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媽媽,請別不耐煩!--認同并尊重孩子做事的節奏(1)
- 孩子拖拖拉拉,媽媽怎么辦
- 魯鵬程
- 5486字
- 2014-03-03 16:10:53
我們為什么會嫌孩子做事動作慢?為什么會忍不住想要訓斥他?我們有沒有想過自己當時是一種什么心理呢?是不是覺得孩子的慢動作影響了我們的做事計劃,所以我們才會不耐煩?我們不該將自己的忙碌也強加到孩子的身上,而是應該認同并尊重他的做事節奏。
16. 別磨磨蹭蹭的!--孩子其實有自己的做事節奏
我們有自己的做事節奏,因為我們知道時間該如何分配,也知道該如何協調各種事情之間的關系;我們可以同一個時間同時做很多事,更能用最短的時間將所有工作都麻利地完成。可究根到底,這節奏還是我們的,并不是孩子的。孩子還處于成長階段,他不可能那么快就懂得如何有效利用時間,他有屬于他那個年齡的、特有的做事節奏。既然節奏根本都不同,我們又何必非要強求孩子必須按照我們的節奏去做事呢?
星期六時,全家進行大掃除。媽媽打掃客廳和大臥室,廚房和廁所歸爸爸管,而小臥室則是小振的“管轄區”。爸爸媽媽都認真地干著,中午吃飯前就已經又快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務。可小振卻還在收拾,一方面是因為他覺得收拾屋子太麻煩,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他的屋子里有玩具也有書本,還有一些小工具。他想要將這些東西各個分類,書本放進書箱子里,玩具丟進玩具箱,小工具則放進專門的小抽屜。這樣一來,他勞動的速度就慢了許多。
看著爸爸媽媽已經開始做飯了,小振也有些著急,可他又快不起來。媽媽進來看時,發現他還蹲在那里慢悠悠地整理書本,床上被褥還是很亂,桌子上也攤著一堆東西還沒收拾。看到這樣的情景,媽媽立刻就皺起了眉頭:“我說你怎么還這么磨磨蹭蹭的?動作麻利些不行?快點把東西往箱子里一歸置,整整床鋪、擦擦桌子就完了。這都快吃飯了,你看你還在這里拖拉。”
小振聽了媽媽的話有些不開心,快是一方面,但他總要將東西都整理好吧?媽媽怎么能這樣說他呢?
其實在媽媽的內心,她都會覺得,有些事還是越快做完越好,就算再不情愿也要做,早做完早沒事。可孩子可能并不這樣理解,所以才會有小振這樣的磨蹭。而且,孩子也有他自己的做事方法,如果按照他的方式去做,速度上自然比不上媽媽。畢竟,媽媽經常做事,已經形成了一種快速處理事情的習慣。我們對孩子這樣的催促,在他聽來,就好像是我們在訓斥他,小振也是因此才覺得不開心的。
其實孩子是有自己的做事節奏的,我們不能硬將自己的節奏套在孩子身上,而孩子也必須要有屬于他自己的節奏,這樣他才能獨立自主地處理問題。
▲ 別總以成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
我們已經是成年人了,在處理事情的時候,我們自然知道該怎么做,也自然知道怎樣才能高效地將時間利用好。我們可能會對自己要求很高,因為我們內心總會這樣想:“愿意做的事情倒也罷了,那些不愿做、麻煩的事情,到最后就算再多么不想做,不是也一樣要做?與其拖拉著不做或做不完,倒不如趕緊集中精力完成它,省得浪費時間。”我們是明白這個道理的,所以我們能很好地完成這些要求。而且,如果當天沒將這些事情做完做好,可能我們還會覺得身上、心里都不舒服。
但是,孩子還沒有達到我們的標準,所以我們的要求對他來說也過于嚴苛了一些。可能有的媽媽覺得:“現在就要對孩子要求嚴格一些,這也是為了他以后著想。”但我們也該想到,孩子的發展是有規律的,很多東西他是需要慢慢學的,他的能力也是要慢慢培養的,我們不能要求孩子在幾歲的時候就做到像我們這樣的程度,那也是違反他的成長規律的。而是應該順應他的成長規律,適當地給他定一些規矩,使他能按照自己的節奏將事情做好。
▲ 尊重孩子的辦事節奏
我們總是嫌孩子慢,可在孩子看來,他明明動作并不慢。可我們為什么會覺得他慢呢?說到底還是我們并沒有將孩子看作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所以我們才會選擇“無視”他的節奏,只按照我們的節奏去走。
其實,只要孩子能在一定的時間里完成他該做的事情就好,我們又何必非要催他趕上我們的腳步呢?我們這樣催促孩子,其實都是在向孩子表現我們的不滿。這樣的催促就好像在告訴他,“我很忙,你這么慢耽誤了我的計劃”,這種催促已經接近抱怨的性質了,孩子聽來自然會感到非常不舒服。所以,我們該尊重孩子的辦事節奏。
我們要放寬心態,如果孩子能完成一件事,那就鼓勵他按照自己的節奏去做就好。還是那句話,當孩子逐漸將這些事做熟之后,他自然就能快起來。
▲ 不要隨便就說孩子懶惰
我們起床3分鐘就將所有事都做好了,可孩子起床,30分鐘都不一定能干完所有的事,更別說將事情做好了。因此,我們就會拿我們的3分鐘來批評孩子的30分鐘,就會說他磨蹭、懶惰、胡鬧。這樣仔細想一想,胡鬧的究竟是誰呢?真的是孩子嗎?
我們不能總用自己當做衡量快慢的標準,至少也該用孩子那個年齡段的標準來要求他。比如,就7歲的孩子來說,早上起床在30分鐘內自己穿上衣服、自己刷牙洗臉,甚至能有整理床鋪的意識這就已經很好了。我們甚至應該就此表揚他的自理能力,而不是批評他做得不好。也就是說,我們再要訓斥孩子懶惰,也要看清楚他是不是真的在他的能力范圍內偷了懶,看他是不是真的比同齡的孩子還要慢上許多。然后,我們再針對具體的情況開展教育。
17. 沒看我忙著呢嗎?--媽媽總是忙,孩子想說都沒機會
銳銳放學回家剛想跟媽媽匯報他今天做了好事得到了老師的表揚,媽媽就催他說:“作業呢?快點先作業去!寫完作業再說別的。”銳銳聽了只得先回到自己的房間掏出了作業本。
半個小時之后,銳銳終于寫完了作業,他迫不及待地跑出屋子,又恢復了剛進家時的興致:“媽媽,媽媽,今天在學校……”
媽媽手下不停地干著活兒,洗菜、切菜、刷盤子、洗碗,還要看著火上正在燒的菜。銳銳叫了幾次媽媽,開了幾次頭,媽媽都沒能注意聽,最后媽媽不得不說:“好了好了,沒看見我現在這么忙嗎?一會兒再說好吧?”
銳銳一聽這話噘著嘴離開了廚房,一邊走他的嘴里還一邊嘟噥著:“哼,說什么一會兒,一會兒又該洗衣服、收拾房間了,要不就是催我上床睡覺。媽媽總是命令我做這個做那個,卻總也不聽我說話。”
事實上,作為媽媽我們可能真的很忙,尤其是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要忙的事情更是非常多。可即便這樣,我們也不能總將忙當做借口,當我們不給孩子說話的機會時,孩子可能也會逐漸對我們封閉心靈。
也許有媽媽說:“忙了一天了,好容易想歇歇腳、喘口氣,可孩子還要過來吵鬧,我真的很想安靜地休息一下。孩子能說什么呢?無非就是些發生在他身上或者他身邊的那些小事,我只能用‘我很忙’來推脫。”我們都有這樣的感覺,很累的時候,真的是什么都不想做,也什么都不想說。不過,如果我們真的總用“很忙”這樣的字眼來打發孩子的話,那么他過后的確是不再來“打擾”我們了,可我們卻一定會失去傾聽孩子心聲的機會。
▲ 給孩子留出一定的時間
雖然忙碌,但我們必須要抽出一定的時間來和孩子進行交流。千萬不要讓我們與孩子之間的語言溝通只剩下我們對他的催促,以及他對我們的應付。
給孩子留的這個時間不一定非常長,只要夠他和我們聊一聊天,互相交流一下想法就夠了。其實孩子不過就是需要一個傾訴對象或者傾聽的人,有時候不一定非要我們發表什么意見。而就算是真的需要我們給出建議,我們也不要長篇大論地去說教,只要能給孩子以啟發就可以了。
當然,這個時間也不能太短,我們絕對不能這樣說:“給你幾分鐘,把問題說清楚。”否則,孩子原來的興致可能就被破壞了,他也許會因為這種強硬的時間限制而變得不再愿意和我們說話。
▲ 將孩子的心聲與要求都認真地聽進去
聽孩子說話我們就要認真聽,不管孩子說的內容是不是很有意思。說到底,孩子不過就是想要和我們分享他的情緒而已,我們不要因為“很忙”而表現出一副疲憊不堪的樣子,或者聽的時候也心不在焉,這會使孩子的心情受到打擊。也許原本他快樂的心情變得不快樂了,原本郁悶的心情也更郁悶了。
所以,此時我們也該表現出對孩子的尊重,首先不要催他快說,其次就是聽他說話的同時,也要適時地表現出自己的某些看法,使孩子感覺到我們對他的重視。最重要的,就是我們要將孩子的心聲與要求都認真地聽進去,最好還能就他的發言給出一些評論,或者就他所說的事情給出一些自己的意見。這也是我們了解孩子生活和內心的一個很好的機會。
▲ 提前和孩子打好招呼
其實所有的事情都不是絕對的,我們說要給孩子留出一定的時間來聽他說話,也不是代表我們必須要去聽,不管在做什么重要的事情我們也要去聽。如果我們真的一時騰不出來時間,我們就要提前和孩子打好招呼。
學校運動會結束后,騰騰飛快地跑回了家,他要把自己跑第一的喜訊告訴媽媽。可是媽媽當時正忙著做飯,于是她就對騰騰說:“等媽媽做好飯,我們吃完飯后你再慢慢告訴我好嗎?現在真的好忙,媽媽可能沒法認真聽你說話。”騰騰想了想,點頭同意了。
吃飯的時候,媽媽能看得出來騰騰的興奮。于是當她全部收拾完之后,和騰騰一起坐到了沙發上,騰騰的話匣子一下子打開了,他興高采烈地說著,媽媽微笑著認真地聽著……
我們很忙,可是又不能忽略孩子,騰騰的媽媽就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好辦法,那就是提前和孩子打好招呼,告訴他現在我們很忙,他可以等一會兒再說,孩子大多都會同意我們這樣的說法。當然,過后我們也一定要記得實現自己和他的約定,要認真聽他說完。
18. 就這事啊,知道了!--別給積極表達自己的孩子“潑冷水”
任何一件小事,都有可能引起孩子的興趣,他會興致勃勃地將他認為開心的事情或者他感覺很有“價值”的故事講給我們聽。但有些事在我們看來卻很無聊,根本沒有什么可討論的意義。而且,有些孩子說話還很沒有條理性,東一句西一句,說了后面忘了前面,我們經常不知道他在說什么。慢慢地,我們就會覺得不耐煩了,然后可能就會給孩子潑一盆冷水:“就這事,好了,我知道了。”看到我們這樣冷漠的態度,聽到我們這樣冷漠的話語,孩子會怎么想呢?
學校里組織了一次春游,老師帶著同學們到植物園去參觀植物。才上1年級的辛航還是第一次去植物園,看到許多之前沒見過的植物,他非常興奮。
春游結束后,辛航回到家開始興高采烈地向媽媽描述他的所見所聞。“媽媽,我看見真的椰子樹了,真高呀!我還看見好高的仙人掌,媽媽你猜上面有多少刺?那椰子樹上還有椰子呢!……我們有同學去摸仙人掌來著……他們還問在那里工作的叔叔,有沒有那種好大好大的花……我們還看……”
“好了好了!”媽媽聽得有些頭大,7歲的辛航根本就說不清楚一整件事,前后沒有邏輯性,讓人聽得一頭霧水。媽媽最后說:“就這事嗎?好了,我知道了。”聽到媽媽這樣說,辛航的臉一下子“晴轉多云”了,那股子興奮勁也迅速消退了。原本老師還留了作業,要同學們寫一些心理感受,可是現在辛航覺得他什么都寫不出來了……
孩子認為那樣開心的事情,媽媽卻只有一句“知道了”;孩子覺得如此好玩的一趟春游,可媽媽卻聽得索然無味,也難怪辛航到后來一點心理感受都寫不出來,他的心理感受全被媽媽那句“知道了”給打消了。
其實,孩子都愿意積極地去表達自己,他也很想要將他的快樂心情與我們分享,看到如此快樂的孩子,我們難道就不會受到感染嗎?有的媽媽說:“我自己快要忙死了,哪有時間聽他說那么語無倫次的話。再說了,小孩子能有什么更新奇的事情?有些聽來也挺無聊的。”
雖然我們有這樣的感受是事實,但這卻只是我們的感受,我們經歷了很多事,所以我們才覺得一些小細節很沒有意思,可孩子卻剛接觸到這些。如果我們隨便就“冷凍”了他的興致,這對他的好奇心也是一種打擊。以后再想讓他表達點什么,他也會“拖拉”起來。
那么,我們又該怎樣做呢?
▲ 感受孩子的熱情
聊天最需要的就是熱情,孩子的熱情能不能保持住、能保持多久,這全依賴于我們的態度。在和我們的對話之中,如果我們能切身去感受孩子的熱情,體會他的快樂,這將能拉近我們與孩子之間的心靈距離,也會使孩子更愿意和我們說話。
要感受孩子的熱情,我們首先就要能聽得進去孩子的話,無論他說的是連貫的還是斷續的,我們要關注的是他的情感。如果他覺得開心,我們就要站在他的角度去發現他為什么會開心;如果他覺得生氣,我們也要能弄明白他為什么會感到不舒服。切身感受孩子的熱情,才是和孩子加深溝通的最基本條件。
▲ 不要隨便打斷孩子的話
就像上面故事中的辛航那樣,說話的邏輯性混亂,前言不搭后語,這是很多孩子在講述一件事的普遍性毛病。我們有時候會因此覺得他說話很慢,他描述一件事浪費了很多時間,我們可能會直接打斷他說:“根本不知道你要說什么,太羅嗦了!快點撿主要的說清楚!我忙著呢!”但我們有沒有想過,如果話被中途打斷了,孩子的思路就會同時斷掉;他原本的說話節奏,更會因為這種打斷而被攪亂;他想要說的內容,可能也會因為這種打斷而變得更不知所言。所以,我們在聽孩子說話時,先不要管他的邏輯性,只要順著他的感受聽下去就好,畢竟積極表達也是孩子不可或缺的一項重要能力,我們認真聽他說話對他就是一種鼓勵。
▲ 教孩子學會有條理地說話
我們之所以會覺得孩子說話慢,忍不住想要打斷他,主要原因就是他說話沒有條理性。我們與其每次都去打斷孩子的話、打擊他的積極性,倒不如教他學會有條理地說話,使他的表達也順暢,我們也能更容易明白他的意思。
首先,我們自己說話就要有條理,我們是孩子的模仿對象,我們的說話方式對他的說話方式的形成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我們說話就一定要注意前因后果、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去說。
其次,我們可以從教孩子有序觀察開始入手,提醒他在觀察事物時,要注意順序。這個訓練什么時候做都可以,比如爸爸給買了新玩偶,我們就要引導孩子從玩偶的頭開始觀察起,頭發是怎樣的?臉是怎樣的?眼睛是什么樣子的?身上穿了怎樣的衣服?腳上有沒有穿鞋子?等等,然后再讓孩子將他看到的按照順序說出來。觀察完簡單事物之后,我們再引導他去觀察更多的事物以及事物所處的環境,經過訓練,孩子再說話就不會那么沒有頭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