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公司理財的原則與職能
本節主要介紹公司理財的原則與職能。公司理財的原則涉及合理配置原則、財務收支平衡原則、成本效益原則、風險與收益均衡原則以及利益關系協調原則等方面。這些原則是公司開展理財活動時必須遵守的準則。公司理財職能主要有財務分析、財務預測、財務決策、財務預算以及財務控制等。
一、公司理財的原則
(一)資金合理配置原則
資源總是有限的,公司開展各項活動所能動用的資源也是有限的。公司開展理財活動的主要對象是公司的資金,作為一種資源也是有限的。因此,在公司進行理財活動時,要遵守資金合理配置的原則。
對資金合理配置可以從資金的來源與用途兩個方面理解。資金的來源主要有債權融資和股權融資。公司利用債權融資需要承擔定期還本付息的壓力,如果無法支付利息或者償還本金,會給企業帶來破產的風險。但是,債權融資卻不會導致決策權的稀釋。公司利用股權融資雖然不必定期支付利息,并且股權融資無需償還,但是股權融資卻會稀釋現有股東的決策權,甚至導致現有股東的決策權旁落。資金的用途主要是指資金對于各類資產的投資,這些資產既包括變現能力較強的現金、交易性金融資產、存貨等流動資產,也包括變現能力較弱的長期股權投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非流動資產。通常流動性強的資產獲利性會較弱,反之亦然。公司需要在對流動性與獲利性權衡的基礎上,合理安排資金的投向。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無論是公司資本結構決策還是各類投資決策都應該遵守資金合理配置這條原則。
(二)財務收支平衡原則
公司對資金進行管理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財務收支平衡原則貫穿始終。財務收支平衡既有金額的平衡,又有時間的平衡。出于公司持續經營的假設,通常我們要求公司投資項目的收入要大于公司對其投資金額,這樣才能從中獲取利益。同時,公司保持的資金持有也應該高于預期范圍內的現金支出,只有保持一定的財務柔性才能夠維持公司的正常經營。從時間的角度來看,任何一項投資都無法在投資當時就產生充分的收入,通常需要等待一定時間才能夠取得收益。站在公司整體的角度,財務收支平衡并不要求單項籌資手段或者單項投資項目的收支平衡,而是應該強調公司整體的財務收支的動態平衡。
(三)成本效益原則
公司在進行理財獲取收益時,也必然要為此付出一定的成本。同理,公司承擔一定的成本也是為了獲取與之適應的收益。最理想的狀態是花費最小的成本而取得最大的收益,因此,公司要在成本和效益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以此指導自己的生產經營活動。
堅持成本效益原則的前提是,能夠合理度量某項經營活動的成本以及由該項活動所帶來的收益。對于某些成本和收益,可通過財務數據等資料加以度量。但是更多的情況下,公司無法準確判斷出某項經營活動能夠引發何種成本,并帶來何種收益。也有可能是,公司雖然知道某項活動所引發的成本和由此帶來的收益,但是卻沒有辦法用貨幣形式對其準確度量。在這種情況下,更需要公司的決策者利用自己的職業經驗對具體情況加以判斷,并做出最有利于實現公司理財目標的決定。
(四)風險與收益均衡原則
由于人們對自然環境和社會規律認識的有限,公司進行的任何一項投資活動都會面臨風險,這也是公司進行投資所必須要承擔的成本。同時,公司之所以愿意承擔這些風險,是因為承擔風險會給公司帶來收益,風險越大往往所帶來的收益也越大,這也就是所謂的風險與效益均衡原則。
公司的很多理財活動都體現了風險與收益均衡的原則。從資金提供者的角度來看,債權需要按期償本付息,其風險較小;而股權卻不要求公司進行償還,也不必按期支付股利,因此對于投資者而言風險較大,所以債權人獲得的報酬率就要低于股東的報酬率。從公司的角度來看,債券融資成本就要低于股權融資成本。從資金投資的角度看,公司將資金投資于現金、存貨等流動性強的資產,它們可以隨時變現,因而風險較小,但是這些資產產生收益少。與此相反,公司將資金投資于長期股權投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流動性較弱的資產,它們在市場中很難變現,風險較大,但是為企業帶來較多的收益。
(五)利益關系協調原則
公司并不是孤立地存在著,其生產經營過程涉及投資者、債權人、管理者、員工、供應商、采購方、競爭者、社區成員甚至是整個國家等利益相關者。公司理財的目標可以被理解為股東權益最大化,但是,這并不代表者可以為實現股東的利益而去損害其他相關者的利益。與此相反,公司應該在實現股東權益最大化的同時,兼顧其他相關者的利益。
公司可通過按期償還債權人的本息、向經營者和員工提供更好的工作環境和更廣闊的晉升機會、在采購和銷售的議價環節做到誠實守信、與競爭者在最大的范圍內合作,以提高整個產業的形象,以向所在社區進行愛心捐贈以及按期足額地繳納稅金等形式,來實現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訴求。在短時間內,以上這些活動可能會對股東價值有所減損,但是從長遠來看,這些活動必將為股東帶來更大的利益增長。
二、公司理財的職能
公司理財的職能是指公司進行理財活動時所體現出來的管理職責和功能。具體是指財務分析、財務預測、財務決策、財務計劃以及財務控制等職能。這些職能可以組成一個完整的循環,只有其緊密聯系、相互配合才能將公司理財的職能最大化地發揮出來。
(一)財務分析
財務分析是以財務報表數據和其他數據為基礎,采用一系列的分析技術和方法,對過去一段時期公司的籌資活動、投資活動、營運活動等加以剖析、評價和總結的一項工作。財務分析的程序一般分為以下四個步驟。第一是收集資料。財務分析是建立在充分收集公司財務和非財務信息的基礎上的,如果收集的資料不夠充分,或者是不準確,那么最后的分析結果也一定會與真實情況存在偏差。第二是資料分析。通常我們用于分析資料的方法有比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趨勢分析法以及因素分析法等。通過指標之間的差異或者變化趨勢來反映公司財務運作的狀況。第三是原因分析。無論是對財務指標的差異還是變動趨勢,財務管理人員都要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對于存在的問題,要及時糾正;對于利好的趨勢,要將其形成可持續的優勢。第四是提供建議。財務分析的目的是為了公司更好地開展理財活動提供建議,因此,在財務分析的最后中,應該將其分析出的結果呈報給公司相關部門,以便其更好地實現公司理財的目標。
(二)財務預測
財務預測是根據過往財務活動的資料,通過分析現實的要求和環境,對公司未來的財務活動及結果做出科學的預計和測算的一項工作。如果說財務分析是“向后看”,那么財務預測就是“向前看”。財務管理人員需要利用過往進行財務活動所產生的信息,對未來公司的財務活動及其帶來的結果加以預計和測算。
通過財務預測,公司可以測算其開展的各項籌資和投資活動的預期經濟效益,為相關財務決策提供依據。同時,財務預測要對公司未來的財務收支情況加以預計,以保證公司資金使用的充足性和高效性。
財務預測可以按照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從預測的對象角度來看,財務預測分為籌資預測、投資預測以及營運資本預測等;按照預測期限的長短,分為短期預測和長期預測。所謂短期預測是指預測期限不足一年的財務預測,長期預測則是指預測期超過一年的財務預測。在財務預測中,可供選擇的預測方法主要有定性預測法、時間序列預測法、相關因素預測法以及概率分析法等。
(三)財務決策
財務決策是指財務管理人員在諸多備選財務方案中,從公司理財目標出發,結合宏觀環境等因素,利用比較、分析等方法,選出最優財務方案的一項工作。美國著名管理學家西蒙(Herbert.Simon)曾說“管理就是決策”,可見決策在整個管理活動中的重要地位。在公司理財中,財務決策也同樣有著重要的作用。如果公司做出了一項適應公司發展戰略的財務決策,那么就很有可能帶給公司一個長期、穩定的發展前途。相反,如果公司做出了一項不合時宜的財務決策,那么也很可能帶給公司毀滅性的打擊。
在公司開展財務決策工作時,通常須遵循一定的步驟。首先是明確財務決策目標。公司應該在公司愿景、公司戰略等的指引下,結合宏觀環境等因素來確定具體財務決策事項的目標,這一目標既應該是切實可行的,又要對相關人員起到督促作用。其次是提出備選方案。財務決策是在諸多備選方案中進行選擇的一個過程,備選方案應該包括項目期限、現金流、不確定性、回報率等基本內容。最后是做出財務決策。每個備選方案都有自身的優勢,同時也會有一定的局限性。決策者需要對各個備選方案進行通盤的考慮,在必要的情況下,也可以聘請內部或者外部的專家來協助其做出決策。決策者在做出決策時,應該更多地考慮公司整體的利益需求,而不是個人的一己私利。在涉及重大財務決策時,公司通常采用集體決策的方式,以防止財務決策偏離公司的戰略目標。
(四)財務預算
財務預算是以貨幣形式協調安排未來一定期限內財務活動的一項工作。在公司做出財務決策后,財務管理人員需要在此基礎上將決策的內容以貨幣的形式表現出來,以此來計劃、協調公司未來一定期限內的財務活動。
按照財務預算涵蓋的期限長短來分,財務預算分為短期預算和長期預算。所謂短期預算是指預算期限短于一年財務預算,長期預算則是指預算期限超過一年的財務預算,但是通常情況下,公司的長期財務預算期限不會超過五年。按照財務預算涉及的內容來看,財務預算包括現金流預算、收入預算、費用預算等單項預算,也包括資產負債表預算、利潤表預算、現金流量表預算等綜合預算。
在財務預算的編制過程中,財務管理人員可以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增量預算、零基預算、固定預算、彈性預算、定期預算以及滾動預算等方法。
(五)財務控制
財務控制是指在公司生產經營活動中,以編制的財務預算為依據,對各項籌資活動、投資活動、營運活動等進行監督和調節的一項工作。如果只有預算而沒有控制,那么預算也只能是紙上談兵,無法對公司的生產經營活動提供有效的幫助。因此,財務控制的目的就是監督財務預算的落實,實現公司理財的目標。
公司通常通過以下步驟來實現財務控制的目的。首先是分解預算、確定標準。財務預算為控制提供了良好的標準。在實務中,財務管理人員還需要將總體預算逐級分解為部門、班組甚至是個人的預算指標,以此對每個崗位、每項活動加以控制。其次是比較差異、分析原因。預算畢竟是在對未來情況某種判斷的基礎上做出來的,由于對未來情況的判斷與實際情況會存在差異等原因,執行結果與預算之間必然會存在差異,財務管理人員需要發現這種差異,并深入分析這種差異是由于預算編制造成的還是預算執行造成的。最后是明確責任,獎優懲劣。在找到差異產生的原因之后,就很容易追究造成這種差異的責任,究竟是財務預算編制的過于粗糙還是預算執行流于形式造成了這種差異。在明確了不同方面應該承擔的責任之后,公司還應該對表現優異的部門給予獎勵,同時對表現不佳的部門給予懲罰,這樣也會在公司內部形成更為良好的監督機制和激勵機制。
公司理財中的各項職能并不是獨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的。一方面,財務分析和財務預測為財務決策提供了必要的信息,財務預算又是對財務決策的貨幣化、具體化,財務控制則是對整個公司理財過程的監督和調節。另一方面,公司在持續經營的過程中,總是要不斷地進行著各種理財活動,通過財務決策、財務預算和財務控制等環節而最終產生的財務結果,又為以后的財務分析和財務預測提供了數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