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帝四經 關尹子 尸子
- 張景 張松輝譯注
- 2523字
- 2020-07-02 14:33:35
道法第一
【題解】
道法,大道與法度。道,是所有自然、社會規律的總稱。法,指法度、法律。作者首先認為,大道是根本,而法度、法律則是大道的衍生品,因此人們制定的法則要符合大道。法則一旦制定,包括君主在內的所有人都不得違反。其次,作者列舉了各種害人的行為,如不知滿足、逆時而動、不自量力、不講信用、自我虛夸等等。第三,本篇提到了形名關系,要求名實相符。作者認為,形名一旦明確,就沒有人能夠遮掩自己的行跡和隱藏自己的意愿。第四,作者認為天地具有自己的永恒規律,百姓具有自己的永恒職業,貴賤具有自己的永恒位置,使用臣下具有永恒的方法,治理百姓具有永恒的法度。只要各司其職,天下就會安定。最后,作者再次強調,只有掌握了大道的人,才能夠成為天下的領導者。
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繩
,而明曲直者殹
。故執道者
,生法而弗敢犯殹。法立而弗敢廢[也]
,[故]能自引以繩
,然后見知天下
,而不惑矣。
【譯文】
人們依據大道制定了各項法律制度。法律制度,是確定成敗得失的準繩,是明確是非曲直的標準。因此那些掌握了大道的人,一旦制定了各項法律制度就不敢違犯。法律制度制定之后就不敢廢棄,因此能夠用這些法律制度約束自我,然后就可以了解天下萬物的情況,而不會迷惑了。
虛無刑,其裻冥冥
,萬物之所從生
。生有害,曰欲,曰不知足。生必動,動有害,曰不時
,曰時而□
。動有事,事有害,曰逆
,曰不稱
,不知所為用
。事必有言,言有害,曰不信
,曰不知畏人,曰自誣
,曰虛夸,以不足為有余
。
【譯文】
大道空虛而無形無象,寂靜無聲而深邃難識,萬物都是從大道那里產生出來的。人一旦出生就會有患害發生,這些患害就是欲望,就是不知滿足。人出生之后必定要有所行動,而行動也會帶來患害,這些患害就是不能順應時機而行動,也就是逆時而動。人一旦行動就要做事,做事也會帶來患害,這些患害就是做事違逆正理,就是不量力而行,就是做事而不知道做事的目的所在。做事必須講話,講話也會帶來患害,這些患害就是說話不講信用,就是不知道敬畏別人,就是自我欺騙,就是自我虛夸,就是力所不及卻大言力量有余。
故同出冥冥,或以死
,或以生;或以敗,或以成。禍福同道
,莫知其所從生
。見知之道,唯虛無有
。虛無有,秋毫成之
,必有刑名
。刑名立,則黑白之分已
。故執道者之觀于天下殹,無執殹
,無處也
,無為殹
,無私殹。是故天下有事,無不自為刑名聲號矣
。刑名已立,聲號已建,則無所逃跡匿正矣
。
【譯文】
因此萬事萬物都產生于無形無象的大道,有人因為違背大道而死亡,有人因為遵循大道而生存;有人因為違背大道而失敗,有人因為遵循大道而成功。禍與福都是由大道決定的,而人們卻不知道它們產生的原因。被人們認識的大道,是空虛無形的。然而就是這個空虛無形的大道,成就了包括秋毫在內的萬事萬物,而萬事萬物必定要有形有名。形和名的概念一旦確立,那么萬事萬物的情狀就可以分辨清楚了。因此掌握大道的人在觀察、處理天下事務時,就不會固執于一端,不會固守于一處,就能夠做到清靜無為,就能夠排除私心雜念。因此天下人在做事的時候,都要為事物確定一個形名、名號。形名一旦明確,名號一旦建立,那么就沒有人能夠遮掩自己的行跡、隱藏自己的意愿了。
公者明,至明者有功;至正者靜,至靜者圣
;無私者知
,至知者為天下稽
。稱以權衡
,參以天當
,天下有事,必有巧驗
。事如直木
,多如倉粟
,斗石已具
,尺寸已陳,則無所逃其神
。故曰:“度量已具
,則治而制之矣。”
【譯文】
公正的人明智,最明智的人能夠建立功業;思想最為正確的人能夠做到清靜,最為清靜的人也就最為睿智;無私的人有智慧,最有智慧的人可以成為天下人的榜樣。要用法度來審定是非,同時還要參照自然規律,那么天下的事情,都可以得到有效的驗證了。事情像森林一樣復雜,像倉中的糧食一樣繁多,然而只要制度具備了,法律制定了,那么任何事情都無法逃脫法律制度的神奇掌控。所以說:“法律制度具備了,就能夠治理、掌控好所有的事情。”
絕而復屬,亡而復存,孰知其神
?死而復生,以禍為福,孰知其極
?反索之無刑
,故知禍福之所從生。應化之道
,平衡而止
;輕重不稱
,是胃失道
。
【譯文】
斷絕了的東西能夠被重新連接起來,滅亡了的事物能夠被重新復活,誰又能夠知道其中的奧妙呢?死而復生,轉禍為福,誰又能夠知道其中的最終原因呢?只要反求于無形無象的大道,就可以懂得上述禍與福產生的根源了。應對萬物變化的方法,就在于掌握萬物之間的平衡點而已;舉措如果輕重不當,這叫作沒有能夠按照大道做事。
天地有恒常,萬民有恒事
,貴賤有恒立
,畜臣有恒道
,使民有恒度。天地之恒常,四時、晦明、生殺、
剛注1。萬民之恒事,男農、女工
。貴賤之恒立,賢不宵不相放
。畜臣之恒道,任能毋過其所長
。使民之恒度,去私而立公。變恒過度
,以奇相御
。正、奇有立
,而名[刑]弗去
。凡事無小大,物自為舍
。逆順死生,物自為名
。名刑已定,物自為正
。
注1:四時:四季。晦明:夜晚和白天。:通“柔”。
【譯文】
天地具有自己的永恒規律,百姓具有自己的永恒職業,貴賤具有自己的永恒位置,使用臣下具有永恒的方法,治理百姓具有永恒的法度。天地所具有的永恒規律,就是四季更迭、晝夜交替、生死變換、柔剛互變。百姓所具有的永恒職業,就是男子農耕、女子紡織。貴賤所具有的永恒位置,就是不讓賢人和不賢的人處于同等的地位。使用臣下的永恒方法,就是在任命官吏時不要超出他們的才能。治理百姓的永恒法度,就是要去私門而行公道。如果一旦出現了非常規的事件,就要采取非常規的權變手段去處理。常規手段和權變手段各有自己的適宜之處,要牢牢把握住事情的情狀去處理。所有的事物無論大小,都是各自為自己尋得一個合適的位置。是叛逆還是順應,是死亡還是生存,都是事物自己決定的。名號和情狀確定之后,事物(主要指人)都要各自遵循正確的原則去做事。
故唯執[道]者能上明于天之反,而中達君臣之半
,富密察于萬物之所終始
,而弗為主
。故能至素至精
,悎彌無刑
,然后可以為天下正
。
【譯文】
只有那些掌握了大道的圣人才能夠懂得大自然循環往復的運行規律,能夠明白人世間君臣之間的關系,能夠詳細觀察萬物開始和終結的過程與原因,然而卻不去做萬物的主宰者。因此圣人能夠明白萬物的本質,懂得精微的道理,心胸寬廣而不固執于一端,然后就可以成為天下的領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