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治通鑒·少年簡讀版·第二卷
- 何孝榮
- 1836字
- 2020-07-02 09:56:22
小霸王孫策奪江東
初平二年(191),孫堅奉命討伐劉表,在追擊劉表的部下黃祖時,被黃祖設下的伏兵射死。當時孫策才十七歲,他把父親的棺木送回老家曲阿安葬,然后渡過長江,住在江都,結交英雄豪杰,立志要為父親報仇。
興平元年(194),因為丹陽太守周昕與袁術互相敵對,袁術就上表推薦孫策的舅舅吳景兼任丹陽太守,率軍進攻周昕。攻占丹陽郡后,又任命孫策的堂兄孫賁為丹陽都尉。孫策把他母親和弟弟妹妹托付給熟人,自己直接到壽春去見袁術,流著淚對袁術說:“先父當年從長沙起兵,入關討伐董卓,與您在南陽相會,訂立盟約,結下友誼。他不幸中途遇難,沒能成就功業。我很感念您對先父的舊恩,希望繼續為您效力,請您體察我的一片誠心。”
袁術很欣賞孫策,認為他非同一般,但仍然不肯把孫堅原先率領的部隊交還給他。袁術對孫策說:“我已經任命你舅舅吳景為丹陽太守,你堂兄孫賁為都尉。你可以回去依附他們,在那兒自己招募兵馬。”孫策就與汝南人呂范、同族孫河將母親接到曲阿,依附舅舅吳景。然后借著過去孫堅的影響,在當地招募士兵,招到幾百人。
孫策手下有一名騎兵犯了過錯,逃入袁術大營,躲藏在里面的馬房中。孫策派人進去,就地把那名騎兵殺了,然后親自拜見袁術,向他謝罪。袁術說:“兵士叛變,我和你一樣痛恨,你謝罪干什么?”從此以后,孫策軍隊里的人對他更加畏懼。
袁術最初曾答應任命孫策為九江太守,但不久卻另外任用丹陽人陳紀。后來,袁術想攻打徐州,要求廬江太守陸康提供三萬斛米,陸康不給。袁術因此大發雷霆,派孫策去進攻陸康,對孫策說:“這回你如果戰勝陸康,廬江就歸你管了。”孫策進攻陸康,獲得勝利。但袁術又任用自己以前的部下為廬江太守,孫策對他更加失望。
有人勸孫策返回故鄉,去占領江東。孫策率領一千多名士兵,還有幾十匹馬,一邊前進一邊招兵,到達歷陽時,已經有五六千人了。當時周瑜的伯父周尚擔任丹陽太守,周瑜率軍前來迎接孫策,并支援他軍費和糧草。孫策喜出望外,說:“我有你的幫助,事情一定能成功!”

“我很感念您對先父的舊恩,希望繼續為您效力,請您體察我的一片誠心。”
孫策進攻橫江、當利,攻無不克,樊能、張英戰敗逃走。孫策渡江以后,輾轉作戰,所向披靡,沒有人敢與他正面交鋒。百姓聽說孫策要來了,全都嚇得失魂落魄;地方官們紛紛棄城而逃,躲到深山之中。孫策所到之處,軍隊紀律嚴明,士兵們都不敢擄掠百姓家里的東西,小到雞狗蔬菜,都絲毫不去侵犯。于是百姓萬分喜悅,爭著用牛肉和美酒去犒勞孫策的軍隊。
戰勝劉繇的軍隊后,孫策進入曲阿,犒賞將士,并通知各縣說:“凡是劉繇等人從家鄉帶來的軍人,只要來自首歸降的,一概既往不咎。愿意從軍的,一戶人家出一個人后,免除全家的徭役;不愿意從軍的,也不勉強。”不到十天,前來投效的人從四面八方涌來,得到士兵二萬多人,戰馬一千多匹,聲威震動江東。
經典原文一:
策以母弟托廣陵張纮,徑到壽春見袁術。涕泣言曰:“亡父昔從長沙入討董卓,與明使君會于南陽,同盟結好,不幸遇難,勛業不終。策感惟先人舊恩,欲自憑結,愿明使君垂察其誠!”術甚奇之,然未肯還其父兵。
譯文:
孫策把母親和弟弟托付給廣陵人張纮,自己直接到壽春去見袁術,流著淚對袁術說:“我已故的父親當年從長沙出發討伐董卓,與您在南陽相會,共結盟好。他不幸中途遇難,沒能完成功業。我感念您對我父親的舊恩,愿繼續為您效力,請您明察我的一片誠心!”袁術對孫策的談吐舉止,很感驚異,但不肯交還他父親原來統率的隊伍。
經典原文二:
策渡江轉斗,所向皆破,莫敢當其鋒者。百姓聞孫郎至,皆失魂魄。長吏委城郭,竄伏山草。及策至,軍士奉令,不敢虜略,雞犬菜茹,一無所犯,民乃大悅,競以牛酒勞軍。策為人,美姿顏,能笑語,性闊達聽受,善于用人,是以士民見者莫不盡心,樂為致死。
譯文:
孫策渡江以后,輾轉作戰,戰無不勝,沒有人能抵擋住他的攻勢,百姓聽到孫策將要到達,全都失魂落魄;各地官員棄城出逃,躲到深山之中。及至孫策到來,軍隊奉有命令,不敢進行擄掠,民間的一只雞、一條狗、一棵蔬菜,都不能擅動。于是民心大為歡悅,爭先用牛肉和美酒去慰勞孫策的軍隊。孫策相貌英俊,言談幽默,性格豁達,能接受別人的意見,善于使用人才。因此,無論士大夫還是一般百姓,凡是見過他的人,都為他盡心盡力,樂意為他效死。
讀史學成語
所向披靡:比喻力量所達到的地方,一切障礙全被掃除。
例句:這支球隊的水平很高,南征北討,所向披靡。
秋毫無犯:指軍紀嚴明,絲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例句:中國人民子弟兵紀律嚴明,秋毫無犯,受到當地群眾的熱情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