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我真的快不起來啊!--發現孩子“慢”的深層原因(2)

▲ 讓孩子看到自己的進步

孩子自己平時在生活中也會看到他與別人的差距,看到別人能很快地做完事情,他自己也會覺得心里不舒服。我們要抓住這個教育的好時機,可以先從一件事情開始,讓他先改掉一個磨蹭的習慣。而幫他糾正拖拉的壞習慣,最好的檢驗標準就是他自己。所以我們可以針對他的特點,為他“量身訂做”一個趕超目標,鼓勵他趕超原來的自己。

我們可以幫他做一個進度表,可以一天算一個進度,或者幾天、一周算一個進度。我們要記錄下他的原始狀態,之后的每一天我們要么鼓勵孩子自己記錄,要么幫他記錄下他的實際完成情況,然后與他之前的行為進行對比。如果他有了進步,我們就要及時表揚他,給予他精神或物質上的小獎勵;如果他退步了,我們也不用著急,畢竟孩子的進步總是會呈曲線一樣的,不可能總是在進步,而且一開始他也一定不會有太大的改變,我們要有耐心。

另外,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有些目標我們也要適當地進行調整。比如小學時,我們給他的目標是“能自己穿衣服”,到了中學我們就要更改目標了,他應該“在較短的時間內快速穿好衣服”。這樣孩子就能一直向高攀登,他就會做得越來越好。

4. 有什么好著急的!--孩子天生慢性子,什么事都不急

遇到天生慢性子的孩子,我們有時候也會哭笑不得。我們可能已經急得都火燒眉毛了,但他卻依然慢條斯理地“按部就班”,甚至還會埋怨我們:“這有什么好著急的呢?”

對于這種天生的慢性子,我們不能統一而論。比如,有的人雖然在平時看著慢悠悠的,可是一到了關鍵時刻,他卻會一反常態,認真嚴謹快速地將事情解決得干凈利落;有的人的慢是一種沉穩的表現,這會給他人以安心感,事情反而能做得更快更好。而還有的人則是一直都慢悠悠的,到了關鍵時刻他的慢如果影響了事情的發展,這就很讓人頭疼了。

小陽就是個慢性子,平常在家他做什么都不著急不著慌,如果全家要出門,他一定是最后才收拾好的那一個,經常是全家人坐在那里等著他。而他在學校里就更加慢了。

有一次隨堂小測驗,老師在測驗之前就告訴大家:“這次的題量有些大,所以大家要抓緊時間,盡量快些做。”所有的同學都加快了答題的速度。可小陽拿到試卷后卻坐在那里削起了鉛筆。等他把鉛筆削好了,別人已經做了好幾道題了。他開始答題時,是將一道題在草稿紙上計算一遍,然后再謄抄到試卷上。最后,老師要收卷了,雖然題量大,但做完的同學還是很多,就算有沒做完的,也不過是剩下了最后一兩道題。只有小陽,他連試卷正面的題都沒做完,最后的成績當然也就很不理想。

老師為此多次找過小陽的媽媽,可媽媽也很頭疼,根本不知道該怎么辦。即便到了這種情況,小陽卻依然無所謂地說:“我不覺得這有什么可著急的呀!”

面對這樣的“慢半拍”孩子,老師和媽媽又怎么能不著急?可是從小陽的故事我們又能看出來,對這樣的孩子,我們著急他卻依然不急,我們的教育在他身上似乎并不管用。但如果我們放任他不管,他又會逐漸養成拖拉、散漫的習慣。所以,我們要用一些巧妙的方法來“對付”這樣的孩子。

▲ 引導孩子“體驗”慢性子

慢性子的孩子大多都不認為自己很慢,他可能也會有小陽那樣的想法:“有什么可著急的呢?”鑒于此,我們可以找機會讓他體驗一下他自己的慢性子。這個機會是需要我們去替他創造的,比如說我們可以像下面這位媽媽這樣,找個時間表演一下孩子平常的表現。

小藝每天早上起床就像在放慢鏡頭,她穿衣服的速度堪比龜速。媽媽想讓小藝快一些,可是怎么說她她都依舊“我行我素”。最終,媽媽決定使出她的“殺手锏”。

星期天時,媽媽說要和小藝來個角色轉換,也就是媽媽扮演小藝,小藝扮演媽媽。小藝對這個游戲感到很好奇,于是便同意了。母女二人先從早上起床開始演起,“媽媽”開始叫“小藝”起床。只見“小藝”慢慢地從被窩里爬出來,再慢慢地做出拿衣服的動作,然后一點一點地把手伸進一只袖子,接著又是一點一點地伸進另一只袖子,慢慢地整理衣服,慢慢地系扣子,慢慢地穿褲子……

小藝看到媽媽這樣子,皺了皺眉頭說:“這也太慢了呀!你得快些,不然要遲到了。”

媽媽笑了,從床上起身下來走到了小藝面前說:“你也覺得慢了是嗎?你想想看,之前你每天早上起床是怎樣的呢?”小藝忽然臉一紅:“好啦媽媽,我知道您的意思了。”媽媽點點頭說:“這就好,我知道你一定能快起來的。我們從明天開始努力好嗎?”

小藝的媽媽采用的這種真實情景再現,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視覺、心理的雙重刺激。這將能幫他明白自己的慢性子究竟有多慢,他能看到自己到底浪費了多少時間,同時他也就能體會到他人對這種“慢”的等待是一種怎樣的心情。這會使他有意識地去變快。

當然了,進行這種“體驗”之前,我們先要了解孩子的性格特點,如果孩子非常敏感,感情細膩,那么我們這樣的扮演可能會讓他感到無比羞愧,他會覺得我們是不是在嘲笑他。這反而不利于幫他改正拖拉的毛病。如果孩子是這樣的性格,我們就要換一種教育方式了。

▲ 從我們自身開始糾正

在教育孩子之前,我們也該仔細審視一下我們自己,我們本身是不是就是慢性子呢?要知道,身為媽媽,如果我們就是慢性子的話,我們所創造的這種“緩慢”的家庭氛圍對孩子也會影響深刻。

因此,要教育孩子,我們就要從自身開始糾正,我們要適當地加快自己的辦事速度。如果我們的家庭變成了一種積極進取的家庭,我們能夠變得快起來,那么相信孩子在這種環境的影響下,也就能有所改變。

▲ 教孩子從他人的評價中糾正自身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會慢慢地聽得懂他人的評價;而隨著他思想的成長,他也會逐漸領會他人的意思。我們要教孩子正確對待他人的評價,并要他從這些評價中學會糾正自身的缺點。

比如,當班級舉行活動時,如果他因為磨蹭而拖了班級的后腿,同學們是怎樣評價他的?有沒有埋怨他、嘲笑他?同時他也要多想一想,為什么磨蹭就會受到他人這樣的對待?我們要用一種坦誠的態度去和他探討這個問題,千萬不要帶著指責與嘲笑的口氣,否則孩子就會因此而感到自卑。

5. 它還不是最好的!--苛求完美,為做好一件事不停地重復

人人都希望完美,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也會有這樣的期望。雖然苛求完美可以代表一種積極向上的態度,但是有的孩子卻可能因此而產生一些不恰當的舉動。

上3年級的琪琪是一個很刻苦的孩子,她學習非常認真,成績也很好,老師因此非常喜歡她。琪琪為了不辜負老師的喜愛,各方面也都積極努力地做到最好。比如,寫生字時,如果有一個字她覺得沒寫好,便會用橡皮擦了再寫,倘若感覺依然還是不好,就繼續擦繼續寫。如果還是覺得不行,她甚至會撕掉這一頁,將所有的生字再謄抄一遍。她甚至給自己辯解道:“老師都喜歡這樣完美的,我必須要達到老師的標準。”

可是如此一來,琪琪每次寫作業的時間都會很長,原本半小時的作業,她經常能寫兩個多小時。媽媽有時候不得不說她:“已經寫得很好了。”可她卻不聽,非要按照自己想的去做,母女二人經常為此爭論。

琪琪這就是在走極端,為了追求完美而不停地重復,這樣她自然會浪費許多時間,變得拖拉起來。很多孩子可能因為各種原因而去追求完美,但這樣的追求卻會成為他的一種負擔,因為他還不能很好地控制時間與自己的行為。因此,他追求了完美就會浪費掉寶貴的時間。

那么,我們該如何對待這樣苛求完美的孩子呢?

▲ 我們自身先不要過分追求完美

身為媽媽,我們的表現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如果我們就非常追求完美,對自己的要求就異常嚴格,那么我們的表現勢必會成為孩子的“榜樣”。而且,如果我們自身就要求完美,那么對孩子的要求也就會變得非常嚴格,這種約束與影響都會使孩子開始學習我們的思維方式。他甚至可能比我們還要認真,比我們更加追求完美。

所以,要糾正孩子的這個毛病,我們要先從糾正自身開始做起。首先,我們不要對孩子要求過高,對于他的表現我們沒必要斤斤計較,說話時也要適當放慢速度,多一些面部表情,這會讓孩子放松下來;其次,我們盡量不要表現出對自己或對他人的不滿意,尤其是不要總將注意力放在做錯的事情上,要多想想自己或他人做得好的地方;最后,我們要讓生活的節奏慢下來,不一定非要立刻就去改善做得不好的地方,而且也沒必要總對孩子吹毛求疵,也不要經常要求他立刻糾正他的錯誤。

▲ 針對孩子的特點來糾正他的“苛求完美”

雖然同為苛求完美,但每個孩子所“苛求”的重點卻不一樣。

有的孩子苛求自己的學習。尤其是一些小學低年級的孩子,由于剛接觸作業他可能會對其格外認真。就像上面故事中的琪琪那樣,總認為自己做得不夠好,于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復。面對這樣的孩子,我們可以先和他進行交流,看看他到底為什么會不滿意、為什么要不斷重復。如果他是因為自己寫得不好看,我們就要提醒他這樣的練習可以留到其他時間去做,不要在作業上浪費時間。如果他依然覺得自己做得不好,或者無法判斷的話,我們可以讓他先保留一次寫完的作業,然后再在另一個本子上去重新寫一遍,這時他要努力糾正他覺得寫得不好的地方。第二天上學時他再將兩個作業都拿給老師,請老師給評判一下,如果老師反應差不多,此時我們就要提醒他不要再做第二遍作業了。

有的孩子苛求自己的生活。比如,他會要求自己的東西不能亂放,如果我們動了,他會重新再擺一遍。他會主觀認為東西就該是那樣子放的,只要他覺得不對勁他就會去更正。比如,我們原本幫他收拾好了房間,但他覺得很多東西擺放的位置不對,他重新擺放的過程其實就是一種對時間的浪費。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要保持心情平靜,要么是幫著他做到他想要的效果,要么是放手讓他自己去做。當孩子逐漸長大之后,他看問題的角度會變寬,這種行為自然就會消失。不過,如果孩子是故意和我們作對,我們就要好好考慮一下了,看看是不是我們自身有哪里做得不對,所以才招致孩子的不滿。

還有的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會苛求自己的外貌。為了自己的發型、臉蛋、衣服能夠讓自己滿意,他能在鏡子前面站上好久。我們看著著急,他自己其實也著急,只不過我們著急的,是他這樣白白浪費大把的時間;而他著急的,則是為什么他的外表總也達不到他理想的狀態。青春期的孩子注意自己的外貌,這是很正常的,在他看來自己的外貌問題是一件大事。此時我們該理解他的心理,不要去指責他,更不要與他正面發生沖突,我們可以從側面解決。比如,我們可以給他建議,幫他處理好關于發型、臉上的痘痘等問題,這些問題解決后,他自然就不會再在這上面浪費時間。不過,我們也要注意,要及時提醒孩子,外貌是天生的,不可能有完美,他更應該關注自己眼前的學習與生活。

6. 玩?好哦!學習?哼!--要是玩,動作就快;學習,就磨蹭

孩子天性都愛玩,他愿意去做他感興趣的事情,并且對此樂此不疲。可是一提到學習,很多孩子立刻就表現出不愉快的情緒,動作也明顯變慢了,用我們的話來說就是“要多慢有多慢”,更有些媽媽將孩子的這種表現比喻為“一到關鍵時刻就老牛拉破車”。

一位媽媽這樣抱怨說:

兒子簡直就是個“兩面派”,他爸爸要是周末早上跟他說:“兒子,今天咱們出去玩。”他能在幾分鐘之內起床、穿衣、刷牙、洗臉,往往我們連衣服還沒換好,他已經迫不及待地等在家門口了。可要是我在晚上跟他說:“快點把你的作業寫完。”他的“磨洋工”的功夫真是無人能及。他上3年級了,老師留的作業并不算多。那些數學題,十幾分鐘完全就可以做完了,可他非得耗到快睡覺。一晚上別的什么都干不了,就只能做那么幾道數學題。

看到兒子這個樣子,我頭疼極了。如果他能把他玩耍的那勁頭用在學習上該有多好呀!

我們可以理解這位媽媽的無奈,也許在我們家里,也有這樣一位“偏好在學習上磨洋工”的孩子。在我們眼里,他是不好好學習的孩子;在老師眼里,他也是不好好學習的學生。面對他“玩時快,學時慢”的狀態,我們恨不能打開他的腦袋幫他將這兩點做一個對調。

可是心急歸心急,我們總要對癥下藥。這樣的孩子并不是天生的慢性子,我們一味地批評甚至打罵也絕對不是好方法,我們該幫他調整心理,幫他將玩時的快動作巧妙地應用到學習中去。

▲ 提高孩子對學習的興趣

孩子之所以喜歡玩,是因為他對玩有興趣,我們也可以通過提高他對學習的興趣,從而調動他的學習積極性。簡單來說,就是要讓孩子感覺到學習是快樂的。

我們可以適當地放寬對孩子的要求,在他學習的過程中不要去批評他,及時對他取得的一點一滴的小成績給予肯定與鼓勵。同時,我們也可以寓教于樂,將一些知識融合到孩子的生活與游戲之中,激發他的探索心。平時我們也可以找一些古今中外名人用功讀書的故事,鼓勵他向名人學習,使他明白只有用功讀書、好好學習,將來才能做更多他喜歡做的事情。

▲ 遏制孩子貪玩的欲望

隨著科技不斷發展,現代社會可玩的東西越來越多,從最初的簡單玩具,到后來的高科技玩具,再到電腦中的小游戲,直到網絡中的大游戲,孩子似乎是“不得不”越來越貪玩。我們需要意識到,要遏制孩子貪玩,需要我們正確的引導。

首先,我們不要無休止地滿足孩子的要求。我們可能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于是我們就會給他買各種各樣的玩具,我們不想讓孩子受委屈,于是只要他要,我們就一定要給他買來。這樣孩子玩的興趣不知不覺就被我們給擴大了,到后來自然會難以控制。我們應該逐漸減少給孩子增加新玩具、引導他玩新游戲的機會。

其次,我們要有意識地對他在學習上取得的成績表示出肯定與稱贊,同時對他玩耍時取得的“成績”要采取一種冷漠的態度。孩子都喜歡受到表揚,當他發現他學習上的成績能夠得到我們的夸獎時,他關注的重心就會向學習偏移。

最后,面對對玩已經很癡迷的孩子,我們不能一下子就阻止他去玩,而是要慢慢地減少家中能激發他玩的欲望的事物,減少他玩的機會。同時,適當增加一些與學習有關的物品,比如各種知識類書籍、地圖,或者一些激勵人學習的字畫、裝飾等等。我們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改變家中的氣氛,要用一種文化氛圍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牌县| 仁怀市| 绥芬河市| 若尔盖县| 平泉县| 攀枝花市| 淮北市| 阿合奇县| 天台县| 井研县| 泽库县| 奇台县| 建水县| 海原县| 宁陕县| 台南县| 延庆县| 闸北区| 修武县| 东台市| 沁水县| 渝中区| 华阴市| 安吉县| 满城县| 木里| 玛沁县| 平定县| 军事| 宁阳县| 邯郸县| 华亭县| 孝感市| 丰宁| 丁青县| 嘉禾县| 石渠县| 和静县| 花莲县| 阳曲县| 诸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