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性(3)

父母的這種回答方式不僅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而且同時還向孩子說明了生殖器的重要,如果能再說明一下“生殖器是每個人的隱私,沒有得到允許是不能隨便看的,而且別人沒有得到自己的允許也是不能看的”會更佳,因為性知識可以慢慢地從成長的歲月中得到,而性道德必須是在小時候就要學會的。

為什么媽媽還用尿不濕呢?

一次,媽媽在衛生間換衛生巾時被4歲的小玉看到,她非常好奇地問:“媽媽,你怎么還用尿不濕呢?”

“媽媽害怕來不及,弄臟了衣服?!?

“那你早點來衛生間,就來得及了,媽媽,流血疼嗎?”

“媽媽不疼,過幾天就會好的,但有些人可能會疼,每個人的感覺是不一樣的?!?

“那我長大是不是也會流血?為什么會流血呢?”

“因為媽媽現在不需要這些血了,就把它排掉,就像吃的東西過了期,變質了,就得扔掉一樣。女孩子長大了都會流血的。”

媽媽你怎么流血了?

媽媽還用尿不濕嗎?

由于日常生活都在一起,有的母親在來月經或者換衛生巾時,會不小心讓孩子看到,一些孩子也偶爾會在衛生間里注意到媽媽的衛生巾或者衛生棉,他們會向媽媽問起它們的用途。面對孩子的這些疑問,不少媽媽回答時大費周章。這畢竟是一個連成人都不愿意去說及的話題,更何況與自己年幼的孩子進行溝通呢。這時候,父母萬萬不可羞于表達或者是氣急敗壞,而要平心靜氣地向孩子解釋,因為一方面孩子都會碰到這些問題,提前給他們一個感知,會讓他們日后不至于猝不及防;另一方面,孩子關心的并非是父母的隱秘,而只是現象本身,是好奇心的驅使。因此,只要父母平心靜氣,孩子的這類問題其實并不難回答。

“哎呀,臟,趕緊出去?!?

有研究表明,一些女性成年之后的性方面出現種種障礙正是年幼的時候得不到健康的性教育引起的。上述的這一回答,其實正是父母對孩子進行性教育不當的表現之一。它不僅會讓孩子覺得來月經是“臟”的,更會進一步覺得女性的身體是“臟的”。男孩可能會因此對女性產生歧視,女孩也許會因此而自卑,甚至會引起日后性方面的不協調。

“這是‘大姨媽’,女人每月都會這么‘倒霉’一次?!?

這也許是一些“傳統女性”的回答。其實,在人類學和社會學的研究中,這是一種禁忌的現象,人類排出的液體人們都會視為“臟”,因為他們與自己的身體分離,是被拋棄的東西。但是很顯然,這是不當的。當孩子在不明所以然的情況下見到出血現象,本來就會感到可怕、討厭等,而父母如果做出了這樣的回答更會加深孩子的不安情緒,認為月經就是“倒霉”的觀念可能會很長時間伴隨、影響著他們。

“這沒什么奇怪的,每個女人都會有的?!?

這種回答比較中性,但其實也不能完全滿足孩子對生理知識的需求。過于簡單的回答,可能導致孩子更強烈的好奇心,很難保證他們不會從別的途徑獲取到一些更加不當的回答。

“媽媽用的不是尿不濕,而是衛生巾,媽媽用它來吸收媽媽排出來的一些液體。媽媽身體里有一個供寶寶生長的地方,叫子宮,它每隔一段時間(差不多一個月)就會產生一個卵子。如果這個卵子遇到爸爸的精子,就會在子宮里安頓下來,長成一個小寶寶。當爸爸媽媽不想要小寶寶時,那顆卵子就不會被子宮收留,身體就會把它排出來,排的時候會出一點血。因為每個月會有一次,每次會持續幾天,所以人們就把這個過程叫做‘月經’。為了在月經時不把褲子弄臟,所以我使用衛生巾。女孩子到了小學五六年級或是初中,也會來月經,但是月經和身體受傷流出來的血是不一樣的,不會損傷身體,所以不用為媽媽擔心。你長大了也會有的,那時候就表明你長大了?!?

對于女孩子來說,這是媽媽最好的回答方式之一,媽媽耐心、科學地解釋,本身就會讓孩子感到尊重和滿意。同時她們確知自己也具備這種能力之后,就會感到滿足,對這種身體變化不再有恐懼心理,她們會得到心理上的安慰和知識上的滿足。

“人長大了,身體就會有很多變化。像男孩子會和爸爸一樣長出胡子和喉結,女孩子也會像媽媽一樣來月經,這是很正常的。你長大了也會有這樣那樣的變化的?!?

媽媽這種回答比較客觀、準確地告訴了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男女發育會有不同的現象和特征。借此機會,父母也可以進一步引導孩子從男女的性格、身體、工作等各個方面綜合認識男女之間的差別,理解女性特有的性別特征及其行為表現。同時可以告訴他們,男孩和女孩是不同的,社會對他們的期待也是不同的,因此,男孩子要像一個男子漢,而女孩子要像一個女孩。

許多成年人常常會感到這個時代發展、變化得太快,年輕人逐漸學會了早戀和同居以及對性的不在乎,許多女孩男孩甚至將流產當成了一種“避孕手段”。但是,仔細思考一下,這是不是與父母早期對孩子的性教育有關呢?研究顯示,在中國,隨著生活水平和經濟水平的提高,兒童生長發育的速度明顯加快,性發育也比改革開放前提前了。但是與此相對應的一個情況是,社會(以家庭為結構分子)對這一現象普遍認知不足,性教育相對滯后。許多孩子不是從父母和學校那里得到正確的性教育,而是從伙伴、不良書刊、影視和網絡上得到了最初的性啟蒙——而這些性啟蒙顯然是難以保證其正確性和合適性的。

在這里,本應作為孩子性教育的啟蒙者的家長卻因為種種的原因退居到了幕后。他們也許沒有性教育的經驗,甚至自己就是“性盲”,當孩子問及性知識方面的問題時,羞于言表,總是說些模棱兩可、似是而非的話;即使通過教育或者自主學習有了一些正確性知識的家長,也因為此問題的敏感性不敢和孩子展開關于性知識的對話。

部分家長認為,對孩子進行性教育是破壞孩子的純潔性,會在無意中起到教唆作用。其實,如果能在學齡前和小學期間讓孩子懂得一些正確的性知識,養成正確的性道德,會使孩子在日后的歲月中不至于對此覺得過分神秘,再遇到一些性問題時也能自然而有序地來接受這種變化了。

每個合格的老師在登臺之前,都要克服自己的尷尬和不安,而作為兒童最初和最重要的老師的家長,更應該克服關于性教育的尷尬和不安,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勇敢地與孩子溝通,對孩子進行引導。這是父母的責任。

§§§第三節 性別

3歲的麗麗在換衣服時,問媽媽:“媽媽,我長大以后,會不會也像爸爸一樣有小鳥呢?”

“你是女孩子,爸爸是男人,所以你不會有的。你會像媽媽一樣有乳房?!眿寢尰卮鸬?。

為什么強強有小雞雞我沒有?

周末,張阿姨帶著兒子強強到茵茵家玩。強強撒尿時,媽媽急忙從床底下拿出了茵茵的小便盆,接著“小雞”尿出的弧線。

過了一會兒,茵茵悄悄地問媽媽:“為什么強強有小雞雞我沒有呢?”

媽媽吃了一驚,不知如何回答。

張阿姨是一家醫院的大夫。她看了看茵茵的媽媽,微微地會心一笑,替她解圍說:“因為你是女孩呀!”

“阿姨,為什么女孩就沒有小雞雞呢?”茵茵接著問。

媽媽的臉上有些尷尬,張阿姨急忙示意媽媽不要阻止茵茵的提問,說:“因為女孩和男孩不一樣?。 ?

茵茵沒有得到確切的回答,睜著兩只水汪汪的眼睛,幼稚的臉蛋上寫滿了期盼,問:“女孩和男孩為什么不一樣呢?”

“茵茵的這個問題,阿姨也說不清楚!”張阿姨鼓勵著說:“茵茵以后好好學習,長大了,弄清了這個問題告訴阿姨好不好呀?”

茵茵高興地說:“我知道了一定告訴阿姨?!?

我長大以后,會不會和爸爸一樣有小鳥呢?

為什么男孩有小雞雞女孩卻沒有呢?

為什么女孩沒有小鳥呢?

孩子從兩歲開始,對自己的身體開始發生興趣、產生認知,3歲以后,逐步對異性身體(性器官以及第二性征)產生好奇。3~5歲的兒童已經不自覺地對性問題進行自我探究了。男孩子自然認為每一個人都應該有和他一樣的性器官;女孩子則會思考,為什么自己身上沒有別的小朋友有的東西?這是幼兒成長的一個必然的、也十分必要的過程,通過對身體發育的了解,孩子逐步理解了性別差異,做到對自身性別的認同。當他們向大人請教時,家長要注意對其進行正確的性教育,否則就會形成一些認識上的誤區。

“他的那個東西沒有用,等媽媽有空給他們剪了?!?

這種戲謔式的回答借貶低對方來抬升自己性別的位置,不僅錯誤而且極易造成危險的后果。孩子對于父母都是遵從甚至崇拜的,有的時候他們可能會借“聽話”來獲得父母的認可甚至只是注意。他們缺乏安全的知識,有的時候,也許真的會釀成不可想象的后果!

“爸爸和我還有你奶奶都想要個男孩,可惜你卻出生了!”

在城市中,這種重男輕女的思想也許不那么流行了,但是如果一不小心說出來,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的不良影響。女孩聽到這話之后會感到自己是不被重視的、多余的,或是出現對自己性別的自卑感,覺得自己比男性少了幾樣東西,部分女孩會形成“陰莖嫉妒”心理,對其日后的生活產生不良影響。

“男孩有小雞雞,女孩也有小麻雀??!”

這是一種消極、保守的回答,只是強加式地描述了現象,但是并沒有作出回答,這可能導致孩子更強烈的好奇心,激發她的冒險心理。

“所有的女孩都沒有小雞雞,因為男孩子與女孩子生殖構造本來就不一樣??!女孩子因為將來要生孩子,所以需要子宮和陰道,不需要小雞雞,這些是男孩子沒有的。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爸爸媽媽都一樣愛你們?!?

在告訴了孩子男女性別特征的差異,培養了孩子明確的性取向之后,再讓孩子樹立起男女平等的觀念,不失為一種回答得好方法。

“孩子,這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女人,就是媽媽和你這樣的;一種是男人,就是鄰居小明弟弟和你爸爸那樣的;男人和女人有好多不同,例如男人有胡子,有喉結,但是女人有較大的乳房;女孩子有陰道,男孩子有陰莖,這也是一種不同?!?

這種回答,顯然比上述“男孩有小雞雞,女孩也有小麻雀啊!”更為具體和準確,也能較好地滿足孩子的好奇感。

為什么女孩子不能像男孩子那樣站著尿尿呢?

夏天的一個晚上,媽媽給玲玲洗澡,玲玲聽到洗澡水嘩嘩的流動聲,總是條件反射似的先蹲著小便一次,而今天她卻非常特別地站著小便。

于是媽媽問:“寶寶今天怎么站著小便呢?”

玲玲說:“幼兒園的男生都是站著尿的,為什么女生不能站著尿尿呢?”

為什么我不能像爸爸那樣站著尿尿呢?

為什么小明能站著尿尿,我不能呢?

為什么我是從小雞雞里尿尿,而女孩子是從屁股里尿尿呢?

通常孩子在兩三歲的時候就會對“性”產生好奇心,他們想了解為什么男孩子長著“小雞雞”,為什么媽媽有奶而爸爸沒有等許多有關“性”差別的問題。如果大人對他們采取隱瞞或回避的態度,孩子心中會產生“性是不可以知道的”觀念,并對“性”產生不正當的好奇心。

那么父母怎樣面對孩子提出的問題呢?首先需要肯定的是,父母不能回避這個問題,應該給予他明確的答案。家長的態度如果十分曖昧,吞吞吐吐地顧左右而言他,會讓孩子的好奇感更強,產生不可捉摸的想法,從而越發對“性”感興趣,只不過從“地上”轉移到“地下”,而這是更為危險的。

“因為性器官不同的緣故。”

這種回答過于簡單,孩子不易理解和接受。

“你又不是男孩子,怎么能夠那樣撒尿呢?可不能這樣!”

其實不同性別的不同小便方式,是人類長期進化的自然選擇結果,而不是人們從頭開始的硬性規定。孩子盡可以去嘗試她們的小便游戲,當女孩子看到尿濕的褲子或地板時,當她們感到這樣做的確很不方便時,她們自然會放棄這種游戲行為,遵從人類正確的選擇!

“你是個女孩子,以后長大會成為女人,像媽媽一樣。爸爸是男人——長大的男孩子。男孩子和男人都有‘雞雞’,而他們的尿——真正的名稱是‘小便’——從他們的陰莖出來。我們女人和女孩子有陰道和另外一個被叫做尿道口的小開口,我們的尿從那個小開口出來,因為它是在兩腿之間,所以我們蹲著或坐在便池上小便?!?

這種回答方法很明確地給孩子講述了男女在排泄器官上的不同,讓孩子能夠以一種科學的認識來看待這些“奇怪的不同”。

“男孩撒尿就像茶壺一樣,他們有個茶壺嘴兒,所以站著小便也不會尿濕褲子,女孩子就沒有,男孩女孩不一樣呢,對吧?”

這種貼近現實生活的“茶壺”比喻很貼切,孩子比較容易理解和記憶。

“你能觀察到男孩和女孩的差別,這說明你很細心。你知道男孩和女孩是不同的,男孩有陰莖,可以把尿撒得很遠,這樣褲子就不會濕,女孩沒有陰莖,尿直接從尿道里流出來,所以必須蹲下?,F在你明白了,就不會再站著撒尿了,對不對?”

這種從二者的器官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排泄方式的道理,很有說服力。如果能讓女孩親自嘗試著做一次,就更容易讓孩子明白了。

為什么男孩子不能穿裙子?

軍軍的爸爸媽媽工作非常忙,經常出差,很少有時間和軍軍在一起。軍軍從小就住在外婆家,和表姐表妹們一起生活。外婆說女孩好養活,就讓軍軍穿起表姐的衣服,還留起了長發,梳成辮子,活脫脫一個可愛的小女孩。

軍軍6歲時,被爸爸媽媽接回了家里。爸爸媽媽重新打扮軍軍時,發現了一個問題:軍軍只喜歡女孩的衣服和玩具,對于男孩的衣服和玩具沒有一絲興趣;而學校里,軍軍只喜歡找女同學玩,神態、聲音也越來越像女孩子。

一天放學后,軍軍一下子撲到了正在門口接他回家的媽媽的懷里,哇的一聲哭了起來,并且非常委屈地說:“為什么他們總是嘲笑我?為什么女孩子可以穿裙子,我就不行呢?”

為什么只有女孩子才可以穿裙子?

媽媽我也想穿裙子,行嗎?

爸爸怎么不穿高跟鞋?

父母從小就應該給孩子樹立正確的性別差異意識。最初的時候,可以簡單地告訴他們男女生殖器官的不同,讓他們對男女差別有個初步認識。然后通過服飾、游戲、行為、語言等方面,給他們強烈的性別暗示和明確的性別區分。例如可以在他們能夠進行語言交流后,通過“看圖識男女”的方式,讓寶寶自己區分男女的不同,強化性別意識。

“寶寶,咱們不理他們,寶寶穿裙子的樣子最漂亮了!”

有的父母會因為自己對孩子角色(性別)的期待,或者因為風俗使然,而對孩子進行異性的打扮,男孩打扮成女孩,女孩打扮成男孩。這其實很容易混淆他們的性別意識,讓他們對自己的性別無法完成認同,甚至會對日后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

“男孩子穿裙子是很丟人的!”

“男孩子就應該穿男孩子的衣服嘛!”

父母的這種想當然的回答方式,孩子當然無法滿意。他們不能從父母這里得到對自己性別的確認,也不能了解社會對個體的性別期待,自然無法在性別認知方面順利成長。

“寶寶,現在讓我們給這位健壯的拳擊高手穿上裙子看看是什么樣子!”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兴市| 柳江县| 汉寿县| 长泰县| 墨脱县| 三河市| 克东县| 广平县| 翁牛特旗| 凤庆县| 阳城县| 榆树市| 灯塔市| 江川县| 桦甸市| 安泽县| 海盐县| 浦江县| 南宁市| 郎溪县| 衢州市| 湄潭县| 五常市| 饶阳县| 冀州市| 江孜县| 宽甸| 沐川县| 青神县| 南宫市| 娱乐| 大城县| 略阳县| 广德县| 陕西省| 台南县| 石门县| 阿克陶县| 福泉市| 贵州省| 黔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