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國宴,是一種外交禮賓活動。
和很多人的想象不同,國宴選用的食材可不是山珍海味、魚翅熊掌。“國禮雖重,但不能奢靡”,這條規矩最早是周總理定下的。不管招待誰,凡為中餐宴席,標準都只能是“四菜一湯”。
2016年,在杭州舉行的G20峰會,需招待來自19個國家和地區的領導人,他們來自不同宗教和民族,生活習俗相差甚遠。這種活動的餐飲招待,就不得不使用分餐制,且菜品全部通過媒體向公眾公開。
峰會的餐桌上,鮑魚、海參、魚翅、熊掌無一見于席面。一道道菜品,名字雖起得高貴大氣,食材卻并無貴重之物,全是尋常百姓在附近的菜市場里就可以買來的。
可外賓不遠萬里來中國做客,總不能拿地三鮮、京醬肉絲、毛血旺、咕咾肉招待吧,這些味道雖好,可不合禮儀。
食之味,在藝而不在奢。
幾千年的文明傳承,無數次的文化交流,催生出了獨特的中華飲食文化,又按各地在選料、切配、烹飪等方面的差異,分為不同菜系,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杭之味,便是繁簡相宜,以技奪人。
作為杭幫菜的頭把交椅,杭州樓外樓在接待外賓方面當仁不讓,用十幾道國宴菜,讓域外來客們用味覺了解中國文化。
這,既是手藝,也是創意。
規規矩矩易,巧奪天工難。在這里,我想借用這些國宴菜,把幾百年沉淀下來的江南飲食文化精髓分享給大家。
來日若有三五好友上門拜訪,何不操刀置酒,親自下廚招待一番?一道道國宴上的美味,出你之手,入我之口,豈不美哉?
除了G20峰會上的國宴菜,本書還選入了乾隆“國宴菜”四道。這四道菜很有講究,若不嫌麻煩,您可嘗試著做做。
西湖雖美,君亦難長住不歸。
西湖之味,君何不一書帶回?
“舊時王謝堂前燕”,其實一直都在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