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冷眼看社交:不可不知的社交定律(1)
- 每天學點社交學大全集(超值金版)
- 余春榮編著
- 5547字
- 2014-02-15 16:00:25
不和男人交往的婦人漸漸變得憔悴;不和女人交際的男人漸漸變得遲鈍。
——契訶夫
互惠定律——得了別人的好處后,會感到有義務回報對方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有一種德國特種兵的任務是,深入敵后去抓俘虜回來審訊。
當時打的是塹壕戰,大隊人馬要想穿過兩軍對壘前沿的無人區,是十分困難的。但是一個士兵悄悄爬過去,溜進敵人的戰壕,相對來說就比較容易了。參戰雙方都有這方面的特種兵,經常派去抓一個敵軍的士兵,帶回來審訊。
有一個德軍特種兵以前曾多次成功地完成這樣的任務,這次他又出發了。他很熟練地穿過兩軍之間的地域,出乎意料地出現在敵軍戰壕中。
一個落單的士兵正在吃東西,毫無戒備,一下子就被繳了械。他手中還舉著剛才正在吃的面包,這時,他本能把一些面包遞給對面突然而降的敵人。這也許是他一生做的最正確的一件事了。
面前的德國兵忽然被這個舉動打動了,并導致了他奇特的行為——他沒有俘虜這個敵軍士兵回去,而是自己回去了,雖然他知道回去后上司會大發雷霆。
這個德國兵為什么這么容易就被一塊面包打動呢?人的心理其實很微妙的。人一般有一種心理,就是得到別人的好處或好意后,就想要回報對方。雖然德國兵從對手那里得到的只是一塊面包,或者他根本沒有要那個面包,但是他感受到了對方對他的一種善意,即使這善意中包含著一種懇求。但這畢竟是一種善意,是很自然地表達出來的,在一瞬間打動了他。他在心里覺得,無論如何不能把一個對自己好的人當俘虜抓回去,甚至要了他的命。
其實這個德國兵不知不覺地受到了心理學上“互惠定律”的左右。這種得到對方的恩惠,就一定要報答的心理,就是“互惠定律”,這是人類社會中根深蒂固的一個行為準則。
一位心理學教授做過一個小小的實驗,證明了這個定律。他在一群素不相識的人中隨機抽樣,給挑選出來的人寄去了圣誕卡片。雖然他也估計會有一些回音,但卻沒有想到大部分收到卡片的人,都給他回了一張。而其實他們都不認識他啊!
給他回贈卡片的人,根本就沒有想到過打聽一下這個陌生的教授到底是誰。他們收到卡片,就自動回贈了一張。也許他們想,可能自己忘了這個教授是誰了,或者這個教授有什么原因才給自己寄卡片。不管怎樣,自己不能欠人家的情,要給人家回寄一張,總是沒有錯的。
這個實驗雖小,卻證明了互惠定律的作用。當從別人那里得到好處,我們總覺得應該回報對方。如果一個人幫了我們一次忙,我們也會幫他一次,或者給他送禮品,或請他吃飯。如果別人記住了我們的生日,并送我們禮品,我們對他也會這么做。
中國古代講究禮尚往來,也是互惠定律的表現。這似乎是人類行為不成文的規則。
一個人向朋友請教一件事,兩人聚會吃飯,那么帳單就理所當然應由請教人的這個人付,因為他是有求于人的一方。如果他不懂這個道理,反而讓對方付,就很不得體。
在不是很熟悉的朋友之間,你求別人辦事,如果沒有及時地回報,下一次又求人家,就顯得不太自然。因為人家會懷疑你是否有回報的意識,是否感激他對你的付出?及時地回報,可以表明自己是知恩圖報的人,有利于相互的繼續交往。
而且如果不及時回報,會給你帶來一些麻煩。你一直欠著這個情,如果對方突然有一件事反過來求你,而你又覺得不太好辦的話,就很難拒絕了。俗話說:“受人一飯,聽人使喚。”可以說,為了保持一定的自由,你最好不要欠人情債。
當然,在關系很親密的朋友之間,就不一定要馬上回報,那樣可能反而顯得生疏。但也不等于不回報,只是時間可能拖的長一些,或趕到機會再回報。
朋友間維護友誼遵循著互惠定律,愛情之間也是如此。其實世上沒有絕對無私奉獻的愛情,不像歌里和詩里表現的那樣。愛情也是講求互惠互利的,雙方需要保持一個利益的平衡。如果平衡被嚴重打破,就可能導致關系破裂。
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就像坐蹺蹺板一樣,要高低交替。一個永遠不肯吃虧、不肯讓步的人,即使真正得到好處,也是暫時的,他遲早要被別人討厭和疏遠。
相似定律——我們會因為對方和我們相似而喜歡對方
古時候鐘子期和伯牙的友誼非常有名。鐘子期有出神入化的琴技,而只有伯牙才能聽出他琴技的高妙,于是鐘子期和伯牙成為最知己的朋友。后來鐘子期在政治斗爭中被殺,伯牙非常傷心,終生不再彈琴了,因為已經沒有人能夠聽懂了,何況這還會勾起他對鐘子期的懷念和傷感。
鐘子期、伯牙之所以有超乎尋常的友情,就是因為他們有個相似的特點——對音樂的高超的鑒賞力。因為無人能取代鐘子期,所以他在伯牙心中的地位是獨一無二的。
有個成語叫“臭味相投”,還有個俗語叫“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說的都是人們對和自己相似的人容易看著順眼,容易成為朋友。相反,如果志趣不投,人和人就不容易成為朋友;即使本來是朋友,發現志趣各異,也會變成陌路。古時候“割席斷交”的故事,就和鐘子期、伯牙的故事正好相反。
管寧和華歆在年輕的時候,是一對非常要好的朋友,經常一起吃、一起住,一起讀書。有一次,他倆一塊兒在地里鋤草,管寧碰到了一塊黃金,但是他自言自語地說了句:“我當是什么硬東西呢,原來是錠金子。”接著,就繼續鋤草。
華歆聽說撿到金子了,忙跑過來,激動的拿在手里看,顯出貪婪之色。管寧責備華歆說:“錢財應該是靠自己的辛勤勞動去獲得,一個有道德的人不該貪圖不義之財。”華歆不贊同他,也不好意思說什么。
又有一次,他們坐在一張席子上讀書。忽然外面沸騰起來,一片鼓樂之聲,夾雜著人們看熱鬧的聲音。他們走到窗前一看,是一位達官顯貴從這里經過,他的隊伍衣著華麗,威風凜凜。
管寧看完了,就回到原處繼續讀書。華歆卻完全被這種張揚和豪華的排場吸引住了,書也不讀了,跑到街上去看個仔細。
管寧看到華歆的行為很失望。等華歆回來后,管寧拿出刀子把他們共同坐的席子從中間割成兩半,痛心地宣布:“我們兩人的志向和情趣太不一樣了。從今以后,我們就像這被割開的草席一樣,再也不是朋友了。”
所謂“道不同者不相為謀”,志向不同,就像兩股道上跑的車,怎么也走不到一塊去。所以就真是沒有必要在一起了。
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們要求一些年輕人回憶他們結交的一位最親密的朋友,并請列舉這位朋友與他們自己有哪些相似之處與不同之處。大多數人列舉的盡是他的朋友與他的相似之處,什么“我們性格內向、城實,都喜歡欣賞古典音樂”啦,什么“我們都很開朗、好交際、還常常在—起搞體育活動”啦,等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經常可以看到,人生觀、宗教信仰、對社會時事看法比較一致的人,更容易談得來,感情融洽。相似性包括很多方面,如態度、信念、興趣、愛好和價值觀等。同年齡、同性別、同學歷和相同經歷的人容易相處;行為動機、立場觀點、處世態度、追求目標一致的人更容易相互扶持……
互補定律——當別人和我們形成互補,我們會喜歡對方
在生活中我們可以發現,不僅特征相似的人會相互吸引,而且彼此之間差異較大的人,也能夠建立較為親密的關系。在需要、興趣、氣質、性格、能力、特長和思想觀念等方面,如果存在差異,而雙方的需要和滿足途徑又正好成為互補關系,就可以產生相互吸引的關系。這證明人不僅有認同的需要,也有從對方獲的自己所缺乏的東西的需要。
那么互補和相似定律是否矛盾呢?它們并不矛盾,因為差異并不一定都能形成互補。互補性的前提是,交往雙方都得到滿足,如果不能滿足這一要求,那么相反的特性就不能夠產生互補,甚至還產生厭惡和排斥。比如高雅和庸俗、莊重和輕浮、真誠和虛偽等等,這些就只能造成“道不同者不相為謀”。
或者說,形成相似的那些條件,往往是大的方面,比如人生觀、做人處世原則、人生追求等等。這些如果不同,就難以理解,不容易吸引。而形成互補的,往往是相對較小的方面,比較具體的特征。就像人們常說的:“該相似的地方相似,該互補的地方互補。”
互補—般可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交往中的一方能滿足另一方的某種需要,或者彌補某種短處,那么前者就會對后者產生吸引力。如能力強、有某種特長、思維活躍的人,對能力差、無特長、思維遲緩的人來說,就具有吸引力;依賴性特別強的人愿意和獨立的人在一起;脾氣暴躁的人和脾氣溫和的人能夠成為好朋友;支配型的人和服從型的人能夠結為秦晉之好,試想,如果兩個都是支配性的人結為夫妻,那家中還能有太平嗎?
互補的另一種情況是:因為別人的某一特點滿足了你的理想,而增加了你對他的喜歡程度。比如一個看重學歷的人,自己又沒有拿高學歷的機會,會很看重高學歷的朋友等等。
任何人都與生俱來地具有一些缺點,而且性格不是那么容易改變。為了彌補自己的不足,我們往往在尋求生活伴侶和事業伙伴時,注意尋找能彌補自己缺點的人。
如小張是一個好與人爭辯道理且十分任性的人,他找的是一個大大咧咧的老婆。小張之所以喜歡她,是因為她能夠讓小張從容地依照自己的步調行事,不和他較真,讓他很安心。
在事業的合作上,尋找和自己互補的人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比爾·蓋茨原來自己經營微軟公司,時間長了,逐漸發現自己在管理方面能力的某種欠缺。而且他自己真正的興趣是在軟件開發上,所以逐漸感到分身乏術,力不從心,工作興趣也下降了。他逐漸認識到管理方面需要有專門的人才來為他打理,后來就找到了大學時的同學鮑爾默。而鮑爾默恰恰是個管理方面的天才,他熱情萬丈,善于影響別人,善于調動職工的積極性。對于比爾·蓋茨看說煩瑣乏味的管理工作,對于他來說則樂趣無窮。這就形成了很好的互補關系,強強聯合,締造了輝煌的成功。
相互吸引定律——我們通常喜歡那些也喜歡我們的人
人大概都有一些自戀,也就是喜歡自己。這個世界上,你最愛的人是誰?恐怕大部分人都會回答是自己。人們都把自己當成世界的中心,把自己作為衡量一切的標準。
這種情況一點也不奇怪,符合人的自我中心的本性。比如,如果別人喜歡我們,就比較容易贏得我們的喜歡,而不管他客觀上是怎樣的人。當然,我們說的是大多數人的情況,而不是所有人。
看看你身邊的人,你想過你喜歡的人通常具有哪些特征嗎?你喜歡他們,是因為他們漂亮嗎?還是因為他們聰明?或者是因為他們有社會地位?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我們通常喜歡的人,是那些也喜歡我們的人。他不一定很漂亮,或很聰明,或者很有社會地位,僅僅是因為他很喜歡我們,我們也就很喜歡他們。這個規律叫做相互吸引定律。
那么,我們為什么會喜歡那些喜歡我們的人呢?因為喜歡我們的人使我們體驗到了愉快的情緒,一想起他們,就會想起和他們交往時所擁有的快樂,使我們—看到他們,自然就有了好心情。
而且,那些喜歡我們的人使我們受尊重的需要的到了滿足。因為他人對自己的喜歡,是對自己的肯定、賞識,表明自己對他人或者對社會是有價值的。
有一個人說過這樣一句話:“什么是好人?——對我好的就是好人。”其實這種觀點是很有代表性的。人們大多是以這個標準來衡量周圍的人的。
有些人很善于利用這個心理定律贏得別人的好感。那就是,為了得到別人的認可,就表現出喜歡對方的樣子。比如推銷員,他每天要面對許多從未謀面的人,他也許并不了解那些人,但是,他必須表現出對對方的喜歡,這是為了讓對方也喜歡他、接受他,他的生意才好做。
可以說,這個規律在社交場中很具有實用價值。這是贏得別人好感的捷徑。你可以經常表現出對別人的興趣,這就表明對對方有好感,就很容易贏得對方同樣的情感回報。
為什么說這條定律是來源于人的自戀心理呢?因為當人們發現一個人喜歡自己,不管對方客觀情況是怎樣,是否具有讓自己喜歡的特點,就會無條件的比較喜歡對方。人們大概是想象,既然對方喜歡自己,那么一定是他在某些方面和自己相似,認可自己的為人和某些特點,那么自己有什么理由不同樣喜歡對方呢?
在實際生活中,嚴格地講,沒有人是完全自信的,因此大多數人都特別需要別人對自己的肯定。
在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情況,就是兩個人的相互喜歡是由一個人對另一個人單方面喜歡開始的。比如一個女孩開始時對一個男孩并沒有多少好感,但是這個男孩子表現出了對她特別喜歡的態度,使這個女孩久而久之,也對這個男孩動心了,最后接受了他的追求。
當然,這個規律也不是絕對的。有時我們喜歡某個并不喜歡我們的人,相反,我們不喜歡的人有時卻很喜歡我們。我們只能說在其他一切方面都相同的情況下,人有一種很強的傾向,喜歡那些喜歡我們的人,即使他們的價值觀、人生觀都與我們不同。
攀比定律——人們喜歡模仿和攀比別人
法國劇作家莫里哀曾塑造了一個文學形象——“茹爾丹先生”。這個“茹爾丹先生”是個模仿迷。他得知別人家在舉辦家庭音樂欣賞會,“那么我家也應該有”,于是趕忙去請音樂教師到家里來。服飾穿戴,茹爾丹也處處向“上等人”看齊,卻又模仿的很不得體。大白天,他要穿一件據說是“上等人”才有的睡衣;裁縫給他裁錯了衣服,編瞎話哄他,他居然也信以為真了。結果,盡管衣服上的“花朵都是頭朝下”的,但他只要聽說是模仿而致,“那么行啦,就這樣干。”
這個形象或許有點夸張,但他之所以成為文學上的經典形象,正是因為它來源于現實生活,非常有代表性。讓我們看看周圍的“茹爾丹先生”吧。
有的人看到鄰居為女兒買了架鋼琴,也想為自己的孩子買一架。聽說表弟買了一輛新摩托車,覺得自己也應該買一輛。他們覺得:自己憑什么要比別人差呢?別人有的自己也該有。
就連小孩子都學會了攀比。孩子想買個游戲機的時候,他會說:“媽媽,我想買個游戲機,我們班好多同學都買了。”或者,“我班***渾身上下都是名牌!”這么一說,父母也不忍心讓孩子明顯比別的孩子差,就忍痛給孩子買東西。
說到底,我們今天的許多消費,倒沒有多少一定是出于物質上的必須,很大程度倒是出于心理上的攀比。手機一定要那么高級的嗎?其實許多功能你都很少用,問題是要買個新潮的、高級的,不能比同事的那個差。手上戴著個幾千元的戒指,有什么實際用途呢,不過是為了給人看,顯示自己的“身價”。
看到別人結婚的排場,自己也不甘于落后,根本不考慮量入為出,即使勒緊褲腰帶,甚至舉債,也要辦的大張旗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