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最復雜的心理——猜疑(3)
- 走出心理的誤區大全集
- 張琳 程秋平 劉娟
- 3515字
- 2014-01-21 15:03:00
培根說:“猜疑之心猶如蝙蝠,它總是在黃昏中起飛。這種心情總是迷陷人的,又是亂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敵友,從而破壞人的事業。”在人與人的交往中,疑心重的人思慮過度,凡事都往不利于自己的方面想。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捕風捉影,無中生有,是猜疑之人共同具有的特性。
大家耳熟能詳的寓言典故《杯弓蛇影》,反映的就是天下本無事,庸者自疑之的情況。應彬是汲縣的縣令。某天他的一位老朋友前來他舍下拜訪,應彬設宴款待。兩人相談甚歡。當朋友端起酒杯正欲飲酒時,他看見酒杯中有一條游動的小蛇,但出于慣性的力量,他已經把酒喝進肚子里去了。朋友當時非常害怕,可出于情面,他并沒有向應彬談及此事,只得匆匆趕回家中。回去之后,應彬的朋友頓覺胸腹疼痛難忍,之后茶飯不思,身體日漸消瘦了下去。家里的人為他請了很多的醫生,用了好多的辦法,他的病一直不見好轉。
老朋友那天拜訪之后,已經好長時間沒有消息了。應彬覺得甚是奇怪,于是決定到朋友家去回訪。見著朋友之后,應彬嚇了一跳。只見朋友面容憔悴,身體虛弱不堪。應彬急問是什么原因。朋友如實相告,“上次在你家喝酒,發現酒杯中有一條游動的小蛇被我喝進肚子里去了,我非常擔心與害怕,回家后就一病不起了……”
應彬聽完朋友的訴說后,心中非常疑惑,總覺得事情有些蹊蹺,酒杯中怎么可能有蛇呢?回到家后,應彬還在琢磨這件事情。猛一回頭,他看見了墻上一直懸掛著的弩弓。應彬心里一下子明白了。
之后,應彬專門備了馬車,把老朋友再次請到家中,重擺宴席,仍讓朋友坐在原來的位置上。當朋友拿起酒杯一看,朋友驚叫了起來,杯中又出現了游動的蛇。這時,應彬也端起了自己的酒杯走到朋友的座位旁,將自己的酒杯端給朋友看,里面同樣有蛇的影子在。后來,他請朋友端著酒杯離開自己的位置,朋友一看,蛇影消失不見了。朋友心中非常迷惑。這時,應彬請朋友回頭看看身后墻上掛著的那把弩弓,并對朋友說:“弩弓映在酒杯中,就是你看到的杯中的蛇,其實那只是弩弓的影子,杯中根本就沒有什么蛇……”朋友一開始還半信半疑,直至與應彬演練幾遍,這才恍然大悟。心中多日的惆悵瞬間消失不見,精神一下子清爽了許多。之后,病痛就全好了。
疑心病重的人,容易陷入庸人自擾的泥沼中難以自拔。在我們周圍也會見著類似應彬朋友這樣的人。外出吃飯,有些人總覺得餐廳很不干凈,很不衛生,好像餐廳的桌子、餐具都帶有病毒細菌似的。落座之前,把椅子、桌子是擦了又擦,還總覺不得勁,吃飯還要帶專屬自己的筷子、勺子,就差沒有拿根銀針在飯菜里試一試飯菜有沒有毒了。
實際上,愛干凈,講衛生并沒有什么不對,相反還應該得到提倡。但任何事情做得過度了,就會朝反方向發展,如你去餐廳吃飯還要帶自己專屬的餐具,這就會讓其他人產生不舒服的感覺。因為你帶餐具去餐廳吃飯,這本身就是一件很矛盾的事情。想想看,你自己帶餐具去餐廳用餐從另一個側面來說,就是餐廳的餐具不衛生,不干凈,但飯菜是餐廳提供的,餐具也是餐廳提供的,既然你懷疑餐廳提供的餐具,那你必定也會對餐廳提供的飯菜產生懷疑。然而你狼吞虎咽吃飯的行為卻告訴他人餐廳的飯菜真的很不錯,這與你內心潛在的意識是相互矛盾的。或許你不來餐廳用餐才是最正確的選擇。
既然選擇外出就餐,就應該尊重餐廳。尊重對方,實際上也是在尊重你自己。太多的猜疑,只會讓自己更困惑,讓周圍的人徒生不解,感覺不舒服,最后造成不必要的麻煩。疑心太重,結果只會是自尋煩惱。
此外,無端猜疑的人,自我牽連傾向往往太重。總覺得別人說的話、做的事與自己有關,他們對他人的言行表現出了過分的敏感與不信任,這份不信任反過來又會驅使他們去剖析他人背后的動機與目的,最終讓自己陷入作繭自縛、自尋煩惱的困境中,逐漸失去他人的信任。
有的人在聽到別人贊揚他之后,顯示出的卻是一副憂心忡忡的神情。他懷疑這個人是在挖苦、諷刺他,他認為人家對他的贊美不是發自于內心的,而是“別有用意”。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他總會以一種審視的目光看待對方,甚至充滿了敵意。當對方感受到他散發出的抵抗性的態度時,心情又如何能夠輕松呢?“我明明是在真心贊揚他,真的覺得他很不錯,怎么反而會如此怪異呢?”頻頻搖頭之后,對對方善意的友好表示自然也會終止。
小雨在認識我之前,是出了名的敏感、多心之人。她的疑神疑鬼曾經讓她身邊的朋友在面對她時都小心翼翼,謹言慎行。很長一段時間,她都不知道問題出在了哪里,直到她面見了心理咨詢師,傾心交談之后,讓她一度困惑不已的癥結才得以解開。釋然之后的小雨,再次回顧她之前發生的事情時,亦能坦率地承認是她自己的自我傾向太重了。
記得有次,小雨穿了一件新買的公主裙去上班。衣服是昂貴,重要的是它非常適合小雨。穿上它,小雨頓覺自己是如此的清麗脫俗。小雨多么希望公司的同事在見著她之后,能夠流露驚贊的目光呀!那天早上,小雨踩著輕快的步子踏入了公司的大門。同事在看見她之后,像平常一樣與她打了招呼,之后就各忙各的事情了。平常與小雨很交好的兩個同事,也沒有像平常那樣熱情高漲,只是互相看了看小雨,淡淡地問候了一下,之后兩個人就相跟著出去了。
說實話,這時候的小雨心里非常不舒服。“難道是自己穿的這件衣服不好看?”“他們沒有任何反應,也許這件衣服真的很不適合我……”“他們為什么要那樣看我呢?”“是我做錯什么了嗎?”……懊惱不已的小雨,開始坐在她辦公的位置上回想那兩個同事對她的不尋常態度。她認為,“這兩個同事在看到她穿的新裙子之后,產生了強烈的嫉妒心,因為她們是那樣的黯然失色。她們現在走出去,肯定是到洗手間說她壞話去了”。
猜疑之心驅使小雨尾隨進洗手間,卻發現沒有人在。之后,她又去了休息室,發現也沒有人。最后,她在公司走廊的轉角處找到了那兩個同事,果然看到他們在竊竊私語。這時的小雨更加肯定了自己的想法,于是,怒氣沖沖的她沖上去就質問同事:“我穿的新衣服有這么礙眼嗎?用得著這樣計較嗎?還跑到外面來指責、攻擊我。”小雨的兩個同事頓覺莫名其妙:“什么新衣服啊?什么指責啊?”“我們在談昨天還沒完成的工作呢,擔心影響大家,所以才來這里的呀……”她們疑惑不解地看著憤怒的小雨,面面相覷。這時,小雨朝自己一看,原來她還沒來得及脫掉外面常穿的那件舊風衣呢,新裙子此時還靜靜地被包在舊風衣里自我陶醉,自我欣賞呢!
也許,這樣的丑事也曾經發生在我們身上,我們周邊吧!很多時候,我們帶著濃郁的主觀觀念,圍繞著自己的所思所想看待他人的言行,習慣設想假想性的目標,并以此目標為出發點來進行思考,驗證我們的設想。這樣的思考是非理性的,也就是我們常常講的戴著“有色眼鏡”去觀察別人,用他人的舉動來驗證自己的想法,因而常常歪曲事實,誣陷他人。
疑心重的人既要以別人的評價作為衡量自己言行的是非標準,又很在乎別人的說長道短,最后轉入了困惑自己的死角中無法自拔。尤其是當別人的態度不明朗時,他們總是從不利于自己的方面去懷疑他人,自尋煩惱。
審視自己的出發點
猜疑一般總是從某一假想目標開始,最后又回到假想目標,就像一個圓圈一樣,越畫越粗,越畫越圓。猜疑的人,容易混亂自己的思維,抓不住自己心的指向,最后也只能圍著自己所設想出來的觀念打轉。尤其是在人與人的交往中,他們禁錮于自己的思維角度上,不去體會他人內心的語言,結果是困住了自己,也迷惑了他人。
一個人丟了斧頭,怎么找也找不著,就懷疑是鄰居家的小孩偷的。他以自己設想的這個假想目標為出發點,觀察鄰居家小孩的言談舉止、神色儀態,覺得無一不是偷斧的樣子。錯誤的出發點導致錯誤的思考,其結果進一步鞏固和強化了原先錯誤的設想目標,他斷定賊非鄰居兒子莫屬了。可是,不久之后,他在山谷里找到了斧頭,這時再看那個鄰居家的小孩,竟然一點也不像偷斧者了。
“疑人偷斧”的寓言清楚地告訴我們,面對需要審視的事情時,首先要審視自己的出發點。如果出發點偏了,那結果還會正嗎?
一個勞改犯人在外出修路時,撿到了一千塊,然后毫不猶豫地交給了警察。可是,警察卻輕蔑地對他說:“你別來這一套,用自己的錢變著花樣賄賂我,想換資本減刑,你們這號人就是不老實!”
面對警察的侮辱與蔑視,犯人萬念俱灰,他覺得這個世界上再也不會有人相信他了。于是,在一個漆黑的夜晚,他成功越獄了。逃亡途中,他大肆地搶劫錢財,準備外逃。在搶得足夠的錢財后,他乘上開往邊境的火車。火車上非常擁擠,他只好站在廁所旁。這時,一位十分漂亮的姑娘走進廁所,關門時卻發現門扣壞了。她走出來,輕聲對他說:“先生,你能為我把門嗎?”他一愣,看著姑娘純潔無邪的眼神,他點了點頭。姑娘紅著臉進了廁所,而他卻像一位忠誠的衛士一樣,嚴嚴把守著門。
在這一剎那間,他突然改變了主意。在下一站火車停下時,他下車到該地車站派出所投案自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