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學會選擇 懂得放棄(1)
- 人生的感悟大全集(超值金版)
- 奚華編著
- 5561字
- 2014-02-15 15:14:13
每個選擇必然有個反面,亦即放棄;因此選擇與放棄的舉動并無差別。
選擇就是一種放棄
人生的本質就是——選擇與放棄。我們必須學會放棄,放棄是為了獲得。放棄一個機會,是為了抓住另一個更好更難得的機會。像比爾·蓋茨上大學時中途輟學,就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對于他來說。放棄銀子,是為了換回金子和鉆石。
有一個報紙的宣傳員曾在他的演講中提到:
“上街賣報紙的那個星期,我的推銷在一位中年男人面前遭遇挫折。可氣的是他告訴我他不買本報的理由是因為報紙版數太多,他每次都看不完全部版面,覺得有點虧。你想象得出來,當時我對著這個讀者真是哭笑不得。花同樣多的錢買一份物超所值的報紙,版數多不好,難道版數少倒好了?看你喜歡的內容,不喜歡的部分當廢紙扔了就是了,誰逼著你非把整張報紙讀完了?問題是似乎持有這種想法的人還不止他一個,生氣的話還真生不過來。對有些人來說,他不是不會選擇,而是不會放棄。他不知道他可以扔掉一些東西,結果把自己弄得無所適從。”
道理并不復雜,就是有人不明白,有什么辦法?其實你看,編輯們為你精心編制的這份報紙,處處都是選擇,處處也是放棄。你看華語流行樂傳媒大獎第二季選拔賽有結果了,獲得褒獎的是那么兩三個人四五張碟,他們從數十張同類面孔中脫穎而出呈現在你的眼前,可能僅僅因為多一張選票,那是評委們選擇的結果,也是放棄的結果。可能選擇劉德華、黃耀明是放棄齊秦、周杰倫的結果,選擇莫文蔚是放棄孫燕姿、林憶蓮的結果。
我們頭一回聽說的日本寶土冢歌舞劇團,它的名氣多半倒是來自于它嚴格的篩選程序,從人到歌,它懂得放棄,所以它自成一派。
從影評碟評到視評樂評,每一個版面,編輯都在選擇,也都在放棄,在被廣告日益擠壓的狹小空間里,我們爭取把最值得推薦的東西擺在你的面前!
悲觀的人習慣于往背包里裝更多的負載,而樂觀的人則懂得適時減掉背包里的負載。大師卡爾維諾在他的《命運交織的城堡》里講過一句極富哲理的話:每個選擇必然有個反面,亦即放棄;因此選擇與放棄的舉動并無差別。鄺健雄大師將所謂的成功定義為:“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決定,用正確的方法去做。”選擇的第一步是:決定要做什么之前必須先決心放棄什么。選擇的第二步是設定“限制”,選擇跑道。設計一個決策核心的團隊與機制,而非一個人的決策核心與機制。三個臭皮匠,頂得上一個諸葛亮。
每個選擇必然有個反面,亦即放棄;因此選擇與放棄的舉動并無差別。
學會選擇與放棄
古往今來多少仁人志士甘愿名譽上受到沾污,而成就更大的事業。
一個人要想學會選擇,學會放棄,關鍵是要做到不患得患失,善于分清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能夠舍卒保車,為了更大更長遠的利益舍棄眼前的利益。
“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人世間的事情,有了付出才有回報,沒有無回報的付出,也無不付出的回報。付出越多,得到的回報越大,只想別人給予自己,那么“得到”的源泉終將枯竭。
春秋末年,齊國的國君荒淫無道,橫征暴斂。齊國的貴族田成子看到這種情況后,對他的僚屬說:“公室用這種榨取的手段,雖然得到了不少財富,但這種取是‘取之猶舍也。’”倉儲雖實,但國有不固,終是“嫁衣”。于是田成子制作了大、小兩種斗,打開自己的倉儲接待饑民,大斗出、小斗入,“予民于惠”。于是齊國人民不肯再為公室種田效力而投奔于田成子門下,一時“民歸之如流水”。田成子用這種大斗出小斗入的方式,借出的是糧食,收進的是民心,貌似給予,實則收獲。果然,齊國國君寶座最后為田氏家庭所得。
得與失的互為轉化之效果,有時并不是馬上就可以見到的,但懂得其中奧妙的人,會掌握取舍的主動權,讓它發揮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戰國時,齊國的孟嘗君是一個以養士出名的相國。由于他待士十分真誠,感動了一個具真才實學而十分落魄的士人,名叫馮諼。馮諼在受到孟嘗君的禮遇后,決心為他效力。
一次孟嘗君要叫人為他到其封地薛邑討債,問誰肯去,馮諼說我愿去,但不知需要用催討回來的錢,買什么東西?孟嘗君說就買點我們家沒有的東西吧!馮諼領命而去。到了薛邑后,他見到老百姓的生活十分窮困,聽說孟嘗君的討債使者來了,均憤憤有怨言。于是,他召集了邑中居民,對大家說:“孟嘗君知道大家生活困難,這次特意派我來告訴大家,以前的欠債一律作廢,利息也不用償還了,孟嘗君叫我把債券也帶來了,今天當著大伙的面,我把它燒毀,從今以后,再不催還。”說著,馮諼果真點起一把火,把債券都燒完了。薛邑的百姓沒有料到孟嘗君是如此仁義,個個感激涕零。馮諼回來后,孟嘗君問他討的利錢在哪里?馮諼回答說:不但利錢沒討回,借債的債券也燒了。孟嘗君便大不高興,馮諼對他說:您不是要叫我買家中沒有的東西回來嗎,我已經給您買回來了,這就是“義”。焚券市義,這對您收歸民心是大有好處的啊!
果然,數年后,孟嘗君被人譖言,齊相不保,只好回到自己的封地薛邑。薛邑的百姓聽說恩公孟嘗君回來了,全城出動,夾道歡迎,表示堅決擁護他,跟著他走。孟嘗君至為感動,這時才體會到馮諼的“市義”苦心。
這就叫“好與者,必多取”,小的損失可以換取大的利益。與人交往要懂得取舍、懂得放棄。一味地取,只能是急功近利顯得小氣;一味地舍,只能是最終一無所獲。智者的收獲往往都是建立在舍的基礎上的。
學會選擇,學會放棄是一種深遠的謀略,是一種寬柔的智慧。
信譽與名譽的選擇
要在信譽與榮譽之間進行取舍,就更可以看出一個人品行的好壞。歷史上,為謀求一己之榮而不顧信義的,不乏其人,這種人只能給自己留下千古罵名;但能不計個人榮辱而取信于人的,也大有人在。這類人把個人的榮譽看得很淡,即便由于意外的原因而無法立信守信時,他們也會于心不安而深深自責。
20世紀前期英國婦孺皆知的軍事將領托馬斯·愛德華·勞侖斯,長期轉戰于阿拉伯國家,后來由于英國當權集團的原因,使他失信于阿拉伯人民。因而他深感良心有愧,拒絕接受英王的授勛,并且自動退出政治舞臺而隱姓埋名。他的品行,曾得到丘吉爾的高度評價。
勞侖斯一生與阿拉伯世界結下了不解之緣。他曾幾次去中東,進行過考古工作和勘測工作,對中東風情作了詳細的了解。后來由于戰爭的需要,加上他對阿拉伯風土人情的豐富知識,勞侖斯被派去中東,協助英國政府扶植的由侯賽因父子建立的傀儡政權。從此,勞侖斯踏上了中東沙漠游擊戰爭的舞臺,并一舉成名。
長年的沙漠游擊戰,使勞侖斯完全適應了純粹的阿拉伯游牧戰斗生活。他與阿拉伯人民并肩作戰,為推翻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對阿拉伯地區400年的統治,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深受阿拉伯人民的信任。而勞侖斯也一直向侯賽因父子保證:整個阿拉伯地區在戰后將組成一個統一獨立的國家。這使阿拉伯人民對他寄予厚望。
誰知戰爭結束后,英國政府卻與法國達成秘密協議,對阿拉伯人民實行分而治之。這個協議使勞侖斯震驚,他痛感自己被出賣而失信于阿拉伯人民,因此,他斷然拒絕接受英王的授勛,并主動退出了政治舞臺。
勞侖斯一生本來就十分厭惡揚名,加上感到良心受到了譴責,便過起了隱姓埋名的生活。可是,許多專門獵取名人軼聞的記者對其窮追不舍,勞侖斯只好幾易其名并專心于寫作。后來在一次車禍中,勞侖斯失去了生命。
勞侖斯一生,以其建立的戰功令人矚目,而他那因失信(雖然不是他自己造成的)而自責,對名譽不屑一顧的品德,更加受到世人的稱贊。在勞侖斯的葬禮上,丘吉爾曾流著眼淚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英國人走了!”
講求信譽是衡量一個人品德的標志之一。倘信守諾言,會令人信服而受人尊敬;若背信棄義,則會被人看輕而遭唾棄。
敢于選擇向一流邁進
柏林是美國歷史上著名的作曲家之一。他剛出道時,一個月只能賺120美元。而當時的奧特雷在音樂界早已大名鼎鼎,如日中天。
一流人才能夠識別一流人才。奧特雷非常欣賞柏林的才能,于是問柏林:“你愿意不愿意做我的秘書,薪水在800美元左右。”
緊接著,奧特雷又開誠布公地告訴他:“如果你接受的話,就只能成為一個二流的奧特雷;如果你堅持不懈地努力,總有一天會成為一個一流的柏林。”
柏林面臨著人生與事業的重大選擇,面臨著在一流與二流之間的重大選擇。如果選擇二流,可以說是背靠大樹好乘涼,能夠生活得既舒適又滋潤;如果選擇一流,那將投入艱苦的奮斗、頑強的拼搏與激烈的競爭。
稱心如意的二者取一的選擇,實際上是根本不存在的。柏林思之再三,決定選擇一流,選擇“成為一個一流的柏林”。
一個人為之奮斗的目標越高、越實際,他的潛能挖掘得就會越充分,他的才能就會發展得越迅速,他對社會的貢獻也就會越大。后來,柏林經過艱難的跋涉,如愿以償地成為那一時代美國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
凡是在激烈競爭中出類拔萃、脫穎而出的強者,無一不是敢于選擇一流,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的勇者。
從容面對人生的選擇
據說古羅馬有個皇帝,常派人觀察那些第二天就要被送上競技場與猛獸空手搏斗的死刑犯,看他們在等死的前一夜是怎樣表現的,結果發現凄凄惶惶的犯人中居然有能呼呼大睡且面不改色的人。便偷偷在第二天早上將他釋放,并將他訓練成帶兵打仗的猛將。
中國也有個君王,在接見新來的臣子時,總是故意叫他們在外面等待,遲遲不予理睬,再偷偷看這些人的表現,并對那些悠然自得、毫無焦躁之容的臣子刮目相看。
一個人的胸懷、氣度、風范,可以從細微之處表現出來。或許,古羅馬的那位皇帝以及古中國的那位君王之所以對死囚或新臣委以重任,便是從他們細微的動作、情態中看到了與眾不同的潛質,看到了那份處變不驚、遇事不亂的從容。
我是一個地道的電影迷,特喜歡看戰爭片和災難片。除了戰亂的殘酷和自然力的破壞帶給我的那種靈魂的強烈震撼之外,影片的主人公面對槍林彈雨,面對颶風、地震、洪水、沉船或外星生物的入侵等等極度危險、十萬火急的非常時刻所表現出的那種沉穩、堅毅,那種從容自若,每每令我驚羨和嘆服。從容,是一種理性,一種堅忍,一種氣度,一種風范。從容,才能臨危不亂;從容,才能舉止若定;從容,才能化險為夷。
在瞬息萬變、誘惑四伏的現實社會里,更需要人們保持一種平淡沉穩、從容自若的心態。遠離浮躁,從容選擇,是一個現代人適應社會環境的基本要求。某公司總裁的用人之道別具一格,他往往在公司職員沒有任何思想準備時,對他們降職處理。怨天尤人、灰心喪氣者終被淘汰,而處變不驚、從容應對者最后都備受青睞。逆境,抑或突如其來的變故與危困,都是很好的試金石,能明晰地鑒定一個人素質的優劣、強弱。
一首耳熟能詳的歌中唱道:“曾經在幽幽暗暗反反復復中追問,才知道平平淡淡從從容容才是真。”面對人生,就讓我們以閑看云卷云舒、花開花落的心境,從容去選擇!
人生選擇不能腳踩兩只船
據說近年來歐洲風行一種水上運動,可以讓參與者嘗嘗腳踏兩只船的滋味。如果你有很好的平衡感,在一只槳的幫助下,兩腳各踩在一艘3.3米長的特制獨木舟里,你就可以享受和八仙過海一樣,行走在湖面的奇妙體驗。個中高手甚至“走進”湍流,仍能履險如夷。
這很容易讓人想起那個“腳踩兩只船”的俗語。先請看成語詞典對該俗語的注解:兩邊都占著,以觀測風象,投機取巧。也形容搖擺不定。
大概發明這個俗語的時候,人們已經認定“腳踩兩只船”是不太可取的,也不會有什么好結果的。
然而,古往今來,“腳踩兩只船”的人仍然不絕如縷。因為大多數人是沒有辦法逾越自己的天性的。最普遍最容易做的就是青年男女在戀愛時,假如碰到兩個條件相仿的對象,一時割舍不下,遂“腳踩兩只船”,今天同你約會,明天同他見面,再見機選擇。這在初戀階段,也許不算壞事。但怕就怕長此以往,見這個放不下,見那個又舍不得,剪不斷,理還亂,一旦穿幫,其結果往往是雞飛蛋打,里外不是人,很可能得不償失。故而清代李綠園所著的小說《歧路燈》中就說:“若再有人提媒,你休腳踏兩家船。這可不是耍的事。”
然而,30年河東30年河西,山不轉水轉,生活中“腳踩兩只船”的事越來越多。君不見,有的人白天為公家干,晚上為自己干;平時在單位干,周末在外面干:“灰色”收入超過“正當”收入,而勞保福利一分不少。還有的人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在妻子和情人之間周轉得滴水不漏;更有的家庭妻子留在國營單位,丈夫則下海闖蕩,一家“兩制”,整個家庭“腳踩兩只船”。
凡此種種,都說明社會生活的劇變,使許多以前不可能的事變得可能了,就如同這水上運動,說不定哪一天會被列為奧林匹克運動會比賽項目呢。因而許多人為此情不自禁,躍躍欲試,大有“天降大任于斯人”的感覺,唯恐錯過了大好機會。
然而且慢,雖然我們不再急于用簡單的是非標準來判斷任何事物,我們承認,現在是個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時代,有太多的機會,太多的誘惑,太多的追求目標,可我們畢竟分身乏術,無法同時走好多路。腳踩兩只船還可以應付,腳踩三只、四只船恐怕就是妄想了。這其實是上帝造人的時候就已經限定好了的,人不可能有三頭六臂的。許多時候,得到就是失去,失去就是得到。“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而且人與人是不一樣的,就像“腳踩兩只船”這種水上運動,并不是人人都能玩的。初學者除了要有良好的平衡感外,還需要一位好的教練和一件救生衣。萬一失去平衡摔落水中,則必須迅速讓雙腳與船分離,否則后果不堪設想。而且再站起來得有非凡的能力。
原來“腳踩兩只船”的運動也并不是好玩的。
人不可能有三頭六臂。許多時候,得到就是失去,失去就是得到。“腳踩兩只船”并不是好玩的。
選擇好自己的生活方式
那晚,隨手打開電視,卻被一段真實的采訪吸引住了。被采訪者是一貧困山區的小羊倌。
“你放羊干什么?”
“攢錢。”
“攢錢干什么。”
“娶媳婦。”
“娶媳婦干什么?”
“生娃。”
“生娃干什么?”
“放羊。”
看著羊倌一臉茫然的表情,我的心一下子悲哀起來。羊倌的可悲不在于他的窮困,不在于他從事的職業,更不在于他攢錢的方式,而在于他正陷入一種麻木的生存狀況之中而不覺。
說來可笑,或許是羊倌的形象在腦海中難以抹去,想著想著,突然覺得,我們也是羊倌,是都市滾滾紅塵中的羊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