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性格造就人生(2)
- 人生的感悟大全集(超值金版)
- 奚華編著
- 5583字
- 2014-02-15 15:14:13
發泄內心深處的“壞”
有一部叫做《穿越時空的愛情》的美國影片。女主角凱特是一家公司的銷售經理,她不但有著驚人的美艷,還是一個“女強人”味道十足的白領女性。在影片開始的時候,她每天都是繃著臉,腦子里想的也盡是產品銷量、計劃等問題,似乎在她的生命里,工作是她的唯一。后來,男主角李奧,通過時空隧道,出現在凱特面前。也許是由于他的出現,那天下班后,凱特決心要放縱一下自己了!她盡力地把皮包拋向空中,然后,解開上衣的紐扣,在大街上邊瘋狂地扭動蠻腰邊放聲高歌……
我們每天匆匆忙忙地穿梭在城市森林里,在冰冷的鋼筋混凝土的籠罩中,在追求效率與金錢的心理制約下,使自己漸漸地向工作機器退化。但是,千萬不要忘記,我們的身體是血肉筑成的,我們的心靈也是由血肉構成的,我們永遠也不會達到鋼鐵那樣的冰冷。
大文豪托爾斯泰在他的名著《復活》的開篇部分,曾有一段討論人性問題的文字。其中他說:“人性都是雙重的,有兩個方面,一面是獸性,一面是人性,他們始終在對抗……”這也就是我們后來常說的“人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克服人性本惡的一面,造福人民是我們永遠提倡的,但是,在不給社會和他人造成壞影響的前提下,定期發泄一下隱藏在內心深處的“壞”,我想,也是一種大好事。因為無論是人生的哪種情緒,當在心中漸漸累積久了,就會像給一只汽球吹氣一樣,如果只是不停地充氣而不釋放,早晚有一天它會爆的。
道明大師手下有一名終日郁郁寡歡的弟子,認為禪門生活和俗世同樣苦悶不堪,好像有無數小蟲在心間咬嚙,因此他和同門相處,稍有沖突,便耿耿不安,精神萎頓。道明大師于是問他:“為何要學禪?”弟子回答:“世事總不如意,一切不遂己愿。”道明認為他把禪門當做避難所,內心卻像個不斷加柴加炭的燃燒發燙的火爐。談話間,一只草蜢跳到弟子的衣袖上。弟子憤然把它捉住。道明問:“你想把它放到哪兒?”弟子說:“放進匣子里去。”道明裝作若無其事地感嘆:“其實你大可以把自己釋放的!”此時弟子才恍然大悟,禪師不過是用那只如同瓶中之鱉的草蜢來比喻自己。
“大可以把自己釋放”這句話,能夠開解許多人,把自己從自我封閉的境地中解放出來。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經常不開心,不是憂心忡忡,就是惶惶不可終日,仿佛自己是一只籠中鳥,或者是一只待宰的羔羊。這種心態,其實都是自己強加于自己,自己同自己過不去所致。
銀行家史迭孟,某次也在一生客面前,痛斥銀行中一個高級職員,他坐在寫字臺前,不時以鉛筆擊桌,臉色陰森森的,冷嘲熱諷,無所不用其極,這被辱的職員,冷汗布滿額頭,這種情形,讓連坐在一旁的人也忿忿不平,忍不住對史迭孟說:
“你已失去常態,某君在銀行中,地位很高,你不稍顧他的顏面,在生客前盡情侮辱,他若鋌而走險,和你以性命相搏,亦不為過,你這樣放肆,幾如瘋漢,豈是對待屬下的態度?再說也有失你經理的風度。”
史氏被客詰難,神志漸清,馬上自動請假休息一星期,并命被罵的職員暫代他的職務。史迭孟畢竟有過人的聰明,恍悟這次暴行,是由平素壓抑瑣細的積忿所致,使得他的行動失措,所以他必須修養身心,而使受責者更感到主管對他的重視,益發不敢怠忽了。
所以,史迭孟在他休息完畢復行視事時又說了兩句話:“在別人盛怒時,你切勿被他感應,蔑棄理智,自露弱點,授人以柄。”
“如不能把握自己的情緒,害人害己。”
我們在無關緊要時,不妨放縱自己,稍舒郁抑,你若平常對于小事,極力抑制,長時間的積憤,將會使你在遇到大事時,爆發起來,以致弄糟了事情,這就本末倒置了。
紐約培爾特摩亞聯營旅行社的總經理鮑孟說他曾有一位職員,僅因為一次失當的工作安排,而懷恨于人,這一天,鮑孟在庭園中散步,無意間,聽到該職員又埋怨被派的工作太苦,而不被上級職員所賞識,當時鮑孟感到他的話非常刺耳,強自鎮靜,等到他的怒氣已經平息了,他召詢這個職員說:
“你近來覺得受了公司主管人員的委屈么?”
這人被詢問得面紅耳赤,囁囁不知所對,等到鮑孟說明自己親耳所聞,他才承認那天晚上被派去更換汽車輪胎,道路泥濘所以才發了這個無謂的牢騷。
人們的積憤,要適當宣泄,才可能避免因久積而失控;如果宣泄不當,而鑄成大錯時,就應該趕快謀求補救。幸虧鮑孟召詢那位職員時,他已平息怒火,否則,那位職員的飯碗,準會保不住的。
我們之所以會憂心忡忡疲憊不堪,多數情況下是因為我們人為地把自己裝進了自己編制的套子里面。莊嚴、正統,與虛假的社會風范泯滅了人性中應有的那份瘋狂和反叛。
克服好辯的壞習慣
在同事面前你承認自己也許會弄錯,就絕不會惹上麻煩。這樣做,不但會避免所有的爭執,而且可以使對方跟你一樣寬宏大度,承認他也可能弄錯。
當本杰明·富蘭克林還是個年輕人時,有一天,一位老朋友把他叫到一旁,尖刻地訓斥了他一頓。這位盟友說:“你真是無可救藥。你已經打擊了每一位和你意見不同的人。你的意見變得太珍貴了,使得沒有人承受得起。你的朋友發覺,如果你不在場,他們會自在得多。你知道得太多了,沒有人能再教你什么,沒有人打算告訴你些什么,因為那樣會吃力不討好,又弄得不愉快。因此你不可能再吸收新知識了,但你的舊知識又很有限。”富蘭克林接受了那次慘痛的教訓。
從此,富蘭克林立下了一條規矩:決不正面反對別人的意見,也不準自己太武斷。他甚至不準許自己在文字或語言上措辭太肯定。他盡量不說“當然”、“無疑”等,而改用“目前在我看來是如此”。當別人陳述一件他不以為然的事時,他也決不立刻駁斥他,或立即指出對方的錯誤。他會在回答的時候,表示“在某些條件和情況下,對方的意見沒有錯,但在目前這件事上,看來好像稍有不同”等等。
富蘭克林很快就體會到改變態度的收獲,凡是他參與的談話,氣氛都融洽得多了。他以謙虛的態度來表達自己的意見,不但容易被接受,更減少了沖突;他發現自己有錯時,也沒造成什么難堪的場面,而他碰巧是對的時候,更能使對方不固執己見而贊同自己。
一開始采用這套方法時,本杰明·富蘭克林確實覺得和他的本性相沖突,但久而久之就愈變愈容易,成為他的習慣了。也許隨后的50年,沒有人聽他講過些什么武斷的話。富蘭克林在正直品性支持下的這個習慣,使他在提出新法案或修改舊條文時,能得到同胞重視。雖然他并不善于辭令,更談不上雄辯,遣詞用字也很遲疑,還會說錯話,但一般說來,他的意見還是得到了廣泛的支持。
富蘭克林成了美國歷史上最能干、最和善、最靈活的外交家。
如果有人說了一句你認為錯誤的話,你如果這么說不是更好嗎:“是這樣的!我倒另有一種想法,但也許不對。如果我弄錯了,我很愿意被糾正過來。”用這種句子“我也許不對”,確實會得到神奇的效果。
控制自己容易激動的性格
華盛頓在上小學時,就開始了他畢生的不斷約束自己的努力,他辛勤地抄寫了100多條“怎樣成為一名紳士”的準則,其中包括不要在飯桌上剔牙,以及同別人談話時不要離得太近以免“唾沫星子濺在人家臉上”等。
1754年,已升為上校的華盛頓率部駐防亞歷山大市,當時正值弗吉尼亞州議會選舉議員,有一個名叫威廉·佩恩的人反對華盛頓成為候選人。
有一次,華盛頓就選舉問題和佩恩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爭論,其間華盛頓失口,說了幾句侮辱性的話。身材矮小、脾氣暴躁的佩恩怒不可遏,揮起手中的山核桃木手杖將華盛頓打倒在地。
華盛頓的部下聞訊而至,要為他們的長官報仇,華盛頓卻阻止并說服大家,平靜地退回了營地,一切由他自己來處理。翌日上午,華盛頓托人帶給佩恩一張便條,約他到當地一家酒店會面。佩恩自然而然地以為華盛頓會要求他道歉,以及提出決斗的挑戰,料想必有一場惡斗。
到了酒店,大出佩恩之所料,他看到的不是手槍,而是酒杯。華盛頓站起身來,笑容可掬,并伸出手來迎接他。
“佩恩先生,”華盛頓說,“人都有犯錯誤的時候。昨天確實是我的過錯。你已采取行動挽回了面子。如果你覺得已經足夠,那么就請握住我的手,讓我們做個朋友吧!”
這件事就這樣皆大歡喜地了結了。從此以后,佩恩成了華盛頓一個熱心的崇拜者和堅定的支持者。
年輕時的所有不幸遭遇,造就了華盛頓后來的眾所周知的堅忍不拔的性格,他學會了要成功地對付環境的唯一辦法,是嚴格地控制自己容易激動的性格。
忍耐的人能度過逆境
古代名將韓信沒有成名時,家里貧窮,沒事可干,整天挎著一把劍在街上閑逛。一次一個賣肉的年輕人侮辱他說:“你雖然又高又大,喜歡佩帶長劍,其實內心怯懦。”年輕人看到街上許多人聚攏過來看熱鬧,越發來勁了,提高嗓門說:“你敢殺人嗎?若你敢殺人,先殺我;若不敢殺人,就從我褲襠下鉆過去。”韓信站在那兒,沉默了一會兒,沒有說什么,俯身從年輕人的褲襠下爬了過去,街上的人都譏笑他怯懦。后來,韓信成了名揚天下的大將軍,他把那個曾經侮辱自己的人找來,對他說:“你當年曾經侮辱過我,現在還敢侮辱我嗎?”這個人嚇得直磕頭,請求饒命。韓信盡釋前嫌,封了這個年輕人一個官做,他對手下將士說:“這是個壯士。在他侮辱我的時候,難道我不想殺他嗎?但殺了他又有什么用呢?所以我忍受了這種屈辱。”
在逆境中,明智的人都懂得審時度勢,懂得小不忍則亂大謀的道理。古今成就事業的人,都有著關于忍耐的故事。
不為明天憂慮
有位信仰上帝的木匠,受到國王的故意刁難,限他在第二天早上交出999990磅細木屑,否則就要受死。
可是在一天之內他無論如何也干不完,看來只有求上帝拯救了,朋友們也沒有別的辦法,大家都只有為他禱告。
木匠回到家中,看見妻子兒女都為他哭得像淚人似的,他就勸他的妻兒專心仰賴神,并且全家跪下不停地禱告。
次日清晨,全家大小都沉默下來,等候命運的決定。忽然有人敲門,木匠對家人說:“現在該我去受刑了。”一面說一面去開門。門一敞開,國王的侍從對木匠說:“木匠!國王昨晚駕崩了,你給他造一口棺材吧。”
明天如何,我們還不知道。不要為明天憂慮,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
如何戰勝恐懼
一位王子生性多愁善感,最聽不得悲慘的故事,每當左右的人向他稟報天災人禍的消息,王子就流著淚嘆息道:“天啊,太可怕了!這事落到我頭上,我可受不了。”
可是,不幸被言中了。在一場突如其來的戰爭中,他的父王被殺,母后受辱自盡,自己也被擄去當了奴隸,受盡折磨。人生的坎坷改變了王子的性格,他被磨練得堅強無比。
有人得知他的身世,感嘆說:“這事要落到我頭上,我可受不了。”王子卻回答:“凡是人間災難,無論落到誰頭上,誰都得受著,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
恐懼,只不過是一堵墻,推開它,才會明白,現實并沒有那么可怕。
自制帶來的快樂
有一位朋友脾氣暴躁,每次發作如臺風過境。他在盛怒之下,把桌上的晚餐全部都揮向地上,他的太太面對滿地狼藉目瞪口呆,一雙小兒女嚇得哭著躲向阿姨身旁。事情的起因只不過是夫婦之間一場小小的口角,見太太坐到一旁去流淚,他下一個動作竟是俯身去拾碎片。他是個無法控制自己脾氣的人,脾氣發過就沒事了。
后來,他跟朋友去教堂聚會,聽道理、讀圣經、唱詩歌,漸漸地,他罵人的次數減少了,音量也降低了,全家人臉上的笑容增加了。
他的覺悟是:以前沒有用心去體會生活中的善與美,常充滿莫名憤怒,因小事而情緒起伏,如今卻滿足而快樂。
自制是一種美德,是一種處世哲學,它會帶給你一種新的心理境界。只要你的內心是安寧清凈的,所見到的外在世界也就是安寧清凈的。
好心腸不如好脾氣
在孔子的三千弟子中,最受他欣賞的是顏回。孔子欣賞顏回的原因之一,就是顏回能做到“不遷怒,不二過”,也就是不向別人亂發脾氣,也不重復犯第二次錯誤。
這一點看似簡單,但卻不容易做到。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恐怕一輩子都難以做到。
人們都容易亂發脾氣,在這種時候,最親近的人往往也最易成為替罪羊。
有一位先生,雖然十分愛他的太太,但他的脾氣很不好,有時會對太太動粗。他的太太也很愛他,認為丈夫脾氣不好是因為工作壓力太大,并不是有心傷害自己,所以從來不責怪他,一直對他十分體貼和關心。
有一次,丈夫過生日,太太送給他一份包裝精美的禮物。當丈夫高興地把禮物打開后,見是一雙非常精美的皮鞋,便忙不迭地穿在了腳上。
“尺寸完全正確呢!親愛的,你真棒!我從心底里感謝你!”丈夫連聲夸贊說。
丈夫穿著鞋來回踱著步,忽然感到奇怪,便問太太:“連我自己都不清楚我的腳有多大,你怎么能夠替我買到這樣合腳的鞋子呢?”
太太調皮地一笑:“我當然知道你腳的尺寸了!”她一邊說著,一邊慢慢把長裙的裙擺提起來,露出右腿,上面赫然印著一個紅紅的腳掌印記。
丈夫有點不明白,只聽太太說道:“這個腳印是你以前踢我時留下的。我帶著它就像帶著你的腳一樣,當然可以為你買到正好合適的鞋子啦!”
丈夫看著太太,既心痛又內疚,決心痛改前非,對太太發誓說:“親愛的,我真是太對不起你了!從今以后,我不會再傷害你了。請你原諒我以前的粗魯吧!”
人生中常常會有各種不如意,一旦碰到就容易拿自己身邊的人出氣,這是大家都容易犯的一個壞毛病,而這個壞毛病往往會成為破壞人際關系的“殺手”。
很多人在社會上之所以到處碰壁,可能并不是因為人品壞,而是因為脾氣壞。所以,養成一副好脾氣對人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否則就會害人害己。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德國之所以會迅速崛起,是因為有一對著名的好搭檔:一位是“鐵血宰相”俾斯麥,另一位是寬容大度的皇帝威廉一世。
那時候,威廉一世散朝回宮后,經常氣得亂砸東西,摔茶杯,有時連一些貴重器皿都摔壞了。皇后問他:“你又受俾斯麥那個老頭子的氣了?”
威廉一世點點頭,皇后便說:“你為什么老是要受他的氣呢?為什么不給他點顏色瞧瞧?”
威廉一世卻說:“你不懂。他是首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下面那么多人的氣,他都要受。他受了氣往哪里出?只好往我身上出啊!我當皇帝的又往哪里出呢?只好摔東西啦!”
威廉一世能夠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這份好脾氣。他在位的時候德國能夠那么強盛,也和這一點有著莫大的關系。
人生在世,受人埋怨是難免的,被人非議也是必然的。每逢這種時候,我們必須以自己“好脾氣”的修養來面對,以免使事情變得更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