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漿紗
本章知識點
1.漿紗的目的和要求。
2.主要黏著劑的一般性質和上漿性質。
3.漿紗助劑的作用及用量。
4.漿液組分的選擇方法,漿液配方的確定及調漿方法,漿液質量指標。
5.漿紗工藝流程及漿紗質量指標。
6.漿紗上漿率及漿液對紗線浸透、被覆程度的控制。
7.漿紗烘燥機理及烘燥裝置。
8.漿紗伸長率的控制。
9.漿紗自動控制技術。
10.漿紗工藝設計及漿紗產量、質量。
11.高壓上漿技術。
12.提高漿紗產量及質量的技術措施。
在織機上,單位長度的經紗從織軸上退繞下來直至形成織物,要受到3000~5000次程度不同的反復拉伸、屈曲和磨損作用。未經上漿的經紗表面毛羽突出,纖維之間抱合力不足,在這種復雜機械力作用下,紗身起毛,纖維游離,紗線解體,產生斷頭;紗身起毛還會使經紗相互粘連,導致開口不清,形成織疵,最后,正常的織造過程無法進行。
漿紗的目的正是為了賦予經紗抵御外部復雜機械力作用的能力,提高經紗的可織性,保證織造過程順利進行。因此,除股線、單纖長絲、加捻長絲、變形絲、網絡度較高的網絡絲外,幾乎所有短纖紗和長絲均需經上漿加工。
漿紗一貫被視為織造生產中最關鍵的一道加工工程。生產中有“漿紗一分鐘,織機一個班”的提法,漿紗工作的細小疏忽,會給織造生產帶來嚴重的不良后果。
經紗在上漿過程中,漿液在經紗表面被覆和向經紗內部浸透。經烘燥后,在經紗表面形成柔軟、堅韌、富有彈性的均勻漿膜,使紗身光滑、毛羽貼伏;在紗線內部,加強了纖維之間的粘結抱合能力,改善了紗線的物理機械性能。合理的漿液被覆和浸透,能使經紗織造性能得到提高。上漿工作所起的積極作用主要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1)耐磨性改善。經紗表面堅韌的漿膜使其耐磨性能得到提高。漿膜的被覆要力求連續完整,這樣,漿膜才能起到良好的保護作用。生產中,上漿過程形成的輕漿疵點就是經紗表面缺乏堅韌的漿膜保護,在織機的后梁、經停片、綜絲眼,特別是鋼筘的劇烈作用下,紗線起毛、斷頭,織造無法進行。
堅韌的漿膜要以良好的漿液浸透作為其扎實的基礎,否則就像“無本之木”,在外界機械作用下紛紛脫落,起不到應有的保護膜作用。同時,漿膜的拉伸性能(曲線)應與紗線的拉伸性能(曲線)相似。這樣,當復雜外力作用到漿紗上時,紗線將承擔外應力的大部分作用,漿膜僅承擔小部分,使漿膜不至破壞,保護作用得以持久。
(2)紗線毛羽貼伏、表面光滑。由于漿膜的粘結作用,使紗線表面的纖維游離端緊貼紗身,紗線表面光滑。在織制高密織物時,可以減少鄰紗之間的糾纏和經紗斷頭,對于毛紗、麻紗、化纖紗及混紡紗、無捻長絲而言,毛羽貼伏和紗身光滑則尤為重要。
(3)纖維集束性改善,紗線斷裂強度提高。由于漿液浸透在紗線內部,加強了纖維之間的粘結抱合能力,改善了紗線的物理結構性能,使經紗斷裂強度得到提高,特別是織機上容易斷裂的紗線薄弱點(細節、弱捻等)得到了增強,這無疑對降低織機經向斷頭有較大意義。在合纖長絲上漿中,改善纖維集束性還有利于減少毛絲的產生。
(4)有良好的彈性、可彎性及斷裂伸長。經紗經過上漿后彈性、可彎性及斷裂伸長有所下降。但是,上漿過程中對紗線的張力和伸長進行了嚴格控制,選用的漿膜材料又具有較高彈性。另外,控制適度的上漿率和漿液對紗線的浸透程度,使紗線內部部分區域的纖維仍保持相對滑移的能力,因此,上漿后漿紗良好的彈性、可彎性和斷裂伸長可得到保證。
(5)具有合適的回潮率。合理的漿液配方使漿紗具有合適的回潮率和吸濕性。漿紗的吸濕性不可過強,過度的吸濕會引起再粘現象。烘干后的漿紗在織軸上由于過度吸濕發生相互粘連,影響織機開口,同時漿膜強度下降,耐磨性能降低。
圖3-1 高壓調漿桶
(6)獲得增重效果。部分織物的坯布市銷出售,往往要求一定的重量和豐滿厚實的手感。這一要求有時可以通過上漿過程來達到。在不影響上漿性能前提下,漿液中加入增重劑,如淀粉、滑石粉或某些樹脂材料,可以起到一定效果。
(7)獲得部分織物后整理的效果。在漿液中加入一些整理劑,如熱固性助劑或樹脂,經烘房加熱后,使它們不溶,織制的織物就獲得挺度、手感、光澤、懸垂性等持久的服用性能。
漿紗工程包括漿液調制和上漿兩部分,所形成的半成品是織軸。漿液調制工作和上漿工作分別在調漿桶(圖3-1)和漿紗機上進行。
為實現優質、高產、低消耗的目的,對漿紗工程提出了如下要求。
(1)漿紗應具有良好的可織性(良好的耐磨性、毛羽貼伏、增強保伸、彈性等)。
(2)漿紗所選用的黏著劑和助劑不僅來源充足,成本低廉,調漿操作簡單方便,而且要易于退漿,退漿廢液易于凈化,不污染環境。
(3)織軸卷繞質量良好,表面圓整,排紗整齊,沒有“倒斷頭”、“并絞”、“絞頭”等疵點。
(4)在保證優質生產的前提下,提高漿紗生產效率、漿紗速度和漿紗工藝過程的操作和質量控制自動化程度。減少能源消耗,降低漿紗成本,提高漿紗生產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