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服裝生產經營管理(第5版)
- 寧俊
- 2764字
- 2020-08-27 14:20:51
第一節 生產管理的概念、地位、任務和內容
一、生產的概念
生產是指企業將投入的生產要素轉化為有形產品或(和)無形勞動,由此而創造和增加物品效用的活動。
二、生產管理的概念
生產管理,是指對企業生產活動的計劃、組織和控制工作。根據生產研究對象內容的不同,可將其分為廣義和狹義兩個層次。
(一)廣義生產管理
廣義的生產管理,是指對企業生產活動的全過程進行綜合的、系統的管理。其研究對象是企業的整個生產系統,包括輸入、生產制造、輸出和反饋四個環節。
生產系統的輸入,是指將用于企業生產的勞動、設備、材料、燃料等物質要素和生產計劃、技術圖紙、工藝規程、操作方法等信息要素投入生產過程。
生產制造過程是指勞動者運用設備、工具等勞動資料,按照規定的生產流程和計劃,對勞動對象進行篩選、整理和加工,完成產品的制造過程,這是生產系統運行的主要環節。
生產系統的輸出,是生產系統轉換的結果,包括物質輸出和信息輸出兩個方面。
生產系統的反饋,是指把生產系統輸出的有關產量、質量、成本、技術、進度、消耗等信息再輸入到生產系統,它有利于發現差異、糾正錯誤以及保證預期目標的實現。
企業生產活動表現為投入一定資源,經過一系列加工轉換,使其價值增值,最后以某種形式的產出,即有形的產品和勞務提供給社會。廣義的生產管理就是指對生產過程進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動,也就是對生產過程進行的一系列計劃、組織和控制的工作。
在西方發達國家,早期生產管理(Production Management)主要指對制造企業有形產品生產過程的管理工作。但進入20世紀后,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企業生產不僅制造有形產品,而且提供勞務,如維修業務、售后服務等。非制造企業、服務業等也紛紛興起。提供勞務可用英文“Operation”表示,因而出現了新名詞“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Management”,我國不少著作將該詞譯為“生產運作管理”“生產營運管理”“生產作業管理”等。實際上,國外有些著作對“Operation”的功能指明為“制造產品與提供勞務”,而且指出“Operation”也可稱作“Production”。因此所謂生產運作管理、生產營運管理等可以看作是廣義的生產管理。本書闡述的正是以企業生產系統為對象的廣義的生產管理。
(二)狹義生產管理
狹義生產管理的研究對象是產品的生產過程,是指對企業的生產技術準備、原材料投入、工藝加工、生產過程組織直至產品完成等具體活動過程的管理。由于產品的具體生產活動是生產系統的一部分,因此狹義生產管理的內容也只是廣義生產管理的一部分。
本書闡述的正是以企業生產系統為對象的廣義生產管理。
三、服裝生產的特征
服裝生產管理工作,就是在現代工業企業管理中,對發生的一切生產活動,按照行業本身的特點和規律,并參照政府發布的各項技術政策,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地進行指揮和協調、檢查和控制。為此,了解服裝工業特點,對加強服裝工業的生產管理非常重要。服裝工業生產特征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生產之間的協作性
服裝生產的發展和科技進步以及先進專用設備的配備,使生產的形式發生了很大變化,批量性的成衣生產代替了個體或作坊式的生產方式。但是,生產技術的進步也給生產管理帶來了新課題,這就是針對生產過程廣泛的協作性,如何加強部門之間、工序之間的銜接與協調,使之建立良好的協作關系。實踐已經證明,現代化的服裝生產流水作業,沒有管理就不能維持正常的生產秩序。廣泛的協作不僅是企業內部,而且還會延伸到原料、輔料和供應及有關生產協作單位。由此可見,廣泛的生產協作是服裝生產管理的內容之一。
(二)生產技術的專業性
同一個服裝市場上存在款式各異、顏色多樣的服裝產品,但是由于受到生產技術和設備的限制,一個服裝企業很難做到同時生產多種大類產品。
服裝的品種很多,可按面料的結構或按用途進行劃分。服裝產品的生產需要采用流水作業,并配備各類專用設備,使各大類品種的加工技術相差很大。分工細致,使得生產工人的技術單一,專業性強,就是在一個生產流水線上80%的工人也只會操作幾道工序,技術全面的工人比較少,這種生產技術的專業性,將為企業的生產管理增加難度。
(三)服裝生產對材料的依賴性
服裝是紡織工業生產的深加工產品,由于加工的性質決定了服裝生產基本上只改變面料和輔料的形狀和用途,而不改變面料和輔料的性能和質地。為此,凡是在面料和輔料上存在的所有質量問題,將會在服裝外觀上反映出來,轉化成為服裝產品的質量問題。所以,在服裝生產管理中,對產品的外觀檢驗非常重要。
(四)服裝生產的季節性
現代服裝生產采用流水線的作業方式,為使生產流程通暢,每道工序作業節拍以分秒計算,以保持生產的均衡性。但是生產計劃的均衡性與服裝產品使用的季節性形成了明顯的矛盾,由于服裝使用和銷售的季節性,形成了服裝生產的淡旺季。這一服裝生產的特點,給生產管理帶來了挑戰。
(五)服裝產品因人而異
一般日用工業產品能適應大多數人的需要,是一種通用商品,受年齡、性別、職業等因素的影響相對較小。然而,服裝產品卻是因人而異的。對服裝使用者來說,要買一件稱心如意的服裝,至少要從六個方面加以衡量,即服裝的顏色、面料、款式、質量、規格、價格等。
(六)成衣生產標準化
成衣批量性的流水作業不同于個體手工業生產方式。工業化生產的成衣要滿足一批人的需要,反映這一批人的共性,這就要求必須要由國家或企業制定的技術標準來統一從原料進廠到裁剪、縫紉直至成品出廠的整個過程。
四、現代生產管理的環境變化和主要特征
(一)現代生產管理的環境變化
現代生產管理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環境變化。二十多年來的市場環境變化突出地反映在以下三個方面。
(1)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技術不斷更新,用于服裝生產的新型纖維和新型面輔料的研制與開發、產品升級換代的周期大為縮短。現代服裝加工企業的困難之一,就是產品的再設計和產品的更新不斷發生。企業必須努力將更新的產品盡快推向市場,這要求企業生產必須置于快速設計和適應性強的工藝之上,以節省產品設計與工藝設計的時間和費用。
(2)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和提高,社會消費結構和消費水平有了很大變化。市場需求追求多樣化,服裝品種和款式不斷升級換代,消費者求新、求變,追求個性消費。服裝企業必須時刻關注著市場的變化,采取小批量、多品種的生產方式。
(3)經濟全球化,市場的國際化和大批跨國公司的建立,使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我國服裝企業要想打造國際品牌,打入國際市場,當務之急是提高產品設計和生產管理水平。
(二)現代生產管理的新特征
在市場環境變化、科技飛速發展和市場激烈競爭的促進下,現代生產管理也在相應地不斷改進,形成了新的特征:
(1)以系統論、信息論和控制論為基礎,廣泛運用數學方法、計算機和現代管理方法。
(2)具有完整的資源信息庫和四通八達的網絡系統。
(3)提高生產系統的柔性,以適應多品種、小批量、快速反應的生產要求。
(4)廣泛應用電子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實現生產經營一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