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衣紙樣與服裝縫制工藝(第3版)
- 孫兆全
- 6397字
- 2020-08-05 14:42:41
第一節 手縫工藝
手縫工藝即采用手針縫制的工藝,它是幾千年來勞動人民通過勞動不斷積累起來的成果,它體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手縫工藝有著靈活、針法多變的特點,它是服裝縫制過程中一項重要的基礎工藝。
一、手縫工具
1.手針 手工縫制所用的鋼針頂端尖銳,尾端有小孔,可穿入縫線進行縫制。手針按長短粗細分型號,號碼越小,針身越粗越長;號碼越大,針身越細越短。
手縫針約有15個型號,即1~15號。服裝行業用針通常按加工工藝的需要或縫制材料的不同,選用不同型號的縫針。一般絲綢、棉布等較薄或纖維較細的材料,選用7~9號針;毛呢、絨布類較厚而硬實的部位或部件,選用4~6號針,具體用針情況見表2-1。
表2-1

2.頂針 頂針也稱頂針箍,它是銅、鐵、鋁等金屬制成的圓形箍,其表面有較密的凹型小洞穴,不分型號,只分活口和死口兩種?,F在一般頂針多為活口,便于調整大小。選用頂針時,以挑選凹穴較深、大小均勻為佳。
手縫時,將頂針套在右手中指上,起頂住針尾、幫助將針推向前的作用。
3.針插 針插也稱針座,為插針用具,一般采用布或呢料制作,直徑在4~10cm。使用針插除了使針不易丟失,還能起到使針保持光滑、防止生銹的作用。
4.尺 根據國務院實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的規定,必須統一使用我國法定計量單位。尺的種類很多,常用的有塑料軟尺、有機玻璃直尺(30cm、40cm、60cm)、方眼定規尺等。軟尺的作用是量體及檢查服裝成品規格等;有機直尺可用于定位及畫線,也可用于測量零件尺寸大小等;方眼定規尺可用于定位尺寸及畫線、放毛板線、推板線等。
5.劃粉 劃粉用于在面料上畫線、定位,多以石灰粉制成。劃粉顏色有多種,形狀為有角的薄片,以確保畫線時線跡的精確性。使用時,深色衣料可用淺色或深色劃粉,淺色衣料可用較深色或淺色劃粉,白色衣料應用淺色劃粉。
6.剪刀 縫紉時一般應準備兩種剪刀:一是裁剪面料用的剪刀(9#~12#),其剪刀后柄有一定的彎度,以便在面料鋪平的狀態下裁剪,減少誤差;二是普通小剪刀或小紗剪,主要用于剪線頭和拆線頭等。剪刀要求刀口鋒利,刀尖整齊不缺口,刀刃的咬合無縫隙。
其他縫紉工具還有拆刀,用于拆線;錐子,作為輔助工具;鑷子,拔面料的細小部位等。
部分工具如圖2-1所示。

圖2-1
二、手縫用具的使用及保管
手縫針一般要求針身圓滑、針尖銳利,因此使用時切忌沾濕,以免針身生銹。另外,應避免針尖起鉤、磨鈍,否則縫紉時會產生阻滯或將織物拉毛的現象。由于手針較小容易失落,因此使用完畢后將針插在針插上,或在針尾留有余線,不能亂丟或隨手插在衣物上。
使用剪刀,應注意不要隨手去剪面料以外的硬物,如硬紙盒,也不要將多層面料疊合在一起剪。
三、手縫針法
手縫工藝的基本動作是用已穿線的手針扎進衣料,又移位扎出并拔針拉出縫線,縫住衣料(一針),連續插針縫線,即可把衣物的一邊縫合。在具體的手縫工藝中,應區別不同部位與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針法,以達到不同的質量要求和效果。
手縫工藝包括:縫、拱、繰、繚、環、貫、納、扳、繃、勾、鎖、釘、拉、打等十幾種針法。
手縫針法按運針方法、方向及技法特點,大體可以歸為三類:一是一上一下向前運針的縫針類;二是一上一下運針,但方向進退結合的勾針類;三是向單一方向運針或回繞線圈的環針類。
(一)平縫針
平縫針也稱納針,是一種一上一下、自右向左順向等距運針的針法。線跡長短均勻,排列順直整齊,可抽動聚縮。這種針法在服裝袖山頭、袋的圓角、抽細褶等呈圓弧形或需收縮的部位均常用到(圖2-2)。

圖2-2
1.操作要領
(1)左手拇指、小指放在布的上面,其余三指放在布的下面,將布夾住,右手與左手配合采用一針上、一針下,等距離從右向左縫針的方法。
(2)縫針時不必縫一針拉一針,可連續縫五六針,利用右手中指頂針的推力向前推,拇指、食指則將縫料協調配合向后拔;右手有節奏地控制上、下針距,做送布、移位等動作。
2.要求針距長短均勻,縫線松緊一致,線跡順直、整齊、美觀。
(二)針
針也稱假縫,是一種將服裝兩層或多層布料定位縫合的針法,通常起暫時固定的作用。例如服裝衣面敷襯、敷掛面以及制作某些服裝時,為使袖子、裙擺、衣領等绱得圓順而需在縫緝前將它們事先固定。依次針主要是為下道機縫工序服務的,目的是使所縫制的衣物不致發生移位現象。有些服裝采用針,在機縫后不拆線,又稱為固定針,也叫定針。例如毛呢服裝在掛面、袖里與袖面所縫的針等(圖2-3)。

圖2-3
1.針法 針縫法與平縫針縫法類似,即自右向左一上一下運針,只是顯露的線跡與縫針不一樣。
(1)將面料平鋪于臺板上,上下對齊。
(2)左手壓住待縫定的部位,右手拿針,以中指頂針頂住針尾,向下使針尖穿透面料。應注意向下穿孔不能過長(一般不超過0.5cm),但也不能過少。
(3)左手用食指、中指按住起針部位的面料,同時以右手將針尖從下向上挑起,頂針頂住針尾向上推,將針抽出。
2.要求
(1)針跡線路要順直,抽線松緊適當,針距一致。
(2)一般采用單根白棉紗線做縫。
(三)打線丁
所謂打線丁是指采用縫線在兩層裁片做上下對應的縫制記號,多用于毛呢服裝。打線丁時,縫線一般選用白棉紗線,因為棉紗線軟且多絨毛,不易脫落,且不會褪色污染面料。
1.針法
(1)把兩層裁片疊合、對齊平鋪于臺板上。
(2)打線丁的方法類似于針。先用左手將鋪在臺板上的兩層裁片擺平,食指和中指按住打線丁的部位,將針尖按粉線記號刺入面料,當針刺透裁片后即向上挑起(底層針距約為0.4cm),用左手食指按住面料,拔針、拉線、再進針,依次循環。浮在面料表層的面線距離一般為4~6cm。
(3)根據面料的厚薄和所打線丁部位的不同,打線丁可分為單針、雙針兩種方法。單針,每縫一針就移位、進針;雙針,在同一位置連續縫兩針再移位進針。
(4)線丁縫完后,先把表層連線剪斷,然后再將裁片上層掀起,輕輕地把上、下層裁片間的線丁拉長為0.3~0.4cm,從中間剪斷,上層的線頭修剪為0.2cm左右(圖2-4)。

圖2-4
2.要求 打線丁時,應注意上下裁片疊合準確,不移位變動,以免將來縫制出現誤差。
(1)線丁針腳順直,縫線不要拉得過緊或過松。若過緊,縫線容易在修剪后脫落;過松,則容易產生誤差。
(2)剪線丁時(特別是在上、下層面料間),剪刀一定要握平,要對準線丁中間剪,防止剪破面料。
(3)直線處的線丁可打得稀疏些,轉彎及裝配件處等關鍵部位宜打得緊密些。
(四)納針
納針也叫八字針,是一種將服裝兩層或多層織物牢固扎縫在一起的針法。常用于毛呢服裝納駁頭、領子等。

圖2-5
1.線跡特點 斜向平行,行與行之間形成“八”字形,在面料底層顯露的線跡長短距離均勻相等,而在面料面底只留下若隱若現的細小線點(圖2-5)。
2.針法 扎針自右向左一上一下運針,但每一行線跡排列斜向相同。因此,針尖起落時應均勻一致地朝同一方向;換行返縫再更換方向,與前行形成不同的線跡方向。
3.要求
(1)針距一致,線跡均勻,松緊適中。
(2)納縫后的面料根據要求形成一定的弧形。
(五)勾針
勾針也稱回針,是一種運針方向進退結合的針法。有順勾針和倒勾針之分,順勾針主要用在高檔毛料褲子的后襠縫及下襠線的上段;倒勾針用于高檔上裝的袖窿彎邊或領口的縫頭處。
1.線跡特點 順勾針多用單線(用較粗的皮線),在面料正面線跡呈首尾相接狀,在面料反面的線跡呈疊鏈狀;倒勾針多用雙線,在面料正面的線跡呈交叉相接狀,在面料反面的線跡呈小短線狀。
2.針法
(1)順勾針:也稱正勾針,為自右向左運針。起縫時先從上向下,使針尖穿透面料,再按確定的針距與位置,使針向上刺透面料后拔針,這為進針。然后,使拔出的針從前一針的出針處向后略退再入針,待針尖刺透面料后再向前進針。如此往復,形成面料正面線跡類似機縫,而反面線跡交叉重疊(圖2-6)。

圖2-6
(2)倒勾針:自左向右運針。方法是先使針尖刺透面料,拔針,拉線,再向右按確定的距離和位置入針,待針尖露出面料后再向左退針、拔針,這樣就完成了第一針。如此循環前進,形成面層針跡如鏈條狀交叉重疊,而底層線跡成短線(圖2-7)。

圖2-7
3.要求
(1)縫線松緊合適,具伸縮性,不易斷線。
(2)針距長短均勻,線路順直,弧線流暢。
(六)拱針
拱針也稱攻針,是一種將多層織物用細小點狀線跡固定住的針法。常用于西裝止口、駁口邊緣、手巾袋封口以及毛呢服裝不緝明線而需固定處等。
1.線跡特點 在縫物表層、底層所露線跡均很小,排列均勻。
2.針法 運針先進后退。手針先將線結藏于面、里料的夾層內,使針尖刺出衣服表面,拔針拉線,然后在第一針出針處稍退后0.1~0.5cm入針,如此往復,最后針結藏于夾層內(圖2-8)。
3.要求

圖2-8
(1)面料表面僅留很小的線段,但數層織物要縫實、縫牢。
(2)線跡均勻、順直。
(3)縫線的顏色與面料的顏色相似或基本相似。
(七)扳針
扳針是一種進退結合的針法,主要用于服裝邊緣起固定作用,如扳止口等。
1.線跡特點 衣物表面的線跡呈斜向交叉狀,背面不露線跡,用線將一層衣片的邊緣扳住另一層衣片(圖2-9)。

圖2-9
2.針法 沿衣止口邊緣自右向左斜向運針,以扣住止口。操作時,先將服裝止口縫份翻轉,內粘牽條,壓在縫份下,然后沿縫份邊做扳縫。第一針由下向上從縫份上刺出,再向右斜方向進針,從縫份邊的襯布上入針,把縫份固定在襯布上,再向左從縫份處縫出。斜向襯布進針為第二針,第二針與第一針縫線平行。
3.要求 線跡整齊、均勻、美觀,松緊度一致。反面線跡不可過多透出面料。
(八)扳三角針
扳三角針也稱花繃三角針,是用在服裝折邊口的一種常見針法。在折邊處是一個“X”形線跡,而衣片表面僅留細小的點狀線跡??p三角針時,縫線選用與面料同色或近似色。
1.針法特點 取一塊毛呢料,將扳三角針的部位沿邊折轉、燙平。扳縫時,從左向右運針,使線跡成等腰三角形似的夾角。
2.方法 第一針起針,將線結藏在折邊里,將針插入距折邊上端0.7cm的位置。第二針向后退斜縫在折邊下層,即衣料的反面,挑起一兩根布絲。第三針再向后退縫在折邊上的0.7cm處,這樣第三針與第一針成斜三角形,依此循環前進(圖2-10)。
3.要求
(1)線跡成交叉的三角形,針距及夾角均勻相等,排列整齊、美觀。
(2)將折邊扳牢,平整服帖。
(九)楊樹花針
楊樹花針是一種多用于女裝活里、衣服下擺折邊等處的裝飾性針法,有二針花、三針花等。運針方法由右向左運針,進退結合,針針套扣??p線可選用較粗的絲線或繡線,線色可用與衣里料同色或近似色或對比色,以求達到鮮明的裝飾效果。
1.針法
(1)用定針縫底擺。起針時,左手捏住所縫衣物的底邊。
(2)起針針尖與前一針起針處的下方平齊,針距為0.3cm。
(3)進針后,針尖向后方約0.3cm處出針,應注意每次出針前,必須將縫線套在針下,套的方向依照所扳的花型而定,針步花型往上的線要向上甩套,針步花型往下的線要向下甩套(圖2-11)。

圖2-10

圖2-11
2.要求
(1)每一針針距長短一致,抽線松緊適中,防止將面料抽皺。
(2)衣物表面線跡要美觀。
(十)環針
環針也稱甩針,是一種將服裝衣片邊沿毛絲扣壓住,而不使其散亂的針法,用于衣片毛邊鎖光,現已用包縫機代替。但毛呢服裝剪開省縫的邊緣鎖光,仍用此針法。
1.線跡特點 沿衣片邊緣斜向鎖毛邊,以固定住邊緣紗絲。
2.針法 從衣片邊緣內側幾根紗絲處由下向上出針,拔針后反向衣片下面,再由下向上出針。針距可視織物的粗細而定,一般在0.3~0.5cm,運針順序自右而左漸進,使縫針斜向繞住布邊(圖2-12)。
3.要求 線跡均勻、整齊,環光毛邊紗絲。
(十一)繰針
繰針也稱繚針、扦針,是按一個方向進針,把一層布的折光邊與另一層布邊連接起來的針法。常用于袖口、衣擺邊、夾里、袖窿邊等部位,也可用于服裝表面貼裝飾性布片,使之達到平整、美觀的目的。
繰針針法分為明繰針和暗繰針。明繰針正面線不露,里面有線跡露出。暗繰針兩面都不露出線跡。
1.明繰針法 將衣服一邊折轉兩次,右手拿針,將針頭藏于夾層內,然后從折邊的下層布向上層貼邊斜向進針,針尖在上面挑住一兩根紗線,正面不露線跡,折邊處外露線距要短(圖2-13)。

圖2-12

圖2-13
2.暗繰針法 將衣料折邊處向外翻開,右手持針,將線頭藏于夾層內,然后自縫物內側從右向左一針針繰,針尖在衣片折邊處夾層內穿縫,兩面都只縫住一兩根布絲(圖2-14)。
3.要求 針距在0.3~0.5cm,均勻一致,線跡不外露,松緊度一致。
(十二)貫針
貫針也稱通針,是一種縫針暗藏在衣服邊緣折縫中的針法,常用于高檔服裝夾里底邊、袖口、衣擺、褲腳等部位。
1.針法 與暗繰基本相同,不同之處在于它的運針是在折邊與衣面的夾層內。先將線結暗藏在折邊中,再出針縫住衣片一兩根紗線后,再縫折邊內,以此循環。要求衣片面部不見線跡(圖2-15)。

圖2-14

圖2-15
2.要求 線跡順直,針距均勻,縫線暗藏,表面不露線跡。
(十三)鎖針
鎖針是一種將縫線繞成線環后串套,把織物毛口鎖繞住的針法。多用于鎖扣眼、插花眼及某些裝飾性較強的服裝繡邊、挖花等處。
1.針法(鎖扣眼)
(1)按紐扣直徑畫扣眼的大小。扣眼直線長為紐扣直徑加0.15~0.3cm。先對折扣眼直線,在中間剪開0.5cm左右開口,再將布攤平向直線兩端剪開,使之成扣眼。
(2)打襯線。在離扣眼兩側約0.3cm處,縫兩根同扣眼等長的平行線,作用是使鎖好后的扣眼牢固,周圍不起皺。
(3)鎖眼。第一針從扣眼尾部起針,針從下層向上層挑縫,第一針縫出一個針頭但不拔出(針尖靠緊襯托線縫出),用右手將針尾的線由下向上繞在針上,然后將針拔出,隨即拉線。拉線時,應由下向上斜向45°角,使線套在眼口上交結,從此順序向前鎖至圓頭時,鎖針和拉線應對準圓心,才能保持圓度、整齊、美觀。
(4)封線。鎖眼完成后,尾針應與首針對齊,然后再縫兩行封線,再將針從中間拔出,插入封線,拉緊縫線,最后在衣片反面打結。圖2-16(1)為平頭扣眼,(2)為圓頭扣眼。
2.要求
(1)扣眼兩邊排列均勻、對稱,整齊、結實。
(2)鎖結緊密,不露衣片毛絲及襯托線。
(十四)拉線套
拉線套是一種在衣片上以連環套線跡套成小襻的針法,常用于紐襻、腰襻以及外衣、大衣等活底擺,活里與面的連結等。縫線選用與面、里料顏色相近的粗絲線。
1.針法
(1)第一針從折邊反面縫出,并將線結藏在反面,然后縫第二針,針距約為0.3cm,將衣片放平在工作臺上。
(2)用左手套住第二針線套,左手中指勾住縫線。
(3)右手拉縫線,與左手放線配合。
(4)放脫左手套住的線圈,邊拉邊收,形成第一個線襻,然后第三針通過第一個線襻結形成第二個線襻結,以此循環往復。

(1)平頭扣眼

(2)圓頭扣眼
圖2-16
(5)收針時,將針穿過最后一個線襻結,拉緊穿到反面打結(圖2-17)。
2.要求 拉線套時雙手要配合好,環環相套的線結應大小、松緊一致。
(十五)打套結
打套結是一種類似鎖針般在縫線上打結的手縫工藝。主要用于中式服裝的擺縫開口、袋口等部位,用于增強牢度,并起裝飾作用。
1.針法
(1)先從衣片反面穿出,使線結藏在反面,然后在開衩或口袋垂直方向縫數行襯縫,襯線要緊密靠攏。
(2)用鎖扣眼的方法鎖出一行排列整齊緊密的線結,最后把縫針刺入衣片反面打結(圖2-18)。

圖2-17

圖2-18
2.要求 打套結時抽線不宜太緊,拉力均勻。
(十六)釘紐扣
釘紐扣是將紐扣縫綴、固定在服裝上。常用的紐扣有兩眼扣、四眼扣,縫線以采用與紐扣同色或近色的粗絲線為宜。
1.方法
(1)先在布面上用劃粉或鉛筆畫出釘紐扣的位置。
(2)將針從衣片下出針,把線結藏于夾層內,然后把針線穿入紐扣孔,再從另一個紐扣孔穿出,刺入布面,紐扣與布面之間留有松度(薄料留0.1~0.2cm松度,厚料留0.3~0.4cm松度)。
(3)當紐扣縫三四次縫線后,用線在扣子與布面間纏繞若干圈,由上往下繞,繞滿后將針穿入反面打結(圖2-19)。

圖2-19
2.要求
(1)紐扣位置要正確。
(2)釘好的扣子應不緊、不松,周圍布面平服,針跡均勻。
(3)如遇到衣料很薄或所用紐扣過大,應在里層襯墊小布片。
(十七)制包扣
包扣是花色紐扣的一種,是用面料將普通紐扣或其他薄形材料包在內部做成。
1.方法
(1)剪一圓形包扣布,直徑為被包入紐扣的兩倍。
(2)沿包扣布邊0.3cm處縫針一圈,針距要小。然后將需包入的紐扣放入包扣布中間,抽攏四周的縫線,直至完全包住紐扣為止。
(3)用針交叉縫入已包好紐扣的布邊,縫牢,線要拉緊(圖2-20)。

圖2-20
2.要求 包扣布面要平整,線要拉緊,不應過于寬松而使里面的紐扣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