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調查研究實務教程:基于SPSS 20
- 盧小廣
- 4426字
- 2020-07-08 16:02:05
1.1 社會調查研究
1.1.1 社會調查研究的含義
對于“調查”一詞的一般解釋為“人們為了了解研究對象某一方面的情況,而進行的觀察和登記”。“調查研究”則為“人們借助觀察和登記所掌握的資料,進行科學的分析歸納,以達到對研究對象某一問題正確認識的活動”。“社會調查研究”則是“人們從研究目的出發,借助系統全面地搜集和采集到的有關研究對象的總體資料,進行科學的歸納分析,以達到對某一社會現象的正確認識的活動”。
社會調查研究是人們的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社會活動,是人類認識社會,改造社會,推動社會發展主觀能動性的具體表現。社會調查研究是在系統地、全面地搜集有關社會現象的經驗材料基礎上,通過對資料的歸納分析,科學地闡明社會現象及其規律性的一類認識活動及其理論方法體系。
社會調查研究是理論聯系實踐的橋梁。理論是人類以往認識客觀世界的經驗總結及其系統化結晶,缺乏理論指導的實踐是背棄人類以往經驗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任何社會活動都要以一定的理論為指導。在這一過程中,社會調查研究在現有理論的指導下,將理論運用于人類的社會實踐,科學地開展對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的觀察和分析。通過社會調查研究活動將人類的社會實踐與理論假設和理論預期聯系在一起,以實踐為標準,堅持真理,修正謬誤,推動理論的不斷完善和發展。理論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樹長青。理論一旦脫離實際,就會變成僵死的教條,社會調查研究這一理論聯系實際的社會活動,將普遍真理同人類的社會實踐連接在一起,成為溝通社會實踐和社會科學發展的橋梁,讓實踐在理論指導下進行,使理論在實踐檢驗中發展。
社會調查研究是開展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途徑。理論是人類在某一特定時間上,在具體歷史條件下對客觀事物的規律性,即對真理的具體認識,任何理論都是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規律性,即對客觀真理的有限認識,所有理論都需要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校正、逐步完善,這就是真理的客觀性、可知性和認識發展的無限性的辯證統一。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社會調查研究是觀察、登記、整理、計量、探索、歸納人們社會實踐活動的認識過程,是將人們社會實踐活動的經驗系統化,對現有理論進行具有可證偽性的科學研究過程。
社會調查研究是認識社會的重要工具。在實際工作中,面對紛繁復雜的具體問題,要取得對具體情況和事物發展規律的認識,就需要了解事物的現狀和歷史,分析其內部和外部各方面的聯系;需要借助系統的、科學的、規范的社會調查研究方法,將復雜、多樣的社會現象全面、準確、清晰、系統地描述出來。社會調查研究是人類認識社會現象規律性及其具體表現的重要工具。
1.1.2 古代的社會調查研究
伴隨著人類文明的出現,產生了最初的社會調查研究活動。遠在原始社會初期的氏族部落在安排狩獵,核計人數,分配食物時,就有了最初的結繩計數活動,孕育著社會調查研究實踐的萌芽。
社會調查研究作為人類一種自覺的認識活動,隨著國家的誕生而產生,隨著國家的發展而不斷完善。歷史上有文字記載的社會調查研究活動,起源于奴隸社會初期,在奴隸主階級治理國家中產生并發展起來。當時,奴隸主階級為了維持自己的統治,抵御外族入侵或對外進行擴張,需要征集兵源、征調徭役、收納貢稅,產生了對土地、人口等社會情況進行全面調查的客觀需要。隨著社會分工的逐步深化,勞動生產率得到了顯著提高,有了一定的剩余產品,為進行更加全面的人口、土地調查等社會調查研究實踐活動提供了現實可能,社會調查研究也逐漸發展完善。社會調查研究的產生不是偶然的,而是一定社會經濟發展階段的歷史條件下的必然產物。
據史書記載,在古巴比倫、古印度、古羅馬、古埃及都做過關于人口、土地、財產的調查。例如,在公元前3000年前,埃及國王為了籌建金字塔的經費和勞力,就曾經數次進行人口、土地、財產、牲畜的調查,這是人類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社會調查。古羅馬帝國也有明文規定,各戶的人口、土地、牲畜和奴隸,每5年調查一次,并根據擁有財產的多少將居民劃分為貧富6個等級,作為征稅的標準。
中國在遠古時期,也進行了人口、土地等有關國情國力的社會調查。據《后漢書·郡國志》記載,在大禹治水劃九州時就進行過國家人口和土地調查,當時全國人口數為“一千三百五十五萬三千九百二十三人”,土地總面積為2000多萬頃,其中農田為900多萬頃。在春秋戰國時期,管仲在其著作《管子》中,一共提出了60多個進行國家治理需調查了解的具體問題,其內容廣泛涉及了當時的社會、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面,可以視為世界上最古老、最全面的社會調查提綱之一,并且明確指出“不明于計數,猶如無舟楫欲徑于水,險也”,強調了社會調查研究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商鞅提出了“強國知十三數”,系統地列出了治理國家必須了解的十三項社會指標,包括人口、土地、糧食等方面的內容,構成了國家社會調查研究指標體系的雛形。
1.1.3 近代的社會調查研究
歐洲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到20世紀初是近代的社會調查研究的興起和發展時期。在這一階段,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社會調查研究作為一門科學的方法體系,得到了迅速發展和完善。
由于資本主義工業、商業、交通的迅猛發展,國家治理面臨著社會經濟環境的快速變革,各種新思想,新潮流的沖擊,社會階層兩極分化,社會問題日益嚴重。一方面是物質文明的進步,財富的迅速積累,另一方面是社會的劇烈震蕩,當時的社會管理機制已經明顯落后于時代的發展,國家治理迫切需要更加全面和更加系統的社會、經濟、人口、土地、貿易等方面的資料,以及對于這方面信息的科學分析。各國新興的資產階級政府逐漸重視經濟和社會情況的統計調查,重視尋求解決社會經濟問題可行路徑。由此一來,分析和研究解決社會問題方案的社會調查就快速發展起來,推動了社會調查研究及其理論方法的發展和完善。這一時期的社會調查以實用性的國家行政統計調查和社會問題專題調查為主體。
在英國,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1690年出版了《政治算術》一書,首先明確提出了采用“數字、重量、尺度”等定量分析工具,用數量比較的方法,進行社會經濟研究的觀點。他在《政治算術》中分析英國的社會經濟狀況時,系統地運用了統計分組法、圖表法和一系列統計指標對當時的英國和周圍的鄰國進行了比較和分析。通過數量對比和趨勢分析,威廉·配第指出當時處在資本主義經濟初期的英國,雖然暫時落后于周圍的老牌海上強國,但是一定會后來居上,為當時居于弱勢地位的英國新興資產階級打氣鼓勁,對世界格局的發展態勢做出了正確的推斷。
比利時的凱特勒(Lambert Adolphe Jacques Quetelet)1835年在其《社會物理學》中將概率論中的二項分布和正態分布等概念和方法引入社會調查研究,大力提倡采用統計方法和計量分析對社會現象的規律性進行觀察研究。例如,凱特勒提出了平均的身高體重,平均的文化和智力水平,平均的道德和社交素養的社會平均人的概念;以及通過各個地區的生存環境,經濟水平,生活標準等方面指標來進行犯罪統計預測和分析等。
在中國,較系統的近代社會調查研究是在20世紀初開始逐步發展起來的。
最初,中國的社會調查大多在國外社會學家的指導下進行。例如,1914—1915年北京社會實進會進行的《洋車夫生活狀況的調查》;1912年清華外籍教師主持的北京西郊居民的生活調查;以及燕京大學美籍教師對北京進行的長期社會調查,將其成果匯集為《北京——一個社會調查》一書在美國出版。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是我國社會調查研究發展最快的,最興盛的一個時期。其中有滬江大學進行的《沈家行實況調查》,1925年陳達主持的北京海淀區的社會調查,1928年李景漢進行的北京郊外的鄉村調查,以及1933年的《定縣社會概況調查》。其中的《定縣社會概況調查》是我國第一個以縣為單位的全面調查。此外,還有費孝通到廣西和江南吳江縣進行的鄉村調查,作為調查成果在1934年發表了《花蘭瑤社會組織的調查》,1983年發表了《江村經濟》。
中國共產黨人在其革命實踐過程中,對社會調查事業的發展也做出了重要貢獻。如李大釗的《土地與農民》。在廣州農民運動講習班上,毛澤東就把社會調查列為一個重要課程。毛澤東還身體力行開展社會調查,如毛澤東對湖南農民運動的調查,在江西蘇區所作的興國調查等。20世紀40年代,黨中央在延安做了關于調查研究的決定,規定每一個大區都成立一個調查研究局,黨中央設立一個政治研究室,構成了一個相對完整調查研究系統,《綏米土地問題初步研究》就是當時西北局開展調查研究的產物之一。
1.1.4 現代的社會調查研究
一般將20世紀初以前的社會調查研究方法稱為“近代的”或“傳統的”研究方法,而把20世紀初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新采用的社會調查研究方法劃歸為“現代的”研究方法。在主流的社會調查研究學說體系中,將以典型調查或個案研究為主,選取少量個案或典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定性分析為主的研究方式,定義為傳統的社會調查研究;將設立研究假設,按照抽樣調查要求隨機選取研究對象,采用問卷或其他標準化的結構式方式搜集資料,依靠統計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運用計算機數據分析軟件處理資料,進行實證分析的研究方式稱之為現代的社會調查研究。
法國社會學家杜爾克姆(Emile Durkheim)是現代實證主義社會學的奠基人之一,主要著作有《社會分工論》(1893)、《社會學研究方法論》(1895)、《自殺論》(1897)及《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等,為社會調查研究進入現代階段做出了重要貢獻。杜爾克姆創立了進行社會實證研究的基本程序,為基于現代統計方法建構社會調查研究的科學范式做出了杰出貢獻。杜爾克姆將“多元統計分析”引入了社會學和現代社會調查研究,促進了社會研究從單變量的描述性研究轉向多變量的推斷性研究。
20世紀以來,實證研究和計量分析成為社會科學領域的主流。在此期間,抽樣理論、多元統計等數理分析和統計方法的完善,電子計算機的問世和普及,SPSS等社會調查資料處理軟件的推出和應用,促進了現代社會調查研究科學的全面發展,使社會調查研究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現代社會調查研究的實證性特征更為明顯。
綜上所述,可以將現代社會調查研究的特點歸結為以下3個方面。
特點之一是現代社會調查研究的實證性和可證偽性。隨著社會科學的研究中規范的科學研究范式的推廣,實證研究已經成為社會科學研究的主流。作為理論聯系實踐的橋梁的社會調查研究,一方面推動著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另一方面借助社會調查研究的實踐結果對理論進行證偽性檢驗,社會調查研究成為人們在社會活動中通過實踐檢驗理論、發展理論的證偽性手段。
特點之二是現代社會調查研究的標準化和數量化。統計學、概率論、模糊數學、線性代數等數據分析和計量研究理論的發展,計算機及其社會調查專業軟件的發展,有力地推動了現代社會調查的調查方法、調查手段和調查問卷的標準化,有力地促進了社會調查研究的數量分析和統計分析,現代社會調查研究具有了鮮明的標準化和數量化屬性。
特點之三是現代社會調查的應用領域不斷拓展。現代社會調查理論和方法已經廣泛運用于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管理學、心理學等眾多學科領域,應用于宏觀、中觀和微觀分析研究的各個層面場合,成為了現代社會運行過程中認識客觀規律、研究現實問題的重要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