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要經營婚姻,女人40讓愛情歷久彌新(1)
- 女人四十取舍之道大全集(超值金版)
- 林墨敘編著
- 5501字
- 2014-02-19 10:15:18
在每個女人小時候,嬌嗲是與生俱來的。當她們犯了某種錯誤或者有了某種要求時,乖巧地笑一笑,拉著父親的衣袖央求幾聲,大人們立即心軟了,本來想斥責幾句的,反而變成了輕聲的安慰;本來不想答應的事兒,也遂了孩子的心愿。
撒嬌如此奇妙,可惜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些人竟自覺不自覺地放棄了這項權利,尤其是到了40歲的女人們,更覺得那是小女孩的特權,自己早已經不再擁有了,或者認為撒嬌和自己40歲的年齡太不相符了,難免會丟掉自己的尊嚴,讓人笑話。其實,在婚姻中,別看男人們在事業中一路拼殺勇猛無比,其實在感情上他們也有著單純的一面,柔弱嬌媚的女人最能滿足他們的大男人心理,此時的他們自覺是頂天立地的英雄,保護與憐愛之心也空前高漲。
蘇老師是個40余歲的成熟女子,現在依然風韻十足。一天,因為她把家里決定要買股票的錢投了一份保險,丈夫和她發生了爭執。依著大多數女人的性格,肯定要堅持自己的看法,有理有據地跟丈夫講道理。但蘇老師卻不是這樣,她摟著丈夫的脖子說:“我都簽了單子了,你就別生氣了嗎!下次聽你的好不好?”雖然不像那些慣于撒嬌的小女人表現得那么離譜,但是已經順利感化了丈夫,他的眼睛里,閃著一層久違的亮光。蘇老師因此一直享受著受丈夫嬌寵的美好感覺,她決定把撒嬌進行到底。
其實,撒嬌和尊嚴沒有關系,但是卻和能力沾得上邊。看那些在家庭和職場中都順風順水的女人,她們都非常懂得身為女人的力量。男人需要一個女人在自己的面前撒一下嬌,而女人也需要有一個男人可以撒個嬌,這是一件一拍即合的事情。有的女人就是看透了這件事情,所以她們就不繼續扛著了,賞他個臉,自己也樂得放松一下。要知道,幾乎沒有一個男人可以抗拒女人的撒嬌,不管一個女人的年齡有多大,有時候任性或者“賴皮”一下,可以增加感情的“蜜”度。
在我們慢慢歸于平淡的婚姻生活里,妻子適當地撒撒嬌,是一種甜蜜的調劑。那些能把嬌撒得可愛而不矯情的女人,會讓丈夫和自己都沉浸在一種永遠戀愛的感覺里。
不要擔心自己不會撒嬌,因為它是女人天生的武器,無須刻意去學,只要我們扔掉心里的包袱,將自己定位于一個需要寵愛的女人,自然就會喚起周圍人的柔情。
“臺灣腔普通話”被公認為最適合撒嬌,“真的哩”“東東…”“就是……的嘛”諸如此類嗲味十足的語匯,有些人聽來覺得矯情肉麻,可是在有情人的耳朵里,卻是分外甜蜜。臺灣名模林志玲就將這點發揮得淋漓盡致,清脆的娃娃聲、嬌羞的表情,配合在一起,仿佛時時處處都在撒嬌。
上海美女又被稱為“嗲妹妹”,“嗲”字向來都和上海女子緊緊相聯。這里的“嗲”也是“好”的同義語,充分而恰當地表現了上海美女讓人魂牽夢繞的神情。這種嗲文化熏陶下的美女,大都表現得含蓄委婉、纏綿悱惻。不過有時候“嗲”也是外露的,尤其是在有外人在場的時候,上海女人尤其“嗲”,為了讓外人知道她多么愛自己的男人,也為了抓住機會表現自己的風情。
撒嬌不需要長篇大論,通常只要一兩個簡單的語氣詞就行了,例如“咦、嗬、喲、嘻嘻……”,說的時候再配合肢體的動作,身體要放軟,聲音要放輕,不能有做作的痕跡。
更高層次的撒嬌,不僅僅表現在某個動作、某種言辭上,它應該是一種全方位的氣質。女性的溫柔、情調、性情,都是她們表達愛、享受愛的貼身秘籍,再加上輕俏的姿態,流轉的眼神,在男人眼里,就是世上最動人的圖景。
發嗲一直是女人的特權,它雖是女人的小女人的一面,但也是很可愛的一面。嗲有時比靜態的容貌更重要,一個語速平穩、語音硬朗的美麗女人的吸引力,往往比不過一個嗲聲嗲氣、相貌平平的女人。40歲的女人何不重新拾起自己的撒嬌的特權,讓自己在丈夫的寵愛中享受婚姻的幸福呢?
許多40歲女人都暗自感嘆,在金錢和物質豐富的同時,感情的溫馨和浪漫卻在不斷失落。在外勞碌奔波的丈夫,回到家之后就是吃飯睡覺,幸福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現在的男人都活得很累,而女人一樣會感到疲倦。對于大部分人來說,從20余歲后步入婚姻,差不多這個圍城里的生活就是他們的一生。隨著年齡的增長,男人便會感到越來越力不從心了,除了生活越來越麻木和低調,不知道每天自己在忙些什么,回到家里,對妻子的辛苦勞碌不聞不問,對孩子的天真可愛熟視無睹。激情在消退,疲憊在上升,以前的種種溫馨和浪漫都隨風而去,再也找不回它的蹤影。對于這種情況,聰明的40歲女人不要抱怨太多,而是應該用你的柔情和愛意去喚醒丈夫疲憊的心,適當給自己的婚姻加油充電,想讓今天的生活也增添一抹粉紅的顏色,可以到共同的回憶中去尋找。
在那一個個丈夫翻報紙,妻子看肥皂劇的無聊夜晚里,我們可以偶爾共同回憶一下那些美好的過去,重新點燃愛情的火花。拉開幕布的方法其實很簡單,一句話就可以開始:“還記得那個暴風雪之夜,停電了,我們緊挨著擠在爐火前取暖嗎?”也可以用看得見的行動暗示——你關上電視,翻看著舊相冊,欣賞品味著其中珍藏的記憶。
在美國人林達和比爾·麥考尼豪結婚時,他們做了一次穿越西部的野營旅行。他們結婚時只有很少一點錢,只好住在小帳篷里,吃罐頭食品。林達在旅行日記里忠實記下了這一切。
15年后,他們帶著孩子沿著同一條路線旅行的時候,住在旅館里,在飯店里就餐。他們每天晚上都讀過去的旅行日記。“哇!”兒子斯杜因聽完他們在雨水浸透的帳篷里度過了一夜之后說:“你們能這樣做一定是彼此真正相愛的!”
“我們是彼此相愛。”林達說,“那次旅行勾起了我們多少美好的回憶啊。”
有很多在結婚多年后吵吵鬧鬧,彼此都看不順眼的夫妻,在當年初識時,也曾有一段難忘的日子。
我曾經和一對開餐館的夫妻做鄰居,那家的丈夫回到家里酒杯一端什么都不管,所有的家事都靠妻子一個人張羅。在一次閑聊中她抱怨道:“人家的老公這點不好,還有那一塊優點,可他呢?渾身上下,就沒一點讓人可心的地方。”我和她很熟,也沒什么顧忌,就問她:“他一向都這樣嗎?當初你怎么看上他的?”“當初?”她仿佛想起了什么,“他以前還是挺細心的。我剛和他處對象時,他也抽煙喝酒,但從不過分。有一次,我們去公園玩,在長椅上休息,他本來坐在我左邊,點了一支煙后,他不知想起了什么,‘騰’地一下跑到我右邊去了。我問他怎么了,他說:‘風往那邊刮,我怕嗆了你。’”
說到這些,她的臉色平和下來,似乎消了不少氣。
每一對夫妻之間,都擁有一些外人不知道的記憶。有時候,一個關愛的細節,一個默契的瞬間,都會給我們留下一種美好的記憶。這種記憶,就是以后漫長婚姻生活中的亮色,可以隨時喚醒我們心底隱藏著的柔情。
如果你嫌這種記憶還太單薄,共同回憶一下屬于你們青春時期的種種美好的事情,也可以調劑一下平淡的生活。
比如70后出生的人,有一些記憶是共同的。
小時候的第一個偶像是張海迪,也曾經學過女排的拼搏精神,給老山前線的解放軍叔叔寫過慰問信,在筆記本上寫過:“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我們都看過《寡婦村》并且學會了說“少兒不宜”,喜歡過翁美玲、山口百惠、霍元甲,讀過金庸、古龍、三毛、席慕容、北島、顧城、舒婷、汪國真、王朔、錢鐘書、張愛玲,最后發現還是小時候的連環畫印象最深。
我們都喜歡過蘇芮的《酒干倘賣無》、張行的《遲到》、朱曉琳的《那一年我十七歲》,后來是費翔和齊秦。春節晚會上費翔唱過的《冬天里的一把火》……當你和丈夫你一言我一語,收集這些記憶的碎片時,少年時代的熱情和活力,仿佛就在今天蘇醒了,再看那個朝夕相對的人時,也比平時親切得多,可愛得多。其實即使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之中,也能找到一些讓彼此感動的細節,因為曾經有過這種種美好記憶,才有信心互相陪伴著往前走。
生活中,可以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立的空間,都存在著一些與自己內心深處不愿與人分享的人生經歷和感受,有心理上的,也有經濟上的,這是由一個人的情感取向和價值觀決定的,與人的品質無關。即使共同生活過十幾個年頭的愛人也不例外,對此,40歲的女人對自己的男人應該深刻理解這一點。
常聽說丈夫回家連手機也不敢接,生怕一點有感情色彩的短信和對話被妻子懷疑成曖昧的情人關系,這樣的生活讓人感到多壓抑啊!只要婚姻不發生變數,我們每天都要朝夕面對同一個愛人幾十年,誰能保證自己在對方眼中是最美的呢?適當的分開無疑為婚姻減了壓,各自保留了新鮮感,為生活增添了樂趣。夫妻之間也該保留一點心靈空間,不應該全部“共享”。
在愛情中,需要的空間有兩個,一個是心靈上的,一個是物質上的,兩者都要求相對獨立,彼此都要相互關心和尊重。
可以發現,現在的生活,不管你樂不樂意,越來越擁擠的生存空間快將人擠成零距離接觸了,但這樣的零距離接觸卻不能讓人因此而變得親密。每天泡在一起的朋友,不一定就是最親密的朋友,有時只是出于某種需要;朝夕相處的夫妻,也不一定就是最有感情的人,有時只是出于對家庭和家人的責任,雖然也曾經是有感情的,只是這份感情已在歲月之河中沖洗得只剩下淺之又淺的顏色了。因此,零距離接觸和親密之間并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恰恰相反,對常人而言,適當的距離卻可以讓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走得更近。
這一點似乎并不難理解。正是因為現實生存空間的擁擠和緊張,人們才更需要保持心靈上適當的距離,夫妻之間也是一樣的,他們用距離來緩沖這種擁擠和緊張,這跟過去的人更喜歡彼此間相互走動其實是一個道理。因為在那個時候,人們的生存空間還很寬綽,生活方式也更接近自然緩慢的原始狀態,所以,需要縮短現實中的這種距離,來加強彼此間的照應和扶持,共同應對惡劣的生存環境,減少孤獨與寂寞。生存空間和心靈空間的大小總是在相互轉換中保持著相對的平衡。
在婚姻生活,有很多人不允許對方有隱私,只要有隱私,就是對“我”不愛了,這是我們的傳統思維。你不讓“我”看你的手機,那你肯定就是有第三者,所有的短信“我”都得檢查一遍,我們的婚姻缺乏尊重,文明程度還不高。婚姻中間也需要有一種理性因素,需要提高自己的素質,我覺得我們可以通過美國文學作品看到他們真實的生活,美國的夫妻雙方心靈空間保持是很大的,夫妻雙方如果查看對方的手機,他們引以為恥,這種教育是要逐漸滲透的。就算是夫妻,彼此也不是對方的附屬品,各自仍然有權保留一片屬于自己的心靈空間。夫妻間應該相互尊重,但是不應該壟斷對方的內心世界,要尊重對方的獨立性。有不少夫妻,一看到伴侶上網聊天,尤其是看到在網上真真假假地開玩笑,就如面臨洪水猛獸,認為伴侶的心被別人占據了,精神出軌了。這個時候,心里吃醋可以理解,提醒一下未嘗不可,惱羞成怒沒有必要,行動制裁更是愚蠢。盡管你的行為是出于愛她,但是也不要用一個“愛”字緊鎖住別人所有的空間。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隱私。由于種種原因,常常會有或多或少不愿旁人觸及的秘密,婚姻中的夫妻如果一方能夠給對方一片秘密的綠洲,就會使雙方之間的愛情更朦朧、含蓄,變得婉約、細膩而令人回味,而且還能充分顯示你豁達寬廣的胸襟。這并不是戒備、提防的同義詞,羅素說:“愛情中的提防,對于真正的愛情來說是致命的。”
40歲的王麗和志民結婚十多年了,可是一天志民卻突然向王麗提出要離婚,理由是他覺得和王麗越來越沒有共同語言了,說王麗平時不信任他。還說王麗平時喜歡跟蹤他,回家晚了,問這問那,要檢查他的頭發、衣服、手機,即便是沒事,電話也總是不斷。志民說他受不了這種被人“偷窺”和“監視”的生活。王麗和志民大鬧了一場,堅決不和志民離婚。王麗在一次大鬧中,突然回頭望見鏡子中那個面目猙獰的自己,她被嚇了一跳,她望著鏡子里那個蓬頭垢面,一副怨婦的樣子,懷疑自己還是那個曾經被很多男人愛慕的女人嗎?那是自己嗎?她不敢相信,王麗感到很不甘心,她想著:自己為這個家付出了那么多,可如今卻得到了這樣一個下場;自己也是名牌大學畢業的,有著遠大的理想和一份不錯的工作,自己也曾是職場上的風云人物,但是這一切都在自己結了婚,生了孩子以后改變了;為了丈夫的發展,放棄了自己的事業,做了一名家庭主婦,努力經營和照顧著這個家。可到頭來,自己不但變成了處處惹人嫌的黃臉婆,還成了一個棄婦。
故事中的王麗所不知道的是,在婚姻中的另一方,是你深愛的人,而不是你的敵人,沒有必要緊緊逼迫他,小到頭發的顏色,雙休日和誰在一起,大到公司里的人事安排,事無巨細。把對方的一切統統限制在你的管制范圍內,時間久了,物極必反,對方自然會產生逆反心理,像生活在高壓氧艙,心里的壓力可想而知。不如給對方一點空間,每周給他兩天自由活動的時間,不必向你請示匯報,看看他還會不會深夜徘徊在街頭不想回家。
常有人說,一對男女結為夫妻時,就成為一體了,兩人之間也應彼此坦誠,心心相印;也有人說,夫妻之間,應保持一定的距離。那么到底是親密無間好,還是親密有間好?從現實生活中說,兩個人生活在一起,還得讓彼此留一些自己的空間,一點心靈上的空間。
再看看下面這個丈夫的自白:
“老婆總是希望了解我的全部私人空間。晚上躺在床上的時候,就是她最好的詢問時間。后來發展到只要我的短信鈴聲一響,她就會急忙跑去搶著幫我看,還幫我跟我的哥兒們回信息。有時候,我的哥兒們跟我開一些男人之間的玩笑,老婆就要問半天是什么意思,為什么會開這樣的玩笑,最后就發展成為對我的一番深刻的批判,什么心靈不純潔,是不是有什么不對勁的地方了,等等。我有時候真想跟她說,男人世界的東西,無論怎么解釋,女人都是沒有辦法弄明白的,你為什么就不能讓我保留一個男人的空間呢?”
夫妻雙方過多地在一起,會使雙方無法滿足其心理上要求自由活動的需求,不論是在智力方面還是在感情方面都是如此。暫時地分開一下,會使雙方都有機會去想一想自己的愛好、觀察、認識、信仰和評價尺度。哪怕是自己一個人發呆,不用考慮別人的感覺,這種發呆也是一種放松。如果一個人從來沒有自己獨處的時間,那他也不會認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