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國藩家訓
- 檀作文譯注
- 2489字
- 2020-07-02 14:31:52
咸豐八年十月二十五日
字諭紀澤:
十月十一日接爾安稟,內附隸字一冊。廿四日接澄叔信,內附爾臨《玄教碑》一冊注3。王五及各長夫來
,具述家中瑣事甚詳。
注3《玄教碑》:傳忠書局本作《元教碑》,系避清諱,改“玄”為“元”。該碑全稱《大元敕賜開府儀同三司上卿輔成贊化保運玄教大宗師志道弘教沖玄仁靖大真人知集賢院事領諸路道教事張公碑銘》,簡稱“玄教碑”或“張留孫道行碑”,俗稱“道教碑”。立于元天歷二年(1329),為趙孟所書,是其楷書代表作。今存于北京民俗博物館,為國家一級文物。
【譯文】
寫給紀澤:
十月十一日接到你的請安信,里頭附有你寫的隸書一冊。二十四日接到你澄侯叔的信,里頭附有你臨寫的《玄教碑》一冊。王五及各位長夫來營,具體敘述家中的瑣事,說得很詳細。
爾信內言讀《詩經注疏》之法,比之前一信已有長進。凡漢人傳注、唐人之疏,其惡處在確守故訓
,失之穿鑿;其好處在確守故訓,不參私見。釋“謂”為“勤”
,尚不數見,釋“言”為“我”
,處處皆然,蓋亦十口相傳之詁
,而不復顧文氣之不安。如《伐木》為文王與友人入山
,《鴛鴦》為明王交于萬物
,與爾所疑《螽斯》章解同一穿鑿
。朱子《集傳》
,一掃舊障,專在涵泳神味,虛而與之委蛇
;然如《鄭風》諸什
,注疏以為皆刺忽者固非
,朱子以為皆淫奔者亦未必是
。
【譯文】
你信里談讀《詩經注疏》的方法,比前一封信已有長進。凡是漢人的傳和注、唐人的疏,它不好的地方就在墨守古人的訓釋,失于穿鑿附會;它好的地方也在墨守古人的訓釋,不摻雜一毫個人私見。將“謂”字之義訓釋為“勤”,還不多見,將“言”字之義訓釋為“我”,比比皆是,這也因為它是歷代輾轉相傳的訓詁,所以人們就不再考慮文章氣脈上的不妥當。譬如將《伐木》篇的主旨說成是周文王和朋友入山伐木,將《鴛鴦》篇的主旨說成是圣明的君王澤被萬物,和你所懷疑《螽斯》篇的解說,是同樣的穿鑿附會。朱子的《詩集傳》,將過去的障礙一掃而盡,專門在涵泳詩的精神氣息上下功夫,隨文釋義,不將詩之本事強行坐實;但是,例如《鄭風》若干篇,漢、唐注疏以為都是譏刺鄭莊公世子忽的,這樣固然不對,朱子認為其主題都是刺淫奔的,也未必可靠。
爾治經之時,無論看注疏,看宋傳,總宜虛心求之。其愜意者,則以朱筆識出;其懷疑者,則以另冊寫一小條,或多為辨論,或僅著數字,將來疑者漸晰,又記于此條之下,久久漸成卷帙,則自然日進。高郵王懷祖先生父子
,經學為本朝之冠,皆自札記得來。吾雖不及懷祖先生,而望爾為伯申氏甚切也
。
【譯文】
你研讀經學時,不管是看漢唐注疏,還是看宋人的集傳,都應當虛心對待。凡是深感合意的地方,就用紅筆標出;凡是有所懷疑的地方,就另用一個冊子記一小條,或者寫長篇辯論,或者僅寫幾個字,將來所懷疑的逐漸明晰,又記載在這條之下,時間久了漸漸積成卷帙,那就自然而然學問日進。高郵王懷祖先生父子,經學是本朝最好的,學問都從札記中得來。我雖然比不上懷祖先生,但盼望你像王伯申一樣的愿望則很強烈。
爾問時藝可否暫置,抑或他有所學,余惟文章之可以道古、可以適今者,莫如作賦。漢魏六朝之賦,名篇巨制具載于《文選》
,余嘗以《西征》《蕪城》及《恨》《別》等賦示爾矣
;其小品賦則有《古賦識小錄》
;律賦則有本朝之吳穀人、顧耕石、陳秋舫諸家
。爾若學賦,可于每三、八日作一篇,大賦或數千字,小賦或僅數十字,或對或不對,均無不可。此事比之八股文略有意趣,不知爾性與之相近否?
【譯文】
你問科舉時藝是否可以暫且擱置在一邊,是不是再學一些其他的,我覺得文章中既可以述古、又可以適用于當今的,沒有比得上寫賦了。漢魏六朝的賦,名篇巨制,都載錄于《昭明文選》中,我曾拿《西征賦》《蕪城賦》及《恨賦》《別賦》等賦給你看過;小品賦有《古賦識小錄》;律賦有本朝吳穀人、顧耕石、陳秋舫諸家。你要是想學賦,可每逢三、八日各作一篇,大賦或者寫到數千字,小賦或者僅寫幾十字,或者對仗或者不對仗,均無不可。這件事比寫八股文要稍微有意思一些,不曉得你的性情是否和它相近?
爾所臨隸書《孔宙碑》,筆太拘束,不甚松活
,想系執筆太近豪之故,以后須執于管頂。余以執筆太低,終身吃虧,故教爾趁早改之?!缎瘫纺珰馍鹾?img alt="墨氣:筆墨氣息。"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51CBB1/17293635405085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5720182-EqmPjLYp9Ax6YbjtqXnuD4Geo9aJ2Q3q-0-27ddb4a3f972e3834db7574c8de70ce1">,可喜可喜。郭二姻叔嫌左肩太俯
,右肩太聳,吳子序年伯欲帶歸示其子弟注4。爾字姿于草書尤相宜,以后專習真、草二種,篆、隸置之可也。四體并習,恐將來不能一工。
注4吳子序年伯:指吳嘉賓(1803—1864),字子序,清江西南豐人。道光十八年(1838)進士,累官至內閣中書。吳嘉賓與曾國藩是同榜進士,過從甚密,以經學和古文名世,是桐城派在江西的代表人物。一生著述甚豐,代表作有《求自得之室文鈔》十二卷、《尚廬詩存》二卷、《喪服會通說》四卷、《周易說》十四卷、《書說》四卷、《詩說》四卷、《諸經說》等。因吳嘉賓與曾國藩是同榜進士且年長,故曾國藩之子曾紀澤應稱其為年伯。
【譯文】
你所臨寫的隸書《孔宙碑》,下筆太拘束,不夠輕松靈活,想必是因執筆太近筆尖的緣故,以后執筆位置應當放在筆尾。我因執筆太低,一輩子吃虧,所有教你趁早改變。你臨的《玄教碑》,墨氣很好,可喜可喜。郭二姻叔嫌字左肩太低、右肩太高,吳子序年伯想帶回去給他家子弟看。你字的姿態和草書最相宜,以后可以專門學習真、草二種,篆、隸放在一邊。四種字體一起學習,怕將來一樣都學不好。
余癬疾近日大愈,目光平平如故。營中各勇夫病者,十分已好六七,惟尚未復元,不能拔營進剿,良深焦灼。聞甲五目疾十愈八九,忻慰之至。
【譯文】
我的癬疾近來好了很多,眼睛和平常一樣。軍營中士兵和長夫生病的,已經好了十分之六七,只是尚未完全復原,不能拔營進剿,深感焦慮。聽說甲五侄兒的眼病好了十之八九,欣慰之至。
爾為下輩之長,須常常存個樂育諸弟之念。君子之道,莫大乎與人為善,況兄弟乎?臨三、昆八
,系親表兄弟,爾須與之互相勸勉。爾有所知者,常常與之講論,則彼此并進矣。此諭。
【譯文】
你是晚輩中的老大,胸中應當常常存一個樂于教育弟弟們的念頭。君子行道,沒有比和人一起做好事更重大的了,更何況是兄弟之間呢?臨三、昆八兩位,是親表兄弟,你要和他們互相勉勵。你懂的道理和學問,要常常和他們講述討論,那就能彼此齊頭并進了。就說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