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咸豐八年十月二十九日

建昌營次

字諭紀澤:

二十五日寄一信,言讀《詩經注疏》之法。二十七日縣城二勇至,接爾十一日安稟,具悉一切。

【譯文】

寫給紀澤:

二十五日給你寄了一封信,談讀《詩經注疏》的方法。二十七日縣城來的兩個兵勇到了,接到你十一日的請安信,得知一切情況。

爾看天文,認得恒星數十座,甚慰甚慰。前信言《五禮通考》中《觀象授時》二十卷內恒星圖最為明晰,曾翻閱否?國朝大儒于天文歷數之學,講求精熟,度越前古度越:超過。《漢書·揚雄傳下》:“今揚子之書文義至深,而論不詭于圣人,若使遭遇時君,更閱賢知,為所稱善,則必度越諸子矣。”。自梅定九、王寅旭以至江、戴諸老梅定九:梅文鼎(1633—1721),字定九,號勿庵,清安徽宣城人。精研古代歷算之學,兼通晚明以來輸入之西方數學,融會貫通,冶為一爐。著天算之書八十馀種,皆發前人所未發。康熙四十四年(1705),因李光地推薦,見康熙帝,談歷象算法,極受贊賞。代表作有《明史歷志擬稿》《歷學疑問》《古今歷法通考》《勿庵歷算書目》等。所著天算各書,匯編為《梅氏叢書輯要》。王寅旭:王錫闡(1628—1682),字寅旭,號曉庵,江蘇吳江人。精通中西數學、歷學。自立新法,用以測日月食,分秒不差。有《曉庵新法》,言交食最精審。江、戴:江永、戴震。江永(1681—1762),字慎修,又字慎齋,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生員出身,晚年入貢。博通古今,長于考據之學,是清代徽派學術的開創者,戴震、程瑤田、金榜等皆其弟子。所撰《周禮疑義舉要》《禮記訓義擇言》《春秋地理考實》《古韻標準》《四聲切韻表》《音學辨微》《律呂闡微》《近思錄集注》等,皆為名著。戴震(1724—1777),字東原,號杲溪,清安徽休寧人。乾隆二十七年(1762)舉人。三十八年(1773)被召為《四庫全書》纂修官。四十年(1775)會試下第,特命參加殿試,賜同進士出身。學問廣博,于音韻、文字、歷算、地理之學,無不精通,有《屈原賦注》《考工記圖》《孟子字義疏證》《原善》《戴東原集》等。又校《大戴禮記》及《水經注》。,皆稱絕學絕學:造詣獨到之學。,然皆不講占驗占驗:根據星象云氣來占卜國家大事的吉兇。尤指其占卜的結果得到應驗。《史記·天官書論》:“太史公推古天變,未有可考于今者……近世十二諸侯七國相王,言縱衡者繼踵。而皋、唐、甘、石因時務論其書傳,故其占驗凌雜米鹽。”《舊唐書·方伎傳·嚴善思》:“長安中,熒惑入月,鎮星犯天關,善思奏曰:‘法有亂臣伏罪,且有臣下謀上之象。’歲馀,張柬之、敬暉等起兵誅張易之、昌宗。其占驗皆此類也。”清龔自珍《古史鉤沉論二》:“周之時有推步之方,有占驗之學。”,但講推步。占驗者,觀星象云氣以卜吉兇星象:指星體的明、暗及位置等現象。古人據以占測人事的吉兇禍福。《后漢書·律歷志中》:“愿請太史官日月宿簿及星度課,與待詔星象考校。”云氣:古人認為云的形狀、顏色、運動可以反映出人間事務,可用來預測、占卜吉兇。《史記·項羽本紀》:“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史記·天官書》《漢書·天文志》是也。推步者,測七政行度七政:古天文術語。說法不一。或指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尚書·舜典》:“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孔傳:“七政,日、月、五星各異政。”唐孔穎達疏:“七政,謂日月與五星也。”或指北斗七星。以七星各主日、月、五星,故曰“七政”。《史記·天官書》:“北斗七星,所謂‘旋(璇)、璣、玉衡以齊七政’。”南朝宋裴骃《集解》引漢馬融注《尚書》云:“七政者,北斗七星,各有所主:第一曰正日;第二曰主月;第三曰命火,謂熒惑也;第四曰煞土,謂填星也;第五曰伐水,謂辰星也;第六曰危木,謂歲星也;第七曰剽金,謂太白也。日、月、五星各異,故曰‘七政’也。”行度:天體運行的度數。《左傳·隱公三年》“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晉杜預注:“日月動物,雖行度有大量,不能不小有盈縮,故有雖交會而不食者,或有頻交而食者。”《隋書·天文志上》:“馬季長創謂璣衡為渾天儀。鄭玄亦云:‘其轉運者為璣,其持正者為衡,皆以玉為之。七政者,日、月、五星也。以璣衡視其行度,以觀天意也。’”,以定授時授時:語本《尚書·堯典》:“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孔傳:“敬記天時以授人也。”意謂記錄天時以告民。后以稱頒行歷書。漢張衡《東京賦》:“規天矩地,授時順鄉。”宋蘇軾《謝賜歷日詔書表二首》之一:“授時賦政,亦郡守之常。”,《史記·律書》《漢書·律歷志》是也。秦味經先生之《觀象授時》秦味經:秦蕙田(1702—1764),字樹峰,號味經,清江蘇無錫人。乾隆元年(1736)進士,授編修,累官禮部侍郎,工部、刑部尚書,兩充會試正考官。治經深于《禮》,繼徐乾學《讀禮通考》作《五禮通考》。又有《周易象日箋》《味經窩類稿》等。,簡而得要。心壺既肯究心此事心壺:陳心壺。咸豐九年(1859)曾國藩家書曾提及曾紀澤請陳心壺抄奏折。馀不詳。,可借此書與之閱看。《五禮通考》內有之,《皇清經解》內亦有之《皇清經解》:又名《清經解》《學海堂經解》,阮元主編。道光五年(1825)八月,始刻《清經解》,至道光九年(1829)九月,全書輯刻完畢,共收七十三家,一百八十三種著作,凡一千四百卷。此書是匯集儒家經學經解之大成,是對乾嘉學術的一次全面總結。。若爾與心壺二人能略窺二者之端緒,則足以補余之闕憾矣。

【譯文】

你看天文,能認得恒星數十座,我甚覺欣慰。前次信里所說《五禮通考》中《觀象授時》二十卷內的恒星圖最是明晰,不知你曾翻閱沒有?本朝大儒對天文歷數方面的學問,研究得最透徹,超過了古人。自梅定九、王寅旭以至江永、戴震幾位老先生,都稱得上獨步一時,但都不講究占驗,只講推步。所謂占驗,就是觀察星象云氣并據之以占卜國事吉兇,《史記·天官書》《漢書·天文志》記載的都是。所謂推步,就是推測日、月及金、木、水、火、土五星的運行軌跡,據之確定歷法,《史記·律書》《漢書·律歷志》記載的都是。秦味經先生的《觀象授時》,簡明扼要。陳心壺既然肯在這方面用心,你可以借這書給他看。《五禮通考》里有,《皇清經解》里也有。如果你和心壺二人能對這兩樣學問稍有了解,就足以彌補我的缺憾了。

四六落腳一字粘法四六:文體名。也稱“四六文”或“四六體”,是駢文的一體。因以四字、六字為對偶,故名。駢文以四六對偶者,形成于南朝,盛行于唐宋。唐李商隱《樊南甲集·序》:“作二十卷,喚曰《樊南四六》。”駢文以“四六”為稱,蓋始見于此。宋邵博《聞見后錄》卷十六:“本朝四六以劉筠、楊大年為體,必謹四字、六字律令,故曰‘四六’。”落腳一字:指詩賦每句的末尾字。粘法:即相粘之法。是古詩賦在格律上的一種修辭手法。相粘,一般指律詩兩聯相鄰的二句節奏關鍵字平仄一致。四六文尾字講究馬蹄格,相鄰四句尾字平仄或為“平仄仄平”,或為“仄平平仄”,此謂“落腳一字粘法”。曾國藩頗重此道。,另紙寫示。因接安徽信,遂不開示開示:指示,寫出來使知道。清龔自珍《與吳虹生書》之六:“此游作何期會,作何章程,愿惟命是聽,惟馬首是瞻,勝于在家窮愁也。乞開示一切。”

【譯文】

四六文句尾字相粘的方法,我另外寫一張紙給你看。因為接到安徽的來信,就不寫出來指示你了。

書至此,接趙克彰十五夜自桐城發來之信趙克彰:字國香,湘軍將領。咸豐八年(1858)為湘軍李續賓部奇右營營官,記名副將,駐守桐城。曾將李續賓、曾國華三河之役戰歿消息寫信告訴曾國藩。馀不詳。,溫叔及李迪庵方伯溫叔:指曾國華。曾國華(1822—1858),字溫甫,族中排行第六,是曾國藩父親曾麟書的第三子,出繼給叔父曾驥云。咸豐八年(1858)戰死于三河鎮。李迪庵:李續賓(1818—1858),字如九、克惠,號迪庵,清湖南湘鄉人。貢生出身。咸豐二年(1852)在籍協助其師羅澤南辦團練,對抗太平軍。次年隨羅澤南出省作戰,增援被太平軍圍困的南昌。咸豐四年(1854),在湘軍攻占湖南岳州(今岳陽)、湖北武昌、田家鎮(今武穴西北)等重要戰役中,常當前鋒、打硬仗,以功升知府。次年一月,隨羅澤南南下,連下弋陽、廣信(今上饒)、德興、義寧等府縣。十二月,隨羅澤南赴援湖北。咸豐六年(1856),羅澤南戰死后,接統其軍,成為湘軍重要統兵將領。咸豐八年(1858)十一月,在三河之戰中陷入太平軍的重兵包圍,戰死(一說自殺)。謚忠武。有《李忠武公遺書》存世。方伯:殷周時代一方諸侯之長。后泛稱地方長官。漢以來之刺史,唐之采訪使、觀察使,明清之布政使,均稱“方伯”。,尚無確信,想已殉難矣,悲悼曷極!來信寄叔祖父封內中有往六安州之信叔祖父:指曾國藩之叔曾驥云。曾國華出繼曾驥云為子。六安州:清廬州府下屬州名。地當今安徽六安。,尚有一線生機。余官至二品官至二品:曾國藩時為兵部侍郎,為從二品官。,誥命三代誥命:又稱“誥書”,是皇帝封贈官員的專用文書。所謂“誥”,是以上告下的意思。古代以大義諭眾叫“誥”。清代誥命是用五色或三色纻絲織成的。由于各官員的品級不同,誥命封贈的范圍及軸數、圖案也各有不同。清朝規定,凡封鎮國公以下、奉恩將軍以上,用龍邊誥命,錦面、玉軸。封蒙古貝子、鎮國公、輔國公、札薩克臺吉、塔布囊、蒙古王公福晉及封外國王妃、世子、世孫的誥命,為錦面、犀軸。誥命由翰林院撰擬,有固定的程式,用駢體文,按品級高低增減字句,由內閣頒發。誥命發放的對象不同,叫法也不同。如五品官員本身受封稱為“誥授”,封其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生者稱“誥封”,死者稱“誥贈”。,封妻蔭子封妻蔭(yìn)子:妻受封誥,子孫亦蔭襲官爵利祿或規定的特權,均屬封建帝王寵賜臣下的一種優渥待遇。,受恩深重,久已置死生于度外,且常恐無以對同事諸君于地下。溫叔受恩尚淺,早歲不獲一第不獲一第:指沒有考取任何科舉功名。,近年在軍,亦不甚得志,設有不測不測:料想不到的事情。多指禍患,尤指意外死亡。,赍憾有窮期耶赍(jī)憾:懷憾,抱憾。

【譯文】

寫到這里,接到趙克彰十五日夜里從桐城發來的信,你溫甫叔及李迪庵方伯還沒有確切的消息,想必已經為國殉難,太讓人悲慟了!來函寄給你叔祖父的信內有寄往六安州的書信,還有一線生機。我官至二品,誥命三代,封妻蔭子,受國家的恩遇非常深重,老早就已將生死置之于度外,且常常擔心無顏愧對死于九泉之下的諸位同事。你溫甫叔受國家的恩遇還淺,早年科考未取得任何功名,近年在軍中,也不很得志,假使有什么意外,那我豈不是要抱憾終生呢?

軍情變幻不測,春夏間方冀此賊指日可平,不圖七月有廬州之變廬州之變:指咸豐八年(1858)七月,陳玉成率領太平軍攻占廬州之事。廬州,古州郡名。治所在今安徽合肥。西周置古廬子國,南朝梁設合州,隋始改名廬州,民國始廢。清末廬州領合肥縣、舒城縣、巢縣、廬江縣四縣與無為州一州。,八、九月有江浦、六合之變江浦、六合之變:指咸豐八年(1858)九月,清軍德興阿部大潰于浦口,太平軍攻陷揚州府城及儀征、天長、六合等縣,道員溫紹原死于六合事。江浦,縣名。清屬江寧府,今江蘇南京浦口區。六合:今南京六合區。,茲又有三河之大變三河之大變:指咸豐八年(1858)十月,湘軍李續賓部在廬州三河鎮被陳玉成所率太平軍全殲一事。三河,地名。今屬安徽肥西。古稱“鵲渚”,地處于巢湖之濱,由于位于肥西,舒城、廬江三縣交界處,故有“一步跨三縣,雞鳴三縣聞”之說。,全局破壞,與咸豐四年冬間相似,情懷難堪。但愿爾專心讀書,將我所好看之書領略得幾分,我所講求之事鉆研得幾分,則余在軍中,心常常自慰。

【譯文】

軍事形勢變幻莫測,春夏間還指望反賊很快就能平定,誰料想七月廬州失陷,八、九月江浦、六合失陷,現在又有三河慘敗,全局大壞,與咸豐四年的冬天相似,讓人難以接受。只希望你專心讀書,將我所喜歡看的書能領會到幾分,將我所研究重視的事鉆研得有一些成績,那我在軍中,內心也會常常有所安慰。

爾每日之事,亦可寫日記,以便查核。

【譯文】

你每天的事,也可以寫日記,方便檢查核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南县| 桂平市| 沐川县| 伊川县| 四子王旗| 沙湾县| 乐安县| 嘉禾县| 如皋市| 辽宁省| 厦门市| 尼玛县| 左权县| 大宁县| 平定县| 双辽市| 内黄县| 玉龙| 九龙县| 礼泉县| 时尚| 武义县| 永定县| 巴东县| 海南省| 长葛市| 临漳县| 海丰县| 铁岭县| 筠连县| 都昌县| 大埔区| 文昌市| 贵南县| 招远市| 正宁县| 剑河县| 景德镇市| 墨玉县| 金乡县| 腾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