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紳士著裝圣經.2:禮服
- 劉瑞璞 馬立金 周長華
- 1875字
- 2020-07-31 16:58:11
2.3 禮服規制的平等精神和歐洲的科學文明
禮服表現為善的特質,它的社會倫理和集團性是顯而易見的?!岸Y”是社會生活中由于風俗習慣而形成的為大家所共同遵守的儀規,即所謂約定俗成,它是倫理社會化、集團化的具體表現。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釋“禮”為“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梢姟岸Y”與古時人們日常生活中充滿著對神的至尊而履行宗教儀式有關,重要的是這些崇神儀式都是為了生活富足的美好愿望。而違反了這種約定就有觸犯神靈之嫌,其后果可能就會遭到神的懲罰。因此,禮服的實效價值不在物質上,而在精神上,這是人類商禮文明普世價值的所在。今天看來這種古老的文明,已經被集團化制約的人的行為規范所取代,相對古人而言,它似乎變得更加世俗和自私了。禮服語言格式似乎變得越來越單一穩定,但它很重要,這讓現代人免除了當初英國使臣瑪格爾尼面見乾隆帝時,是行單膝跪拜禮還是行九叩跪拜首禮而煩惱。如此解釋禮服的意義和趨勢是要提醒人們,穿在人身上的服裝更多的不是為所欲為,我行我素,它還有一個更普遍的內涵,就是表現人的最基本的尊嚴和行為約束,那么社交中就應該有一個相對被公認的服裝規制,這不僅是現代文明的一個重要標志,還是全球一體化發展趨勢的必然要求。
現代時尚充滿著矛盾,一方面人們接受時裝無國界的觀點,另一方面人們又極力追求時裝個性。前者是講趨同,后者是講不同,但是,持兩種觀點的人都忽視了它的辯證性,客觀上這兩種觀點應該有機地結合起來。趨同是絕對的,不同是相對的,不同總是在趨同的前提下人們才能認可。前者是道德意志(善),后者是創新精神(美),個性創造是要有社會基礎的,否則它就沒有生命力。也就是說,創造力不是無政府主義的,它是在規則的制約下展開創造的,只強調創造而無視規則,定會走向個性的極端化,就會被社會拋棄。僅用“藝術服裝設計”是解釋不通的。反過來,趨同又是由個性(不同)關系構成的,個性是趨同的社會細胞,國際服總是在某個特定(民族)服裝的基礎上形成的。因此,了解國際服裝的格式語言是我國服裝界亟待解決的問題[4],而禮服的格式語言又是整個服裝語言的核心。
值得研究的是,禮服的格式語言,在國際主流社交中為什么偏偏接受歐洲的近代文明[5],也就是說,趨同是以歐洲為中心放射開來。這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現代工業文明是建立在古希臘以人為中心的“人本主義”思想基石之上[6],換言之,是崇尚科學的實證哲學,造就了后來以英國為發端的歐洲工業文明,同時,也助長了以英、法為代表的歐洲向世界范圍進行文化、經濟和軍事擴張及殖民統治。我們拋開它的文化侵略因素,因為世界各國不會也不可能接受文化侵略。相反,恰恰是那些沒有被殖民化的國家較早地接受了歐洲工業文明,重要的是國家的開放和維新的政府政策,最具代表性的是德國、美國和日本,它們較早地接受了歐洲的實證科學和工業文明。被動接受和主動學習其結果是完全不同的,因為后者是具有創造性的。因此,禮服的國際慣例發源于歐洲,但沒有美國和日本的加入是不完備的,國際化也會大打折扣。然而,現代禮服格式語言的實證科學基礎沒有改變,這一點成為禮服趨同的重要保證。歐洲禮服形制的每個細節幾乎都和功用有著密切的聯系,當表現禮儀的樣式和功能發生矛盾時,總是被功能戰勝,可以說歐洲禮服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實證科學史。例如,燕尾服就是法國大革命的產物,為征戰騎馬的方便,選擇了無前擺大衣或將大衣前擺去掉而成為燕尾狀。到美國人手里則將燕尾全部砍掉成為塔士多禮服,這是一次純粹的禮服(功能)革命。還有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物資的極度匱乏,在使用布料上變得惜物如金,在設計上簡約但極其有效,因此當代禮服的經典,西服套裝(Suit)、黑色套裝(Dark Suit)、巴爾瑪外套(Balmacan)、塹壕外套(Trench Coat)等都是在這個時期定型而成為紳士禮服永恒的時尚。這一切一定發生在歐洲,這要得益于它的“人本主義”傳統和近代工業文明。
由此,我們得到對禮服慣例的新認識。創造力(美)不能無視社會的道德準則(善);道德準則的形成是以科學(真)為基礎的。引入對禮服格式語言的解釋,即時裝的創新是要依據服裝規則進行的;服裝規則(慣例)的確立應在生活實踐中反復實證。因此,這里雖以歐洲服裝文明介紹禮服的格式語言,但它科學的內核卻是屬于全人類的。值得指出的是它和地域性禮服并不產生矛盾。國際性禮服和地域性禮服可以和平共處,因為科學意識又受地域自然環境和區域文化的影響;慣例是尊重民族習慣的,慣例不是法律。因此,諾貝爾章程規定男士要穿著燕尾服或民族盛裝赴會。這也是“禮服慣例”能夠被國際社會普遍接受的“平等精神”,即紳士著裝規則(The Dress Code)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