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章 榮辱之心(1)

成人之美

第一次登陸月球的太空人,其實共有兩位,除了大家所熟知的阿姆斯特朗外,還有一位是奧德倫。當時阿姆斯特朗所說的“我個人的一小步,是全人類的一大步”,早已是全世界家喻戶曉的名言。

在慶祝成功登陸月球的記者會中,有一個記者突然問奧德倫一個很特別的問題:“由阿姆斯特朗先下去,成為登陸月球的第一個人,你會不會覺得有點遺憾?”

在全場有些尷尬的氣氛下,奧德倫很有風度地回答:“各位,千萬別忘了,回到地球時,我可是最先出太空艙的。”他環顧四周,笑著說,“所以我是由別的星球來到地球的第一個人。”

大家在笑聲中,給予了他最熱烈的掌聲。

成功不必在我,團隊的成功就是我的成功。你會不會贊賞他人的成就呢?你愿意不愿意從心里給別人熱烈的掌聲?“成人之美”不但是一種修養,更是一項美德。

真正的美德如河流,越深越無聲。并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像奧德倫以這樣的平常心來看待這樣一個人人羨慕的光環的。

成人之美是一種境界。有的人為了一生的輝煌而背負名利的重石,有的人視名利如草芥。如果能有一顆平常心,就能一生坦蕩。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平淡是一種幸福,平淡是一份溫馨。但是,世俗中人很難甘于平淡,不是平淡不好,而是不愿舍棄那“名”和“利”。其實,名利是重石,它只會壓得你喘不過氣來,而不會給你幸福。當你暮年回眸,只會常常地感嘆一句:“啊,活著真累!”那時,你也許才悟出平淡的真義。

“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生命對于人來說只有一次,今生無作為,還盼有來世嗎?有作為并非得出名,平淡人生不重名。平淡人生無需刻意追求。自然的,都是美的。

“成人之美”,平平靜靜的四個字,包含了多少海底波濤的寧靜,多少風輕云高的淡泊?選這四個字如此精當地組合在一起,絕對凝聚了無限的心智,讓它能以持久的力量穿透恒久的時空。

17世紀,日本有一個叫百忍的僧人名聲極佳。寺院附近有個女孩未婚而生產,女孩的父親追問她新生兒的父親是誰,女孩無奈,說是百忍。人們震驚了,狠狠地斥責了百忍,并把孩子送到了寺院,百忍輕輕一笑收下了孩子。許多年后,女孩良心發現告訴父親那個小孩的父親是另一位青年。大家這才知道錯怪了百忍,去寺院向百忍道歉并接回孩子,百忍還是粲然一笑。承受奇恥大辱,大師卻視若纖塵。

大師成全的,又何止是那個女孩,這是怎樣的氣度啊!

人生不過百年,風騷安能永久?學會如何平心靜氣地面對榮辱,實在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功名皆為身后事

在歲月的長河中,在歷史的篇章中,有許多人被視為偉人。他們崇高的人格,偉大的功績,使人類牢牢記住他們的名字。他們深邃的目光,深刻而崇高的思想與風范氣質,超越常人,達到眾人難以企及的高度,在人類的社會中,他們如同夜空中璀璨的群星,在黑暗中閃爍著神圣、耀眼的光芒。在美國,就有這樣一個被無數人景仰,并且載入史冊的偉人,他就是喬治·華盛頓。

在孩提時代,華盛頓就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孩子,他生來就正直誠實,辦事極為公道,這與他受到修養極好的父親在智力上和道德上的熏陶有關。他渴望著成為一名馳騁疆場、威風凜凜的勇敢軍人,報效國家和人民。在他的同學中,他總是領導者。

1748年,英法兩國為了爭奪在北美的領地和利益而發生沖突,雙方都開始備戰。由此也為華盛頓提供了一個走入軍界的機會。那一年,他19歲。

在數年的戰爭中,華盛頓處事謹慎,富于進取精神,有忍耐力,更有魄力。在每次戰斗中,他都騎著自己的白馬沖鋒陷陣。他用實際行動贏得了身邊人的崇拜和信任。

美國獨立戰爭勝利以后,人們希望有一個獨攬大權的人物來接管政府。在人們眼里,華盛頓就是這樣一個人。軍中也有這樣的思想,甚至有軍官上書要求他做皇帝。但是華盛頓并不想當皇帝,他從不對名利動心,他追求的是得到廣大人民的尊敬,他是一個視榮譽重于生命本身的人,有著強烈的共和思想。因此他在向大陸會議索要獨立自主的權力時,多次重申,一旦戰爭結束,他將解甲歸田,化劍為犁。他不愿為了一頂金燦燦的皇冠、為了個人的野心而使美國在剛剛擺脫英國的殖民地統治后又重新陷入內戰之中。

和平終于來臨了,1783年3月下旬,英美簽署和平協議。4月19日,歷時8年的北美獨立戰爭結束。華盛頓時年51歲,他辭去軍職,向部隊告別。面對昔日生死與共的戰友,他激動不已,與他們斟酒告別。人們熱淚盈眶紛紛與他擁抱,最后為了不使自己過于激動,他一句話也沒有說,淚流滿面地徑直離去。在費城,他與財政部的審計人員一起核查了他在整個戰爭過程中的開支,賬目清楚、準確,他甚至還補貼了許多自己的錢。

辭職的他回到了家,回到了自己的農場,過上了平靜的生活。

華盛頓的辭職樹立了一個影響深遠的先例,讓人主動放棄權力是不可思議的,對于一個能隨其心愿擔任任何職務的人而言,這就更令人稱奇。

浮生一世,短短幾十年,總有一天連生命都不得不放棄,還有什么看不開的呢?懂得放棄的人往往要比一味追求的人得到得更多些,也更放松些和快樂些。人生的路很寬,為官為民,有錢沒錢,一樣可以活得有滋有味,只不過各有各的活法而已。民有民的樂,官有官的憂;窮有窮的喜,富有富的悲,此皆隨個人與環境的不同而變化,我們真的沒有必要處心積慮地去追求不屬于自己的東西。

當然,平常心并不是尋常人具有的,它是經歷磨難、挫折后的一種心靈上的感悟,一種精神上的升華。“寵辱不驚,去留無意”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十分困難。紅塵的多姿、世界的多彩令大家怦然心動,名利皆你我所欲,又怎能不憂不懼、不喜不悲呢?否則也不會有那么多的人窮盡一生追名逐利,更不會有那么多的人失意落魄、心灰意冷了。只有做到了寵辱不驚、去留無意方能心態平和,恬然自得,方能達觀進取,笑看人生。

放下你的臭架子

漢朝的時候,在西南方有個名叫夜郎的小國家,它雖然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可是國土很小,百姓也少,物產更是少得可憐。但是由于鄰近地區以夜郎這個國家最大,從沒離開過國家的夜郎國國王就以為自己統治的國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國家。

有一天,夜郎國國王與部下巡視國境,他指著前方問:“這里哪個國家最大呀?”部下們為了迎合國王的心意,就說:“當然是夜郎國最大!”走著走著,國王抬起頭來,望著前方的高山問:“天底下還有比這座山更高的山嗎?”部下們回答說:“天底下沒有比這座山更高的山了。”后來,他們來到河邊,國王又說:“我認為這是世界上最長的河川了。”部下們仍然異口同聲回答說:“大王說得一點都沒錯。”從此以后,國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國家了。

有一次,漢朝派使者來到夜郎,途中先經過夜郎的鄰國滇國,滇王問使者:“漢朝和我的國家比起來哪個大?”使者一聽嚇了一跳。他沒想到這個小國家,竟然無知到自以為能與漢朝相比。更沒想到后來到了夜郎國,驕傲又無知的國王因為不知道自己統治的國家只和漢朝的一個縣差不多大,竟然也不知天高地厚地問使者:“漢朝和我的國家哪個大?”

即使自己是領導,也要切忌“夜郎自大”,要學會以一顆平常心來看待別人對自己的恭維奉承,也要學會放得下架子。

所謂“人貴有自知之明”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人的某種盲目性的產生,往往是因為他們對某種事物缺乏深刻的了解。人的高傲或者自卑,也是由于他們對自身缺乏一定的了解所致。一個人只有對自己有了透徹的了解,才會將自己置于恰當的位置,做到自知之明。

一個人的角色是多種多樣的,職務的角色僅是一個人眾多角色中的一種。角色會隨著時間、地點、條件的變化而變化,決不可能固定在一種方式上。一個人尤其是做領導的人,如果能夠認清這個問題的話,那么他所從事的事業也一定會成功。可以說,認識到自己的多種角色是人們做到自知之明的思想基礎,身處領導崗位的人尤其如此。

自大多一點就是一個“臭”字。人們對妄自尊大者,就嗤之以鼻,拒之于千里之外。

劉秀即位后,蜀地有位叫公孫述的人,自立為王,與中央對立。與此同時,西北隴地的隗囂,正困惑于不知應投靠漢光武帝還是歸順公孫述。于是他派部下馬援前往公孫述處打探。馬援與公孫述原是舊知,以為他這次前往,公孫述定會像以前那樣歡迎他。

然而到蜀后,公孫述迎接他的態度如同冷水一樣,十分嚴肅、傲慢。馬援對隨從說:“夠了!他們只是虛有其表,這種地方怎能容下天下之士呢?”

說完,馬援便打道回府,報告隗囂道:“公孫述只是外強中干的家伙,充其量是個坎井之蛙,不足信也。”

之后,馬援又奉命去拜訪光武帝。馬援到后不久,光武帝便親自迎接,笑容可掬地寒暄道:“久仰貴公才能,今日一見,果然不同凡響!”

馬援受寵若驚,說:“前不久我去拜訪我的舊知公孫述,他卻一副盛氣凌人之態。這次與大王初見,即受到如此親切的接見,陛下不疑我是刺客,這到底是為什么?”

光武帝好言相慰,始終不擺架子。后來,馬援率部投奔漢朝。

做人應該謙遜、和藹,這樣人家才愿意親近你,你才有群眾基礎;反之若高傲自大,人皆遠之,你就成了“孤家寡人”。

惜牛還是惜人

一年春天,宰相丙吉乘車從繁華的都市經過。正走著,忽然聽見遠處人聲嘈雜,叫罵聲一聲高過一聲。車子繼續前行,聲音越來越大,隱隱看見街中心圍著一大群人。走近前,見是一群人在毆斗。雙方各有五六個人,有的拿著鐵條,有的拎著粗木棒,有的舞動著板凳,打作一團。

只見棒起棍落,有喝罵,有慘叫,死的死,傷的傷,鮮血濺了一地,有兩個人被打得頭顱開花,腦漿涂地,令人慘不忍睹。那群人卻并未罷手,打得還正起勁。

圍觀的有不少人高喊,讓他們住手,但都無濟于事,也有喜湊熱鬧的,圍著看,一邊躲閃一邊笑著指指點點,竊論哪個人更為勇猛。有的實在不忍再看這種慘烈的場面,搖頭嘆息著走開了。

丙吉的車子經過時,手下的侍從向那群毆斗者看了看,然后對丙吉說:“大人,前面是一幫烏合之眾在群毆,已有兩個被打破了腦袋死在地上,還有幾個折了胳膊,斷了腿,打得非常厲害。”

丙吉并未說什么,只是點點頭,又從車子里向外望了望,擺了擺手,沒令停車。

侍從問宰相:“大人,是不是要把他們抓來審訊一番,對惡人進行懲處?”

丙吉依然什么也沒說,用力擺手命令車子前行,大家都莫名其妙,卻又不敢違抗命令,只好趕車前行。丙吉在車上神態自若,表情冷淡,好像他根本不知道方才的事似的,車子頭也不回地穿過毆斗現場,繼續前行,圍觀的人也很是疑惑甚至恨罵。

又走了一段路,迎面來了一輛牛車,拉車的牛正長伸著舌頭,“呼哧呼哧”地喘著粗氣,鼻側唇角滿是白沫,很吃力地拉著車子往前走,丙吉突然命令道:“停下,停下!”

侍從們不知何事,趕忙停下車子,問大人有何吩咐。丙吉伸手指著那牛道:“你們看,那頭牛伸舌狂喘,不知何故,你們去問問牛的主人,那頭牛是怎么啦,是不是得了什么病?”

侍從們更是驚詫,比剛才還要驚詫。心中暗想:“大人今天這是怎么啦,剛才有人毆斗都鬧出了人命,大人卻充耳不聞,不理不睬,像沒事一樣穿場而過;這會兒僅一頭拉車的牛喘喘氣就叫我們去打聽原因,不成了惜牛不惜人嘛;牛命倒比人命重要,本末倒置,輕重不分,人畜顛倒呀!”

眾人疑惑,愣著不動,丙吉見狀,用眼睛掃了掃眾人,微微地笑了,說:“你們吃什么驚呢?是不是覺得我這個宰相不分輕重,不愛惜人的性命,卻憐惜一頭牛啊?”

侍從們趕緊拜禮,說:“還望大人賜教。”

丙吉一笑,問道:“你們可知這是何處所在?”

眾人又是一愣,有人答道:“大人,這不是長安城嗎?”

丙吉又問:“既然是長安城,這長安城由誰負責治理呢?”

眾人忙回答:“大人,當然是長安令或京兆尹大人。”

丙吉點頭說:“是啊。我的職責是每年評定他們的政務功過,然后再將其賞罰情況上報圣上便可。取締群毆群斗之事,本屬他們分內之事,本官沒有必要去查管。一一參與這些瑣碎小事,本官非得累死不行。”

眾人稱是,丙吉又問:“你們可知現在是什么時節?”

眾人道:“初春時節。”

丙吉點頭,說:“常言道:‘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天是一年的開始,萬物復蘇,又要一度四季輪回。那頭牛正值此時節吐著長舌喘氣不止,我擔心是陰陽不調之兆,而本官的職責之一就是要順調陰陽。陰陽是否順調,關系到國計民生,本官又豈能不理不問?故此才派你們去問牛氣喘的原因,絕非本官不愛惜民眾。”

眾人這才恍然大悟,佩服宰相的英明決斷。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職責,就好比是一個機器人,如果你是他大腦中的數據庫,就不應該去關心膝蓋上的螺絲釘有沒有擰緊,只要負責下達指令就行了。

有些為官之人常常抱怨自己的工作多么繁忙,屬下工作多么不讓人放心。為此,每當有什么任務由他們負責時,自己總是要累個半死。其實我們之中的許多人都有這樣的遭遇,很多領導總是擔心把事情交給別人去做達不到理想的效果,擔心別人會把事情搞砸,有時甚至明明知道別人也能做得很好,卻仍然放心不下,偏要親自去做不可。

其實作為領導,不是什么事情都要親力親為,只要能把握好總體大局,注意方向性原則性就可以了。為雞毛蒜皮的事情忙得不可開交的領導者,收獲的只能是咸澀的汗水和來自各方的譏笑和挫折,要讓能干的人去做他能干的事。

所謂“在其位,謀其政”,每一個在工作崗位上的人都有自己的職責范圍。領導不應該過多地干涉下屬的具體工作,細節問題自然有人去完成,你只要穩坐釣魚臺指揮就足夠了。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有這樣四種說法:“在其位,謀其政”、“在其位,不謀其政”、“不在其位,謀其政”、“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從古至今,上至皇族君臣、政府要員,下到販夫走卒、普通百姓,都處在社會的不同階層上,各有各的安身立身之所,各有各的思維方式與行為模式。也就是所謂的各司其職。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去做呢?建議大家還是選擇“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各司其職,才能出效率,出成績!

三國時的楊修是個文學家,他才思敏捷,靈巧機智,后來成為“一代奸雄”曹操的謀士,官居主簿,替曹操典頒文書,辦理事務。但就是這么一個有才華又“善解人意”的人卻被曹操所殺,究竟為什么呢?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楊修和曹操之間的“過節”吧。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城区| 名山县| 渭源县| 金华市| 许昌市| 昭觉县| 油尖旺区| 九江县| 肇庆市| 德钦县| 天门市| 剑河县| 丽江市| 新宁县| 汝南县| 新巴尔虎左旗| 定襄县| 慈利县| 抚远县| 江达县| 松桃| 会理县| 尉氏县| 呼图壁县| 广州市| 开江县| 将乐县| 当阳市| 连平县| 九江县| 竹山县| 博湖县| 交口县| 贡山| 抚宁县| 林甸县| 泗阳县| 花莲市| 东丽区| 璧山县| 长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