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消化知識的能力
——《傳習錄》
要成為有卓越成就的人物,就必須接受大量的知識。但僅僅記住這些知識是沒用的,關鍵還要能消化它們,將其轉化為自己的營養。王陽明是怎樣做的呢?
一天,于中等人陪侍王陽明一同進餐,王陽明說:“飲食就是為了滋養我的身體,吃了要消化;假如僅僅是積在肚里,就成消化不良的痞病了,如何能促進身體的生長?后世的學者博聞強記,只是把知識積存在胸中,這都是食而不化的毛病。”
我們往往以為做學問就是要從外界大量吸收廣博的知識,殊不知,如果不能運用,雖然肚子里裝了一大堆東西,卻毫無益處,反而會因此得病。
在王陽明看來,學習廣博的知識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有進行“消化”的能力,也就是能根據具體情況對知識進行靈活運用的能力,否則就會出現消化不良的毛病。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也有這種困惑,他們學了很多專業,懂得很多知識,但到了實際運用的時候,卻屢屢碰壁,做什么事都難逃失敗的厄運。不少人都有這樣的疑問:不是說知識改變命運嗎?為什么自己有這么多知識,還不能改變命運呢?這是因為書籍上所記載的知識并不等于是自己的學問,更不是自己的智慧。陸游的詩說得好:“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從書本中得到的知識是很膚淺的,要真正掌握某件事,必須切切實實地去實踐才行。
可以說,能背誦一些知識不是我們的目的。通過閱讀和記憶,每個人都能夠將許多知識存入自己的頭腦中,但要將知識轉化為智慧為我所用,必須運用另一種獨特而神奇的工具——思考。學習用“心”思考,讓知識化為智慧融入自己的心中,這才是真正的目的。

王陽明后來教學,并不要求學生在知識上求解,只要求做切身功夫,求真實體驗。
有一次,他問學生九川:“于‘致知’之說體驗如何?”
九川說:“自覺不同往時,操持常不得恰好處,此乃是恰到好處。”
王陽明說:“可知是體來的與聽講不同。我初與講時,知爾只是忽易,未有滋味。只這個要妙,再體到深處,日見不同,是無窮盡的。”
九川說:“此功夫卻于心上體驗明白,只解書不通。”
王陽明說:“只要解心。心明白,書自然融會。若心上不通,只要書上文義通,卻自生意見。”
王陽明的“心明白,書自然融會”,并非夸張。一個人若開悟了,往往一理通、百理通,書上原先不懂的,如今一看就明白,心領神會,化為自己的智慧。
不但讀書如此,學習其他事情也是一樣。在剛開始都要很專注地刻意去學去做。當初步掌握其基本原理后,需要進一步學習,慢慢在心里琢磨其中的內在規律,將這些知識輸入到潛意識中去揣摩、體會……隨著揣摩、體會的深入,逐漸進入忘物忘我的境界,這時所學的事似乎已經消失了,心中已沒有這件事的存在,但卻能隨心意、恰到好處地去做它,其實,世上的一切事情都是這樣在“無心”中做成的。
如果一個人僅滿足于用頭腦去死記一些知識,以為這樣便能靈活運用,那他就錯了。因為頭腦的特點是善于分別、計較,運用貯存在這里的知識時,就會經常處于散亂和沖突之中,而當他面臨一件具體的事情時,就會一籌莫展,不懂得從哪里下手。
只有當他不是用頭腦,而是用心去運用那些知識時,思想才能保持安定。再去做事情就能保持冷靜的洞察力,方向就會明確,做什么都能符合客觀規律,這樣就容易成功了。
當你得了某個道理,又能不被這個道理所束縛,保持一種空虛無物、活潑靈動的境界,這時你才能既不拘泥于所學到的知識經驗,又能隨心所欲地發揮那些知識經驗的作用,洞悉一切規律,將知識化為一種本能的智慧,從而從心里自然而然地將它們發揮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