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會做人(1)
- 為人三會:會做人 會說話 會辦事
- 穆子華編著
- 5617字
- 2014-02-14 14:51:35
做人是為人三件事中最難做的一件事。它對人的成長和成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人是做出來的,做人是一種修養。人活一天就得做一天人,盡一天責,就得講一天修養。只要一息尚存,修養就一刻也不能放松。做人不但是大難事,也是大藝術。從普通平凡的人提升到不普通、不平凡的人;從不普通不平凡提升到超凡脫俗;再從超凡脫俗,提升到鶴立雞群,獨特獨造,這就達到了“做人”的最高標準,最高藝術境界。
看透人心:做人應該懂點心理學
有一對夫妻去看房子。“千萬不要讓業務員知道你喜歡游泳池,不然我們不好砍價。”先生對太太說。然而,一旦現場,太太就掩飾不住自己對游泳池的喜愛之情。業務員看在眼里,記在心里。
“你瞧,這房子漏水。”先生看著看著尖叫起來。業務員仿佛沒有聽見,他對那位太太說:“太太,我帶您去看看后面的游泳池吧。”
“這個房子質量太差,要整修啊!”先生繼續說道。業務員依然好像沒有聽見,他只對太太說:“太太,您從這個角度看后面的游泳池,它是多么的漂亮。”
于是,業務員不斷地說游泳池的事,太太始終想著游泳池的事,根本無暇顧及房子的質量問題。結果,業務員不費吹灰之力,便高價出售了這棟房子。
這個業務員成功的關鍵是什么?答案是:看透人性、擅長攻心。
中國古代兵法強調:“用兵之道,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在現代生活中,這一兵法也大有用武之地。做人猶如打仗,也要懂點心理學。
心理學是一門照亮人類自身的學問,是一門讓人變得更聰明的學問。比如,心理學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尊需要,如果你懂得這一點,就不會在公開場合亂叫他人的綽號,做出不尊重他人的行為來。又比如,心理學認為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個性,所以你才需要用不同的方式來處理好與每個人的關系。相反,許多人際關系中的矛盾、煩惱,都是從人們互相不了解對方的“心”開始的。所以說,做人應該懂點心理學。
跳出心理定勢,用新眼光看待對方
兩個小矮人哼哼和唧唧在迷宮中生活。每天一大早,他們就起床,穿上運動鞋,跑出家門在迷宮里尋找可口的奶酪。迷宮中的路線非常復雜,經常讓人迷路,有時他們能找到一些美味,有時卻什么也找不到。可是他們還是快樂而勤勞地在迷宮中尋找好吃的奶酪。
直到有一天,他們發現了一個特大奶酪站,里面堆滿了各式各樣的新鮮奶酪。自此以后,哼哼和唧唧就沿著特定路線來這里大吃。每天如此,開心快樂。然而,突然有一天,當他們再次來到這里時,所有的奶酪都沒影了。他們吃驚,憤怒,苦惱。
哼哼認為奶酪就在這里的某個地方,遲早會出現的,他還是每天都來到這里等著奶酪的出現,餓得自己虛弱不堪;而唧唧在經過了一番害怕和猶豫之后,決定做出改變,重新出發,尋找新的奶酪,一路探索,辛苦嘗試,最終他找到了另一個堆滿奶酪的大站。
這就是心理定勢和超越心理定勢的不同所致。心理定勢是指人們按照已有的經驗和認識去處理現在的問題。它會束縛我們的思維,讓我們墨守成規。一旦條件改變,而我們不能做出改變,就要像哼哼一樣餓肚子。
定的反義詞是變,定勢的反面,就是改變,做出改變,改變自己,突破自己,超越自己。因為變化總是在發生,我們必須盡快適應變化,越早放棄舊的奶酪,就會越早享用新的奶酪。享受變化,嘗試去冒險,去享受新奶酪的美味。
現在我們來做個試驗。把四只蒼蠅和四只蜜蜂裝進一個玻璃瓶中,然后將瓶子平放,使瓶底朝著窗戶。結果:蜜蜂不停地往瓶底飛,試圖找到出口,直到力竭而亡;而蒼蠅則在不到三分鐘的時間里,都從另一端的瓶頸逃脫。
蜜蜂基于出口就在光亮處的定勢,不停地重復這個合乎邏輯的錯誤。而蒼蠅則沒有這種知識經驗的束縛,不斷嘗試新的方向,終于走出囚室。
在人生中,心理定勢就是指人們在認知活動中用“老眼光”—已有的知識經驗來看待當前問題的一種心理反應傾向,也叫思維定勢或心向。
一個曾經犯過盜竊罪的小偷,不管出獄后做什么,你看他都覺得他是個小偷,一旦丟了東西,首先想到肯定是他偷得。一個大學英語四級考了三遍才過,六級總也考不過的人,多年以后你仍然認為他是個英語學不好的人。
須知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永遠不要以老眼光去看待別人,每個人都在不斷地變化中,甚至變化很大。而自己則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我們每個人都要不斷努力,不斷進步,提升自己。你這樣,別人也一樣會如此做。所以,打開心門,用新眼光去看待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你會發現很多讓人意想不到的美麗。正如赫拉克利特斯所說:“所有事物都是流動的。”每一件事物都在不停地變化、移動,沒有任何事物是靜止不變的,因此我們不可能“在同一條河流中涉水兩次”。當我們第二次涉水時,不論是我們還是河流都已經與以前不同了。人也是如此,每個人都在不斷的變化中,只要有時間和空間的存在,不論是我、你還是他都與以前不同。
一個“壞孩子”、“問題少年”、“不良少年”不會總是往壞的不良的有問題的方向發展。一個曾經一事無成的人,也許會干出一番大事業來。一個曾經學習不好的學生,很可能在下次考試中就考出讓你意想不到的好成績。
有一個公司決定任用一個曾被勞教過的工人當分廠的廠長。這事在公司內掀起軒然大波。原來,公司經理在調查這個分廠時發現,這個分廠的工人平均每人每天組裝電鍍表10~16只,而在這個曾被勞教過的工人任組長的小組平均組裝水平是40~50只。公司經理頂住壓力,任用了這個曾有劣跡的人。他走馬上任后,整個分廠的平均組裝水平很快達到每人每天40只。有的人不服氣。“勞改犯也能當廠長,別人都可以當廠長了。”公司經理理直氣壯地反駁:“你能把組裝水平從10只提高40只嗎?不要用一成不變的眼光看人!”
我們要尊重每一個人,不因他的富貴權勢而卑躬屈膝、阿諛奉承,也不因他的卑微窮困而歧視他、瞧不起他,甚至給人難堪。須知富豪也會變乞丐,小人物也終有出頭日。
我們要平心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不斷發現他們的改變,及時嗅到他們的變化,用新眼光去看待他們。
領悟刻板效應,用心看待每個人
我們常聽說:“天上九頭鳥,地下湖北佬”;“湖南妹子不可交,面如桃花心似刀”;“重慶辣妹”等等,這些都是人們在不進行具體分析的情況下,以偏概全,人云亦云,加上媒體的炒作,在頭腦中所形成的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指人們頭腦中存在的,關于某一類人的固定形象。比如,我們總認為老年人是保守的,年輕人是易沖動的。80后是不懂做人做事、沒有責任感、不愛國的,90后是不用正經文字語言說話的、自私的。商人是尖酸刻薄、狡詐精明的,政府官員是貪污腐敗的,等等。
人們運用這些刻板印象去判斷別人的現象,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刻板效應。刻板效應,指的是人們用刻印在自己頭腦中的關于某一類人的固定形象,來判斷和評價人的心理現象。俗話說:“一棍子打死一群人”,就是它的典型表現。
蘇聯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經典的實驗:將一個人的照片分別給兩組被試看,照片的特征是眼睛深陷,下巴外翹。分別向兩組被試介紹照片上的這個人的情況。對甲組說,這是一個罪犯,對乙組說,這是一位著名學者。然后讓兩組分別對此人的照片特征進行評價。結果顯示,甲組被試認為:深陷的雙眼表明他兇狠、狡詐,內心充滿仇恨,下巴外翹證明他頑固不化的性格;乙組被試認為:深陷的雙眼表明此人思想的深度,下巴外翹表明此人具有探索真理的頑強精神。
對同一個照片的面部特征所作出的評價為何有如此大的差異?我們在認知一個人的時候,很容易根據自己頭腦中已經存在的與此人相聯系的某一類人的固定印象來對其進行判斷。把他當罪犯來看時,自然就把他眼睛和下巴的特征歸類為兇狠、狡猾、頑固不化,而把他當成學者來看時,就會認為是思想的深邃和意志的堅韌。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眼睛和頭腦的聯合作用往往導致我們出現錯誤的認知判斷。我們總是習慣于把人進行機械的歸類,把某個具體的人看成是某類人的典型代表,把對某類人的評價看作是對某個人的評價,甚至會根據一些不是十分真實的間接資料來對并未接觸過的人進行刻板評價,因而影響了正確的判斷。這是一種非常普遍的偏見。
實際上,北方人不見得都豪爽,南方人也不見得都“精明”。河南人不都是騙子,湖北人也不都是九頭鳥,湖南人并不都是飛車黨,東北人更不都是頭腦簡單的野蠻漢。山西人并不見得都喜歡吃醋,山東人不見得都喜歡吃大蔥。重慶女孩并不都很潑辣,湖南妹也不見得就是面如桃花心似刀。內蒙人不見得都善于騎馬,天津人也不都是愛“逗你玩兒”。
俗話說:“人以類聚,物以群分”,居住在同一地區、從事同一種職業、從屬于同一種族或同一年齡層的人總會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從某種程度上來看刻板效應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它畢竟是一種概括、抽象而籠統的看法,不能代替每一個活生生的個體,容易導致以偏概全,以一斑窺全豹的失誤,進而導致人際交往的失敗。它通常不是以直接經驗或者事實材料為依據,而僅僅單純地憑借一時的偏見或者道聽途說、人云亦云而形成,通常與事實并不相符,甚至有時候是完全錯誤的。它常常造成我們的認知偏差和偏見,影響我們的判斷,欺騙我們的思維,導致我們不能客觀公正地評價具體的個人。
恩莫德·巴爾克曾警告人類:“以少數幾個不受歡迎的人為例來看待一個種族,這種以偏概全的做法是極其危險的。”在今天,對人采取以偏概全的做法,一棍子打死一群人,同樣也是極具危險的,我們應該避免這種做法。
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完整的生命體,都是獨一無二的神的造物。世界上不會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與眾不同的,有著獨特的人生經歷,相異的個性特征,獨立玄妙的內心世界。
別讓刻板蒙蔽了我們的眼睛,用心看待每一個具體的人。
利用投射心理,洞悉他的心境
一天晚上,在漆黑偏僻的公路上,一個年輕人的汽車拋了錨———汽車輪胎爆炸了。年輕人下來翻遍了工具箱,也沒有找到千斤頂。怎么辦?這條路半天都不會有車子經過。他遠遠望見一座亮燈的房子,決定去那個人家借千斤頂。可是他又有許多擔心,在路上,他不停地想:“要是沒有人來開門怎么辦?”“要是沒有千斤頂怎么辦?”“要是那家伙有千斤頂,卻不肯借給我,該怎么辦?”
順著這種思路想下去,他越想越生氣。當走到那間房子前,敲開門,主人一出來,他沖著人家劈頭就是一句:“他媽的,你那千斤頂有什么稀罕的!”主人一下子被弄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以為來的是個精神病人,就“砰”地一聲把門關上了。
人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他人身上,是多么可笑,其實人家未必像你想象的那樣。在心理學上,那種把自己的某些心理特點加給對方的現象,叫做“投射”,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以己之心,度人之腹”。
投射心理是指以己度人,認為自己具有某種特性,他人也一定會有與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強加于人的一種心理傾向。可知你不是別人,別人不是你,你怎知別人與你有同樣的感受、想法和意愿,別人又怎知你是如此這般所想。就像著名的“濠梁之辯”。
莊子和惠子在濠水橋上游玩。莊子說:“魚兒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這是魚的快樂呀。”
惠子說:“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的快樂?”
莊子說:“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
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知道不知道魚的快樂,但是你也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卻是可以確定的。”
正是由于投射心理的存在,我們就可以從一個人對別人的看法中,推測出這個人的真心意圖和心境。
宋代著名詞人蘇東坡和得道高僧佛印是多年好友。一天,蘇東坡去拜訪佛印,兩人相對而坐,談論佛法詩詞,甚是歡暢。席間,蘇東坡對佛印開玩笑說:“我看見你是一堆狗屎。”佛印笑道:“我看你是一尊金佛。”
蘇東坡非常得意,以為自己這次終于占了佛印的便宜。于是回家后就迫不及待地向妹妹炫耀此事。蘇小妹說:“哥哥,你錯了。佛家說‘佛心自現’,你看別人是什么,就表明你看自己是什么。”
每個人都是一面鏡子,你從鏡子中看到的是一頭豬,只能說你是一頭豬,你看別人是一堆屎,就表明你是一堆屎。如果一個人經常疑心別人打他小報告,我們就可以推斷出此人心里有鬼,很大可能,他就是個背地里打小報告的人。如果一個人總覺得別人在騙他,別人心懷不軌,居心不良,我們就可以推斷出他是個心地陰暗,撒謊騙人的人。如果一個人看待別人都是好人,什么事都往好處想,那他就是個好心樂觀善良的人。
《呂氏春秋》中有這樣一則故事:宋國有一個農夫,在自己的田地里拾到了一塊寶玉,如獲至寶。就趕緊把這寶玉呈送給當時的大賢——子罕,請他賞光笑納。子罕看了后,并不收這份厚禮,并說:“在你眼里,這個寶玉是至寶,但是在我眼里,不收取非分的財物才是至寶。”
宋國的父老鄉親很不理解子罕的這種做法,于是就有人去請教一位智者,智者答:“人各有志,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如果你拿面餅和金錢讓小孩子選擇,他會選擇面餅;如果你拿和氏璧和金銀讓俗人選擇,俗人會選金銀;如果你拿和氏璧與至理名言讓賢人子罕選擇,則他會選擇做人做事的至理名言。”
正如智者所說,我們可以從他選擇的是什么“東西”中,推測出他的真誠心意和心境。如果他選擇金銀,我們就知道他愛好錢財,與他交往,只要讓他有錢財的收益,他就樂意為你做事,與你成為朋友。如果他喜歡美女,我們就知道他是個好色之人,與之交往,讓他享受到美色的快樂,就能讓他歡心成為你的朋友。如果他選擇做人做事的至理名言,那他就如子罕般,是位大賢。
每個人的成長背景、生活環境、受教育程度、人生經歷都各不相同,人生觀、價值觀、對事物的看法、處理問題的方法、看待世間萬物的角度都是獨特的。別人永遠不是自己的克隆,不是自己的完全復制,不可能和自己的所思所想完全一樣。正因為此,世界才是五顏六色,多姿多彩,充滿碰撞的因子,是座奇異的花園,創造的王國。
我們在日常要看到這些差異,尊重這些不同,利用人普遍存在的投射心理,揣測出他的真誠意圖和心境。
摘掉光環,警惕暈輪效應
你是不是喜歡聽某個明星唱歌,就喜歡他(她)?覺得他(它)這也好,那也好,樣樣好,越看越喜歡。
你是不是會因為看了某個電影或電視劇,喜歡里面的某個角色,而喜歡他(她)的一切,不管他(她)參加的什么其他節目,你都喜歡?喜歡他(她)整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