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刺繡與服裝裝飾
一、刺繡工藝的文化內涵
刺繡是中國民間傳統藝術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藝術的寶貴遺產。它以大膽而自由的構思、優美而典雅的圖案、靈巧而嫻熟的技藝、豐富的風格種類,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
(一)刺繡與服裝的淵源
刺繡與服裝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古今中外的服裝上,刺繡是最原始的服裝裝飾形式。早在4000 年前史籍上就有“衣畫而裳繡”的記載。在沒有服飾之前,原始的人類曾用黔面、文身、彩繪等方法裝飾身體,來表現自己的身份和部族、陣營及性別的歸屬,身體上的色彩與紋樣在生存、祭祀、求偶、生產、戰爭等諸多社會活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6】。服裝誕生以后,文身、黔面的意義開始消減,雖然服裝能夠防御、保暖,卻遮蓋了美麗的花紋。于是原有直接表現在人體上的紋樣就通過刺繡等工藝手段轉移到了服裝上,這時候刺繡工藝開始得到了發展和推廣。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刺繡同眾多傳統手工藝一樣,無論在圖案造型、色彩搭配、還是針法技藝上都形成了完整、獨特的藝術形式。無論在史書中的記載還是在現存大量傳世作品中,都為我們展現了手工藝者精湛的技藝,為今天的服裝設計留下了寶貴財富。
(二)刺繡裝飾的風格特點
刺繡是通過針法技巧的運用和色彩的變化進行繡作的一種手工造型藝術,它最早是以植物纖維紗線在自織的土布戳紗(即單色線繡),或白底藍花,或藍底白花,粗獷質樸,富于鄉土氣息。在單色線的基礎上衍化為草果染色的民族彩繡。現今所見各少數民族服飾多用彩繡,且有平繡和凸繡之分。平繡流行面較廣,幾乎盛行刺繡的民族都用此法。凸繡是在底布上多鋪幾層剪紙花,使所繡花卉凸出,富有立體感。
刺繡針法包括繡、挑、補、編、結等各種形式。許多針法技巧在不同的民族中有不同表現。
在用色上,勞動婦女在創造了理想形象之后,力求顏色的濃郁和厚重的艷麗感。她們善于選用多種強烈的對比色,但在色彩的安排上,往往不做大面積的對比,而是采用細碎均勻的小面積對比,使之既富于變化又和諧統一。
從構圖上看,刺繡圖案雖然有疏密聚散的變化,但同繪畫的構圖相比較,它并不強調突出主題,不講求主從關系的變化,大多數圖案采用滿地花的構圖方式,以適應服裝整體感的要求。至于對稱或均衡的結構,放射或求心的布局,團花與角花的呼應等,都在圖案的構成上得到了反復而廣泛的運用,從而表現出刺繡服飾圖案獨特的藝術魅力。
(三)刺繡在服裝上的表現
豐富服裝裝飾是刺繡發展的強大動力。刺繡對服裝的裝飾貫穿了漫長的歷史,從冠帽到上衣、下裳、裙褲,再到手套、鞋襪、包袋等幾乎所有的穿戴服飾品都采用過刺繡工藝進行裝飾,刺繡所取得的優異成績也多體現于服飾。刺繡服飾在長期的演變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許多裝飾部位與裝飾模式,如團花、馬面、挽袖、補子等。刺繡的種類也由從單一的宮廷刺繡發展為京繡、蘇繡、粵繡、蜀繡、湘繡、漢繡、顧繡等各種派別,以及苗族、彝族、瑤族、黎族、白族、蒙古族等眾多少數民族刺繡種類【7】。
比如山西忻州的民間服飾,傳統的民間刺繡主要作為穿戴的裝飾。這些裝飾又多在婦女兒童身上。婦女服裝刺繡中,不同部位有著不同的花樣:“腕袖”多飾以含有平安、吉祥、如意的二方連續圖案;“領口”大多是如意云,飾以花卉圖案;“裙子”是古今婦女常用的衣服,前后各一片,常嵌邊、繡花,多為黑、藍、紅色的底;“上衣”繡花多在胸口,常用圖案有魚戲蓮、牡丹花等。又如臺江縣臺拱地區婦女盛裝包括繡花上衣、花帶裙及百褶、繡花鞋等,上衣多用黑色“斗紋布”縫制,衣領、袖、肩部均有花飾。民間刺繡紋樣都從刺繡工藝的角度反映了傳統圖案的精神品質。為數眾多的吉祥圖案普遍運用了象征的表達方式,將祈福納祥,驅惡避邪的思想觀念,通過諧音、會意、借代、比喻等方法化為圖形。在苗族服飾圖案中,更廣泛的是記述苗族先民悲壯地遷徙史的“黃河”、“長江”、“平原 ”、“城池”、“洞庭湖”、“駿馬飛渡”等主題圖案,生動地描繪了苗族祖先的生活和歷史,表現了苗族先民如何經歷戰爭風雨,跋山涉水流落他鄉的這一歷史事實。其服飾較為精美之處,是運用大量的刺繡與蠟染結合并與銀飾搭配,風格各異,有貫首裝在領口,襟、袖口、下擺處與腰佩處運用龍蛇、鳳鳥、蝴蝶、麒麟、仙鶴、花卉等吉祥圖案,在手法上有縐繡、堆繡和散繡,并有鑲嵌、鏤空、花絲、鍛造、點珠等精工手法,使刺繡的運用很自然地符合現代形式美的規律【8】。
許多服飾圖案都是以剪紙花樣為底稿,在制作的時候,先將剪紙花樣固定在棉布或綢料之上,再進行配色和繡制。這些紙的花樣有的是剪紙藝人制作的,有的是根據個人的意愿創作的。由于繡制技法的不同,刺繡服飾表現出不同的特色。例如,采用各色散絲,將它們平繡在圖案上,可以使繡品的光澤度更好,色彩艷麗;將絲線結成一連串的顆粒,緊密地繡在底布之上的技法,可以使繡品的形象粗獷渾厚,質感強烈;將絲線結成辮子進行刺繡,更有一種質樸清新的效果。觀賞性較強的刺繡不但表現了服裝的形式美,而且滲透了繪畫藝術所具有的意境和氣韻,是地地道道的具技術與藝術兼備的藝術品。滿族民間刺繡源于民間印花布,印花布來源于民間剪紙。繡品的實用性很強,在日常生活用品和服飾上到處可見,而且在這些繡品上的圖樣多有明顯的吉祥含義。
在現代服飾設計中,屬于平面文化的藏民族服飾,其民族的服裝款式多為大襟或斜襟式寬大厚實長袍,服裝材料則以毛皮氈、氆氌和錦緞為主,刺繡帶有濃厚的裝飾味,并飾有金銀、珠玉、珊瑚、松石,刺繡手法穿梭其間,無疑是一種難以抗拒的美麗。歐美的傳統刺繡紋飾浪漫,圖案復雜,花型立體;中國各民族的刺繡風情雖競相爭艷,總體上則相對內斂而沉穩【9】。
這幾年隨著經濟文化的高速發展,沿海地區的服裝業得到迅猛發展,在品牌服飾中也更多地運用有傳統刺繡紋樣,其圖案細膩,花型立體,造型大方而樸實,傳統與現代,中西方融合的運用,使現代服飾更具現代風情,如杭派服飾熏香、江南布衣,巧帛等品牌中也略見到刺繡手法與現代技術的巧妙運用,不同的刺繡手法加以平繡、貼繡、珠繡,繡織出不同的韻味,更體現出江南女子的玲瓏小巧。在女性內衣的設計上,更突出了刺繡的貼膚貼心,在無序和有致的巧妙結合中體現女性美的情趣,特別對于內秀的女性來說,刺繡花邊正在引起人們的注意。薄紗上的刺繡,將秀麗與狂野在內衣上完美地結合起來。歐洲內衣上大朵的富麗堂皇的花卉刺繡讓位給了輕盈別致的小花圖案刺繡,這種風格也與薄紗和精巧時尚相吻合。
刺繡是中國傳統最具著名的民間手工藝,在中國工藝美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刺繡是人類自己創作并使用的手工藝,它無論在內容、藝術、技法、功能上都充分反映了人們的生活、思想情感、習俗及藝術上的智慧和創造性。刺繡之所以能夠在服飾的裝飾領域長久地占有重要地位,除了它的歷史文化底蘊外,更重要的是在于它有自己的技術特點、絢麗的色彩和反映人類文化與生活的各類圖形,并結合了現代服飾設計的特點,塑造出更強生命力的裝飾形象,顯示出不同時代的文化風貌和藝術成就。
二、刺繡及其行業的發展
我們知道,刺繡工藝經歷了手工刺繡、機械刺繡、電腦刺繡三個發展階段。下面主要介紹普遍使用的電腦刺繡。
(一)我國電腦刺繡業
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以及西部大開發的深入,我國的國民經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同樣,常說的“衣食住行”中占首位的服裝產業取得了蓬勃的發展。我國已經成為了一個立足本國面向世界的服裝產業大國。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作為服裝行業的附屬產業之一的刺繡業也興旺發達起來。刺繡這一傳統中的手工藝術在信息社會中得到了質的飛躍,電腦刺繡就是傳統的刺繡與電子、機械相結合的產物。
1.電腦繡花機
電腦繡花機是在電腦縫紉機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多年來一直由機械技術占統治地位的縫紉機領域,自1975年以來引入了電子技術,從此縫紉機開始進入了電腦控制的機電一體化時代。電腦縫紉機是以微處理器進行四軸數控。數控系統控制x向及y向的兩個步進電機帶動工作臺作平面運動,同時監視檢測使針進行上下運動的電動機(主軸電動機)的回轉,從而對x—y工作臺及針的擺動完成間斷運動的控制。在此基本原理上,電腦縫紉機還加入了斷線檢測、數據存儲等功能模塊,使其工作穩定便捷。
電腦繡花機是在電腦縫紉機的基礎上加入了刺繡的功能特性,對電腦縫紉機的軟硬件進行適當的改變以適應刺繡的需要【10】。電腦繡花機具有結構簡單、工作穩定、功能多、自動化程度高、操作簡便及噪聲小等特點,
(1)優異的可操作性。優異的可操作性 該機大多采用了鍵盤式操作,相應處理軟件的使用使刺繡工作變得簡單易于掌握。顯示設備在一定程度上的使用使操作的可視化得到了加強,從而便于一般從業人員的使用。在工作臺面下設有長桿開關,啟動停機都有十分方便。繃架的任意方向可手控運行,從而非常容易找到所需要的定位點。中高檔機還設有高速、低速空走功能,使補繡、定位都非常快捷靈便。
(2)具有很強的編輯和存儲功能。具有很強編輯和存儲功能的計算機的使用,使繡花機能記憶近百種花樣,記憶針數達到30多萬針。如用戶需要,它可額外增加擴充配置,以滿足不同的需要。可以對花樣進行縮放、旋轉及組合分割等編輯處理,以適應刺繡的實際需要。內裝式軟磁盤驅動器,可直接讀取田島格式盤上的二進制(DSB)、三進制(DST)、Z進制(DSZ)磁盤花樣及百靈達FDR格式盤文件上的二進制三進制、Z進制磁盤花樣至內存,并可把內存花樣以二進制格式輸出到磁盤。
(3)完善的控制系統。多種先進自動控制技術的應用,使繡花機擁有優異的調速性能,主軸可以獲得300~650轉/分的無級變換;在一種花樣繡完以后,按照所給予的指令自動地再在下一位置反復繡上這一花樣實現自動反復繡;當繡品超出刺繡范圍時,機器將會自動停止以保護棚框越程;當機械出現故障時,操作面板會顯示錯誤圖形,并告知故障。此外,在刺繡過程中可以實現自動剪線、自動挖孔繡、自動檢測斷線、停電保護、指令性跳針、出錯自動停機、針跡補償、循環繡作、花樣輸出等功能。
電腦繡花機是當代最先進的繡花機械,它能使傳統的手工繡花得到高速度、高效率的實現,并且還能實現手工繡花無法達到的“多層次、多功能、統一性和完美性”的要求。它是一種體現多種高新科技的機電產品。
電腦繡花機是用專業的電腦繡花軟件進行電腦編程的方法來設計花樣及走針順序,最終達到繡花產品的大批量生產。電腦繡花不但對傳統手工繡花做了比較完美的繼承,并且解決了傳統手繡無法來完成大批量化的生產的現狀。電腦繡花機是一種體現多種高新科技的機電產品。
2.國內繡花機的發展現狀
中國既是世界縫制設備最大消費國,又是最大的生產國。目前,中國工業縫紉機產量已占世界總產量的40%,出口量占世界銷售量的20%。其中,國產高速平縫機、高速包縫機、圓頭平縫機、電動裁剪機、電腦刺繡機等產品已完全可替代進口品牌。如“上工”、“標準”、“華南”、“飛躍”、“達美”等品牌,在內外已具有很高的聲望。另外,合資企業的產品也已大量返銷世界各國,使我國有望發展成為世界縫制設備制造、銷售中心。
在繡花機領域,目前世界上著名的電腦繡花機品牌有日本田島(TAJIMA)公司TMEF-H620型、日本百靈達(BARUDAN)公司BEMRH-YS-20型、日本兄弟(BROTHER)公司BAS-423型、德國蔡斯克(ZSK)公司174-12型、德國百福(PFAFF)公司的KSM221\12/260型等。與這些大型國際公司相比,我國目前電腦刺繡機與他們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尤其是在機械加工方面,在結構、精度、壽命以及噪聲等方面亟待提高和改進【11】。
電腦刺繡機最早于20世紀70年代在國外興起,我國部分企業在20世紀80年代初引進了不少數量的德國、日本生產的刺繡機,在80年代末我國開發研制成功了電腦刺繡機。國內電腦繡花機生產企業約80多家,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山東、江蘇、浙江、廣東和福建一帶,年產多頭電腦刺繡機總量約10000臺。如中國標準縫紉機公司、中國長城光學儀器廠、上海協昌縫紉機廠、青島電腦刺繡機總廠、武漢美佳服裝機械廠、臺州市本科電器機械有限公司、蘇州國營二六七廠等均有電腦繡花機生產。較著名的企業有北方天鳥、深圳富怡、武漢美佳、杭州經緯等。我國生產的電腦繡花機在機械結構的用材上、在加工精度和工藝水平上、在控制系統上與國外同類機種相比上有一定的差距。進口電腦繡花機器在性能方面雖然比國產機器好一些,但由于價格昂貴,在我國的市場占有率并不高。據調查國內70%以上的電腦繡花機是國產繡花機。近年來,從國際大型展覽會上可以看到,國內外電腦刺繡機的品種和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快,質量水平也越來越高,競爭更趨激烈。
(二)電腦刺繡的現狀與發展
1.電腦刺繡的工藝設計
電腦刺繡的工藝近年來已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在國內外已有一些學者對此進行了研究。在國外關于這方面的研究進行得比較早。日本文化服裝學院編,國內學者郝瑞閩等譯的《文化服飾講座》一書中對一些國家刺繡的起源、發展、各種針法的異同點進行了詳細的介紹,講述了從手工刺繡到電腦刺繡的變遷,指出電腦刺繡工業化生產是必然的。美國Mary Gostelow編著Embroidery design technique and pattern一書對現代刺繡工藝的制板方法進行了探討,還指出了電腦刺繡易變形的原因。她還通過電腦刺繡數字化原理,運用同一個花樣分別在梭織和針織面料上進行繡作,提出電腦刺繡在沒有彈性梭織面料上刺繡時不需要收縮拉伸補償值,而在針織面料上需要加上一定量的收縮拉伸補償值【12】。日本田島繡花軟件說明書中提到除了在制板時給一定量補償值之外,還可以運用花形之間的重疊、加襯墊物及使用下縫針跡來盡量減少繡品的變形【13】等內容。這些都為電腦繡花工藝設計的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理論指導。
國內對刺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手工刺繡文化方面,即四大名繡和民族特色刺繡,刺繡CAD軟件及電腦繡花機的開發上。關于電腦刺繡工藝設計的研究,仲愷農業大學的吳東慶教授和華南理工大學的丁川教授等對刺繡復雜區域填充的簡化算法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實驗基礎上,總結出了平包針針跡長度與針距的關系,指出針跡長度和針距密度成反比;清華大學田啟明從數字化花樣的形狀分割算法研究出發,提出運用電子尺是測量花樣的花寬和花高是高效的,是最有利于收縮拉伸補償的,為電腦刺繡的服裝裝飾研究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
2.電腦繡花的硬件
德國和日本對電腦繡花硬件的研究較多,德國的ZANGS公司和PAFFF公司相繼將電子控制系統應用在電腦刺繡機上;日本的繡霸(Ultramatic)公司首家開發了多頭電腦繡花機,且帶有自動換色和剪線功能。為電腦刺繡在全世界的迅速發展帶來了創新技術。在制板CAD方面的研究上,著名的主要有日本田島繡花軟件、波斯田島繡花軟件等。
國內主要集中在電腦刺繡機及制板CAD方面的研究。國產電腦繡花機是從2005年開始在國內外逐漸占有主要市場的,在此以前一直處于簡單的模仿和研發的初級階段;隨著我國技術資金的加大投入,從CISMA2005(中國國際縫制設備展覽會)上國產電腦繡花機品牌就完成了從配角到主角的轉變。金片繡、毛巾繡、盤帶繡等特種機百花齊放,不僅有集金片繡、盤帶繡、平繡為一體的混合繡特種機,還有集激光切割和貼布繡為一體的光機電特種繡花機,體現了國產繡花機的實力。且價格比國外品牌實惠,據有關統計報道,國產繡花機在我國占70%以上的市場。
我國繡花CAD軟件主要有富怡圖藝、天木、山諾等,其中富怡圖藝繡花系統以其友好的界面和強大的功能占據主要市場。以上硬件的研發成果為本書的研究內容課題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支持【14】。
三、電腦刺繡的服裝裝飾設計
新裝飾主義時代是重新裝飾繁華的服裝裝飾設計,體現了人們在機械化大生產過剩環境下的新需求,體現出多樣化、符號化、模糊折中等特征。自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形成并發展起來的后現代主義,反對“冷漠的、非人性化的、高度理性的”現代主義,以隱喻、歷史象征等表達手段,在形式上強調色彩絢麗、裝飾華貴、材料奢華,在意識形態上強調“以都市為中心的文脈主義”,在之后的設計發展道路上“采用各種方式拜托現代主義的烏托邦主義、方程化”。后現代社會的服裝裝飾設計已有了許多新的變化:解構主義的形式打破了原本嚴謹的整體性和結構性;異色異料的搭配也因其感性的組合方式而顯得花色豐富;多元化、異性化的裝飾設計模糊了角色的界限;傳統的裝飾手法在后現代主義服裝設計中煥發出新的光彩【15】。后現代時期的服裝裝飾設計受各種各樣的資源影響,它具有工藝和工業化的雙重特點,采用設計上的折中主義立場,設法把豪華的、奢侈的手工藝制作和代表未來的機電一體化特征合二為一,產生一種可以發展的新風格,電腦刺繡成為新裝飾主義時代的具體應用。
應用于現代服飾生產的刺繡工藝,以努力適應工業化及電子時代生產的節奏和批量化成衣的成本要求。可首先考慮以電腦繡花代替手工繡花,電腦繡花可使繡花工藝的工時大為節省,為在成衣中使用大面積繡花圖案提供了可行性,但電腦繡花成品的手感較硬,電腦繡花適合于硬質地的面料,不太適合輕柔質地的材料。如不適合電腦繡花而必須選擇手工繡花時,則考慮小面積運用繡花圖案,使其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或以粗線代替傳統的細線,使效果明顯,工時縮短。在采用繡花作為主要裝飾手法時,尤其是運用大面積繡花圖案時,服裝款式宜簡潔。同時色彩的運用也必須與服裝風格相協調,如民族風格可選用傳統配色。
下面為電腦刺繡在現代服裝裝飾中的應用范例。圖2-1(1)采用了電腦平繡工藝裝飾,為黑地彩繡T恤衫,圖案采用花卉牡丹等,配色絢爛,款式簡潔。圖2-1(2)為電腦平繡,選擇白底絲綢面料以彩繡裝飾,以花卉配中國傳統的波紋圖案,波紋圖案運用漸變色,使色彩深淺融匯,具有國畫的渲染效果。服裝造型線條流暢,袖口處以抽褶收攏。圖2-1(3)為異面料補繡,粉色綢面料花型補繡于透明雪紡面料上,并處理成半立體效果。圖2-1(4)為暗繡,配色單純,使整體色調統一。圖2-1(5)為雕繡,運用電腦繡花工藝,圖案簡潔。圖2-1(6)為絢帶繡,采用中國傳統花卉圖案,以絢帶為線手繡。2-1(7)為珠片繡,應用電腦繡花機,將珠片繡于薄紗面料上,再制作成的珠片繡紗裙。以上范例均為傳統刺繡工藝的電腦刺繡更新應用,或在圖案、或在材料、或在工藝上進行調整,使之符合時尚的審美要求和成衣生產的需要。
圖2-1 電腦刺繡在服裝裝飾中的應用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