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3品牌女裝設計主要思維方法
【任務內容】
1.服裝設計的主要思維過程
2.服裝設計的主要思維形式
3.服裝設計的主要思維方法

服裝設計的主要 思維過程與方法
【任務目標】
1.學生通過案例分析、討論,能了解發散聯想思維的途徑、路線和方法
2.學生通過典型案例的分析、思考,能了解什么是仿生設計法
3.1 任務導入
瑞士工程師喬治·德·米斯特勞外出打獵時發現自己的褲子、身邊的獵犬都粘了大量蒼耳(圖3-1),他發現帶刺的蒼耳在狗毛和人發上(圖3-2)粘得尤為牢固的原因是蒼耳身上的小刺并不是直的,而是像一根根小鉤子,這啟發他發明了類似于紐扣和拉鏈功能的尼龍搭扣(圖3-3)。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洞察力、好奇心和想象力是影響創意思維的三大因素。在對生活現象保持好奇心和不斷磨煉自己的洞察力的前提下,科學的創造性設計思維方法是設計師必備的基本功。

圖3-1 蒼耳

圖3-2 蒼耳粘在人發上

圖3-3 尼龍搭扣
3.2 創意思維——典型案例分析
中國有句俗語:“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體現了勞動人民辛勤耕耘的樸實生活,在這句話的基礎上,我們跳出慣性思維,創新性思考我們耕種的瓜是否能收獲豆,耕種的豆是否能收獲瓜,即“種瓜得豆,種豆得瓜”。或者再大膽一些:“種瓜得咖,種豆得花”。請問這三句話哪個更能體現創造性思維?“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是人們最直接的慣性思維,不利于設計思維的拓展。“種瓜得豆,種豆得瓜”是逆向思維的體現,能在現狀基礎上進行反向突破,是創意設計的一種常用思維形式。“種瓜得咖,種豆得花”強調的是發散思維,最能啟發創造性的設計行為。
創造性思維是以開放的思維態度和思維的發散為前提,從問題的中心出發,按照各種線索發散,不同的邏輯起點,走的是不同的邏輯路線,路線中的站點和終點隨時能激發設計想法和方案(圖3-4)。發散想象中有科學思維的理性成分。

圖3-4 創造性發散思維示意圖
我們用發散思維詮釋由“瓜”到“咖”等事物的創造性思維過程。找到第一個興趣點或問題的中心點——“瓜”,也是發散思維的起點,選取“瓜”的文字素材和圖片素材,加以分析研究,從“瓜”的不同角度發散第一層聯想(圖3-5):第一,由色彩引發的聯想:紅色是中國的代表性色彩之一,黑色皮膚象征健康等;第二,由食用用途引發的聯想:聯想到火鍋,夏天吃西瓜,防暑降溫,冬天吃火鍋,增加身體熱量;第三,由切片的瓜形引發的聯想:聯想到中國十大名山,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的黃山;第四,由西瓜主要構成物質引發的聯想:水分充足是西瓜的典型特征,由水的液體特質聯想到牛奶。

圖3-5 由“瓜”的不同角度發散第一層聯想
再將發散的每一條線索繼續發散:第一,黑色皮膚聯想到黑巧克力,再順勢聯想到住在黑洞中黑色的蝙蝠。第二,火鍋是冬天取暖的一種方式,繼而聯想到取暖的另一種方式是穿厚衣,戴毛線帽,再順勢聯想到怕冷南飛的燕子。第三,黃山聯想到著名景點迎客松,山石上“迎客松”的字聯想到刻字,刻字聯想到三生石。第四,牛奶聯想到奶茶,再聯想到咖啡。
由“瓜”到“咖”等事物的過程呈現了大腦進行發散性思維的過程,我們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加以說明(圖3-6)。

圖3-6 由“瓜”繼續引發的聯想
3.3 仿生設計法——典型案例分析
設計師可以在思維導圖中找到一個或多個興趣點,模仿興趣點,用仿生法進行設計:將這些自然界、生物界的某種形象,或來自各種客觀實物的形象提取出來作為靈感來源,進行專項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對其關鍵因素進行提煉、簡化、概括,綜合考慮設計要求、設計思想、客觀啟示、美學意義、服裝結構等,進行聯想啟發設計,用組合法將其與現代服裝設計理念與要求相結合,最終確定設計方案(圖3-7)。

圖3-7 仿生設計
例如,盛行于中世紀歐洲宮廷禮服的燕尾服(圖3-8),其后衣片的開衩設計如燕子的尾巴(圖3-9),堪稱自然素材中獲取服裝創意的典范。再以盛行于20世紀80年代的蝙蝠衫為例(圖3-10),其袖幅寬大,與衣側相連,張開后形似蝙蝠(圖3-11),也是效法自然的成果。靈動的流水啟發了服裝設計中流蘇的運用,借鑒巖石的紋理做出層疊效果。這些都是在創造性發散思維的基礎上用仿生法和組合法創新服裝設計,是設計者萌生創意的常用思維和方法。

圖3-8 燕尾服

圖3-9 燕子

圖3-10 蝙蝠衫

圖3-11 蝙蝠
女裝設計發散思維的出發點,可以從該品牌企劃方案主題及其延伸的圖片或文字信息中提取,找到自己的興趣或問題素材,多線索發散,再圍繞主題仿生、變化、重組、設計,以此塑造品牌形象,改善女裝市場的同質化現象。
在女裝設計實戰時需合理運用創造性設計的思維與方法。
思考與練習
1.設計師更應具備哪些思維素養:慣性思維、逆向思維還是發散思維?
2.試著找尋并發現我們身邊有哪些仿生設計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