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保護大氣臭氧層的國際公約與議定書

1.《保護臭氧層的維也納公約》 1976年4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理事會第一次討論了臭氧層破壞問題,并決定召開一次評價整個臭氧層的國際會議,在UNEP和世界氣象組織(WMO)設立臭氧層協調委員會(CCOL)定期評價臭氧層的破壞情況。1980年11月,協調委員會經過調研和評價,認為臭氧層耗損的確威脅人類健康和地球的生態系統,但在國際間采取協調控制措施比較困難,UNEP理事會決定建立一個特設工作組來制定保護臭氧層的全球性公約。1985年3月,UNEP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組織召開了有21個國家的政府代表參加的“保護臭氧層外交大會”。會上通過了《保護臭氧層的維也納公約》(以下簡稱《公約》),標志著保護臭氧層國際統一行動的開始。

《公約》的宗旨是為了保護人類健康和環境,各締約方應采取適當措施,控制足以改變或可能改變臭氧層的人類活動,以免受到由此造成的或可能造成的不利影響。

《公約》本身并沒有制定具體的對CFCs的排放指標,但《公約》的誕生,使人類在對臭氧層消耗及其威脅人類生存環境的嚴重性、倡導保護臭氧層等問題上達成了共識,也為進一步制定量化地控制CFCs的排放量的條約做好了準備,《公約》于1985年3月22日獲得參會代表的一致通過,并于1989年9月生效。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以積極負責任的態度參與各種國際事務,包括參與制定有利于和平事業、有利于人類生活環境的國際條約,我國政府于1989年9月11日正式提出加入《公約》,并于1989年12月10日開始執行。

2.《關于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 《公約》簽署兩個月后,英國南極探險隊隊長J.Farman宣布,自從1977年開始觀察南極上空以來,每年都在9~11月發現南極上空有“臭氧空洞”。這個發現引起舉世震驚。1985年9月,為制定實質性控制措施的議定書,UNEP組織召開了專題討論會。同年10月,決定成立保護臭氧層工作組,從事制定議定書的工作。

1987年9月,由UNEP組織的“保護臭氧層公約關于含氯氟烴議定書全權代表大會”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市召開。出席會議的有36個國家、10個國際組織的140名代表和觀察員,中國政府也派代表參加了會議。

9月16日,24個國家簽署了《關于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以下簡稱《議定書》)。中國政府認為這個《議定書》沒有體現出發達國家是排放CFCs造成臭氧層消耗的主要責任者,對發展中國家提出的要求不公平,所以當時沒有在《議定書》上簽字。

由于保護臭氧層形勢發展的需要,加上《議定書》制定時未能充分反映發展中國家的意見,在1989年5月赫爾辛基締約方第一次會議之后,開始了對《議定書》的修正工作。

1990年6月,在倫敦召開締約方第二次會議,通過了《議定書》的修正案。由于修正案基本上反映了發展中國家的意愿,許多發展中國家都紛紛表示將加入修正后的《議定書》。1991年6月14日,中國政府駐聯合國代表團將加入修正后《議定書》的文件交給聯合國秘書長。在締約方第三次會議上,中國政府代表團宣布了中國政府正式加入修正后《議定書》的決定。

《議定書》的主要內容包括:

(1)規定了受控消耗臭氧層物質的種類。《議定書》最初規定的受控消耗臭氧層物質種類較少,如表1-1所示,有兩類共8種,第一類為5種CFCs,其中包括作為制冷劑用的CFC-11、CFC-12、CFC-114、CFC-115,第二類為3種哈龍(滅火劑用)。

表1-1 《議定書》最初規定的控制物質

 注 消耗臭氧潛能值是當時現有知識的估計數,后來將其進行了審查和修改。

《議定書》還規定締約方可以協商調整受控物質的種類,經過締約方會議的多次調整和修正,擴大了受控物質的范圍,加快了淘汰進程,1990年締約方大會通過的《議定書》倫敦修正案中規定的受控物質為五類20種[34種HCFCs類物質為過渡性物質,到1999年締約方大會通過的《議定書》北京修正案中受控物質已達八類96種(見附錄二)]。

(2)規定了控制消耗臭氧層物質限額的基準。消耗臭氧層物質受控的內容包括其生產量和消耗量,其中消耗量是按生產量加進口量并減去出口量計算的。《議定書》規定的CFCs物質生產量和消耗量的起始控制限額的基準是:發達國家生產量與消耗量的起始控制限額都以1986年的實際發生數為基準;發展中國家(即所謂的第五條第一款國家,1986年人均消耗量小于0.3kg的國家)都以1995~1997年實際發生的三年平均數或每年人均0.3kg,取其低者為基準。

(3)規定了消耗臭氧層物質的淘汰時間表。《議定書》(倫敦修正案)“考慮到技術和經濟方面,并銘記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需要”,因此要求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淘汰ODS物質的時間有所不同。對第五條第一款國家(指發展中國家締約方)來說,在必須實施淘汰時間表之前有一個寬限期,這反映出發達國家認識到他們對排放到大氣中的大量ODS物質負有主要責任,他們對使用替代品的發展中國家應該給予經濟和技術上的支持。

《議定書》倫敦修正案規定的消耗臭氧層物質的淘汰時間表見表1-2。

表1-2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對CFCs和HCFCs的淘汰時間表

(4)確定了評估機制。《議定書》規定從1990年起,其后至少每四年內,各締約方應根據可以取得的科學、環境、技術和經濟資料,對規定的控制措施進行一次評估。

中國作為《議定書》第五條第一款國家,按規定應該從2010年1月1日起完全停止CFCs的生產和消費。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中國一直在積極履行所承擔的國際義務和責任,在國家環保部及各有關部委的領導下,在全國行業企業的共同努力下,通過積極開發應用替代工質,并組織實施相關的生產轉換改造行動,自2007年7月1日起,我國已完全停止生產以CFCs為制冷劑的制冷空調設備,比《議定書》規定的時間要求提前兩年半完成淘汰任務。

而于2007年9月召開的《議定書》第19次締約方大會上,各締約方達成了加速淘汰HCFCs的調整案,對于第五條第一款國家,要求其消費量和生產量分別選擇2009年與2010年的平均水平作為基準,在2013年將生產量和消費量凍結在此基準線上,到2015年削減10%,到2020年削減35%,到2025年削減67.5%,在2030年前提前完成生產量與消費量的淘汰,但是在2030~2040年期間允許有平均每年2.5%的數量供維修使用。按照該規定,對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需要比此前的規定提前10年實現停止HCFCs的生產和消費。

中國作為目前全球最大的HCFCs生產國、使用國和出口國,中國的HCFCs淘汰行動對《議定書》的成功實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現在也是全球最大的制冷空調設備制造國和全球最大的HCFCs制冷劑消費國,巨大的生產和消費規模使得中國制冷空調行業在應對加速淘汰HCFCs的行動中面臨巨大的壓力和挑戰,國家環境保護部環境保護對外合作中心正在帶領中國制冷空調工業協會和相關單位一道開展合作,編制國家HCFCs的淘汰計劃,制定替代發展戰略,組織開展相關的淘汰轉換行動,完成中國承擔的國際義務。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福安市| 乌拉特后旗| 福州市| 江华| 临邑县| 平舆县| 射阳县| 德惠市| 建昌县| 中超| 乌鲁木齐县| 蕉岭县| 澄迈县| 湘阴县| 灵璧县| 苗栗县| 吉水县| 巩留县| 商城县| 根河市| 浪卡子县| 措美县| 明溪县| 保亭| 刚察县| 宁蒗| 克拉玛依市| 云梦县| 安平县| 惠来县| 长治县| 来凤县| 深水埗区| 大洼县| 竹溪县| 卓尼县| 阜南县| 陆良县| 灯塔市| 济阳县| 灌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