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故宮六百年
  • 祝勇
  • 1339字
  • 2020-08-05 08:40:29

關于北京紫禁城的始建時間,史料中有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和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兩種記載。實際上,永樂五年和永樂十五年,是北京紫禁城營建的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密議”階段,那時大明王朝建立還不到四十年,就已經營建了鳳陽、南京兩座皇城,朱棣一上臺就營建第三座,如此密集的浩大工程,必將受到朝臣們的反對,因此,他縱然貴為皇帝,也只能曲線救國。詔書說“建北京宮殿”,并沒有說是建紫禁城,也可以理解為對元故宮(也就是從前的燕王府)修修補補,作為他北狩的駐蹕之所。而元朝的瓊樓金闕,無疑又為北京紫禁城的營建意圖提供了最佳的隱蔽手段,使大規模的采料行動和最初的營建得以瞞天過海。只不過這一王朝機密,當時只有少數人知曉,其中就包括總攬工程事宜的泰寧侯陳珪。

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朱棣北狩,住在燕王府內,調動軍隊征討韃靼和瓦剌,此后大部分時間住在北京,除了軍事目的以外,督造紫禁城的意圖明顯。由于他居住的舊宮殿同時也是新宮殿的建筑工地,因此,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太液池西岸的元隆福宮和興圣宮進行翻修,以便朱棣在紫禁城建成以前居住。這一年,朱棣回南京待了幾個月,目的也是騰出元故宮大內,讓新宮殿的建設工程全面展開。參見白穎:《燕王府位置新考》,原載《故宮博物院院刊》,2008年第2期。

根據故宮博物院前輩單士元先生的考證,元朝的故宮,是在永樂十三到十四年(公元1415—1416年)之間被拆除的《單士元集》,第四卷《史論叢編》,第一冊,第136頁,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版。。這個時間點,剛好在第二個階段——永樂十五年紫禁城建設全面開工以前。開篇提到的蕭洵,就在這時抵達北平。他擔負的使命,正是拆除元故宮。建筑學家林徽因稱他為“破壞使團”。然而,作為“強拆隊”的一員,肩負破壞使命,遍覽元故宮之后,卻喚醒了他對這座故宮的無限熱愛與惋惜。他寫《故宮遺錄》,就是要讓那光輝璀璨的元代皇宮,在文字和記憶里永垂不朽。

在嘈雜的拆除聲中,那個曾屬于元朝的世界消失了,一個以光明命名的朝代,化作一片瓊樓玉宇,刷新著曾經屬于元朝的空間記憶。挖護城河的河泥,也堆成一座鎮山(明稱萬歲山或煤山,清代稱景山),以鎮住前朝的“王氣”,確保大明王朝的千秋萬歲,也成為這座嶄新皇城的幾何中心。因此,與元朝故宮相比,明紫禁城的位置向南稍稍錯開了一里左右。

朱棣一生摧毀過很多事物,但他始終沒有舍得拆掉自己住過的燕王府。那曾經的舊宮殿,混跡于新皇宮里,像一株老樹,生根發芽。為了保存燕王府,新宮殿只能整體橫移。由于燕王府西側為太液池,西移已無空間,于是,新宮殿的中軸線因而只能向東推移了150米,在今天我們熟悉的那個位置上落定。

舊宮殿(燕王府)代表著他的來路,新宮殿(明紫禁城)代表著他的去處。從舊宮殿到新宮殿,他死去活來,折騰了二十年(自公元1399年靖難之役到1420年紫禁城落成),盡管空間上的距離,只有150米。

這是一次艱難的抵達。

隨著新中軸線的確立,被保留下來的燕王府三座大殿,也就成了紫禁城西路的重要建筑。

為了與東路的文華殿對稱,在燕王府三座大殿的南側,又加蓋了一座武英殿。這座加蓋的建筑,夾在仁智殿與御河之間,離御河只有咫尺之遙。這布局,在今天看來也十分局促。

只不過在今天的故宮西路,已不見當年燕王府的仁智、大善、仁壽三座大殿,它們與武英殿的空間關系,已被歲月抹去。

中軸線的東移,使紫禁城從此不再依傍太液池。這剛好暗合著大明王朝“從‘逐水草而居’的元人民風,回到漢文化尚中正平穩的農耕格局上”趙廣超:《紫禁城100》,第12頁,北京:故宮出版社,2015年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芷江| 保山市| 嵊泗县| 延庆县| 余江县| 新津县| 温宿县| 宣化县| 台州市| 偃师市| 昌平区| 泰州市| 阿坝县| 呼图壁县| 平阳县| 武邑县| 洮南市| 新余市| 邻水| 南京市| 靖西县| 喀喇沁旗| 焉耆| 太仆寺旗| 闸北区| 高雄县| 泸西县| 内江市| 于田县| 晋州市| 巴塘县| 林州市| 禹城市| 久治县| 崇明县| 宜都市| 青田县| 滕州市| 固原市| 乐清市| 莎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