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警惕:理財是你自己的事,切勿跟風(1)
- 每天學點投資學大全集(超值金版)
- 孫豆豆編著
- 4821字
- 2014-02-15 15:43:58
在大眾貪婪時,你要縮手,在大眾恐懼時,你要進取。當人們忘記“二加二等于四”這種最基本的常識時,就該是脫手離場的時候了。
——沃倫·巴菲特
我一向是不關心大盤漲跌的,我只關心市場中有沒有符合我的投資標準的公司。
——吉姆·羅杰斯
理財是自己的事
投資必然會伴隨著風險,有風險才會有收益。在投資之前,投資者要充分考慮到自己的承受能力,了解到需要承受的風險和投資產品的特性,切忌盲目。
張清在東方財富網的股吧上發現一篇文章,標題是《明日重大利好消息出臺敬請關注》。他很好奇,點擊一看,是中信證券公司的網站,網站頂部寫著“公司經過中國證監會批準”,并有電子版的批準證書。網站內容主要有“強力個股推薦”、“精確市場預測”、“實戰業績”、“漲停板股票服務”。
張清撥打了網站底部顯示的手機號碼,業務員陳某說公司實力很強,有專人研究分析股票,近期幾只大牛股都抓住了。于是張清心動不已,按要求向中信證券的業務員陳某賬戶繳納了一個季度的服務費4 380元,對方也傳真了一份已蓋章的服務合同,并口頭保證15個交易日獲利120%,總獲利不低于360%。但此后,公司推薦的股票卻只跌不漲。
一周以后張清后悔了,想討回服務費,但發現再也無法聯系到陳某,公司的電話也無人接聽。
這是一個上當受騙的投資案例。不法分子常常利用網絡平臺假冒合法證券公司之名,誘騙投資者上當。面對投資市場上魚龍混雜的局面,作為投資者,我們應該如何避免上當受騙呢?
理財不僅是技術活,也是力氣活,現在市場上各種投資產品不斷涌現,市場行情瞬息萬變,不僅要求投資者具備充足的專業知識,更要投入不少精力和時間,這對大多數非專業人士而言是一種苛求。因此“專家理財”應運而生。
有人會問:“理財到底要靠自己還是要請專家呢?”這個問題沒有固定的答案,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
認可委托專家理財的人認為,術業有專攻,理財靠專家。專家擁有更多投資渠道。個人投資者一般只能在二級市場進行投資,不能參與一級市場的發行行為;而機構既可在二級市場進行交易,還可以在一級市場通過承銷、包銷活動獲得豐厚的利潤;專家選用的投資方式更為靈活。機構投資者既可以進行現金交易,也可進行回購交易和套利交易,個人只能進行現金交易;專家可選擇更多的投資品種。機構投資者可以投資于一些個人無法選擇的品種。例如,國內的金融債券目前主要面對機構發行,在很多情況下個人無法購買。金融債券的利率比國債高,而且風險又比企業債券低,是比較理想的安全、高效的理財工具。機構投資者既可投資于交易所上市債券,也可投資于在銀行間市場發行的債券。而個人只能在交易所購買上市國債。專家理財既可投資于固定利率債券,又可以投資于浮動利率債券。
有效的投資組合需要投資者對不同的理財工具具有全面的了解,并要有大量時間和精力。如果投資者能夠用于投資活動的時間和精力有限,又缺乏相關的投資專業知識和信息來源,不如把時間花在選擇優秀的理財機構方面,從而通過專家理財,達到資本保值、增值,事半功倍的效果!
這樣的說法也很有道理,畢竟隔行如隔山。理財投資也是一門大的學問,靠自己似乎太麻煩,也有點困難。專家的建議是很好的參考。
但是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專家也有智愚之分,不同的專家坐于堂上,長篇大論,誰是誰非,誰對誰錯,很難分辨。即使有可信之專家,也不能靠其一生。
資本市場,作為一個專業的市場,也必然需要專業評論家,把每一次行情精彩、清晰地講解給我們,特別是對那些沒有專業知識、沒有精力了解行情的投資者,專家的評論、解盤,一定勝過自己的一知半解。但是,專家們對我們的這種幫助,只能停留在此,也就是說,通過這種手段只是了解現在的行情態勢和學習他們研究行情的合理方法以及科學態度。
然而,要作出下單的決定,你必須具體考慮自己的情況,包括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自己的風格、自己感受到的行情。沒有哪個球隊是按解說員的解說來踢球的,所以,你在尋找下單依據時就要立即轉換角色,由觀眾、觀察者轉變為足球隊、運動員,這樣才有可能贏得比賽。
一些投資者,盲目跟隨專家評論,不假思索地直接接受專家意見,屢有失敗。在期貨市場,投資者作為球員,當然應該根據對手,根據自己的能力、狀態制定不同戰術。對專家的解說評論,我們只能以觀眾的態度來用心聆聽,具體的下單要像球員對待、負責的每一次比賽一樣,自己把握。
另外,似乎有的投資者認為,專家評論也有類似“黑哨”的情況。但只要以觀眾心態去對待專家意見,用自己的方法去分析就行了。
所以,投資者可以聽取專家的意見,但關鍵還是靠自己。在投資理財過程中要聽取專家的意見,自己更要樹立正確的理財觀。
“羊群效應”,厄運當頭
在一群羊前面橫放一根木棍,第一只羊跳了過去,第二只、第三只也會跟著跳過去。這時,把那根棍子撤走,后面的羊,走到這里,仍然像前面的羊一樣,向上跳一下,這就是所謂的“羊群效應”,也稱“從眾心理”。從眾心理很容易導致盲從,而盲從往往會陷入騙局或遭到失敗。
“羊群效應”也很容易出現在我們人類身上。最常見的一個例子就是在進行投資時,很多投資者很難排除外界的干擾,往往人云亦云,別人投資什么,自己就跟風而上;而在結伴消費時,同伴的消費行為也會對自己的消費產生心理和行為上的影響。
“隨大流”是人們的習慣,這種習慣永遠也發不了財。比如投資基金,若是2005年或2006年上半年,在大多數人不看好的前提下投入的話,2006年底可就1萬元變2萬元,2萬元變4萬元了。2006年年底大家都看基金賺錢,都買入,恐怕再有100%的回報是不可能的了。
在不了解投資內情的情況下,不要盲目地跟風,大家都“扎堆”而去的地方不一定就是好地方;投資也不能跟風盲動,一定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投資方式。
股市是“羊群效應”的多發地。股市的財富效應,讓許多人覺得遍地是黃金,關鍵在于眼光和信息,于是“寧可犯錯,也不能錯過”成為許多散戶共有的心理,他們一是推崇身邊的投資高手,二是盲目迷信各種來源的小道消息。
“你說,我是存到銀行,還是買股票呀?”剛剛拿到到期的定期儲蓄存折,張大媽難掩興奮的心情,詢問鄰居小李。看到周圍很多人都通過炒股賺了不少錢,張大媽也躍躍欲試。
對股票一竅不通的張大媽選擇向小李求助,因為他知道小李沒事的時候經常玩股票。小李興奮地支持張大媽炒股,說自己可以全權代勞。于是,從開戶到選股,張大媽全權委托給了小李。然而,看到小李給自己選的股票價格連續5天下跌,張大媽傻了眼。
隔壁的老王也遇到了同樣的狀況,他說去年小李幫他選的一只股票現在已經退市了。這下可好,老王和張大媽都不停地抱怨小李沒眼光。
聽到了兩人的抱怨,錢教授說:“虧了也不能怪別人。投資決策得自己拿,投資風險也得自己擔,不能光聽別人的。”
這可給新入市的張大媽上了生動的一課——投資要自主決策、自擔風險、自享收益。
“聽別人推薦”和“隨大流”是新入市者中普遍存在的兩類現象。很多新手尚未掌握基本的投資知識就急于開始投資,并對周圍一些獲得較好收益的投資者、專業證券機構存在“崇拜心理”,在進行投資決策時都出現了僅聽別人推薦就購買某只股票或追隨大多數人購買同一只股票的情況。這也是投資者對自己的判斷、決策能力缺乏信任的表現。要想樹立自己對投資決策能力的自信,投資者就必須學習并掌握相關投資理財知識。
因此,當你遇到這樣的投資高手,切勿因為他們的只言片語就覺得別人總是賺錢比自己多,賺錢比自己快,影響了自己的正常心態。
現在坊間流行的小道消息也同樣值得投資者戒備。隨著網絡的普及,2007年以來入市的多是一些沒有實際操作經驗的新股民,他們最喜歡從各種網站的股票、基金論壇上捕風捉影,有的人甚至愿意花不菲的價格購買“機密信息”——這樣就使很多人陷入了炒股只炒“代碼和簡稱”的誤區,一不知道上市公司的主營業務,二不了解公司的財務狀況,只是憑借一些似有似無的小道消息就貿然投入自己辛苦積攢的資金,結果損失慘重。對于這種小道消息帶來的“羊群效應”,投資者還是遠而避之為好。
別做貪婪的犧牲品
貪婪是投資理財的大忌。一旦貪念占了上風,就很難把握住自己的投資方向和投資額,很容易成為投資浪潮中的犧牲品。
陳先生是一家私營企業老板。年初,在朋友的慫恿下,先生開始投資股市。陳老板當時對股市還真是一竅不通,屬于遇到情況便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那種,也沒有怎么認真選股,反正聽從朋友之言用150多萬元買了15只股票。
就這樣到了年中,基本上是買什么賺什么,陳老板的賬面上很快就增加了近70萬元。然而一貫做事謹小慎微的陳老板,此時卻犯了一個錯誤,眼看著股指沖到了4300多點,陳老板還沒有意識到風險即將來臨,依然打算追加資金。
隨后,股指大跌,這令陳老板如夢初醒,眼前其中幾只前期表現良好的ST股猶如高臺跳水。好在陳老板醒悟過來后跑得快,最后還保住了幾萬元的收益。
陳先生差點就成為了貪婪的犧牲品。在利益的面前,貪婪往往會讓人迷失了自己,喪失了判斷力,最終付出沉重的代價。想成功的理財一定要有自我控制力。
股神巴菲特曾經說過:“恐懼和貪婪這兩種傳染性極強的流行病的突然爆發,在投資世界永遠會一再出現,這些流行病的發生時間卻難以預料。由于他們引起的市場精神錯亂,程度同樣難以預料。因此,我們永遠無法預測任何一種災難的降臨或離開。我們的目標應該適當。要在別人貪婪時恐懼,而在別人恐懼時貪婪。”
在投資領域有人賺錢,有人賠錢。著名的投資大師巴菲特就是“能賺錢”的典型代表,他能賺錢的原因,在于他的投資理念,能夠長期堅持,不因市場誘惑而改變。巴菲特的投資理念是:投資要有耐心等待,只有等“市場先生”犯錯誤,股票被低估時才買進。當擅長基本面分析的巴菲特發現中國石油具有絕對的安全邊際時,他并不理會股價趨勢在向下,而是大膽地建倉;中國石油后來跌破1元,股民都很恐慌時,巴菲特仍然心態平和地持有著它。
同樣,當中國石油漲到13元時,巴菲特認為偏貴了,他也沒有理會股價趨勢在向上,而是按照自己的交易原則拋空了中國石油。雖然他自己也承認賣早了,但巴菲特并不后悔自己的決定。他給人的主要啟示在于:留一段上漲的空間給別人賺,千萬不要太貪婪。
記住,貪婪是投資理財的大忌。財富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不要把投機錯以為是投資,一些靠運氣才能賺錢的方法不要輕易去嘗試。
在投資的時候,一定要保持理智的頭腦,不要覺得某個產品穩賺不賠,就全部投入進去,這無疑會讓你背負更多的風險,超出自己的承擔能力。
投資不能過于貪心,否則將由“1%的貪婪毀壞了99%的努力”。
切忌胡亂投資
1984年,當外界極少關注、極少了解的奧地利股市暴跌到1961年水平的一半時,羅杰斯親往奧地利實地考查。經過縝密的調查研究后,他認定機會到來,于是大量購買了奧地利企業的成長性股票。第二年,奧地利股市起死回生,奧地利股市指數在暴漲中上升了145%,羅杰斯所投資的股票也大有所獲,因此美名遠播,人們敬佩地稱他為“奧地利股市之父”。
對于這段投資經歷,羅杰斯總結出的經驗是:“不用去關心整個市場的態勢,只要認定那些符合投資標準、值得投資的股票就可以。但是,作出背離大眾的選擇是需要勇氣的,而且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扎實的研究和分析。”
羅杰斯投資的成功經驗給我們啟示:投資要專注,切忌胡亂投資。
目前在市場上有各種各樣的投資品,名目繁多,令人眼花繚亂。我們強調分散投資,但并不鼓勵大家看到什么品種就買什么品種。如果僅僅是為了“分散”而“分散”,完全不從整體上進行恰當的配置,那么最終也會完全不得要領。
有些投資者自以為聰明,把投資標的列出來,數十只不同性質的股票琳瑯滿目,他的邏輯是只要有一只賺到就夠了,但是實際上一個人哪里有能力、時間和精神了解每一只股票當中的學問呢?因為要把全部的漲跌都計算進來才能反映真正的損益。
有個年輕人聽投資大師講到投資要分散風險,就把自己的20萬元的資金分別買了10種股票,殊不知這樣無形中給自己增加了投資的成本和風險,非但無法達到分散風險的目的,甚至還可能一無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