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服裝定制:工匠精神回歸
- 朱偉明
- 2533字
- 2020-07-16 16:10:59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述評與選題意義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玉不琢,不成器。莊子云“技進乎道”,“技”即今日的“工匠精神”,就是對所做事情極其專注。2016年李克強總理在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十三五”時期主要任務是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新的發展動能,落實“去產能、去庫存、降成本”的舉措,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消費升級和個性化需求迸發,線上銷售的增長導致新舊零售商的“交替效應和供需錯位”更加凸顯。中國服裝產業過剩、庫存高企、銷售下滑、關店潮等還將持續發酵,要破解難題,迫切需要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生產出“工匠產品”,滿足個性化消費的需求。服裝業態變革以及需求變化,追求個性化和消費快速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服裝定制市場正在形成龐大的規模。互聯網時代,大規模定制、敏捷制造、柔性生產等新型生產方式應運而生,并逐漸成為替代大規模批量生產的主流生產模式。“中國制造2025”是全面提升中國制造業發展質量的重大戰略部署,以制造業數字化為核心,融合智能制造、互聯制造、個性化制造、綠色制造于一體,推動技術要素和市場要素配置方式發生革命性變化。
(一)國內外服裝定制研究脈絡
國內早期定制研究從紅幫裁縫的歷史開始,主要分析紅幫裁縫的起源、創業期、拓展期和多元化發展時期。近來更多的研究側重于定制文化、品牌和運營,許才國、魯興梅在《高級定制服裝概論》中主要對高級定制概念、歷史等進行界定,對定制的運營、推廣等作分析,成果以教材形式呈現。劉智博通過對設計程序和設計管理在整個服裝定制程序的地位作用進行研究,主要從服裝設計的角度研究定制如何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劉云華在《紅幫裁縫研究》中從縱向闡述了中國傳統本幫裁縫向現代新型紅幫裁縫轉型和發展的過程,從橫向理清了紅幫在經營管理、工藝技術和職業教育等多個領域的相互關系,研究成果既宏觀又微觀地剖析了紅幫工匠群體。劉麗嫻認為服裝定制具有系統性、多層次和動態性特征,使國內外定制品牌能夠更精準識別消費者需求和變化。劉麗嫻和郭建南所著的《定制與奢侈》從品牌模式、設計模式的演化角度對定制與奢侈進行探討,分析了當前定制品牌運營中所產生的定位偏移、資源分散、過度擴張等一系列問題,從中提煉品牌孕育與品牌價值提升的方法。
從國外高級定制的發展脈絡分析,英國傳統高級定制男裝(Bespoke Tailoring)和法國高級定制女裝(Haute Couture)是基于國情和民情的產物,中國本土化服裝定制是適應國內消費者多元、多層次需求的產物。羅斯.F(Ross.F)2007年在《紡織學會會志》(Journal of The Textile Institute)運用人類學和深度訪談分析了高級定制過程中的新紡織、新科技與傳統手工方式融合,形成了新的定制評價方式。羅博·恩格勒(Rob Englert)在2008年討論了手工與大眾產品的關系,定制化需求背景下產品內容和提供方式的改變。2003年帕梅拉V.烏爾里希(Pamela V.Ulrich)在《大規模定制的服裝消費者協同設計》中探討大規模定制背景下消費者參與設計的模式,認為基于消費者視角的大規模定制中,消費者參與設計有助于提高顧客滿意度。2014年由美國暢銷書作家亞力克·福奇(Alec Foege)著、清華大學陳勁教授翻譯的《工匠精神:締造偉大傳奇的重要力量》深入闡述工匠精神,主要講述了工匠精神在美國是如何從萌芽走向愛迪生時代的高峰、如何隨著工業的發展陷入低谷、又如何憑借新一代工匠得到復興。作者認為,百年來工匠精神如同一臺不知休止的發動機,引領著美國成為“創新者的國度”。它塑造著這個國度,成為其生生不息的重要源泉,如今的移動互聯時代比以往更需要工匠精神,呼喚工匠精神的回歸。
(二)“服裝個性化需求”國內外研究動態
國內外學者對服裝個性化需求進行了較多的研究,研究主題主要包括:(1)個性化技術層面研究。在個性產品數字化、根據顧客需求預測生產、體型分析與智能修訂、個性化服裝合體性評價模型等技術方面進行了較為深入地探討,運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拓展了個性化需求技術層面的研究深度。(2)產品差異形式研究。通過消費者行為、產品形式創新、縱向差異化策略等研究,認為滿足一個產品或服務的某些特征的個性化,消費者能夠享受到更加便捷的服務、更低的成本。(3)個性化發起者研究。個性化消費者將不再是傳統思維中服務產品的被動者,而是逐漸地成為服務以及產品的自主參與者與設計者,為個性化服裝定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4)個性化實現形式研究。推進生產組織模式變革,推動個性化定制生產方式。服裝企業個性化服務水平與成本收益之間的均衡問題,個性化服務策略才是企業動態演化的方向。(5)供應鏈協同角度研究。運用互聯網、云計算、商業智能(BI)、大數據挖掘、快速反應技術構建面向協同的服裝供應鏈快速決策支持系統,實現服裝供應鏈在設計開發、物流分銷和信息化等過程中的數字化、信息化和柔性化協同(表1-1)。
表1-1 服裝個性化定制研究動態

國內外關于服裝定制的研究相對較少,現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定制歷史、文化、品牌和理論概述等,完整有理論性與實踐性的定制研究仍舊比較缺乏,相對于定制產業如紅領、報喜鳥、埃沃、衣邦人、量品等個性化定制品牌的蓬勃發展,定制產業理論探索仍顯得滯后。
二、選題意義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需求呈現易變性、復雜性和模糊性等特點,急需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面對需求側的不確定性,我國服裝業如何響應消費升級驅動的個性化增量市場,實現供給側柔性調度,適配個性化需求,成為當前服裝業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消費升級驅動個性化體驗需求增長,大規模個性化定制、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制造、柔性生產等新型生產方式應運而生,逐漸成為替代大規模批量生產的主流模式,個性化定制轉型成為服裝產業關注的焦點,本書將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的服裝產業升級與重構提供理論支撐,在微觀上為個性化服裝供給側結構性數字化、柔性化和智能化適配提供解決思路,為傳統服裝產業提升改造提供理論依據,指導應用于實踐,為我國服裝制造企業實現新舊動能轉換提供對策。在宏觀上針對新時代服裝業的主要矛盾,提出個性化需求與服裝供給側結構性適配機制,為服裝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決策參考,為中國制造“三品戰略”提供服裝產業的樣本,為“中國制造2025”和“工業4.0”在服裝產業落地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