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人對幸福有著不同理解。對有的人來說,幸福是考取理想的大學;對有的人來說,幸福是孩子找到如意的工作;對有的人來說,幸福是賺取了一百萬。
任何時代、任何地方,所有人都在不斷地追求幸福。柏拉圖為開講“幸福”而建立學院,而他的明星學生亞里士多德則為了表達自己對生命繁榮的觀點而開設講堂。而在早于他們一個世紀的春秋時期,孔夫子周游列國去傳播他對追求充實生活的理想。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所有宗教和哲學無不涉及關于幸福的問題。
雖然研究如何獲得幸福的熱情和實踐在世界各地從未停止過,但是當今社會中,對幸福心理學的需求卻從未像今天這般迫切。最近一項調查也表明,將近45%的大學生因抑郁而影響到了正常的社會生活。與此同時,兒童焦慮和抑郁癥的患病率也在上升。根據中國衛生部的報告:“我們國家兒童和青少年的精神衛生狀況的確令人擔憂。”
就在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抑郁癥的蔓延也在加劇。雖然現代人比前人富有得多,但我們卻并不比前人開心。一位幸福心理學的權威問過一個問題:“我們這么富有,為什么我們感覺不到幸福呢?”
當人們的基本物質需要未得到滿足的時候,解釋為什么不幸福是非常容易的。但當今的社會中,大多數人不幸福的原因,已經不能用基本物質需要沒有得到滿足來解釋了。越來越多的人想解決一個悖論——財富帶給我們的好像并不是幸福,而他們都開始在幸福心理學中尋找答案。
大部分的自助材料都有“保證多,效果少”的通病,原因是它們缺乏科學研究的證據支持;相反,經過學術研究的成果基于嚴格的考驗與實踐,具備更大的實證性。而且,研究者從來不隨便保證,也正是因此他們所保證的,一般都會實現。
正因為幸福心理學是連接學術成果與日常生活的橋梁,幸福心理學家所提供的方法無論是通過何種形式(書籍、講座或是網絡),有時候可能會類似那些自助學大師的想法,簡單而且非常容易實施,但是這種簡單性和可及性又與自助運動有著本質的不同。
幸福心理學家深入探究現象本質及事實真相,從復雜回歸簡單,最終產生可行的想法,實用的理論,還有簡單而有效的技巧,而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為了找到幸福生活的精髓,幸福心理學家們與其他社會科學家和哲學家一起,投入了太多的時間和巨大的精力,正是為了找出紛繁現象背后簡單的實質。本書中的部分內容,正是來自于他們的研究結果,而它們絕對可以幫助你活得更快樂、更充實。我知道它們是可行的,因為它們已經深深地幫助了我。
今天,關于什么是幸福,人們已經知道得很多,只是這種認知仍無法直觀地去理解。無數關于這種認知的文章因為太專業而難以理解,還有一些認知則從未披露過。這些認知根本無法有邏輯地拼合成一幅完整的圖片,讓每個人都能理解并加以利用,而這就是我想借本書所要達到的目的。
當你讀到人們對于幸福這種錯綜復雜的感覺進行的科學探索時,你也許會很吃驚,因為我們早已習慣了人類對于不幸的研究。臨床心理學家一向關注不良的感覺,很多年來,那些腦研究人員也越來越多地找到了憤怒、恐懼和沮喪的根源,他們的研究使整個社會獲益匪淺。最近幾年,情況發生了變化。腦研究人員對人類的美好感覺產生了興趣,沒多久他們就取得了明顯的進步。許多東西不久前還只出現在科幻作品中,而今卻在實驗室里變成了現實。嶄新的影像技術讓腦研究人員能夠觀察人類思考和感覺時大腦的變化情形,并且讓這一切變得很直觀,譬如當我們思念所愛的人時,大腦中喜悅的產生過程。另外,分子生物學也揭示,我們的1000億個腦細胞會因此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心理學的探索再次證明,內心世界的變化將怎樣影響我們的行為。所有這些對美好感覺的認知已能拼合成一個整體。
今天,我們可以來看看人們經常思考的問題:是幸福多,還是不幸多呢?幸福可以遺傳嗎?當幸福釋放時,憤怒會自動消失嗎?人類可以延長美好感覺的時刻嗎?金錢能使人幸福嗎?我們是否可以一輩子只愛一個人呢?什么是幸福的最高境界?
針對這些提問,腦研究人員有兩種嶄新的見解:其一,涉及大腦中產生幸福的部位。我們的大腦里早就安置了連接高興、興趣、精神快感的“電路”--我們擁有一個幸福的系統,所以,就像我們帶著語言能力來到這個世界上一樣,我們的美好感覺也被編程了。這個發現就像20世紀的弗洛伊德一樣,用其深不可測的下意識理論塑造人類的形象。
另一種見解更出乎意料:一個成年人的大腦還將繼續變化。而當我們一直在學習時,我們大腦里的轉換電路發生了變化,新的聯結在神經細胞之間出現。借助顯微鏡,人類可以觀察到顱腦中的這些變化。
不僅是思維,而且恰當的沖動也正在推動著這種變化。這意味著通過正確的訓練,人類可以提高其創造和獲取幸福的能力。為了獲得美好感覺,我們能夠提高自我的素質,這就像我們學會一門外語一樣。
由于受基因研究的吸引,一段時間以來,到我們的遺傳物質中去尋找對我們共性和個性的解釋已成了一種趨勢。很容易忽略的是,這個與生俱來的饋贈只能在與我們生活方式的交互作用中才能發揮作用。我們幸福與否取決于我們的環境、我們的文化和我們的基因。
絕不是每個不幸福的人都會得心理疾病,但是日常的沮喪和抑郁兩者的關系比人們一直以來認為的還要密切。兩者是大腦中相似過程的結果,應該相互控制。抑郁的流行表明我們多么需要一種幸福文化。
快樂不僅作用于精神,而且首先作用于身體。不幸毀滅一個人,而幸福則讓人更健康。新的研究工作將目光投向科學家長期忽視的領域---身體和精神的關系。持續的恐懼和沮喪意味著壓力,壓力提高了死于心肌梗塞和腦中風的概率。誰能學會控制自己的消極情緒,加強對愉快經歷的體驗,誰就能保護好自己的身體。愉快的感覺可以減輕壓力,可以減輕壓力影響健康的不良后果,甚至可以改善免疫系統功能。
幸福的感覺可以提高創造力,因為在大腦中,思維和感覺是一塊獎牌的兩面:幸福的人更具創造力。許多的調查表明,幸福的人能更好、更快地解決問題。幸福使人聰明,這種作用不是短暫的,而是長久的。積極的感覺促使大腦中的神經元聯結生長---喜悅隨之通過新的聯結進入我們的大腦。
幸福的人是和藹的人,他們較細心,并且樂意欣賞他人身上的閃光點。他們致力于為大家共同的福利而工作,努力幫助所有的人維護他們的權利。幸福是生活的目標,也是通往幸福生活的路。消極情緒限制了個人能力的發揮,積極的情緒則拓寬了發展的可能性,幸福是生動的。
只有幸福的人才能找到幸福。雖然我們的大腦按照同樣的結構圖構成,因此我們以相似的方式體驗所有的喜悅和樂趣,但區別在于,是什么觸發了我們的感覺。最終,每個人必須找到屬于自己的幸福密碼。
幸福的一個重要來源在于優化發展自身的天賦,但是沒有一個人能只為自己而活著,社會應創造這樣的條件讓公民能夠追求幸福:那里是一個集體,有公正,有自由而約束的個人生活,機會均等,人人過著幸福的生活。
問題還在于,不論是個體還是社會都需要一種幸福的文化,增加人類的幸福是可能的,在古代,人們將一切經歷和感覺都歸結于神,如今我們已經深刻地認識到這一切應歸功于神經科學,在神經科學的指引下,毫無疑問,幸福是可以學會的。
一般人對幸福的一個誤解是,覺得某一樣東西可以終生改變他們的幸福感,比如說一本書或是一個老師,一個夢中情人,某件事情的成功,一個獎品或一個偉大的發現。當然,以上的事情確實可以為我們帶來很多快樂,但它們都不是永久的。如果去相信這些神話,只會導致失望。任何幸福的生活,決不是源于某一件重大的事情或改變,幸福的生活,是靠累積而成的,無論是我們生活中的經歷,還是那些點點滴滴的小事。
如果想要實現幸福的生活,想要發揮追求至高財富的潛力,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去接納“就是現在”的理念,也就是去關注那些日常生活中的小東西,那些普通而平常的小事情。好比我們可以從與親人相處、學習新知識以及工作任務中,獲得意義與快樂那樣。我們日常生活里這些快樂的事情越多,我們自然就會更幸福。
透過本書你將了解什么是幸福,幸福是怎樣產生的,人們對幸福的理解會有什么樣的不同,同時,講述了名人們眼中的幸福是個什么樣子,從而讓我們能夠從更高層次上認識幸福的真切內涵,最后,我們還就幸福是如何產生的,進行了探討。
這本書旨在幫助你了解幸福的真相,并幫助你過得更幸福。但是,僅僅閱讀本書(或是其他任何書籍)本身,是無法令你的生活發生任何實質性改變的。我不相信改變生活這么巨大的工程會有什么捷徑,如果想要借由本書來幫助自己,你必須把它看作一本練習冊,練習的內容包括了反思和行動才行。
沒有實際行動,僅僅看書是不行的,深入的自我反思是必不可少的。在書里,你會經常看到“反思”(而不是一般地休息一下)。這些有引導性的問題,是給每個人一個機會,一個提醒。讓讀者給自己一兩分鐘的時間去反思和消化自己所閱讀的內容,并進行自我探索。如果沒有這些暫停的話,則大部分內容因為不能被具體化,而很容易被我們忘記。
書中除了“反思”時間之外,在每一篇結尾部分還有較長的練習,目的是為了幫助大家能更好地理解所學的內容,并幫助大家把學到的知識更加深人地應用于日常生活之中。
在所有練習中,有些練習可能你會特別喜歡,比如寫日志可能比冥想更適合你。你可以先從感覺比較自然和舒適的練習開始,在熟練了之后,再開始慢慢進行其他練習。這些練習是我在研究中發現的最有效的心理學干預手段。更多的練習一定會給你帶來更多的益處。這些練習很簡單,但是卻有重要的實際效果;確實可以幫助你生活得更開心、更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