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氣流染色的發展過程及趨勢
一、氣流染色的研發背景及發展階段
氣流染色起源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當時主要是針對超細纖維織物的染色而開發的。由于超細纖維的比表面積(纖維單位體積的表面積)較大,毛細纖維孔道多,染色時的上染率快,在上染的初始階段若對上染速率控制不當,就容易造成上染不均勻。因此在染色過程中,要求被染織物與染液應有足夠快的交換頻率,才能夠滿足織物勻染性。而傳統的溢噴染色機因設備結構性能的限制,不易滿足這種要求。為此,有人想到了以氣流牽引織物循環,既可加快織物的循環速度,又可減少對織物的損傷。而染液通過另外一套循環系統,由特殊噴嘴噴出,與被染織物進行交換,完成染料對織物纖維的上染。氣流染色可使染液與被染織物獲得較高的交換頻率,并且對織物不會產生損傷,故對超細纖維織物具有很好的勻染性。
氣流染色由于采用空氣牽引織物循環,省去了傳統溢噴染色用于牽引織物循環的那一部分染液,所以染色浴比可以大大下降,這對于后來開發低浴比染色帶來了啟發。氣流染色的低浴比工藝條件對染化料、工藝以及設備控制功能等比傳統溢噴染色的要求更高。氣流染色在過去二十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基本上是處于工藝探索和設備改進階段,曾經也出現過許多不盡如人意之處。但是,通過近幾年大量的工藝實驗以及設備的不斷改進,在織物的繩狀染色中獲得了很大成功,并且還取得許多傳統溢噴染色所達不到的染色效果。
早期的氣流染色機存在許多技術上的問題,對織物的使用范圍較窄。在20世紀90年代初也出現過各種形式的氣流染色機,由于缺乏染色工藝的協調配合,一些形式的氣流染色機逐步退出了人們的視野,最后僅剩下以德國特恩(THEN)和第斯(Thies)為代表的氣流染色機。德國特恩氣流染色機是采用氣流霧化原理,而第斯采用的是氣壓滲透原理。兩種形式各有其特點,具體內容在后面章節中介紹。
從近十年的應用情況看,德國特恩氣流染色機的應用較為成功,在市場獲得廣泛好評,并且占有近90%的市場份額。為此,目前絕大部分染色機設備制造商都是參照該機型的原理和結構而設計的。但由于許多制造商僅憑一些感性認識和測繪仿制,而缺乏與此配套的染色工藝,在廠家使用時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我國是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跟蹤氣流染色技術。由于缺乏基礎理論研究和實驗條件,主要是消化吸收當時的國外技術,所以,只能是限于設備形式上的實驗,而缺乏具體染色工藝的支撐,基本是處于一個認識過程。在后來的十年中,一方面是國外這項技術并非真正成熟,也是處于實驗和改進階段;另一方面國內印染企業開始逐步認識到能耗和排污的影響,希望能夠找到新的低浴比染色機來替代傳統的高浴比染色機。因此,為國內氣流染色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二、氣流染色的技術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氣流染色經歷了二十多年的不斷改進和發展,現已進入工業化生產,但始終沒有像溢噴染色那樣普及。這其中既有設備價格的因素,也有設備結構性能(真正使用好的設備不多)和工藝適用性的原因,但關鍵還是國內許多印染廠對環保以及提升織物染色品質的意識不強。據了解,國內使用氣流染色的廠家都是比較有實力的,并且主要是用來加工高檔織物。由于使用廠家考慮到競爭的對手,不愿將自己的使用經驗對外交流;同時近年來也確實有一些技術不成熟的氣流染色機充斥市場,給部分印染廠造成了損失,甚至產生了誤導。因此,對于不了解和沒有使用過氣流染色設備的人們來說,難免還存在一定的疑慮和誤解,以至于氣流染色還沒有得到大規模的使用。為了真正了解氣流染色,這里有必要對氣流染色的技術狀態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討論。技術狀態主要涉及設備和工藝兩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是指對織物的加工質量的影響。
1.氣流染色設備
氣流染色作為一種新型織物間歇式染色技術,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基本被歐洲極少數制造商所壟斷,技術保密性較強;同時該項技術本身還存在一些技術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加之設備的價格較高,只有少數一些印染廠在使用。因此,無論是在設備的技術發展程度上,還是染色工藝上,真正掌握的人相對較少。從目前設備的技術狀態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設備的結構性能。目前,氣流染色設備主要是以臥式圓筒型出現,也有少數管式形式。這主要是考慮到槽體內沒有染浴,無法推動織物向前運行,而采用圓弧形儲布槽,可以讓織物在自重作用下通過光滑的聚四氟乙烯棒向前滑行(或轉鼓偏心轉動帶動織物向前運行)。結構形式與采用的原理方式有關,但無論采用哪種方式,首先必須是滿足織物的勻染性。
在采用正確工作原理的基礎上,結構形式以及控制方式必須滿足諸如:輸送織物的風量大小,染液的循環頻率,染液的霧化效果或氣壓的滲透能力,以及染色工藝過程各參數匹配的要求。設備的結構形式如果不具備(或者不完全具備)滿足這些條件的配置,或者說,具備了這些配置,但不一定能夠達到所需要的參數,那么,也是很難滿足染色工藝的要求。從實際的應用情況看,主要還是以采用氣流霧化方式居多。
(2)風機的功率消耗。當初氣流染色機的研發處于適用范圍的考慮,風機的額定功率設計得比較大。而事實上在實際的使用過程中,并非對所有的織物品種都采用滿負荷運行。通過風機電機的交流變頻控制,可根據不同的織物品種和克重大小,選用不同的風速。由于目前大部分設備制造商還沒有足夠的試驗數據或驗證過程,還無法根據具體織物的品種和克重,通過自動程序給出相應的風機參數。所以,大多數情況下還是由使用者進行現場調節,并積累出經驗參數,再輸入到計算機程序中。但事實上,可以將常用的織物品種經試驗后的參數,編寫程序,特別是賦予一個動態控制。這就需要染色工藝、設備機械和程序控制三者的協調配合。一些先進的氣流染色機,已經在這方面進行了應用嘗試,并取得較好的效果。
對于如何降低氣流染色機風機的額定功率,能夠在一般或者常規織物染色的情況下更加省電,近年來一直有人進行這方面的研究和試驗,并取得了一些成效。從氣流染色的原理來看,采用氣流霧化式染色,主要是強調染液的霧化效果。應用也表明,染液的霧化效果越好(即染液的顆粒越細),則越容易達到勻染效果。與此同時,氣流染色機風機所消耗的功率也較小。其原因是,采用氣流霧化式染色,霧化后的染液在噴嘴夾層內要受到氣流的強烈作用,氣流需要消耗很大一部分能量,將所謂的霧化染液通過環縫送入到拉法爾管內,與織物接觸并牽引織物循環。因此,染液的霧化程度也就決定了氣流能量消耗的大小。顯然,顆粒越細的染液因質量輕,不需要太大的風量即可帶動。
通過進一步霧化染液來達到降低風能耗,不僅可以大幅度減小風機功率,而且也有利于勻染。但是對設備而言,需要通徑更小的染液噴嘴才能夠滿足這種霧化效果,而染液噴嘴的通徑本來就是最容易發生堵塞的地方,變小后就更容易堵塞。因此,在實際應用中,因染液噴嘴堵塞對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的影響成為了主要矛盾。要解決這個問題,只有從設備的過濾系統采取措施,但目前還沒有很好的過濾結構能夠達到所需的效果。
(3)設備的可靠性。任何自動化程度較高的設備,對控制和執行元器件往往有較高的可靠性要求,而可靠性又與設備的制造成本有著密切的關系。氣流染色機的可靠性,既涉及主要關鍵件的制造精度問題,也與控制配套件的質量密切相關。設備的風機運轉壽命、與織物接觸的缸體內部表面粗糙度、高溫下織物堆積在儲布槽內的狀態、比例升溫和加料的控制精度等,都直接影響到染色過程的進行。無論哪個環節出問題,都會影響到整個染色過程。特別是高速循環風機的軸承、密封和傳動皮帶,不僅與所選擇配套件的質量有關,而且還與安裝質量有關。因此,氣流染色機比溢噴染色機的可靠性要求更高。
(4)設備的性價比。正因為氣流染色機的可靠性要求比較高,提高了設備的制造和配套件的采購成本,所以,與傳統的溢噴染色機相比,同樣容量的氣流染色機在銷售價格上差距較大。但這也往往成為用戶選擇氣流染色機時的關注焦點,以致氣流染色機在市場占有率遠不及普通溢噴染色機。這種狀況只有通過氣流染色機的應用推廣,以及染色工藝水平的不斷提高來加以解決。近幾年的應用表明,一些管理較好和加工高檔織物的印染廠,使用氣流染色加工方法后,不僅達到了顯著的節能減排效果,而且還大大提高了染色的一次成功率。實際上是提高了產品質量,降低了加工成本(特別是能耗和排污費用),提高了企業經濟效益。這本身就是先進技術裝備產生的效益。所以,印染廠在技術改造中對印染設備的選擇,應該更加注重設備的性價比,不能單純看價格。
2.染色工藝的適用性
相對傳統的溢噴染色而言,氣流染色技術出現的時間較晚,并且由于少數使用氣流染色機的廠家對染色工藝技術具有嚴格的保密性,所以氣流染色工藝的開發和應用推廣還存在一定問題。從近幾年氣流染色的應用情況來看,真正為適于氣流染色工藝條件而開發的染色工藝很少,有些廠家索性套用傳統的溢噴染色工藝,導致出現了一些染色質量問題,使氣流染色機的使用廠家反而懷疑氣流染色的適用性。由于氣流染色的工藝條件發生了變化,傳統的溢噴染色工藝,包括染料的適用性,都是針對當時的工藝條件而開發的,所以必須從染化料特性、工藝設計進行改進,才能滿足氣流染色的工藝條件。
(1)染料和助劑。眾所周知,活性染料的直接性較低,對促染劑(如元明粉和食鹽)具有一定依存性,但它會隨著染色浴比的降低而提高。此外,織物浸染的染料量配制是以織物重量的百分比計算的。氣流染色的低浴比染色條件,一是會提高活性染料的直接性,加快染料對織物的上染速率;二是提高了染液的濃度,也會加快染料對織物的上染率。如果忽略了這兩點,那么,沒有染液與織物的快速交換作保證,肯定會出現上染不均勻的現象。所以,氣流染色應考慮選用直接性低的活性染料,并且要注意染深色時染料的溶解度(因為浴比低,濃度高)。
除此之外,還應考慮開發適于氣流染色的助劑。對于有些容易產生褶皺的織物,在浴比較低的情況下,織物在儲布槽中的堆積擠壓時間過長,會產生褶皺;對于一些合成纖維長絲針織物,由于纖維在紡絲過程中經多次牽伸所殘留的內應力在預熱后(纖維玻璃化溫度以上)會產生收縮,而在繩狀濕加工(尤其是第一次遇熱)中堆積沒有規律,所以容易出現收縮不均勻的現象,染色后給人的感覺像折痕。傳統的溢噴染色機由于浴比較大,織物幾乎是懸浮在染浴中,織物之間相互擠壓小,反而不容易出現這種現象。因此,對氣流染色機的低浴比條件,如何避免褶皺的產生,可否研發一種可控制泡沫多少和泡沫生成或破裂時間的助劑,減輕織物之間的相互擠壓狀況,是值得助劑制造商研究和開發的。
(2)氣流染色工藝的開發。新型纖維的出現往往引發了染色新工藝的出現,相對纖維材料和染化料應用而言,染整設備的性能和功能的開發要滯后許多。而這時的染色新工藝開發,往往是在原有的設備性能基礎上進行的。這是目前大部分印染廠的工藝開發模式。顯然,如果染整設備性能和功能的開發能夠及時滿足新型纖維發展的要求,并且具有一些潛在功能,那么染色新工藝的開發就如虎添翼。不僅開發的時間短,而且還會舉一反三,開發出意想不到的工藝。這樣就會變被動為主動,引導市場發展,并且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氣流染色既繼承了傳統溢噴染色的優點,同時更具有自身的優勢。解除傳統溢噴染色工藝的束縛,根據氣流染色的工藝條件,開發具有其自身特點的染色工藝已成為當前氣流染色應用推廣的關鍵。近年來,一些有實力的印染廠,專門成立了氣流染色工藝研發小組,進行了大量的工藝試驗,取得了很大的收獲。其中開發出來的一些新工藝,使織物的風格別具一格,具有很高的附加值,提高了企業產品加工競爭力。
(3)氣流染色工藝應用的普及。在氣流染色技術發展的過程中,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染色工藝存在很大的保密性。這里既有商業方面的原因,也有氣流染色技術本身的原因。由于使用氣流染色機的廠家較少,而且設備價格較高,使用者往往視為自己企業重要染色設備,大多用來加工品質要求較高的產品。許多染色工藝是通過使用廠家自己不斷摸索總結出來的,并付出了一定的試驗成本費用,所以不愿意輕易向同行透露。而從未接觸過氣流染色的工藝人員,既沒有這方面感性認識,也沒有實踐經驗。有些廠家索性當普通溢噴染色機來使用,結果適用的范圍很窄,出現的質量問題也很多,以致對使用氣流染色產生了畏懼感,更談不上工藝的摸索和開發。
對于氣流染色本身的問題,主要是設備制造商對該項技術原理的理解程度不夠,并且缺乏試驗過程的經驗積累。他們往往不能在氣流染色設備與工藝兩者的關系上,對使用者作出詳細的解釋和說明,以至于使用者不知從何下手。對于使用中所出現的問題,也沒有具體解決的辦法。
除此之外,目前溢噴染色機在市場占有主導地位,大部分印染廠的工藝人員以及工藝路線,已經習慣于傳統溢噴染色工藝。讓僅占有少數的氣流染色工藝,替代傳統溢噴染色工藝,對生產管理和工藝質量控制也存在一定困難。因此,氣流染色工藝的應用推廣,必須結合生產、設備和工藝管理方面,采用一種新的生產加工模式。顯然,只有建立在全新的技術改造和工藝方法的基礎上,才能夠加快氣流染色工藝應用的普及,推動印染加工由資源和規模型轉向質量和效益型的發展。
3.對織物加工質量的影響
任何染色方式對織物都會產生一定影響,人們總是希望盡可能減小對產品質量的負面影響,氣流染色也是如此。相對傳統溢噴染色而言,氣流染色對織物質量產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織物的表面、折痕以及適用性方面。有些通過設備結構性能的不斷完善,以及工藝控制的改進,基本得到解決;而有些還處于探索和試驗階段,需要人們更多的嘗試,至少目前還不能輕易下結論。
(1)織物的起毛起球現象。織物的起毛現象主要出現在棉針織物,而起球則出現在短纖的滌棉或滌黏混紡針織物中。從理論上來講,任何短纖維,包括棉、羊毛等天然纖維都會起毛成球,但滌綸短纖的起毛成球現象最為嚴重。其原因是滌綸的強力和抗撓曲性能高,使得形成的球不容易從纖維上脫落。在織物循環過程中,外部的機械作用將纖維拉伸至織物表面,并在這些區域形成絨毛,然后纏結成球,通過固著纖維與織物表面相連。通常針織物由于暴露的紗線表面積大,比機織物更易起毛、起球,而機織物越緊密越不容易起毛。影響織物起球的因素很多,如果對主要影響因素加以控制,是可以減少起毛的,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又可能影響織物的其他性能。因此在染色過程中(包括前處理和后處理),要注意減少對織物產生的摩擦以及過度的拉伸。
氣流染色中的織物是在高速氣流作用下運行的,因織物在進入噴嘴前所帶的染浴相對較少,故運行中形成的拉伸力不是很大,但織物進入噴嘴和導布管中時,與管壁形成較大的摩擦(因包覆織物的水較少),嚴重時會將織物表面擦傷。從設計者的角度來考慮,認為通過氣流形成一個氣墊,將束狀織物包圍起來,減少織物表面與噴嘴和導布管內壁之間摩擦力,但事實上一般氣流染色是很難做到這一點。
氣流染色還有另外一種類似于起毛的現象,主要發生在針織物表面,實際上是紗圈被吹出。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主要是氣流速度過大所致,只要選擇合理的氣流風量是可以避免的。從目前的實際使用看,氣流染色比液流噴射染色的起毛現象更為普遍,必須結合染色工藝、助劑及設備內壁表面進一步解決,例如在染浴中添加柔軟劑、降低布速、針織物開幅及提高與織物接觸面粗糙度精度等方法,都可以減少起毛或起球。
(2)純棉薄型針織物的折痕。氣流染色一般布速較快,除了能夠保證織物在短時間內達到勻染性外,還能縮短織物在槽體內的停滯時間,避免織物產生折痕。但對于純棉薄型針織物來說,則要求染色中既要保證織物與染液的充分交換,又不能使織物張力過大(即布速不宜過快)。因為純棉針織物在50~80℃的溫度條件下,會釋放紗線在加捻以及織造過程中所形成的內應力,如果外界經向張力過大,那么就容易產生經向折痕。這種折痕一旦產生,染深色時對染液的吸附量就有差異,形成深淺不一的痕跡。要避免或減少這種現象出現,必須通過風量與提布輥線速度的匹配關系來保證,并且在前處理中就要匹配好。在這種情況下,布速不一定開得很快,但要注意織物須充分擴展,不斷改變織物束狀位置,讓暫時性折痕迅速展開。只要經歷一次此過程,不使織物產生永久折痕,那么在以后加工過程中就不容易再形成折痕了。
(3)織物品種的適用性。近幾年氣流染色技術發展較快,并且織物適用的品種范圍也在不斷擴大。但是,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氣流染色機確實存在一些應用上的問題,特別是染色工藝與設備的性能上還沒有達到很好的統一。許多印染廠把普通溢噴染色的工藝直接用于氣流染色,結果出現了不少問題,就輕易得出氣流染色不適于某種織物的結論。然而,事實并非如此。一些工藝技術能力較強的染廠,通過工藝試驗不但做出了那些所謂不適于的織物,而且染出的效果還比普通溢噴染色還好。這充分說明了,氣流染色技術還沒有被我們完全掌握,尤其是還沒有摸索出一套完全適于氣流染色的工藝。鑒于氣流染色的工藝條件發生了較大變化,應該結合染化料、織物特性開發適于氣流染色的工藝,而不應完全套用傳統的溢噴染色工藝。這也是普及應用氣流染色技術的必由之路。
三、氣流染色的發展趨勢
在氣流染色技術的發展,在相當一段時間內主要是針對染色工藝方面的研究和開發。由于染色工藝條件(如浴比、染液濃度、溫度變化以及染液與織物的交換狀態等)發生了變化,若完全照搬傳統的溢噴染色工藝,染色過程肯定會出現一些新的問題。從節能減排的角度考慮,氣流染色已達到了以水為介質染色方式的最低浴比,具有顯著的節水、節汽和節約染化料的優勢。但是對使用者來說,更多的是關心如何保證產品的加工品質,以及織物品種適用范圍的擴大。為此,目前氣流染色技術的發展趨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潛在功能的開發 染整設備新功能開發是技術創新和滿足新工藝的一項重要工作,對氣流染色機來說尤為重要。氣流染色機的許多功能是在具體應用中而發掘的,有些是為了事先預想的目標去試驗或探索的,而更多的是在無意中發現的。以這種觀點來看,氣流染色目前的功能已經遠遠超過了當初研發者的預料。隨著氣流染色機的普及應用,還會有更多功能會被發現。只要染色工藝人員本著科學永無止境的態度,在不久的未來一定會發掘出更多的潛在功能。這其中還包括設備和工藝的結合。工藝提出設想,設備增加功能具體實現;反之,設備提供新的控制功能,引發新工藝的開發或應用。
2.突出綜合性能 能耗和污染已嚴重阻礙了印染行業的發展。隨著水資源的日益枯竭和環境污染的加劇,各項節能減排措施在染色工藝、設備、染化料等方面,都在進一步得到體現。氣流染色在充分體現小浴比的基礎上,重點突出染色“一次成功率”、高效、節能環保等綜合性能,這也將成為未來氣流技術發展的標志。染色“一次成功率”提高了,就會減少修色或返工的次數,也就減少了能耗和排放,并且提高了生產效率。因此,節能環保與染色的“一次成功率”有密切的關系。目前間歇式溢噴染色的“一次成功率”不高,也是造成能耗和排放大的一個重要因素。相比之下,氣流染色在自身能耗和排放小的基礎上,具有更高的染色“一次成功率”。
3.工藝的重現性 在間歇式染色中,目前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染色工藝的重現性。其中影響的因素有:織物、染化料、染色工藝、操作、染色設備和管理等,但除了染色設備之外,其他的影響因素可以通過嚴格和規范的管理來減少或避免。氣流染色設備如何保證染色工藝的重現性,始終是設備制造商長期以來著重研究的課題。氣流染色工藝的重現性,首先是建立在設備結構性能對染色過程適應性的基礎上,然后是染色過程的重現性和可靠性。氣流染色機采用在線控制技術,對時間、溫度、pH值、染液循環、織物運行狀態等參數進行在線檢測和動態控制,可有效提高染色工藝的重現性,染色一次成功率可達97%以上。
4.適應多組分、新型纖維織物染色 隨著人們對紡織品性能要求的不斷提高,單一纖維已不能完全滿足多項功能的需求,而多組分纖維可發揮出各種纖維的優點,具有更多功能的特點。因此,在未來的面料發展中,多組分纖維將會得到更為廣泛的應用。與此同時,它對染色加工的要求也更高了。其中同類染料在同浴中對各組分纖維的分配、不同類染料的沾色等問題,涉及染料的選擇和染色工藝的設計,必須通過新的染色工藝控制染色過程。為此,氣流染色機的功能又是開發新染色工藝的硬件支撐,需要開發相適應的新功能和控制系統。
此外,不斷出現的新型纖維,也極大地豐富了紡織品的品種和性能要求,必須采用與此對應的染色新工藝來滿足染色加工。許多新的染色工藝需要設備相應的功能來實現,要求設備不斷增加新功能。由于新型纖維具有不同的染色性能,上染速率存在較大差異,所以對溫度、浴比、織物與染液交換狀態、pH值等工藝條件都有較高要求。氣流染色技術的發展,也必須以滿足這些功能為前提不斷進行完善和拓展。
5.設備風機功率的降低 與普通溢流或溢噴染色機相比,氣流染色機具有顯著的節水、節約蒸汽和助劑的優點,且排污量較低。但是風機的功率消耗卻很大,增加了染色加工成本。因此,如何降低氣流染色機的風機功率消耗,已成為設備制造商研發的主要課題。據了解,有采用每管獨立風機設計的氣流染色機,因簡化了風機管道,提高了風機效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風機功率。還有制造商將霧化噴嘴進行改進,降低了風機的風量消耗,從而降低了風機功率,但是又引發了一些其他問題。從目前氣流染色機的結構形式來看,采用氣流和液流分流的形式,對降低風機功率會產生更大效果,已有設備廠家進行這方面的研究,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6.實現中控、在線檢測及現場總線控制 在未來的印染加工行業中,除了能耗和環保要求外,加工質量和人工成本將是企業發展的瓶頸口。要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辦法,就是提高加工設備的自動化程度和檢測控制,這對間歇式的氣流染色顯得尤為重要。氣流染色機采用中控,可以減少各種人為影響因素。對各機臺進行集中管理和控制,并與化驗室和配料系統通過企業資源計劃(ERP)管理系統,對整個生產過程進行監控,可使整個生產過程的質量得到有效控制。這樣既可有效保證產品質量,又可提高生產效率和減少勞動力成本。
采用在線檢測對染浴的溫度、濃度、pH值、流量、布速和時間等進行控制,對順利實現染色過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與其他間歇式染色機一樣,研究氣流染色機現場控制網絡適用的現場總線標準及現場設備,開發網絡拓撲結構和集成方式,可真正實現氣流染色機的智能現場分散控制和集中管理。對氣流染色機的研究,還在于開發出基于現場控制網絡平臺上的間歇式染色過程的實時控制方式,并對織物染色及前處理工藝過程的多參數進行控制。此外,建立氣流染色機現場控制網絡和多參數染色工藝控制系統,使其控制系統能夠與國際通用的染色測色、配色、配料、化驗、仿樣和染色企業信息管理層等聯網,可以更好地保證產品加工質量,提高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