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服裝史(2018版)
- 華梅
- 603字
- 2020-07-16 15:17:53
第四節(jié) 軍戎服裝
秦漢時期,戰(zhàn)亂頻仍,因而軍戎服裝得到很大發(fā)展。從這一點來說,秦始皇陵兵馬俑坑的發(fā)掘,對于研究秦漢軍戎服裝,有著異乎尋常的學術價值,數千兵馬戰(zhàn)車,形體高大等同于常人,服裝細部一絲不茍,可供今人仔細觀察(圖2-28)。據初步統(tǒng)計,秦漢軍戎服裝可歸納為七種形制,兩種基本類型。
①護甲由整體皮革等制成,上嵌金屬片或犀皮,四周留闊邊,為官員所服。在楚辭《九歌·國殤》中,即有“操吳戈兮被犀甲”句,說明革甲由來已久(圖2-29)。
②護甲由甲片編綴而成,從上套下,再用帶或鉤扣住,里面襯戰(zhàn)袍,為低級將領和普通士兵服(圖2-30)。
漢王朝的主要戰(zhàn)敵是匈奴,匈奴善于騎馬射箭,正如與趙武靈王相抗爭的北胡一樣,他們都是以游牧生活為主,這兩個民族在歷史上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漢軍為適應這種戰(zhàn)場的需要,也要棄戰(zhàn)車,習騎射。為避免短兵相接的過大傷亡,必須改革戰(zhàn)甲,故而出現鐵制鎧甲,其時間最遲當在東漢。東漢末年,孔融《肉刑論》云:“古圣作犀兕鎧,今有盆領鐵鎧,絕圣人其遠矣。”當可引以為據。

圖2-28 秦始皇陵1號兵馬俑坑局部

圖2-29 穿鎧甲的將官
(陜西臨潼出土秦兵俑)

圖2-30 穿鎧甲的兵士
(陜西臨潼出土秦兵俑)
漢墓中出土大量騎馬兵俑,雖形體不大,細部也不太具體,其研究價值難以與秦始皇陵兵馬俑相比,但數量頗多,也可以用來參考(圖2-31)。漢畫像石、畫像磚以及墓葬壁畫上有各種姿勢的武士俑,能夠看到武將服飾形象的概貌。

圖2-31 出征的武士
(陜西咸陽楊家灣漢墓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