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如果沒有今天,明天會不會有昨天?作者名: (瑞士)伊夫·博薩爾特本章字數: 2445字更新時間: 2020-06-19 15:56:51
◎被鏈住的狗
這個思索出自季蒂昂的芝諾(Zenon von Kition,公元前333年或公元前332年—公元前262年或公元前261年),約在公元前300年,芝諾出生于塞浦路斯的季萊昂4,并創建了名為斯多亞(Stoa)的哲學學派。“斯多亞”之名來自古雅典的“畫廊(stoa)”,芝諾跟他的學生就在這里見面討論。斯多亞哲學有很悠久的傳承。芝諾之后,這個思想路線的重要代表人物還有塞內加(Seneca,公元前4年—公元65年)、奧雷爾(Marc Aurel,121年—180年)以及愛比克泰德(Epiktet,55年—135年)。
芝諾和其后所有的斯多亞哲學家相信,世界是由理性且神性的律法所統治的,希臘人稱此理性為“邏各斯”(Logos)。依照斯多亞學派的理解,這個理性的世界律法同時也是我們的命運。世界的運行是固定的,絕大部分都不在我們的掌控之內,我們只能帶著斯多亞式的平靜與安詳,順從并接受人生中無可回避的一切。不能改變的,就不要試著去改變,而是依照自然來生活——這便是斯多亞學派最高的要求。不過,斯多亞學派的態度跟宿命論(Fatalistischen)仍然有所區別:雖然我們不能改變世界的律法,但是可以改變面對世界的心態;如果我們不能改變事物,就應該試著改變面對事物的態度——就像那只被鏈住的狗,因為別無選擇,于是就決定自發地散一個步。讓內心不能寧靜的,從來都不是外在的事物,而是我們對事物的看法與判斷,愛比克泰德于公元一世紀如是說。
幸福在于有美德的人生
斯多亞學派,就跟所有希臘化時代5的哲學門派一樣,針對的是人類的幸福。理論為實踐而服務,人之所以沉思,目的在獲得沒有憂慮且幸福的生活。就此而言,這種哲學很像是心理治療,哲學應該讓我們免于憂慮、恐懼與痛苦,讓我們有力量抵抗人生中種種命運的打擊,并帶領我們走向幸福。但是哲學如何協助我們變得幸福呢?
依照斯多亞哲學的見解,幸福就在于有美德的人生,所以幸福是內心態度的問題,因為美德不外乎是優秀的性格特征。斯多亞哲學認為美德當中最重要的,是平靜的心(Gleichmut):也就是要能控制自己激烈的情緒。希臘人甚至稱之為“無感”(Apathie),意思是內心完全不起波瀾。斯多亞哲學認為,激烈的情緒使我們不能自主且不得自由。憤怒、好勝、嫉妒、欲望、貪婪與恐懼等等皆使我們變成奴隸——我們就此雙手奉上了自己的生命。外在資產也讓我們不能自主:誰要是追求富裕、財產、權力、聲望與成就,這些事物最終并不會使他幸福,而是會把他變成奴隸。在所有這些思考的背后,都有一個根本的要求:不要把任何可以從我們手中奪走的東西視為有價值。凡是不在我們掌控之中的事物,我們都該將之視為無關緊要,包括死亡、疾病、貧窮、弱小與外貌丑陋。
斯多亞學派區分好的、壞的與無關緊要的事物,其中只有美德是好的,像是智能、審慎、正義與勇敢;壞的事物則是種種惡習,如輕率、放縱、不正義以及膽小等;其他的一切都屬于無關緊要之流,包括生、死、榮耀、恥辱、勞苦、縱欲、財富、貧窮、疾病等。這種觀點相當極端,然而分類的策略卻很清楚:不要讓幸福倚賴于那些自己不能掌控的東西,也不要追求那些你其實并不需要的東西。
羅馬哲學家塞內加在其作品里提及許多實際的指導,讓讀者能夠練習斯多亞學派的生活藝術。比如他建議:“安排幾天的時間,讓自己只有最微薄、簡單的飲食,穿最簡陋、粗劣的衣服,并且問自己:‘人們所恐懼的,就只不過是這樣而已嗎?’在沒有憂慮的時候,人的心靈便應該為種種困難做好準備,并且在仍然受到命運眷顧的時候,先穿上能抵御其襲擊的盔甲。”以今天的心理學眼光來看,這叫“刺激源暴露法”(Reiz exposition):讓病人暴露在所害怕的事物之前,以治療其恐懼癥。如果你不敢執行這個實驗,那么請你至少在心里試試看——哪些是你能放棄的?你可以不開車嗎?不用智能手機呢?丟掉幾件特定的衣服?不住大房子?放棄工作?失去朋友?這些對你來說,意味著什么?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生活里有什么是絕對不可或缺的?
不要懷抱錯誤的期待
在內心平靜與自足的理想之外,斯多亞哲學還有另一個核心的要求,那就是:不要懷抱錯誤的期待!大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感到不幸,是因為我們的期望沒有獲得實現,這讓我們感到失望與挫折。但這種挫折其實是可以直接避開的,只要我們把期望降低。愛比克泰德寫道:“不要要求事情依照你所希望的方式發生,而是要希望事情依照實際該發生的方式發生,那么你的日子就會過得很愉快。”這不只適用于對外在世界的期待,也適用于對我們自身的期許,人類的幸福不只需要建立在合理面對世界的態度上,也有賴于我們是否能慎重且友善地對待我們自己。“關注你的內心,做自己的好友”,塞內加如此要求。我們不該再持續地對自己大加批評,應該停止對自身的逃避。我們總是反反復復地來回奔忙,將心力放在別的事情上,把自己的生活晾在一邊;或許我們有天會幡然醒悟,注意到我們盡做一些對自己完全不重要的事,我們會意識到,我們一直沒有好好地過自己的人生,因為我們從來都沒有好好地傾聽內心的聲音。公元二世紀的羅馬皇帝及斯多亞學派的哲學家奧雷爾寫道:“誰要是沒有全心關注自己靈魂的動靜,就必然要陷于不幸。”所以,根據斯多亞學派的理解,幸福建立在與自己的相遇之上,當這個相遇發展成友誼,那么幸福人生就有了堅實的基礎。
讓我們再回到那只被鏈住,但考慮到命運無可違逆,自發地決定去散步的小狗。從斯多亞的觀點來看,這只狗的處境便如同我們自身:為此激昂憤怒,并不能得到適當回報;我們應當接受自己的命運,也跟著起身去散散步,就像那只聰明的小狗一樣,幸福只是心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