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解放軍學忠誠干凈擔當
- 楊朝暉
- 12字
- 2020-07-03 16:53:38
第二章 艱苦磨礪,鑄就忠誠
集體利益高于一切
● 家是最小國,國是最大家
戰爭年代,他們舍生忘死,沖鋒在前;和平年代,他們戍守邊疆,保衛家園;危急時刻,他們用血肉之軀筑起生命的防線。哪里有危險,哪里就有他們的身影;哪里有需要,他們就義無反顧地沖上前線。他們,就是最可愛、最可敬的軍人。
軍人和千千萬萬的普通人一樣,也有情有淚,對家有著惦念,只是再多的心酸和惆悵只能咽到肚子里,再多的思念和牽掛都只能默默藏于心。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從穿上了軍裝的那一刻,就注定了犧牲奉獻,要對得起頭頂上的徽章,對得起祖國人民的重托。
多少軍人,無法成為一個守護在父母身邊的孩子,也不能成為一個稱心的戀人,甚至將來無法做一個陪伴孩子成長的好父親,可他們無怨無悔,因為他必須先是一個合格的軍人。網絡上曾經盛傳過一篇文章,名為《沒有了祖國你將什么都不是》。文章用通俗的語言告訴所有人:“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國家好、民族好、百姓才好”、“家國兩相依,有國才有家”。國家的強大與穩定,永遠離不開軍人的守護!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在保家衛國的崢嶸歲月里,多少抗戰將士舍家為國。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一位91歲的國民黨抗戰老兵、黃埔軍校同學會會長林上元,接過了習近平主席親自頒發的紀念章,受邀與國家領導人一起觀看閱兵式。回憶起烽火連天的年代,他鏗鏘有力地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那時我們正當青年,國家危亡之時,每一個血性男兒都應為國效力。”
林上元畢業于黃埔軍校,本來有機會留校,他卻毅然選擇上前線,成為駐防廣東曲江的第十二團教導團步炮連的排長。他總是說:“沒有國,哪有家?這絕不是一句空話。”還寄望年輕人:“中國的前途要靠著你們,不要躺在和平上面追求安樂享受,而應發奮圖強,以天下為己任,把民族復興的責任擔當起來,捍衛世界和平、維護世界公平正義,這才是對先烈們最好的紀念。”
老一代的革命者,用血肉之軀換來了和平,而現代的軍人們,也在用熱血和生命延續著維護和平的使命。
年輕的軍人吳樹銘,2008年和2010年兩次作為運輸分隊的衛生員,遠赴西非利比里亞執行維和任務,那里給他留下的印象是:多年內戰,民生凋敝,高溫炎熱,蚊蟲毒蛇肆虐,傳染病蔓延,道路崎嶇難行。他告訴記者,有一次從蒙羅維亞前往某地執行任務,早晨五點多出發,中午最熱的時候氣溫有40度,衣服上的汗漬一層疊著一層。每逢中途短暫休息時,都有成群衣衫襤褸的孩子圍著車隊,眼神里透著渴望和期盼,把一只手指放在嘴邊,他們飽受饑餓的煎熬。很多戰士看著都于心不忍,把自己的干糧分給他們。
期間有一件事給吳樹銘留下了難以抹去的印象:一個六七歲的小男孩,抱著自己的妹妹,他搶到了五六片餅干,但只吃了半片。吳樹銘問他,是不是餅干不好吃?孩子說不是,他要把剩下的餅干留給妹妹。那一刻,吳樹銘的心一震:戰爭帶來的貧困給孩子們造成的陰影太可怕了,一個國家如果沒有了和平與穩定,那么給個人與家庭帶來的只有災難。
每逢佳節,遠在利比里亞執行聯合國維和任務的士兵們心里都很糾結,不知道要怎么跟家人說自己在國外的情況。吳樹銘記得,那是2008年,他剛去利比里亞執行任務,連續高燒了好幾天。眼看著就要過春節了,給家里打電話說什么呢?
那次,他真是強撐著起身給媽媽打電話,嘴里說著自己挺好的,沒什么事,可其實是一邊抹著眼淚一邊說的。在家人面前,自己就是孩子的角色;可是穿上了軍裝,走出了國門,就是一名“中國軍人”,不能愧對這四個字。
兩年的時間里,吳樹銘表現優異,先后獲得了聯合國一級和平榮譽勛章和聯合國三級和平榮譽勛章。正因為有了執行維和任務的經歷,吳樹銘對家與國的理解,比過去更加深刻了。他曾經說過一番震撼人心的話,而這也是所有甘愿舍棄小家、守護國家的軍人的心聲:“我們出國維和的服裝是頭頂著藍色的貝雷帽,右肩是聯合國的標志,代表肩負著聯合國賦予的神圣任務;左肩是中國國旗,因為左肩離心臟最近,代表祖國永遠在我心中。當我們以軍人身份走出國門時,我們代表的不僅僅是個人和家庭了,而是國家的形象。艱難困苦,嚇不倒中國軍人,國強了,家才能穩,才能幸福安康。”