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會說話體現的是一種素質(4)

  • 說話不要太老實
  • 水中魚
  • 5642字
  • 2014-02-13 09:25:04

·給人情面,不要咄咄逼人

任何人都是講究面子的,很多時候面子和自尊是等義的。人性很奇妙,可以吃悶虧,也可以吃明虧,但就是不能吃“沒面子”的虧,要在人性叢林里求生存,必須了解到這一點。那些老于世故的聰明人,從不輕易在公開場合說一句批評別人的話,寧可高帽子一頂頂地送,設法保住別人的面子。別人也會如法炮制,給足你的面子,彼此心照不宣,盡興而散。

老實人常犯的毛病是,自以為有見解,自以為有口才,逮到機會就大發宏論,把別人批評得臉一陣紅一陣白,自己則大呼痛快。其實這種舉動正是為自己的禍端鋪路,總有一天會吃到苦頭。事實上,給人面子并不難,也無關乎道德,給人面子基本上就是一種互助。尤其是一些無關緊要的事,你更要學會給人面子。

這么做有什么好處呢?那就是別人保存了面子,你贏得了別人的尊重。

聰明人說話,會把別人的自尊、面子放在第一位,然后才設法將事情導向好的方面。

康熙即位后頒詔天下,令地方官員舉薦有才學遺老遺少到朝廷當官。但是,知識分子素來講氣節,沒有幾個人愿意應召。

這時候,陜西總督推薦了關中著名學者李喁,李喁以有病為由,堅決不肯入京做官。康熙并不介意,對他表現出了極大的關注和恭敬,派官員們不斷看望他,吩咐等他病好后再請入京。

官員們天天來探視,可是李喁臥在床上,十分頑固。這些官員讓人把李喁從家里一直抬到西安,督撫親自到床前勸他進京,李喁竟以絕食相威脅,還趁人不注意要用佩刀自殺。官員們沒辦法,只好把這些事情上報康熙。康熙再次吩咐官員們不要逼迫他。

有一次,康熙西巡到西安,想親自前去拜訪他,李喁仍稱有病無法接駕,康熙并沒有大發雷霆,反而和顏悅色地表示沒有關系。

其實,李喁內心早已臣服于康熙了,只是被虛名所累,而且以前的姿態擺得太高,一時沒辦法下來。于是,李喁讓兒子帶上自己寫的幾本書去見康熙,實際是向康熙表明態度:他是大明臣民,不能跪拜康熙;而他兒子是大清臣民,可以跪拜康熙。這樣既保住了自己的臉面,又回應了康熙給他的面子。

康熙召見李喁的兒子,得知李喁確實有病,也就沒有勉強,于是對李喁的兒子說:“你的父親讀書守志可謂完節,朕有親題‘志操高潔’匾額并手書詩貼以表彰你父親的志節。”同時還告訴地方官對李喁關照有加。

康熙此舉,可謂深得讀書人的心。那些表明誓不降清的人,早就沒那么頑固了,而那些本已臣服的人,更是樂意為朝廷效力。康熙給足了別人面子,實際上也為自己撈足了面子。

在生活中,當我們頭腦冷靜時,一般還能注意到維護別人的面子。若是別人犯了錯,或做了對自己不利的事,情緒一上來,就只顧自己發泄,而考慮不到別人的臉面了。這正是聰明人應盡力戒免的事。無論遇到任何事,都要保持從容氣度,不會傷及他人面子。

宋朝宰相韓琦在軍中帶兵時,有一天晚上批閱公文到夜深。那位為他舉燭的衛兵實在太困了,不小心將韓琦的頭發燒掉一綹。韓琦只是摸了摸頭發,一言未發,繼續批閱公文。過了一會,他抬頭一看,衛兵換了人,馬上意識到剛才那個衛兵已被衛隊長叫出去責罰了,忙走出去,對衛隊長說:“他已經知道怎樣拿蠟燭了,不要懲罰他。”并好言安慰那位犯錯的衛兵。

還有一次,韓琦宴請下級官吏,并拿出一個玉杯請大家欣賞。這對玉杯價值連城,韓琦十分珍視,平日是輕易不肯拿出來的。不料,一位下官喝醉了,不小心將玉杯碰落在地。他嚇得酒都醒了,跪在地上瑟瑟發抖,連稱“死罪”。誰知韓琦只是淡淡地說:“大凡寶物,該有它時它就來了,不該有它時它就走了。天數如此,這不是你的錯。”經此一事,朝中上下無不傳頌韓琦氣度過人。

在生活中,我們稍加留意,即可發現,越是地位崇高的人,越是謙虛待人,處處照顧別人的面子;越是地位低下的人,越是趾高氣揚,不把別人的面子放在心上,甚至不惜踐踏別人的尊嚴。并非地位高了自然會照顧別人的面子,恰恰相反,因為他們善于照顧別人的面子,才可能成就今天的地位。

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一定要學會照顧別人的情面,千萬不要咄咄逼人。當你咄咄逼人的時候,只不過是在炫耀自己的口才有多好,這種炫耀本身就是讓人厭惡的。咄咄逼人很多時候都會讓人產生刻薄的印象,試問,又有幾個人愿意跟刻薄的人交往?在與人交談的過程中,要學會不說偏激的話,不要多說批評的話,即使批評也要針對具體的事情,而不要針對過于泛泛的群體,因為這個泛泛的群體很容易就包括了你的談話對象。其實在談話的時候,不要過多地表現出自己的喜惡也是必須堅持的原則,因為你所厭惡的東西可能正是別人喜愛的東西,而你所喜愛的東西或許正是別人惟恐避之不及的東西,因此要想不在言語上有所缺憾,不但要學會少言,而且要學會話語的柔和。

·巧裝糊涂,給人臺階

人最好不要樹敵。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要學會運用巧妙的言語,甚至是看起來很糊涂的言語,給別人臺階下。

古時有一位國王,在領兵跟敵國作戰時,遇到頑強抵抗。戰爭異常殘酷,持續了幾個月之久。

一次,敵方將領想出一個“擒賊擒王”的計策——派一位武士行刺國王。這位武士驍勇機警、行動敏捷,他躲開崗哨,想從馬棚偷偷溜進國王的臥室。不料,國王的馬見有異客入侵,便嘶叫起來。這個情況是武士事先沒想到的,他拿不準應該殺馬滅口、繼續冒進,還是腳底抹油、趕緊開溜?

國王聽見馬鳴聲有異,估計出了情況,手持寶劍出來察看,發現了刺客。他一聲招呼,衛兵們便蜂擁而來,向刺客撲去。武士知道此番性命難保,想舉刀自刎,卻已經來不及了,被衛兵們捆得結結實實,扔在地上。

這時,衛士長跑過來,一面向國王自責疏于防范之過,并請示如何處置這名刺客。

國王走到武士身邊,厲聲問:“你是來偷馬的嗎?”

武士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含含糊糊答應一聲,心里卻想:我是來取你性命的,怎么說我偷馬呢?

國王回頭對侍衛長說:“這家伙一定是來偷馬的。現在是戰爭時期,老百姓都很窮,想偷馬賣錢,情有可原。把他放了吧!”

侍衛長急忙說:“不能放!他明明是來行刺的,不是來偷馬的,應該將他就地正法。”

國王說:“他明明是個偷馬賊,為什么說他是刺客呢?我看他也是一條好漢,一定是迫不得已才干這種小偷小摸的事。把他放了吧!”

侍衛長無奈,只好把刺客給放了。

這件事傳出去后,人們都稱頌國王心胸寬廣、愛惜人才。各地的勇士如潮水般涌來投奔他,他的軍隊實力大增,很快就取得了戰爭的勝利。后來,國王統一了北方各部,建立了一個強大的王國。這位國王就是清太祖努爾哈赤。

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量。圣經說:“原諒你的仇敵。”這并非道德說教,而是經驗之談。因為原諒仇敵可能帶來很大好處。但是,原諒仇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方面,很難克制自己的仇視心理;一方面,在操作上很難做得恰到好處——帶著鄙視、不屑心理予以原諒,反而成為新的仇恨的苗頭。只有帶著尊重的心理予以原諒,才可能完全收繳對方心中的銳器。

總而言之,“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人在世界上,有一個敵人不算少,有一百個朋友不算多。所以,要盡量讓別人對自己有所依賴,或者讓自己對別人有所幫助。這樣你就有很多朋友而少有敵人。既使與人競爭,也要帶著公平競爭心理做事,而不要帶著仇視心理,非消滅對手不可。

在現實生活中,需要人們在言語上假裝糊涂。假裝糊涂是一種大度的表現,這種表現往往能感化別人。

從前,有兩個國家打了一場大仗。打完后,勝利的那個國家的軍隊開始打掃戰場。有一個士兵發現敵國的一個士兵躺在地上,嘴里一個勁地說要喝水。這個士兵發了善心,于是找了一壺水過來,遞給了這個敵國士兵。

突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這個敵國士兵拿起身邊的一根長矛朝著這個遞水給他的士兵刺了過去。士兵手臂被刺中了,血流了出來,這個士兵很是生氣,十分憤怒地對著敵國士兵喊道:“你這個家伙,本來是想給你一壺水的,現在你居然刺傷我,我只能給你半壺了。”說完,自己就喝了一半,把另一半遞給了敵國士兵。敵國士兵頓時感動得眼淚就流了出來。

當拿起長予的時候,敵國士兵本身就抱著必死的決心的,但是沒有想到對方居然如此大度,不但不計較,反而還假裝糊涂地生氣了。這種大度讓敵國士兵沒有想到,因此十分感動。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難免會樹一些敵人。在這個時候,我們如果想化敵為友,最好的辦法就是假裝糊涂。如果你化敵為友,別人一定會認為你有更大的企圖。其實假裝糊涂對于我們自己來說并不會損失什么,相反在這裝糊涂的過程中,還顯示了我們的胸懷,也感動了我們的敵人。

古時候的智者,很多事情都看見了,但是他們假裝不知道。很多事情都知道了,但是他們假裝不相信。這種假裝不是虛偽,而是為了不讓別人過于難堪。一個人不但要懂得大度,而且要懂得如何大度,如果一個人只是嚷嚷著要以德報怨,化敵為友,而沒有行動,尤其是那種給人情面的行動,那么化敵為友絕對不可能成功。因為人到最后,很多時候都是在爭一口氣,而并不是爭事情的是非結局。所以應該學會給別人情面,給別人臺階。

說話的大智慧:

每個人身上都有幾片“逆鱗”存在,唯有小心觀察,不觸及對方的“逆鱗”,才能保持圓融的人際關系。

5、聰明人以情理服人,老實人以氣勢服人

在社會中,我們與人交談,很多時候都是在自我營銷,將自己的才華和能力銷售出去。我們不要總是想著憑借自己的口才和辯駁將自己的道理說明白,有些時候要適當地從情上面出發,說些能夠打動別人、感染別人的話。一個人如果把道理說得太多,就有點木訥。把事實擺得太多,就容易招來別人的反駁。為此以情動人是一種潤滑劑,如果你能讓人在情感上和你產生共鳴,那么你和別人心理上的距離就拉近了很多。

人是有感情的,在交談的過程中,你要學會針對別人感情的弱點,與別人產生共鳴,只有這樣你的交談才能產生最大的效果。

聰明人的故事:

1914年,章太炎被袁世凱幽禁在北京龍泉寺。章非常氣憤,宣布絕食。

章太炎絕食,震動四方。第二天,他的幾個著名入門弟子馬寅初、吳承仕等去看望他。從早到晚,弟子們勸他復食,章太炎躺在床上,兩眼翻白,一味搖頭。

這時,深知先生個性特點的吳承仕靈機一動,想起了三國故事,便說:“先生比禰衡如何?”

章太炎瞪了一眼說:“禰衡怎么能比我?”

吳承仕連忙道:“劉表當年要殺禰衡,自己不愿戴殺士之名,就指使黃祖下手。現在,袁世凱比劉表高明多了,他不用勞駕黃祖這樣的角色,叫先生自己殺自己!”

“什么話?”章太炎一聽,一骨碌翻身跳下床來。

弟子們一看情形,趕忙趁機拿出了荷包蛋等先生愛吃的食物,讓他吃下去。

老實人的故事:

甲和乙總愛在一起爭論,為了一點小事情常常爭得面紅耳赤,加上這兩個人都喜歡擺一點小聰明死鉆午角尖,總是誰也說服不了誰。

一天,甲問乙:“用銅鑄成鐘,用木頭做成棒捶敲打銅鐘,鐘就會發出洪亮的聲音。你說這聲響是由木頭引起的呢,還是由銅引起的呢?”

乙想了想說:“這還用問嗎?當然是由銅引起的。”

甲說:“何以見得是銅引起的呢?”

乙說:“如果用木棰敲打墻壁,就不會有這鏗鏘的聲響。敲打銅鐘就發出這洪亮的聲響,可見這聲響是由銅發出的。”

甲不同意乙的看法,他說:“我看不是銅引起的聲響。”

乙問道:“那你又憑什么說不是銅引起的呢?”

甲說:“你看,如果用這木棰敲堆積著的銅錢,就聽不到什么聲響。這銅錢不也是銅嗎?它怎么就不發出聲響呢?”

乙反駁說:“那些銅錢堆積在一起,是實心的,當然沒有聲響。鐘是空的,這聲音是從空心的器具中發出的。”

甲又不同意乙的說法,甲說:“如果用泥或木頭做成鐘,就不會發出聲音來。你還能說聲音是從空心的器具中發出來的嗎?”

……

甲和乙就這樣沒完沒了地爭個不休,到底聲音是從哪里發出來的,他們終究也沒理出個頭緒來。

·用情理服人,不要以話壓人

爭論服不了人,但是情理可以服人。在日常生活中,聰明人用情理服人,而不是用話壓人。用情理服人往往需要一些時間,因此必須學會生活中很多事情的冷處理。

在我們的生活中,常有太多的矛盾。如夫妻不和、鄰里不睦、同事不諧等,這時候,可以用“冷處理”的方法,把正在閃射的“火星”冷卻。“冷處理”是避免人際沖突的良方。當對方情緒激動,或存心挑釁時,你與他針鋒相對,只會使矛盾激化,造成難以收拾的局面。不如冷靜以對,使對方的情緒降溫,就能避免一場糾紛。

廣東某市人民法院調研科周強調研員在1999年依法執行一宗借款糾紛案時,遭到被執行人黃某的威脅:“你知道死字怎樣寫不?”周強嚴正回擊:“我們干的這一行,就不怕死。你如果敢亂來,必將受到法律的嚴懲!”擲地有聲的話語震懾了黃某。見黃某囂張氣焰已被壓下,周強又曉之以理,喻之以法,終于使黃某自愿以房產抵償貸款。

“冷處理”不是不處理。毋庸置疑,對各種不良傾向和錯誤行為,既不能姑息遷就、包庇護短,也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是在不違背原則的前提條件下,根據每個人在性格特點、承受能力等方面的個體差異和問題發生的嚴重程度,靈活進行處理。

古時候有一位刺史,跟本州參軍關系不好。參軍總想找機會給刺史一個難看。

有一天,刺史的家僮騎著馬,匆匆從參軍身邊經過,沒有下馬請安。這在當時是失禮的行為。參軍假裝大怒,追上去,將家僮拉下馬,用皮鞭一頓猛抽,打得皮開肉綻。然后,他提著馬鞭來見刺史,敘述經過后,說:“我打了您的家僮,請讓我解職回家吧!”

這等于是給刺史將了一軍:如果刺史不同意他解職,就輸了一招;同意他解職,又有公報私仇之嫌,反而被他抓住把柄。但這位刺史并非等閑之輩,他淡淡地說:“奴才見了官人不下馬,打也可以,不打也可以;官人打了奴才,走也可以,不走也可以。”

參軍不知所措。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他默思半晌,說不出一句話,只得躬身告退。自此,他再也不敢找刺史的麻煩了。

“走也可以,不走也可以”,刺史對參軍交來的棘手問題不明確表態,將決定權交給對方,等于反將一軍。這也是熱問題冷處理的一種高明方法。

對一個良知未泯的人來說,做錯事往往是一時糊涂。如果對他的錯誤抓住不放,求全責備,他可能就會自暴自棄。相反,給他一個改正錯誤的機會,他也可能痛改前非,下定做好人的決心。

三國時有個北海讀書人叫王烈,他處事公道,善于化解鄰里鄉親們的矛盾,在當地有很高的威望。人們遇到什么事情都愿意告訴他,每次王烈都能以理服人,使矛盾雙方心服口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四会市| 崇信县| 汉阴县| 汾西县| 永善县| 民勤县| 昆山市| 青海省| 宕昌县| 三穗县| 含山县| 尤溪县| 祁门县| 峨边| 阜宁县| 南川市| 璧山县| 平遥县| 盖州市| 肥西县| 普兰店市| 牡丹江市| 鄂尔多斯市| 浏阳市| 弋阳县| 鲁山县| 麦盖提县| 池州市| 建水县| 方城县| 奉新县| 宜良县| 商都县| 海林市| 富蕴县| 洪湖市| 织金县| 商水县| 格尔木市| 香格里拉县| 武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