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讀笑話,談育人之道(2)
- 笑話中的管理學
- 魯克德編著
- 2950字
- 2014-02-19 11:25:20
在管理者群體中,一定有這樣的人物,他們在自我角色認知上,以“明星”自居,自己包攬了組織中大多數重要的工作,分派給下屬的只是一些輔助性工作,在重要的場合,比如與客戶協商時,他們竭力發揮,親歷親為地回答客戶的每一個問題,下屬只是隱于幕后,或者承擔著類似仆人的工作。他們對于功勞有格外的偏好,把下屬的創意和功勞據為己有,在對上級領導匯報工作時,也主要突出自己的功勞,下屬的閃光點則避而不談。他們喜歡強調自我的重要性,如果組織表現卓越,他們便口口聲聲地說:“全虧了我!”他們認為管理的工作就是充分地顯示自我,下屬只是輔助自己成功的次要人物,這種類似“明星”的角色認知使管理者進入了一個誤區,因為管理活動針對的是一個組織,目的是成就一個高效的組織,管理者游離于組織外實施統籌工作,他們最重要的責任其實就是支持下屬的工作,使下屬在工作中得到表現和發揮,漸漸地能夠成為獨當一面的人物。以此來看,從某種程度上來看,管理者更像一個“經紀人”,他們通過創造出使員工成為“明星”的環境,為員工提供自我表達的機會,充分發揮出每一個員工的潛能,讓員工掌握完成工作所具備的每一種技巧,能夠成熟應對每一種場面,使其漸漸地在組織成熟和發展起來。當每個員工都能獨立完成工作后,一個高效的組織自然而然地被打造出來了,此時,管理者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學 費——建立學習型組織
一個人送他的兒子到阿里斯提卜那里求學,阿里斯提卜要收500得拉克瑪學費。那人抱怨道:“這筆錢都可以買一個奴隸了!”阿里斯提卜說:“那么,否則的話,你將有兩個奴隸。”
趣評
隨著信息以幾何級的方式增長,產品的生命周期逐漸縮短,一個失去學習意識的組織遲早會成為市場的棄兒。
笑話中的管理學
在工業經濟時代前期,企業多以權力控制型組織的模式運行,這種模式以等級為基礎,以權力為特征,是下級對上級負責的垂直型單向線性系統,它強調“制度+控制”,通過使人“更勤奮地工作”,達到提高企業生產效率、增加利潤的目的。由于順應了當時的商業環境,權力控制型組織對企業運作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隨著信息時代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權力控制型組織的模式漸漸地脫軌于企業發展的需要,在這種背景下,學習型組織即非等級權力控制型管理模式應運而生。
美國麻省理工大學佛瑞斯特教授最初產生了學習型組織的構想,他是杰出的技術專家,曾把信息反饋原理用于通用電氣公司存貨問題的研究,從中獲得啟示后,便開始研究企業內部各種信息與決策所形成的互動結構。1965年,佛瑞斯特教授發表了題為《企業的新設計》的論文,他運用系統動力學原理,非常具體地構想出未來企業組織的理想形態——層次扁平化、組織信息化、結構開放化,逐漸由從屬關系轉向為工作伙伴關系,組織不斷學習,不斷重新調整結構關系。學習型組織已具備了基本的雛形。
彼得?圣吉是學習型組織理論的奠基人,作為佛瑞斯特的學生,他也一直在研究以系統動力學為基礎的理想組織,經過近十年的企業研究和案例分析后,他于1990年完成了代表作《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在這本著作中,彼得?圣吉指出現代企業所欠缺的就是系統思考的能力,一種整體動態的搭配能力,缺乏它導致很多組織失去了有效學習的能力。產生這種局面的最主要原因在于:現代組織分工、負責的方式硬性把組織切割,使行動與行為主體在時空上相距較遠,當行為主體不需要為自己的行為結果負責時,行為主體就不會修正自己的行為,即無法有效地學習。因此,彼得·圣吉建議企業應建立學習型組織,組織應力求精簡、扁平化、彈性因應、終生學習、不斷自我組織再造,以維持企業在劇變的環境中的競爭力。
建立學習型組織需具備五項基本要素:
1、建立共同愿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愿景可以凝聚公司上下的意志力,透過組織共識,公司成員向著共同的方向努力,員工樂于奉獻,心甘情愿地為組織目標奮斗。
2、團隊學習(Team Learning):團隊智慧應大于個人智慧的平均值,以做出正確的組織決策,透過集體思考和分析,找出個人弱點,強化團隊向心力。
3、改變心智模式(Improve Mental Models):組織的障礙,多來自于個人的舊思維,如固執己見、本位主義等,只有通過團隊學習、標桿學習,才能改變心智模式,提高組織的創新性。
4、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個人自愿投入工作,追求工作的專精化,個人與愿景之間有種“創造性的張力”,這是自我超越的來源。
5、系統思考(System Thinking):培養組織成員綜觀全局的思考能力,通過搜集資訊和分析,能夠看清問題的本質和事物間的因果關系。
★勤奮工作也是錯嗎——如何收回培訓投資
一名新職員加入公司后,一直兢兢業業地工作,這天老板單獨把他叫去談話。
“我注意到你,”老板說,“你比所有新來的人都工作勤奮,而且在每一件小事上都很認真。”
新職員面露喜色,期待老板的嘉獎。
“所以,”老板的聲音低了下來,“我不得不解雇你。”
新職員一時難以理解,問道:“天哪,難道勤奮工作錯了嗎”
老板憂慮地說:“我曾經聘請過好幾個像你這樣的年輕人,后來他們都成了行家,離開公司自己辦公司,拼命想擠垮我們。”
趣評
千金易得人才難求,雖然很多企業總是謀求高素質人才的加入,但是如果員工的能力過高的話,很可能成為企業發展的潛在威脅,日后以競爭對手的身份與企業爭奪有限的市場份額,這種思維邏輯也常常導致企業不愿對員工進行培訓,擔心員工能力增長后而另謀高就。
笑話中的管理學
人是潛能無限的生命體,培訓發掘人的潛能,是企業投資員工的一種手段。但是企業并不享有對員工的所有權,培訓后很可能出現的一種后果是:員工自恃能力得到了提高,可以為企業創造更高的利潤,按照收入與貢獻成比例增長的規律,員工便往往會提出加薪的要求,但是企業一方認為對于企業而言,培訓本來就是一種投入,企業付費對員工進行了培訓,本身就證明了企業對于員工的尊重和認可,此時員工應該用努力工作回報企業,要求加薪豈不是忘恩負義?因此,員工加薪的要求往往得不到企業的應允,員工加薪未果,不免心情失落,甚至有的員工憤而離去,加入了薪酬待遇更好的企業。
培訓是一把雙刃劍,運用的好,有助于提高企業人力資源的整體素質,增加員工忠誠度,運用不佳,企業人財兩空,花了大把的銀子卻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員工在培訓中投入了心力,要求加薪,企業在培訓中投入了資金,不愿意滿足員工加薪的要求而形成追加投資,是造成企業培訓員工的最大障礙,因此,如何有效收回培訓投資是企業培訓時面對的首要問題。關于培訓投資回收策略,有下面兩條參考建議:
1、 從員工收入中扣除培訓費用。在培訓運籌階段,企業從員工薪酬中扣除培訓費用,具體操作手法為:企業在制定薪酬政策時,把員工薪酬的一部分劃為培訓費用,員工在職時間越長,培訓費用也越多;企業把年終獎金的一部分用作第二年的培訓費用,員工的業績越好,所獲得的培訓的質量也越高。上述做法不僅能降低企業培訓的風險,還有助于增加員工對于培訓的主動性。
2、 與受訓員工簽訂培訓協議。企業在培訓前與員工簽訂培訓協議,規定接受培訓的員工在企業的最低工作年限,在此期間員工主動離開,將要向企業賠償相應的費用。很多企業都采用培簽訂協議的做法,這樣有助于把對于培訓的投資轉化為企業的經營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