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欲善其事,先利其器!--幫孩子掌握好的學習方法(2)

▲教孩子合理安排預習科目和時間

隨著孩子學習科目的增多,讓孩子每天都把所有課程預習一遍是不現實的,而且,孩子的預習習慣的養成也是需要過程的。一開始就讓他預習很多課程,他也會因無力承擔而退縮。所以,我們先讓孩子從一兩門較難的功課開始預習,等一段時間后,孩子對預習方法有所掌握,并感受到預習的好處后,再根據他的能力幫助他擴大預習范圍。

另外,孩子的預習時間不宜過長,大概30分鐘左右即可。在有限的時間內,我們要引導孩子將大部分時間分配給自己比較薄弱的學科,而對于自己比較擅長的學科,則可以不作為預習重點。

▲教孩子掌握一定的預習方法

預習的方法有很多,但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瀏覽、批注、記筆記。我們可以教孩子先把將要學習的內容瀏覽一遍,使他大致對知識有所了解;然后再讀一遍,在這個過程中,輔導孩子學會給自己不懂的知識做批注。如果不方便在課本上做批注,就讓孩子把待解決的問題記在筆記本上。這樣,孩子就知道他明天在課堂要學到什么,而不是糊里糊涂地“一聽了之”。

▲教孩子學會使用符號

孩子在做批注的時候,一定要使用一些符號,比如,在不懂的字詞上標上“()”,自己認為的重點旁邊畫上“★”,不懂的段落旁邊打上“?”等等,這樣,孩子就一目了然地知道自己的問題是什么。

當然,我們要讓孩子學會把這些符號“固定”。也就是說,對于某一種疑問,應該統一使用某一種符號,不要就一種問題,今天用“★”,明天用“()”,這會對孩子的思維造成干擾,從而降低預習效率。

24. 這個內容,我也不知道老師講過沒有!--讓孩子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

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上課聽講”應該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如果孩子能夠集中注意力,認真聽老師講解,緊跟老師的思路,并及時掌握所學的內容的話,他的學習效率一定不低。相反,如果孩子上課總是開小差、跟同學說話、做小動作,那肯定不能集中注意力去聽課,也自然無法掌握知識,并應用知識解決問題,成績差也是在所難免的了。

4年級的李波上課總是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注意力集中不了幾分鐘就轉移了,不是在底下做小動作,就是想著和同學說上兩句,心思總是不在學習上。原來,李波的家庭條件特別好,父母總是給他買一些電子玩具,他也總是帶到學校,上課無心學習,只想著如何在老師不能發現的情況下,拿出玩具來玩一玩。久而久之,李波手邊就算沒有玩具,也無法集中注意力學習。

李波是因為上課時總是被其他事情吸引,而無法控制自己專心學習。當然,引起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有很多,除了李波表現出的狀況之外,也許是因為孩子本身就不是一個專注度很高的人,做什么事情都專注不了;也許是因為孩子遇到煩心事,思想混亂,無法安心聽老師講課;也有可能是因為太愛說話,因和同學聊天干擾了學習……針對孩子的不同情況,我們就要找到有不同的解決方法。只有對癥下藥,才能幫助孩子。

▲ 多與老師溝通

很多時候,孩子在課堂上注意力是否集中,我們不得而知,但是,老師肯定心如明鏡。那么,我們就要多與老師溝通,了解孩子在課堂上的學習情況,看看如何配合老師做好教學工作。

如果老師確實反應孩子專注度很低,我們就可以請求老師在課堂上多提問孩子。孩子被提問的次數多了,就因害怕回答不了問題而不得不專心聽課。這種方法最適用于上課愛說話的孩子,他自己控制不了自己的時候,就要用外力去幫助他控制。當他發現老師時時刻刻在關注他的時候,他就不敢說話了,聽課效率也會有所提高。

▲ 通讀誦經典提升孩子的專注度

如果孩子做什么事情都定不住,不是東張西望,就是摸摸這兒動動那兒的話,說明孩子定力很差,表現在課堂上就是注意力難以集中。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就要有耐心幫助孩子慢慢改善,而讀誦經典就是一個不錯的方法。

我們可以選1部適合孩子讀誦的經典,比如《弟子規》、《三字經》、《大學》、《論語》等等。我們每天抽出20分鐘左右的時間,和孩子一起朗讀。只要堅持不懈,孩子不但能從經典中了解做人做事的道理,專注度也會在不知不覺中提升。不久之后,我們就會驚喜地發現,孩子不僅上課不走神了,學習效率提高了,還顯得比以前懂事許多。

▲ 別讓物質轉移了孩子的注意力

有時,孩子上課的注意力不能集中,是因為他的心思不在學習上。比如李波,他的心思總是放在玩電子游戲上,還怎么能在課堂上專心學習?

同理,如果我們常常給孩子買玩具、衣服、零食之類的東西,孩子享受物質生活的欲望會越加強烈,學習的心思也會隨之分散。當孩子聽課的時候,他可能會想著玩一下手邊的游戲,或者想著吃個什么零食,或者想著哪個鞋子很好看,哪個衣服還不錯,等等。當孩子的心思被這些拉拉雜雜的東西牽扯的時候,他不但沒有心思專心聽課,還很容易被周圍的“風吹草動”所干擾。

因此,我們不要將過于優越的物質充斥到孩子的生活中,只有簡單的生活條件,才能塑造出能一門心思學習的孩子。

▲ 幫孩子解除心中的困惑

孩子如果遇到了不順心的事情,也會影響聽課效率,比如,孩子最近總被高年級同學欺負,內心充滿恐慌;或者孩子在人際交往中,遇到了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或者孩子遇到了某方面的困難……如果事情重大到讓孩子不安的時候,他自然難以用平靜的心去聽講。

所以,我們要善于觀察孩子的言談舉止,及時發現他的問題,通過有效的手段幫他解除心中的困惑。只要他的心平靜了,在課堂上的注意力自然就能集中。

25. 下課我再抄××的筆記!--教孩子學會及時做筆記

孩子在小學中低年級時,學習內容相對簡單,對孩子的要求也主要以了解知識為主,所以,上課時不太需要做筆記。然而,孩子到了小學高年級、初中、高中階段,知識難度逐漸增強,對孩子的要求也不僅僅是了解知識了,而是要能夠掌握和應用知識,那么,做筆記就成了課堂學習的必要步驟。

6年級的孟桐成績不錯,學習對他而言是一件很輕松的事情。原來,在他上6年級的第一天起,媽媽就對他提出了新要求--做課堂筆記。

媽媽說:“6年級的學習對你很重要,你上課的時候試著做一下課堂筆記。怎么做呢?不用專門的筆記本,就是一邊聽課一邊把老師強調的重點和難點在課本上標注出來,這樣學習印象深刻,復習的時候也一目了然。”

孟桐就按媽媽說的做了。一學期過去之后,孟桐嘗到了做筆記的甜頭。于是,他自己準備了一個筆記本,上課時,把自己認為該記錄的,想記錄的知識,都記在本子上。這樣一來,他聽課效率特別高,課后不用花費太多時間,就能鞏固所學的知識。

做筆記可調動孩子眼、耳、腦、手一起活動,以此促進對課堂內容的理解,而且,做筆記有助于孩子對所學知識的復習和記憶。另外,老師在課堂上會講授書本以外的知識,而記筆記就有助于積累資料,擴充新知。

所以,有效的筆記對孩子學習幫助很大,我們一定要教他學會做筆記。

▲ 教孩子在生活中養成隨手記錄的好習慣

楠楠的媽媽是全職太太,總是能把瑣碎的家庭事務打理得僅僅有條。每天晚上,媽媽都要把第二天要做的事情一項一項地寫在本子上。第二天,完成一樣時,就及時地劃掉一個,并檢查還有那些沒有完成,或者記錄變動情況。后來,媽媽把自己的經驗傳授給楠楠。在媽媽的培養下,楠楠也養成了隨手記錄的好習慣。

只要孩子在生活中養成“心有疑,隨札記”的習慣,他就會把生活和學習安排得有條理、有規律。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會很容易把這個習慣應用到課堂的學習中。

▲ 給孩子提供做筆記的技巧

做筆記的方法很多,在孩子自己尚未總結出來的時候,我們就要給孩子提供一些可行的技巧,供孩子借鑒。

一開始,我們不用讓孩子把筆記記在本子上,而是讓他試著在書本上做標注。等他已經完全掌握了這種方法后,我們就可以引導他把筆記記在本子上。我們可以教孩子把常用的字詞用符號表示,這樣可以節省時間。如果學習內容很多,我們可以建議孩子把重要的內容記在一頁的正面,把次要的內容記在反面,以便主次分明;另外,我們還可以給孩子準備紅、藍兩色的筆,讓孩子用藍筆做普通記錄,而重點內容用紅筆勾勒出來。

我們只要給孩子提供類似的方法和技巧,孩子就不會因不會記錄而犯難了。

▲ 別讓孩子走進做筆記的誤區

做筆記雖然對孩子的學習有好處,但是,如果沒有經過正確引導,孩子很容易走進做筆記的誤區中。

有的孩子一上課就開始記,不停地記錄,把課堂筆記變成了課堂實錄,將課堂中的“聽”與“記”本末倒置;而有的孩子寫字速度慢,記錄又沒有方法,導致思路跟不上老師的講課速度,到頭來,課沒聽好,筆記也沒記好;又有的孩子在課堂上不愿做筆記,下課去抄別人的筆記,把記筆記變成了練字;再有的孩子雖然有效地記了筆記,但是從來不看筆記,重視了過程,忽略了結果,致使筆記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我們要讓孩子明白,在課堂上,聽課是最重要的,做筆記是課堂學習的輔助,而筆記主要記錄的是重點、難點和需要課下解決的疑點,不是什么都記。做筆記的目的是為了更深入地理解知識,為復習打好基礎,如果從不看筆記,還不如不記。總之,我們要給孩子提供正確的引導,以避免他走入誤區。

26. 老師講的我都會了,不復習了!--指導孩子做好課后復習

對于所學的知識,孩子學到什么程度,就可以稱得上“會”了?所謂“會”,應該是在記憶的基礎上,能夠掌握并應用知識。如果我們問孩子一個他所學過的知識,孩子回答得模棱兩可,似是而非的話,說明他并沒有把知識牢記于心,更稱不上“會”了。所以,“記住”是學會的基礎。

那么,孩子僅僅通過課堂學習和完成課后作業,就能完全掌握所學的知識嗎?顯然,只靠聽課和寫作業是不夠的,那么,復習就成了學習過程中的重要環節。而復習的最直接好處就是加強記憶。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發現,人的大腦存在遺忘規律。也就是說,記憶之后的遺忘是有規律的、不均衡的。據他研究發現,在記憶之后的最初階段,遺忘的速度很快,隨著復習的深入,遺忘就逐漸減慢了,再堅持復習一段時間后,幾乎就不再遺忘了。這說明遺忘的發展規律是:先快后慢。

一位中學老師做了一個實驗:他讓兩個班的學生學習同一段課文。學習之后,他組織1班的學生進行一次復習,而2班不予復習。第二天,他對兩個班的進行測驗,結果,1班有90%以上的同學記住了那段課文,而2班保持率是50%;三天后,又同樣在1班復習一次。一周之后,1班依然有80%的同學熟悉那段課文,而2班能記住課文的同學只占全班的30%。

由此看來,復習可以幫助孩子牢記知識,孩子也能通過復習更深入地理解知識,并逐漸把知識融會貫通起來,為己所用。因此,我們不要輕易聽信孩子“會了”的言論,而是指導他做好課后復習。

▲ 督促孩子做到及時復習

“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的規律顯示:記憶材料后的48小時之內,遺忘速度最快,遺忘率可達到72%,也就是說,如果孩子在兩天之內都不復習學過的知識,那就基本上把72%的知識還給了老師。但是,如果孩子能夠及時復習,遺忘率就自然降低。當然,如果孩子過幾天還能再復習一遍的話,基本就能達到不遺忘的程度,學習成效會更加顯著。

所以,我們要讓孩子知道:當天的內容最好當天復習,最遲也不要超過2天,否則,所學的知識只是在大腦中留了印象,下次集中復習起來會更加困難。

▲ 指導孩子定期復習

定期復習是鞏固知識的最好方法。比如,孩子當天新學了幾個單詞,除了當天復習之外,我們可以引導孩子以“周”和“月”為單位定期復習。在學過知識的最初一段時間,孩子復習的頻率可能要多一些,隨著記憶鞏固程度的提高,定期復習的間隔時間就可以相對拉長。這樣,所學的知識因為得到了反復復習而不會輕易忘記。

▲ 讓孩子感受間隔復習的好處

所謂間隔復習,就是原本需要一次性復習的內容分成若干次復習,比如,需要4個小時復習的知識,分作4次復習,每次復習時間為1小時。

曉曉的語文老師布置了背課文的作業,要求3天內完成。很多同學都等到第三天才花費大量時間背誦。而曉曉在媽媽的指導下采用了間隔復習法,每天背2遍,這樣,曉曉很輕松地完成了背誦。

所以,我們可以根據孩子學習的內容,用間隔復習法幫助他提高學習效率。

▲給孩子提供一些好的復習方法

什么樣的復習方法適合孩子?那要看孩子本身的特點。一般情況下,閱讀、背誦和做練習是常用的復習方法。不過,有一種復習方法不但適用于大部分孩子,而且效果很好,這就是“回想式復習法”。

當一章或一單元的知識學完后,我們可以讓孩子簡單看一遍課本,然而把書合上,再讓孩子回憶這一章學了哪些知識,比如,學了哪些生詞,掌握了哪些公式,背會了幾個單詞等等。孩子能準確回憶起來的內容,說明他掌握得很牢固,回想不出來的,或者錯誤的,就是需要他通過復習進一步鞏固的。

這種復習方法不僅可以讓孩子知道自己在學習中的“缺漏”在哪里,還有助于讓他在回想中把所學的知識聯系起來。因此,一個好的復習方法可以讓復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7.這么偏的知識,你也知道?--教孩子學會全方位獲取信息的方法

通常,我們一提到孩子的“學習”,就會直接想到他在學校的學習情況,只要一提到“知識”,就會聯想到學校里的課本知識。其實,“學習”和“知識”的范圍并沒有這么小。

上5年級的劉銘特別喜歡看課外書。

清明節的前一天,老師給大家通知完掃墓事項后,還特意給他們講解了清明節的來歷。講完,老師接著問了一句:“那你們知道今天是什么節日嗎?”

同學們都面面相覷,但劉銘舉手說:“老師,今天是寒食節,也叫‘冷節’。”

老師說:“這么偏的知識,你也知道?那你知不知道寒食節的來歷?”

沒想到,劉銘大聲說:“知道,傳說,這個節日是紀念春秋的介子推。介子推是晉國的賢臣,晉國發生內亂時,他曾跟隨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國外……”

就這樣,他把寒食節的來歷講了一遍,同學們都發出了贊嘆聲。

老師問:“你是怎么知道的?”

劉銘說:“昨天媽媽給我買了一本新書,書里介紹了各個節日的來歷,關于寒食節的來歷,我也是昨天剛剛知道的。”

對孩子而言,讀課外書的確是獲取知識很好的途徑。除此之外,我們應該給孩子創造更多的條件,讓他有機會全方位地獲取知識和信息。當他接觸到更多更新的知識時,他的探求欲望不但會增強,學習能力也會隨之提升。這樣發展下去,孩子就會成為一個知識淵博的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化市| 静乐县| 衡南县| 渝北区| 集贤县| 芜湖市| 梨树县| 吉隆县| 江达县| 治县。| 即墨市| 内黄县| 芦溪县| 江西省| 丹江口市| 日照市| 盐亭县| 邹平县| 日喀则市| 四会市| 玉田县| 华宁县| 仙居县| 黔西| 浦北县| 长治县| 绥阳县| 全椒县| 黔江区| 和硕县| 邳州市| 天津市| 祁门县| 佛冈县| 武定县| 同德县| 木兰县| 天长市| 项城市| 宁明县| 遵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