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任務二 成衣業的產生與發展
一、任務書
請根據圖1-8所示的照片,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并掌握這些成衣款式所屬的歷史背景。
圖1-8 穿軍便服的小孩
(資料來源:穿針引線服裝網)
(一)能力目標
能夠熟悉新中國成立后的女子典型的成衣樣式。
(二)知識目標
(1)了解成衣業的產生過程。
(2)了解我國成衣業的發展脈絡。
(3)了解并掌握新中國成立后的女子典型成衣樣式。
二、知識鏈接
成衣業的產生與發展主要包括:成衣業的產生;我國成衣業的發展(圖1-9)。
圖1-9 成衣業的產生與發展思維導圖
(一)成衣業的產生
成衣業始于英國,18世紀隨著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浪潮,掀起了眾多與紡織業有關的機械發明。例如,飛梭的發明、針織機的發明、織布機的發明等,使得紡織服裝行業從原本的手工制作走向機械化,并為自動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850~1870年間,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特別是有機化學和化學染料的問世,使紡織技術和染料技術得以結合,從而使面料的織造技術及染色技術得到劃時代的革新。工業化的變革使得紡織服裝行業的生產模式走向社會化,成衣業也逐漸規模化,并開始形成自己的產業鏈。
【友情鏈接】世界格局的變化與成衣行業的發展
工業革命在18世紀產生于英國。1733年,簡·凱發明了飛梭,提高了紡織的速度;
1764年,哈格里夫斯發明了多軸紡紗機;1769年,理查德·阿克萊斯發明了水力紡紗機;1845年,法國人巴賽萊米·希莫尼發明了可移動鏈式線跡縫紉機,并在1845年完成了每分鐘可縫200針的金屬縫紉機;1863年4美國人巴塔利克開始出售紙樣,使流行的服裝樣式走向普及化。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各國的經濟都處于低迷狀態,成衣最初僅為社會底層婦女穿著。20世紀20年代后,隨著女權運動的開展,各國婦女越來越多地參與社會活動,職業女裝隨之登上歷史舞臺,優雅的套裝、套裙、褲裝開始流行。工業化的飛速發展也催生了簡約的、以直線造型為主的現代風格。
第二次世界大戰進一步推動了女裝的現代化進程,20世紀50年代Dior推出新的服裝造型——New Look新,在“新風貌”浪潮下,擺脫了傳統寬松死板的服裝,以圓潤平滑的自然肩線、修身的裁剪,獲得廣大女性的喜愛(圖1-10)。
圖1-10 Dior New Look(1947年)
20世紀60年代的“年輕風暴”使得人們的價值觀、審美觀受到巨大的影響,自下而上的平民意識使高級時裝行業受到嚴重的打擊。就在高級時裝逐漸走向衰亡時,高級成衣業應運而生,由此進入高級成衣時代,并且在1963~1965年間,高級成衣逐漸形成自己的創作群體,開始擺脫“高級時裝的副業”的稱號,成為一個獨立的重要的產業。
(二)我國成衣業的發展
我國在20世紀四五十年代流行列寧裝。1978年改革開放后,服裝進入了一個繁榮的年代。隨著西風東漸,西式的服飾時尚(著裝審美意識、時裝企業運作方式、服飾消費方式等)再次進入中國。20世紀90年代之后,服飾進入一個多元化審美的時代,也進入了一個品牌化的時代。目前,實現產業的升格轉型已是服裝行業當務之急,由“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是中國的服裝品牌的最終強盛之路。
三、學習拓展
【小案例】新中國成立后的女子典型成衣樣式
1.列寧裝
20世紀50年代女干部多穿列寧裝,灰色棉布、雙排紐、中束腰帶、西式大駁領、挖袋。
2.布拉吉
布拉吉源自俄語,20世紀50年代女性的連衣裙。當時蘇聯大花布、蘇式的女學生裙很流行(圖1-11)。
圖1-11 試穿布拉吉的姑娘
(資料來源: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
3.旗袍
20世紀50年代初期旗袍仍被穿著,50年代后期,隨著服裝政治意義的強化,穿的人越來越少。改革開放后,在一些禮儀場合,旗袍又成為重要的中國女性服裝。
4.春秋衫
春秋衫也稱“兩用衫”。
5.中式外衣
中式外衣即傳統的襖褂,農民和普通勞動者穿著。之后流行中西式棉襖罩衣,即中式服裝用西式裝袖,口袋、扣子、面料有所變化。
6.女著男裝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男女同裝”是新中國服裝史上的特殊現象,這是中國婦女解放的自身特點造成的。婦女為了謀求解放,抹殺女性特點,追求與男子一樣的服飾。
7.踏腳褲
20世紀80年代末期,一種名為“健美褲”的黑色彈力針織褲迅速流行,其褲腳下有一條踩在腳下的蹬索。
8.西服套裙
西服套裙也被稱為“職業女裝”。
9.裙
有直身裙、襯衫裙、春秋裙、背心裙、吊帶裙、喇叭裙、超短裙等。
10.民族女裝
民族女裝也被稱為“中國風”,是20世紀90年代末流行的一股民族風貌,有時尚旗袍、肚兜、斜襟襖等形式。
四、檢查與評價
(1)查閱并搜集新中國成立后的典型成衣款式,分析其設計特色和歷史背景,并互相交流。
(2)收集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外的經典服裝款式,并分析其形成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