企業的償債能力進行分析得出答案。
一、短期償債能力分析
短期償債能力是指企業償付短期債務的能力。它反映企業償付日常到期債務的實力、企業能否及時償付到期的流動負債,是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好壞的重要標志,財務人員必須十分重視短期債務的償還能力,維護企業的良好信譽。
短期債務,又稱為流動負債,一般需用現金或其他流動資產來償還。可見,短期償債能力一般都是通過流動資產和流動負債之間的比較來計算并判斷的。衡量企業短期償債能力的主要財務指標有:流動比率、速動比率和現金比率。具體運用方法如下。
(一)流動比率
流動比率是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的比率、它表明企業每一元流動負債有多少流動資產作為償還的保證,反映企業用可在短期內轉變為現金的流動資產償還到期流動負債的能力。其計算公式如下:
流動比率=流動資產÷流動負債
一般情況下,該指標越大,表明公司短期償債能力越強。通常,該指標在200%左右較好。在運用該指標分析公司短期償債能力時,還應結合存貨的規模大小,周轉速度、變現能力和變現價值等指標進行綜合分析。如果某一公司雖然流動比率很高,但其存貨規模大,周轉速度慢,有可能造成存貨變現能力弱、變現價值低,那么,該公司的實際短期償債能力就要比指標反映的弱。
某企業2×16年和2×17年的流動比率計算見表2-4。
表2-4 流動比率

從表2-4可以看出,該企業2×17年流動比率比2×16年有所下降。
運用流動比率時,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雖然流動比率越高,企業償還短期債務的流動資產保證程度越強,但這并不等于說企業已有足夠的現金或存款用來償債。流動比率高也可能是存貨積壓、應收賬款增多且收賬期延長,以及待攤費用和待處理財產損失增加所致,而真正可用來償債的現金和存款卻嚴重短缺。所以,企業應在分析流動比率的基礎上,進一步對現金流量加以考察。
(2)從短期債權人的角度看,自然希望流動比率越高越好。但從企業經營的角度看,過高的流動比率通常意味著企業閑置現金的持有量過多,這必然降低企業現金的獲利能力。因此,應合理調整這一結構,降低貨幣資金的閑置水平。
(3)流動比率的絕對標準為2。但流動比率是否合理,不同的企業以及同一企業不同時期的評價標準是不同的,因此不應用統一的標準來評價各企業的流動比率合理與否。
(二)速動比率
速動比率又稱酸性測試比率,是企業速動資產與流動負債之比。速動資產是指流動性強、能快速變現的資產。速動比率的計算公式為:
速動比率=速動資產÷流動負債
在流動資產中,短期有價證券、應收票據、應收賬款凈額的變現能力均比存貨強。存貨則需經過銷售才能變為現金;如有存貨滯銷,則其變現就成問題。因此財務制度規定,速動資產是指流動資產總額扣除存貨以后的那一部分,所以速動比率公式又可寫成:
速動比率=(流動資產-存貨-預付賬款)÷流動負債
一般情況下,該指標越大,表明公司短期償債能力越強,通常該指標在100%左右較好。在運用該指標分析公司短期償債能力時,應結合應收賬款的規模、周轉速度和其他應收款的規模,以及它們的變現能力進行綜合分析。如果某公司速動比率雖然很高,但應收賬款周轉速度慢,且它與其他應收款的規模大,變現能力差,那么該公司較為真實的短期償債能力要比該指標反映的差。由于預付賬款、待攤費用、其他流動資產等指標的變現能力差或無法變現,所以,如果這些指標規模過大,那么在運用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分析公司短期償債能力時,還應扣除這些項目的影響。
某企業2×16年年末和2×17年年末的速動比率計算見表2-5。
表2-5 速動比率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該企業2×17年速動比率雖然比2×16年下降,但企業速動比率大于1,仍有較強的短期償債能力(西方企業的傳統經驗認為,速動比率為1時是安全邊際,因為如果速動比率小于1,就必然使企業面臨很大的償債風險)。
運用速動比率需要注意的問題是:如果速動比率大于1,盡管債務償還的安全性很高,但卻會因企業現金及應收賬款資金占用過多而造成企業資金閑置。
(三)現金比率
現金比率是指企業的現金類資產與流動負債的比率。所謂現金類資產,包括企業擁有的現金和現金等價物及持有的有價證券。現金比率是以極端保守的態度來分析企業的即刻償債能力。該指標能真實地反映公司實際的短期償債能力,該指標值越大,反映公司的短期償債能力越強。其計算公式為:
現金比率=(現金及現金等價物+有價證券)÷流動負債
某企業2×17年年末和2×18年年末的現金比率計算見表2-6。
表2-6 現金比率

從上表可以看出,該企業2×18年的現金比率比2×17年有較大下降,但我們不能就此得出該企業短期償債能力低的結論。這是因為該企業2×17年從銀行籌集了大量的長期借款,尚未投入使用,故2×17年年末現金比率過高,2×18年相對2×17年現金比率雖然下降,但同公認的絕對標準0.2相比,該企業的償債能力仍然較高。
運用現金比率需要注意的問題是:從企業經營的角度看,現金比率最能反映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但現金比率也不能過高,企業不可能,也無必要保留過多的現金類資產,這一比率過高,意味著企業的流動資金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存在資金閑置的情況。
小鏈接
二、長期償債能力分析
長期償債能力是指企業償還長期債務的能力。長期負債是企業的主要債務,在企業全部債務總額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評價企業長期償債能力,從償債的義務看,包括按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償還本金兩個方面;從償債的資金來源看,則應是企業經營所得的利潤。在企業正常生產經營的情況下,企業不可能依靠變賣資產還債,而只能依靠實現利潤來償還長期債務。因此,企業的長期償債能力是和企業的獲利能力密切相關的。長期償債指標的分類見表2-7。
表2-7 長期償債指標分類

(一)資產負債率
資產負債率是指企業負債總額與資產總額的比率,也稱負債比率。資產負債率反映在總資產中有多大比例是通過借債來籌集的,它也可以衡量企業在清算時保障債權人利益的程度——這一比重越小,企業資產對債權人權益的保障程度就越高,企業的長期償債能力也就越強。資產負債率的計算公式為:
資產負債率=負債總額÷資產總額
公式中的負債總額不僅包括長期負債,還包括短期負債。這是因為短期負債作為一個整體,企業總是長期占用著的,可以視同為長期資本來源的一部分。本著穩健的原則,將短期債務包括在用于計算資產負債率的負債總額中是合適的。公式中的資產總額是扣除累計折舊后的凈額。
負債比率也表示企業對債權人資金的利用程度。如果此項比率較大,對企業所有者來說,利用較少的自有資本投資,形成較多的生產經營用資產,不僅擴大了生產經營規模,而且在經營狀況良好的情況下,還可以利用財務杠桿的原理,得到較多的投資利潤。但如果這一比率過大,則表明企業的債務負擔重,企業的資金實力不強,遇有風吹草動,企業的債務能力就缺乏保證,對債權人不利。企業資產負債率過高,債權人的權益就有風險,一旦資產負債率超過1,則說明企業資不抵債,有瀕臨倒閉的危險。
某企業2×16年年末和2×17年年末的資產負債率計算見表2-8。
表2-8 資產負債率

從上表可以看出,該企業2×17年年末的資產負債率比2×16年有所降低,資產負債率趨于正常。
在對資產負債率的分析中要注意,這個指標是反映債權人所提供的資金占全部資本的比例,這一比率過大,則表明企業的債務負擔重,企業資金實力不強,償債能力弱,甚至會有瀕臨倒閉的危險;而且從經營者的立場來看,如果舉債很多,超出債權人的心理承受程度,企業就很難再借到錢。如果企業不舉債,或負債比例很小,說明企業畏縮不前,對前途信心不足,利用債權人的資本進行經營活動的能力很差。所以從財務管理的角度來看,企業應當全面考慮、充分估計負債的預期利潤和增加的風險,在兩者之間權衡利害得失,做出正確的決策。
小鏈接
資產負債率多少才是合適的
(二)產權比率
產權比率是指企業的負債總額與所有者權益的比率。它是反映企業長期償債能力的指標之一,運用這個比率,可以評價企業財務結構是否穩健合理,它反映了企業的所有者權益對債權人權益的保障程度。這一比率越低,表明企業的長期償債能力越強,債權人權益的保障程度越高,承擔的風險越小。在這種情況下,債權人就愿意向企業增加借款。計算公式為:
產權比率=負債總額÷所有者權益總額
某企業2×16年年末和2×17年年末的產權比率計算見表2-9。
表2-9 產權比率

該企業2×17年的產權比率比2×16年提高,從債權人的角度分析,企業的長期償債能力有所下降,但與我國企業的總體產權比率相比,該企業的長期償債能力仍較強。
對產權比率進行分析時要注意,產權比率反映由債權人提供的資本與企業所有者提供的資本的相對關系,反映企業的基本財務結構是否穩定。一般來說,企業所有者資本大于借入資本較好,但也不能一概而論。在通貨膨脹加劇的時期,企業多借債可以把損失和風險轉嫁給債權人;在經濟繁榮時期,多借債可以獲得額外的利潤;在經濟萎縮的時期,少借債可以減少利息負擔和財務風險。
(三)有形資產負債率
有形資產負債率是企業負債總額與有形資產總額的比率。在企業資產總額中,有一些項目如待攤費用、待處理財產損益、無形資產等,其本身并無直接的變現能力,或者說其變現能力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不一定能用來還債。把這些項目放在資產負債率中一并考慮,就必然降低了這一比率的可靠性,因此要在資產總額中減去無形資產、待攤費用、待處理財產損失等項目。
其計算公式為:
有形資產負債率=負債總額÷有形資產總額
其中:
有形資產總額=資產總額-(無形資產及遞延資產+待攤費用+待處理財產損益)
有形資產負債率比資產負債率更能穩健地反映企業的長期償債能力。
(四)有形凈值債務率
與有形資產負債率相似,凈資產中也有一些項目的變現能力較差,如無形資產等,所以有形凈值是所有者權益扣除無形資產后的余額。有形凈值債務率反映債權人在企業破產時的被保護程度。其計算公式為:
有形凈值債務率=負債總額÷有形凈值總額
其中:
有形凈值總額=所有者權益(凈資產)-無形資產
如果企業沒有任何形式的無形資產,則其有形凈值債務率和產權比率是一致的。有形凈值債務率實質上是產權比率的延伸,它更為保守地反映企業清算時債權人的投入資本受到所有者權益保障的程度。
(五)利息保障倍數
利息保障倍數又叫已獲利息倍數、利息收入倍數,是指企業未付利息費用和所得稅費用之前的利潤與利息費用的比率,用以衡量企業償付借款利息的能力。利息保障倍數反映了企業舉債經營的信用程度,也是衡量企業長期償債能力大小的重要指標。企業生產經營所獲得的息稅前利潤對于利息費用的倍數越多,說明企業支付利息費用的能力越強。因此,債權人要分析利息保障倍數指標,來衡量債權的安全程度。企業利潤總額加利息費用為息稅前利潤,因此,利息保障倍數可按以下公式計算:
利息保障倍數=(稅前利潤+利息費用)÷利息費用
某企業2×18年的利息保障倍數計算見表2-10。
表2-10 利息保障倍數

該企業2×18年的利息保障倍數為115倍,說明該企業的長期償債能力相當強。
對利息保障倍數的分析應注意以下幾點。
(1)從長期看,若要維持企業基本的償債能力,利息保障倍數至少應大于1,企業的利息保障倍數越大,企業的長期償債能力也就越強。只要利息保障倍數足夠大,企業就有充足的能力償付利息,否則相反。
(2)在對企業的利息保障倍數進行分析時,應該從穩健性的角度出發,比較本企業連續幾年的該項指標,并選擇最低指標年度的數據作為標準。這是因為企業在經營好的年度要還債,在經營不好的年度也要還債,某一個年度利潤水平很高,已獲利息倍數很高,但并不表示能年年如此。采用最低指標年度的數據,可保證最低的償債能力。
小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