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為何杭州的食物,和江南別處不同?

杭州之于江南,便是這樣一個特別的存在。

少年時,總覺得杭州的食物不同于江南別處。杭州人變著法兒地吃魚,跟著四季節(jié)令吃新鮮的蔬菜,還吃水里的菱角和蓮子,這些卻是杭州人民的日常。其實,他們吃片兒川,吃酸,也吃在街巷食肆里能找到的中原菜式。

杭幫菜,不是一味的“柔”和“甜”,而是更多些爽利和風骨。

坐在景色清幽的孤山南麓,面對淡妝濃抹的佳山麗水,看的是平湖秋月、放鶴亭,品的卻是比江南別處更為特別的味道……


后來,讀古人書才知道,這種“特別”來自何處。借地利之優(yōu),杭州自古是一個商業(yè)繁盛的城市。宋詞里有“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講的便是杭州風景秀麗,商業(yè)發(fā)達。

歷史上,杭州遭遇過一次巨大的改變。

公元1127年,靖康之變,宋徽宗、宋欽宗被擄,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繼位。1138年,趙構正式定都臨安,即現在的杭州。在這場曠世大移民中,南遷的北方人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文化,也給杭州原本的溫潤靈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初來乍到的北方人在江南山水之間重新塑造了這個特別的城市,同時也徹底改變了這座城市的飲食基因。

遷都后,臨安商市繁榮,各地食肆也相繼進入,南北菜系碰撞融合。

不少北方的生意人背井離鄉(xiāng),來到杭州重新開始經營。

據史料記載,在北宋朝廷南遷之前,臨安的食肆酒樓多為當地人經營。而南遷后,從中原南下的部分老百姓因無田可耕,便進軍飲食業(yè)。當時的臨安餐飲業(yè)主的一個突出特征,便是大多是從北方南遷至臨安。

流寓臨安的中原人,特別是東京(北宋都城,又稱汴梁、汴京,即今河南開封)的一些名廚及飲食店的經營者,多在此開設飲食店,從事中原風味食品的經營。開封著名的李婆婆羹和南瓦子張家,就是這樣的“京師流寓經紀人,市店遭遇者”出自宋朝耐得翁所著《都城紀勝》中的《食店》。

“飯稻羹魚”的地域飲食特點作為南宋古都的歷史積淀,以及歷代江南文人士族的筆墨熏陶,造就了杭州獨特的飲食文化。

如今,杭幫菜的口味依舊以清淡為主,它既不像蘇幫菜那么甜,也不像本幫菜那么濃重,而是講究一個“鮮”字。杭幫菜口味的“清淡平和”,也使得杭幫菜更易吸收南北各地菜肴的精華,因而博得各地食客的喜愛。

在G20峰會的國宴上,杭幫菜作為世界了解中國飲食文化的窗口,得到了來自世界各國賓客的認可。

特殊的歷史背景,食肆繁榮,文人活躍,讓杭州不僅有了南北兼容的美食,更孕育了不少和美食相關的故事,或為史料所載,或口口相傳,為食物平添了一層神秘的色彩,也讓人更好奇食物的味道。

G20峰會菜單上的菜,每一道都有一個特別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不僅有王公貴親、名人大家,更有平民百姓、販夫走卒。甚至這些傳說的主角不再局限于男性,女性作為烹飪的主要操作者,也在和食物有關的故事中擁有姓名,讓國宴上賓客們嘆服的宋嫂魚羹,便是其中代表。


宋嫂魚羹是源自南宋時的一道名菜,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魚羹色澤亮麗,湯鮮味美,柔滑的滋味可比蟹肉羹湯。菜名中的宋嫂在歷史上真有其人,她原是北宋汴京的一名民間廚師,以擅長制作魚羹而聞名,因為夫君在宋家排行老五,而被大家稱為宋五嫂。

宋室遷都臨安后,宋五嫂一家也跟著南遷,在西湖蘇堤下繼續(xù)以賣魚羹為生。這和南宋筆記中所說的杭州的食肆多是開封移民所開相吻合。

一日,宋高宗趙構乘御船游西湖,命身旁服侍的老太監(jiān)買龜魚放生,老太監(jiān)聽見有人以汴梁口音叫賣,便多看了幾眼賣魚羹的宋五嫂。

宋高宗見老太監(jiān)驚訝,問清緣由后召宋五嫂上船進見,并且命她制作拿手的魚羹。高宗一面享用魚羹,一面與宋五嫂聊起汴京往事,兩人相談甚歡。想來這位被迫遷都的皇帝,吃著原來汴京才有的美味,難免前塵舊事涌上心頭,讓這碗美味的魚羹更添了一分鄉(xiāng)情。高宗對魚羹贊譽有加,特別賞賜宋五嫂金銀絹匹。這事一傳開,“宋嫂魚羹”聲名大噪,富家巨室爭相購食。

這段傳說被不少人記載,在文學家俞平伯所寫的《雙調望江南》中也有提及:


西湖憶,三憶酒邊鷗。

樓上酒招堤上柳,柳絲風約水明樓,風緊柳花稠。

魚羹美,佳話昔年留。

潑醋烹鮮全帶冰,乳莼新翠不須油,芳指動纖柔。


其中的魚羹佳話,指的便是宋高宗與宋五嫂這一段故事。

宋人周密的《武林舊事》里也寫了這個故事。南宋淳熙六年(1179),宋高宗到西湖去玩,游湖游到了錢塘門外,遇到一個賣魚羹的老太太叫宋五嫂,皇帝吃到東京舊味,又感懷離開故土的鄉(xiāng)愁,一時動情,給老太太賜了錢,又賜了絲綢。這個故事一傳開,杭州城的食肆家家都賣起了有御賜加持的“錢塘門外宋五嫂魚羹”。

后人有詩云:


一碗魚羹值幾錢,舊京遺制動天顏。

時人倍價來爭市,半買君恩半買鮮。


南宋時的宋嫂魚羹,到底用的什么魚什么料,如何烹飪,調味又如何,而今已經不可考。

據《東京夢華錄》里的記載,南宋時候的魚羹又叫“肚兒羹”,聽來應該更像是一種用魚肚切塊做成的魚湯,跟我們現在喝到的魚羹完全不一樣。

如今杭幫菜中的宋嫂魚羹源自清朝,經過歷代名廚的改進,從選材到工藝都有了變革,烹飪過程更加精細。

這時候,不得不提樓外樓的創(chuàng)始人洪瑞堂。

他在清朝道光年間,從紹興鑒湖遷到杭州西湖邊,在孤山廣化寺旁邊開了一爿飲食小店,捕西湖中的魚蝦烹調小菜。洪瑞堂是晚清的落第秀才,烹飪的方法也和一般庖廚不同。他搜羅流傳下來的古籍舊典,尋找杭州在作為南宋都城期間的民間史話、傳說,從中挖掘美食,從古人文章和民間故事里,他挖掘出宋嫂魚羹等仿宋口味的菜肴,古菜新做,使得菜肴又養(yǎng)眼又美味。

用現代的眼光來看,洪瑞堂是一位頗有營銷頭腦的餐飲人,他為菜品附加引人入勝的“產品故事”,再輔以新鮮的食材和絕佳的地理位置,使得菜品不紅都不行。


俞平伯的曾祖父,著名的國學大師俞曲園,舊時家就在樓外樓隔壁,三不五時要從樓外樓叫個菜到家中,當時沒有外賣小哥,全靠小廝上門去取。他吃得開心,便忍不住夸贊。在先生所著的《春在堂全書》中有詩云:


宋嫂魚羮好,城中客未嘗。

況談溪與澗,何處白云鄉(xiāng)。


據傳,曲園先生好吃,亦精于飲食,還曾經用家鄉(xiāng)德清烹魚的方法改良過宋嫂魚羹這道菜。

他的后人俞平伯先生在《略談杭州北京的飲食》中也不忘曾祖父喜歡的美食,記錄道:


西湖魚羹之美,口碑流傳已千載矣。


而今,在整個杭州乃至整個江浙地區(qū),廚師們都在為這道宋嫂魚羹尋找更多的表達方式,用的魚從鱸魚、大黃魚、鱖魚再到進口的深海銀鱈魚等。所用調料也有諸多嘗試,我甚至吃到過用辣椒和檸檬來代替醋和胡椒,為魚羹提供“酸”和“辣”這兩種味道。


宋嫂魚羹作為國宴菜,能驚艷于國際舞臺,是有其特別之處的。

在樓外樓聽廚師揭秘才知道,當時禮賓司考慮到各國元首不同的飲食習慣,所以宋嫂魚羹這道菜中原有的火腿絲就不能使用了。

少了火腿絲吊鮮,如何讓湯依舊鮮美?

傳統(tǒng)的宋嫂魚羹用老母雞湯作為湯底,廚師團隊經過研究,國宴中的宋嫂魚羹,改用雞和鴿子一同熬制得到的湯底,味道更為鮮美和醇厚,其中鮮的層次也更加豐富。經過這樣的處理,哪怕沒有火腿,鮮味也絲毫不落下風。

對于主料魚肉的處理,也不同于傳統(tǒng)切絲之后的汆水,而是取鱖魚中段蒸熟,掰成瓣狀使用。這樣的做法,保留了魚肉原有的緊致口感,比細柔的魚絲更添風骨,也凸顯出這道菜南北交融的歷史底蘊。


樓外樓大廚們的精工巧琢,讓宋嫂魚羹這道傳統(tǒng)名菜有了新的韻味。峰會后的首個雙休日,樓外樓在短短兩天里賣掉了2000份宋嫂魚羹,食客們的熱情可見一斑。

而今,我們雖然再吃不到南宋時候讓宋高宗動容的那一份宋嫂魚羹,但依舊可以自己動手,在家里“復刻”一份樓外樓版的宋嫂魚羹。

宋嫂魚羹

主料

鱖魚一條(約750克)

輔料

香菇25克

筍25克

雞蛋1個

調料

鹽、味精、胡椒粉、米醋、醬油、生粉、料酒、雞高湯。(如果有條件,可以使用雞和鴿子共同蒸制的高湯)

做法

將鱖魚宰殺后用清水沖洗干凈,除凈魚鰓和腹內血塊、黑膜等,用廚房紙吸干魚表面水分。

從魚尾處下刀,沿龍骨將鱖魚片為兩半。

取不帶骨的雌片,去掉魚頭、魚尾和肚檔。

加入適量蔥、姜、料酒,放蒸箱,大火蒸8~9分鐘。

將蒸熟的鱖魚,沿肉的紋理仔細掰成一瓣瓣備用。

將香菇和筍切絲,雞蛋打成蛋液備用。

取雞和鴿子蒸制而成的高湯,煮開后依次放香菇絲和筍絲。

調味之后,打入蛋花、勾芡。

最后把魚肉放入鍋中,燒開即可。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苏尼特左旗| 东兴市| 巴东县| 富阳市| 武义县| 锡林浩特市| 博爱县| 蓬溪县| 秦皇岛市| 抚顺县| 齐齐哈尔市| 利辛县| 娄底市| 遂平县| 安阳县| 青田县| 瓦房店市| 锡林郭勒盟| 鹤岗市| 绿春县| 米脂县| 平安县| 大悟县| 万全县| 香河县| 新田县| 古田县| 河西区| 大新县| 南和县| 余干县| 民勤县| 冕宁县| 萝北县| 周口市| 义乌市| 娄底市| 白朗县| 界首市| 邢台县| 什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