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服裝史(2018版)
- 華梅
- 1968字
- 2020-07-16 15:17:47
2007年版前言
在人類服飾這一斑斕的史書中,中國服飾是奪目的一章。盡管自近代以來,中國也無例外地受到隨工業文明而引發的西服東漸的沖擊,但是中國曾擁有過的“衣冠王國”的盛譽是不容貶損的。它作為人類輝煌歷史的一部分,已經并將繼續彪炳千秋。中國服裝事業的成就,不僅是燦爛的,而且是偉大的。這不是虛妄之說,而是事實。
中國人的祖先在地球上站立之時,應該說就基本上具有了服飾,或者更確切地說是有了飾品。只不過,那些掛在頸項間的串飾不一定是為了審美,而是有著更原始、更鄭重的含義,那就是護佑生命,祈福避邪。生的誘惑對于人,無論古今,甚至說古人更強烈一些。因為在科學尚不發達的原始社會,人們更企望能有一種超自然的力量,保護著一個部落進而是一個部族的繁衍興旺。這時候,一塊赤鐵礦粉染過的痕跡、一縷青草、一枝長滿嫩芽的枝條都寄予著人對生的希冀。那些在骨管上刻花所透露的人的心思,那些在礫石上鉆孔的耐心,都為我們留下了深深的古老文明的印跡。雖然說“今人不見古時月”,可是“今月曾經照古人”,我們的祖先在服飾品上的加工工藝比起今日來是落后的,但是他們在生產力極為低下的情況下所能制成的骨、石等佩飾的精致程度難道不讓我們深刻地自省嗎?不能厚古薄今,也不能厚今薄古。在考古中發現或傳世的精妙絕倫的古代服飾品面前,我們常常有一種嘆觀止矣的感覺。原始人在服飾上所傾注的一腔熱忱,可以說是后世不可企及的。因為那里面往往蘊藏著一種生命的虔誠,而這一點恰恰是現代人所欠缺的。
中國封建文明的巔峰是大唐,在那些宛如夏日夜空中閃閃的繁星之中,服飾是一顆格外璀璨的明星。當然,在大唐之前,中國古人已經使服飾達到相當的高度,并已建立起服裝制度而且出現了幾度大膽改革;在大唐之后,中國古人也屢屢在服飾上用盡心機和智慧,使之更豐富地體現出政治、藝術以及多彩的民俗。我們之所以不能忘記大唐服飾,是因為唐代服裝的成就,應歸功于民族文化的活力和民族經濟的大交流。絲綢之路的累累碩果在唐代結成,這使大唐人飽覽了異域的風采,同時又使世界人民認識了中國。
這就因為,服飾是文化,它是文化的直接現實與集中表現。或許正因此,我們才可以說,服飾負載著人類的歷史,無論是昨天、今天還是明天。中國服裝史就是一部有形有色甚至有聲的中國文化史。古來的貫口衫、深衣、襦裙、鎧甲、背子、比甲的廓形完全能不假語言地敘述中國人的生活、激情與前進的步伐。青、白、朱、玄、黃更是以五色的說法連著囊括宇宙的本、金、火、水、土,這里有著中國人對于哲學的獨特思考,這種思考的觸角,幾乎事無巨細。環佩叮當僅是美人輕移蓮步嗎?不,不僅是身上佩飾的組合,它體現著天的意志、帝王的神威,而且玉飾碰撞所發出聲音的韻律與節奏,都體現出中國長期占統治地位的觀念,即“禮”的物化與音響。
在服飾生成的最初階段中,中國服裝與其他國家服裝基本上大同小異,這是人類童年的思維能力與定勢所決定的。但是,當中國服裝立于民族服裝之苑展現風采時,世人已經意識到中國服裝的質料——絲織品,在當時是舉世無雙的。中國大地上的蠶吞食進中國土地上的桑葉后所吐出的絲,足可以織出數不清的奇異美妙的神話。當它形成衣料時,那“應似天臺山上月明前,四十五尺瀑布泉”的空靈縹緲,已經令人心曠神怡;染上顏色后,那“紅入桃花嫩,青歸柳葉新”“女郎剪下鴛鴦錦,將向中流定晚霞”的旖旎風光更是令人心醉;織或繡出花紋時,那“羅衫葉葉繡重重,金鳳銀鵝各一叢”的精工巧思將人間的美好情思與向往一股腦兒予以形象的傾訴;待制成各式各樣的衣服后,不管是“裙拖六幅湘江水”,還是“鴛鴦繡帶拋何處,孔雀羅衫付阿誰”,它們都為著裝者和所有人營造出一種具有東方藝術特色的絢麗華美。中國服裝從“絲”開始,就奠定了與眾不同的服飾形象乃至到服飾文化。
中國服飾在中國歷史長河中,是閃爍著奇異光彩的清流,它不僅真實地記錄了中華民族的歷史,而且以自己的五光十色為中國文化增添了美麗的、生命的律動。更重要的是,中國服飾在世界文化中,為中國人創造出中國文化的特有形象,至今一句“唐褲”,仍然使世人聯想到中國那可以兩面穿的所謂中式褲,而“旗袍”則至今在國際時裝舞臺上保持著獨有的魅力,幾乎所有人為之傾倒。
可以使中國服裝史引以為驕傲的是,中國有著廣袤的大地和眾多的民族,這些民族在各自的生存環境和文化氛圍中形成了自己的服飾形象。我們今日探究哪一個民族的服飾起源,都可以聽到關于這個民族的美妙的傳說。用五彩衣裳編織起來的56個民族經緯縱橫的中國服裝史,是一部難得的氣象萬千的史書。中國服裝史在述說著,兄弟民族長期以來的患難與共。蜀國諸葛亮在苗、壯民族感染瘟疫時,毅然以柔軟的絲綢送去為衣,于是“諸葛錦”“武侯錦”就成了千余年來民族團結的佳話。
中國服裝史是難以在一本書中展現出全貌的,筆者若能以斑斑點點而使讀者得窺全豹,那也就知足了,并深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