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道法第一

【題解】

道法,大道與法度。道,是所有自然、社會規律的總稱。法,指法度、法律。作者首先認為,大道是根本,而法度、法律則是大道的衍生品,因此人們制定的法則要符合大道。法則一旦制定,包括君主在內的所有人都不得違反。其次,作者列舉了各種害人的行為,如不知滿足、逆時而動、不自量力、不講信用、自我虛夸等等。第三,本篇提到了形名關系,要求名實相符。作者認為,形名一旦明確,就沒有人能夠遮掩自己的行跡和隱藏自己的意愿。第四,作者認為天地具有自己的永恒規律,百姓具有自己的永恒職業,貴賤具有自己的永恒位置,使用臣下具有永恒的方法,治理百姓具有永恒的法度。只要各司其職,天下就會安定。最后,作者再次強調,只有掌握了大道的人,才能夠成為天下的領導者。

道生法道生法:依據大道而制定各種法律制度。道,是天地間所有規律、真理的總稱。“道”的本義是道路,人們從某地到某地,必須通過某一條道路,否則,就無法到達自己的目的地。同樣的道理,包括人在內的萬物要想達到自己的目的,就必須遵循某一種規律、原則,否則就無法成功。于是在詞匯比較貧乏的古代,老子就把道路的“道”拿來作規律、真理、原則等含義來使用。。法者,引得失以繩引:正,確定。繩:繩墨。本指木匠畫直線的墨繩。這里比喻法度、準繩。,而明曲直者殹殹(yì):句尾語氣詞,相當于“也”“兮”。。故執道者執道者:掌握大道的人。,生法而弗敢犯殹。法立而弗敢廢[也]法立而弗敢廢[也]:“也”字原缺,據上文補。,[故]能自引以繩[故]能自引以繩:自引,自我端正。也即自我約束。繩,準繩。即各種法律制度。“故”字原缺,據下文“故能至素至精”補。,然后見知天下見知:了解,明白。,而不惑矣。

【譯文】

人們依據大道制定了各項法律制度。法律制度,是確定成敗得失的準繩,是明確是非曲直的標準。因此那些掌握了大道的人,一旦制定了各項法律制度就不敢違犯。法律制度制定之后就不敢廢棄,因此能夠用這些法律制度約束自我,然后就可以了解天下萬物的情況,而不會迷惑了。

虛無刑虛無刑:空虛而無形無象。刑,通“形”。本句描述大道,大道作為規律、真理,是無形無象,看不見摸不著的。,其裻冥冥裻(jì):通“寂”。沒有聲音。冥冥(míng):幽暗深遠、難以認識的樣子。,萬物之所從生萬物之所從生:萬物都是從道那里產生出來的。沒有大道,萬物不可能出現,所以說道生萬物。。生有害,曰欲,曰不知足。生必動,動有害,曰不時不時:行動不合時宜。比如處于冬天卻要去干春天的事情、農忙季節征發百姓去服役等等。,曰時而□曰時而□:逆時而動。本句缺一字。又,陳鼓應《黃帝四經今注今譯》認為此缺字為“倍”。“倍”通“背”,背棄。。動有事,事有害,曰逆逆:悖逆,不符合大道。,曰不稱不稱(chèn):不量力而行。指所做的事情與自己的力量不相稱。稱,相稱。,不知所為用不知所為用:不知道自己做事的目的。用,指所做事情的作用、目的。。事必有言,言有害,曰不信不信:不講信用。,曰不知畏人,曰自誣自誣:自我欺騙。誣,欺騙。,曰虛夸,以不足為有余以不足為有余:力量不足卻自稱力量有余。

【譯文】

大道空虛而無形無象,寂靜無聲而深邃難識,萬物都是從大道那里產生出來的。人一旦出生就會有患害發生,這些患害就是欲望,就是不知滿足。人出生之后必定要有所行動,而行動也會帶來患害,這些患害就是不能順應時機而行動,也就是逆時而動。人一旦行動就要做事,做事也會帶來患害,這些患害就是做事違逆正理,就是不量力而行,就是做事而不知道做事的目的所在。做事必須講話,講話也會帶來患害,這些患害就是說話不講信用,就是不知道敬畏別人,就是自我欺騙,就是自我虛夸,就是力所不及卻大言力量有余。

故同出冥冥冥冥:指大道。“冥冥”是形容大道無形無象的樣子。這里代指大道。,或以死或:有的人。以死:因(違背)大道而死。以,因為。,或以生;或以敗,或以成。禍福同道禍福同道:禍福都是出于大道。違背大道則招禍,遵循大道則得福。,莫知其所從生莫:沒有人。所從生:從哪里產生。。見知之道,唯虛無有無有:空虛,無形無象。。虛無有,秋毫成之秋毫成之:成就了所有的事物。秋毫,秋天新生的獸毛。本句意思是說,無論再小的事物,都離不開大道。,必有刑名必有刑名:所有的事物都有形有名。刑,通“形”。。刑名立,則黑白之分已黑白之分已:事物的情況就明確了。黑白,代指事物的情況。已,句末語氣詞。相當于“矣”。。故執道者之觀于天下殹,無執殹無執:不要執著于一端。,無處也無處也:不要固守在一個地方。,無為殹無為:是道家思想的核心詞之一。道家所謂的“無為”,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要人為地干涉,要順物而為。,無私殹。是故天下有事,無不自為刑名聲號矣自為:人們要去確定。自,指做事的人們。為,動詞。確定,命名。聲號:名號。也即孔子說的“名不正,則言不順”(《論語·子路》)的“名”。。刑名已立,聲號已建,則無所逃跡匿正矣逃跡:隱藏自己的行跡。匿正(zhēng):隱藏自己的意愿。正,箭靶的中心。引申為目的、意愿。

【譯文】

因此萬事萬物都產生于無形無象的大道,有人因為違背大道而死亡,有人因為遵循大道而生存;有人因為違背大道而失敗,有人因為遵循大道而成功。禍與福都是由大道決定的,而人們卻不知道它們產生的原因。被人們認識的大道,是空虛無形的。然而就是這個空虛無形的大道,成就了包括秋毫在內的萬事萬物,而萬事萬物必定要有形有名。形和名的概念一旦確立,那么萬事萬物的情狀就可以分辨清楚了。因此掌握大道的人在觀察、處理天下事務時,就不會固執于一端,不會固守于一處,就能夠做到清靜無為,就能夠排除私心雜念。因此天下人在做事的時候,都要為事物確定一個形名、名號。形名一旦明確,名號一旦建立,那么就沒有人能夠遮掩自己的行跡、隱藏自己的意愿了。

公者明,至明者有功;至正者靜至正者:思想最為正確的人。靜:內心清靜,沒有雜念。,至靜者圣圣:最為明智叫作“圣”。;無私者知知:同“智”。智慧。,至知者為天下稽稽:通“楷”。楷模,榜樣。蔣錫昌《老子校詁》六十五章:“‘稽’為‘楷’之借字。‘稽’‘楷’一聲之轉。”。稱以權衡權衡:稱量物體輕重的器具。權,秤砣。衡,秤桿。這里用“權衡”比喻法度。,參以天當參以天當:要參照自然規律。天當,自然規律。當,恰當,不偏不倚。這里指不偏不倚的自然規律。,天下有事,必有巧驗巧驗:檢驗,驗證。巧,通“考”。《釋名·釋言語》:“巧,考也。考合異類共成一體也。”。事如直木直木:樹林,森林。形容數量之繁雜。直,通“植”。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直,假借為植。”,多如倉粟倉粟:倉庫里的糧食粒。形容數量之多。粟,小米。這里泛指糧食。,斗石已具斗石:兩種量器。十升為一斗,十斗為一石。這里用“斗石”比喻法度。,尺寸已陳,則無所逃其神無所逃其神:就無法逃脫法律制度的神奇控制。。故曰:“度量已具度量:用來計量長短和容積的標準。比喻法度。,則治而制之矣。”

【譯文】

公正的人明智,最明智的人能夠建立功業;思想最為正確的人能夠做到清靜,最為清靜的人也就最為睿智;無私的人有智慧,最有智慧的人可以成為天下人的榜樣。要用法度來審定是非,同時還要參照自然規律,那么天下的事情,都可以得到有效的驗證了。事情像森林一樣復雜,像倉中的糧食一樣繁多,然而只要制度具備了,法律制定了,那么任何事情都無法逃脫法律制度的神奇掌控。所以說:“法律制度具備了,就能夠治理、掌控好所有的事情。”

絕而復屬絕而復屬(zhǔ):斷絕的東西能夠被重新連接起來。絕,斷開。屬,連接。這是描述大道的力量。,亡而復存,孰知其神孰:誰。?死而復生,以禍為福,孰知其極其極:它的最終原因。極,最終。?反索之無刑反索:反求于。索,求。無刑:即“無形”。指無形的大道。,故知禍福之所從生。應化之道應化之道:應對萬物變化的方法。道,原則,方法。,平衡而止平衡:尋找萬物之間的平衡點。而止:而已。;輕重不稱輕重不稱(chèn):輕重不相稱,輕重不當。,是胃失道是:這。胃:通“謂”。叫作。

【譯文】

斷絕了的東西能夠被重新連接起來,滅亡了的事物能夠被重新復活,誰又能夠知道其中的奧妙呢?死而復生,轉禍為福,誰又能夠知道其中的最終原因呢?只要反求于無形無象的大道,就可以懂得上述禍與福產生的根源了。應對萬物變化的方法,就在于掌握萬物之間的平衡點而已;舉措如果輕重不當,這叫作沒有能夠按照大道做事。

天地有恒常恒常:永恒。指永恒的自然規律。,萬民有恒事恒事:永恒的職業。,貴賤有恒立恒立(wèi):永恒的位置。立,通“位”。,畜臣有恒道畜:養育。這里引申為培育、使用。,使民有恒度。天地之恒常,四時、晦明、生殺、注1。萬民之恒事,男農、女工男農:男子從事農耕。女工:即女紅。女子從事紡織。。貴賤之恒立,賢不宵不相放賢不宵不相放(fāng):賢人與不賢的人不能處于同等的地位。也即讓賢人高貴,讓不賢的人低賤。不宵,即“不肖”。不賢的人。放,通“方”。并列。。畜臣之恒道,任能毋過其所長任能:任用賢人。毋過其所長:不要超過他的長處。也即因材而用。。使民之恒度,去私而立公。變恒過度變恒:常規情況出現變化,也即發生了意外情況。恒,常規。過度:超過應有的度。,以奇相御以奇相御:用權變的手段去處理它。奇,權詐,權變。。正、奇有立正、奇有立(wèi):常規手段和權變手段各有自己的適宜之處。正,正規,常規。立,通“位”。《老子》五十七章:“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而名[刑]弗去而名[刑]弗去:要牢牢把握住事物的形與名。也即把握事物的情狀去處理它們。“名”后原缺一字,根據下文“名刑已定”,應補一“刑(形)”字。。凡事無小大,物自為舍物自為舍:事物都各自為自己尋得一個合適的位置。舍,居所,位置。。逆順死生,物自為名物自為名:事物都是各自為自己獲取一個名號。這個名號是指前一句說的“逆順死生”。比如商紂王的行為就是“逆”——倒行逆施,周武王的行為就是“順”——順應民心。。名刑已定,物自為正物自為正:事物(主要指人)都要各自遵循正確原則。

注1:四時:四季。晦明:夜晚和白天。:通“柔”。

【譯文】

天地具有自己的永恒規律,百姓具有自己的永恒職業,貴賤具有自己的永恒位置,使用臣下具有永恒的方法,治理百姓具有永恒的法度。天地所具有的永恒規律,就是四季更迭、晝夜交替、生死變換、柔剛互變。百姓所具有的永恒職業,就是男子農耕、女子紡織。貴賤所具有的永恒位置,就是不讓賢人和不賢的人處于同等的地位。使用臣下的永恒方法,就是在任命官吏時不要超出他們的才能。治理百姓的永恒法度,就是要去私門而行公道。如果一旦出現了非常規的事件,就要采取非常規的權變手段去處理。常規手段和權變手段各有自己的適宜之處,要牢牢把握住事情的情狀去處理。所有的事物無論大小,都是各自為自己尋得一個合適的位置。是叛逆還是順應,是死亡還是生存,都是事物自己決定的。名號和情狀確定之后,事物(主要指人)都要各自遵循正確的原則去做事。

故唯執[道]者能上明于天之反執[道]者:掌握大道的人。“道”字原缺,據文義補。天之反:大自然循環往復的運行規律。反,同“返”。指循環往復。《老子》二十五章:“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老子》四十章:“反者道之動。”本書《經法·四度》:“極而反,盛而衰,天地之道也,人之李也。”道家認為,事物都是由弱到強,再由強到弱,呈反方向發展運動。,而中達君臣之半中:指人世間。達:明白。君臣之半(pàn):君臣之間的關系。半,通“畔”。邊界線。這里引申為二者之間的關系。,富密察于萬物之所終始富:應為衍字,當刪。鄭開《黃帝四經今譯》:“富字是誤寫,應刪去。”陳鼓應《黃帝四經今注今譯》:“‘富’字當為下面‘密’字之訛寫,因未涂掉,故成誤衍,當刪。”密察:詳細觀察。密,細密,詳細。所終始:開始與結束的過程與原因。,而弗為主弗為主:不做萬物的主宰者。指不對萬物進行人為的干涉,一切順其自然。。故能至素至精至素:最為本質的東西。至精:最為精微的道理。本句是講圣人觀察事物的深度。,悎彌無刑悎(hào)彌:廣大寬廣的樣子。形容圣人的胸懷寬廣。無刑:即“無形”。形容圣人順物而變,不固執于一端。,然后可以為天下正正:領導者。

【譯文】

只有那些掌握了大道的圣人才能夠懂得大自然循環往復的運行規律,能夠明白人世間君臣之間的關系,能夠詳細觀察萬物開始和終結的過程與原因,然而卻不去做萬物的主宰者。因此圣人能夠明白萬物的本質,懂得精微的道理,心胸寬廣而不固執于一端,然后就可以成為天下的領導者。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黑龙江省| 灌云县| 加查县| 肃宁县| 和顺县| 青岛市| 翁源县| 观塘区| 赤城县| 固镇县| 韶山市| 稻城县| 蒙自县| 措勤县| 江达县| 庆阳市| 长武县| 内江市| 云安县| 惠来县| 集贤县| 博野县| 康马县| 湖北省| 收藏| 平谷区| 乌苏市| 西乡县| 吉水县| 和平区| 翁源县| 云林县| 剑河县| 杨浦区| 六盘水市| 伊川县| 新宾| 湘潭市| 扶风县| 金堂县| 永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