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尋訪山西古廟:晉中、晉北篇
- 連達
- 1408字
- 2020-07-03 10:46:31
石壁玄中寺
在交城縣西南連綿不絕的群山之中,有一座石壁山,山懷里如捧珍寶般坐落著一所古剎,名曰玄中寺。此地隱藏于如海的山巒深處,要在溝谷里走很遠才能來到山門前。尚未看到寺院身影時,即已遠遠望見一座名曰龍首峰的絕壁之巔,聳立著一尊八角兩層的白色樓閣式磚塔,在浪濤般的林海里好像燈塔般為行旅之人指引著方向,這就是宋代所建的秋容塔。看見了塔,玄中寺也就快到了。
玄中寺最早創建于北魏延興二年(472),是漢傳佛教十三宗之一凈土宗的道場,從北魏至唐,歷經高僧曇鸞、道綽、善導的大力發揚,凈土宗已經廣布天下,擁有巨大的影響和無數的信眾,并且遠播到朝鮮、日本一帶,因此這三位高僧也被后世尊為凈土宗祖師。唐代貞觀九年(635),太宗李世民曾親臨此地禮佛,賜名“石壁永寧寺”。貞元九年(793),慎微禪師在寺內興建“甘露無礙義壇”,和當時長安的靈感壇、洛陽的會善壇合稱“中國三大戒壇”。
在宋金時期,寺院兩次遭遇大火,至元滅金之際,再次慘遭兵燹。蒙古帝國占領此地后又一次重修,元太宗窩闊臺賜名為“龍山護國永寧十方大玄中禪寺”,這也就是玄中寺名字的由來。寺院規模在元代達到了鼎盛,所擁有山林田產不計其數,當時歸其統轄的下院就有四十余座,包括卦山天寧寺也一度歸其所有。可惜到了清光緒十七年(1891),玄中寺又燃起大火,數代積累一朝灰飛煙滅。當時國家戰亂不斷,時局動蕩,僧侶流散,千年古剎終被遺棄在了寂靜的石壁山深處。
早在20世紀20年代,日本學者常盤大定多方尋訪和考證后,終于找到了已被世人遺忘的玄中寺,證明這里就是東瀛佛界凈土宗的祖庭。尤其在新中國成立后,日本的僧眾信徒尋訪團更是多次來玄中寺瞻仰參拜,追蹤溯源。
玄中寺經過新中國成立后的大規模重修,恢復了完整的布局,但因為曾經毀壞嚴重,現存最古老的建筑除了東南方龍首峰頂上的秋容塔外,只有最前端兼做天王殿的山門為明代遺構,兩旁的鐘鼓樓為清代所建,其余殿堂幾乎都是新中國成立后復建起來的。現在建筑群坐北朝南,主要有山門及兩側的鐘鼓樓、大雄寶殿、七佛殿、千佛閣等,兩側有配殿和垛殿。
山門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單檐歇山頂,南面僅在明間開板門,北面在門兩側還設有直欞窗,結構雖然簡單,卻是這千年古剎難得的珍貴遺存了。殿內中央供奉彌勒佛,背后是韋馱,東西兩廂的四大天王塑像則是明代作品,雖經后世重繪,畢竟氣勢猶存,其塑身型魁偉,不怒自威,堪稱佳作,于是我為山門和西、北兩尊天王畫了像。

交城縣玄中寺山門
寺中其余建筑雖然都是仿古之作,沒有什么歷史價值,但飛檐斗栱,亭臺樓閣,配合著蒼山林海,仍然有濃郁的古典風韻。寺中最具價值的文物其實是歷代的碑刻,第一進院中的兩座碑亭里各有一通大碑,東側是《唐石壁禪寺甘露義壇碑》,記載了唐時創建甘露戒壇的事,為元代重刻。西側為《石壁寺鐵彌勒像頌并序碑》,為金代重刻。七佛殿兩側建有碑廊,收藏著北魏以來的數十塊大小碑石,是玄中寺千余年悠久歲月的鐵證。這些石頭雖然冰冷,卻使人能夠把這座仿古建筑群同遙遠的北魏和輝煌的大唐聯系在一起,思緒不禁飛回到那繁華的過往煙云中縱橫馳騁,冰冷的鐫刻里仿佛還殘留著歲月的余溫。可惜如此悠久的歷史積淀并未能給玄中寺留下什么特別的或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心中不免還是悵然若失。

交城縣玄中寺西方廣目天王一尊

交城縣玄中寺北方多聞天王一尊
我略帶慵懶地坐在陽光里,伴著徐徐的清風和嘰喳的鳥鳴認真地畫著,靜靜地好似已經入定,專注于畫板之上,仿佛世界是凝固的,一切只在畫中演進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